UBD 模式即 “逆向教学设计” 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可以按以下步骤扎实开展:
一、前期规划
-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在不同年级对于知识、技能、态度培养等方面的要求,精准定位所教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例如了解到在声音相关知识板块,低年级侧重于感知声音,高年级则深入探究声音的特性与传播原理。
- 剖析学生学情: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前测等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像对于要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传声现象,以及他们现有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如何,为后续设计合适难度的任务做准备。
二、确定预期结果
- 制定清晰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如上述《声音的传播》案例,明确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介质等原理,还能通过实验探究描述其特点,涵盖知识理解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时,目标应与课程标准呼应,落实学科素养培育。
- 深化理解维度:引导学生不仅仅记住知识,更要明白背后原理及生活关联。以声音传播为例,让学生理解不同介质影响声音传播的本质,联想太空通讯等实际情境,使知识鲜活起来。
- 提炼基本问题: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贯穿学习全程。像 “声音如何从一处到另一处” 促使学生从源头思考声音传播路径,激发探究欲。
三、设计评估证据
- 规划表现性任务:结合科学学科重实践探究特点,设计小组或个人实验任务,像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要求学生完整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撰写报告,考察综合运用知识与动手协作能力。还可设置解释生活现象任务,检测知识迁移能力。
- 搭配其他评估形式:课堂提问可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卡点,课后小测验巩固知识记忆,从不同角度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成效,确保评估的多元与精准。
四、组织学习体验
- 巧妙导入:利用趣味音频、新奇实验、生活谜题等方式,如播放大自然声音引入《声音的传播》,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点燃学习热情,自然衔接后续教学。
- 知识讲授:借助多媒体、实物演示、实例列举等,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如用动画展示声音传播,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原理。
- 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是关键环节,合理分组、精心准备器材,设计层次分明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规律,教师做好巡视引导,保障实验有序推进。
- 总结升华:组织小组汇报、全班研讨,对比归纳实验结果,教师适时点拨,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强化学生理解。
- 拓展延伸:展示前沿科技应用拓宽视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融入生活,持续培养科学探究习惯。
总之,UBD 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要以终为始,围绕学生学习成效精心布局每个教学环节,让科学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