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4学年共同体陈惠新专帖(五年级) [复制链接]

151#

血细胞: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TOP
152#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TOP
153#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μm3)。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TOP
154#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脑主要由大脑、间脑、脑干、小脑等部分组成,脊髓是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大脑半球左右各一,其表面有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核以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接。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分为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小脑位于颅后窝,在脑干的背侧面。脊髓位于椎管内,为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躯干,在大脑的指挥下支配四肢和躯干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
TOP
155#

[p=null, 2, left]一般来说中枢神经是控制大脑、脊髓,具体分析如下:1.大脑:大脑维持中枢神经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控制睡眠、注意力、觉醒等意识状态。[/p][p=null, 2, left]2.脊髓:位于椎管之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具有发挥传导和反射功能,两侧一般分布着31对脊神经。[/p][p=null, 2, left]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多喝温热的开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并且清淡饮食,适量吃苹果、荔枝、茄子、莴笋等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进食辣椒、花椒、大葱等刺激辛辣的食物,做好保暖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添加衣物,让室内的空气保持流通,对身体有益。若是脑、脊髓存在病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给身体带来伤害。[/p]
TOP
156#


TOP
157#

实验效果明显。
TOP
158#

本学期的课程结束,接下去是复习阶段,需要计划一下如何提高复习效果。
TOP
159#

2024.12.28馨火学堂活动
TOP
160#

五上科学《健康生活》思维导图
TOP
161#

在接球游戏,我们的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指导了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这个活动,又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TOP
162#

有目标 有行动 有收获
TOP
163#

健康生活小常识:1、合理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适量的蔬菜水果,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例如鱼类、禽肉、豆类等,以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但应选择多种谷类、全谷类食品,避免过度依赖精加工食品。健康脂肪对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应选择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等。

2、保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维持体重。进行两次或以上的肌力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3、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还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

TOP
164#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区别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其实都属于神经系统,只是两个分类而已。中枢神经主要是指脊髓、脑干,周围神经又称为末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伸出来的神经。一般中枢神经主管身体的视觉、听觉、语言等功能,而周围神经主管身体的运动和和感觉。
TOP
165#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脊髓分为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大脑又分为大脑半球、基底节和内囊,大脑半球由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岛叶和边缘叶组成,间脑又分为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脑干又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组成了小脑。脊髓的灰质包括前角、后角和侧角,脊髓的白质包括前索、后索和侧索,脊髓的白质里面含有传导运动和感觉的脊髓传导束。
TOP
166#

神经系统
TOP
167#

神经系统的组成
TOP
168#

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的区别:光的直线传播,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树林里透过树枝的一束束光芒。这些光束在传播的过程中光线是直的,并没有改变传播路线。再如光在液体中的传播等,是直线路线,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如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平面处看筷子如同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从空气中传播至水中时,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使得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再如潭清疑水浅,人们从岸上看水底物体,感觉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反映的也是光的折射的原理。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的反射作用原理体现主要在成像上,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传播路线会发生反射,又返回到原来传播的介质空气中,当反射回来的光线进入眼睛,在眼睛里也就看到了人像,我们以为像是在镜子中的,实际上平面镜内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虚像。任何事物都会反光,但只有平面镜是有规则的反射,使其可以成像.光的反射原理如镜中花,水中月。

TOP
169#

还有最后两个星期的时间,抓紧时间复习,跟语数英老师一起争分夺秒
TOP
170#

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通过复习,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TOP
171#

温故知新、拓宽加深。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达到横向拓宽知识,纵向深化知识的目的。
TOP
172#

发展能力、综合提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的概括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TOP
173#

    《光》单元重难点: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TOP
174#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重难点: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TOP
175#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 生物学

  • 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体。

  • 学习这些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等知识。


  • 物理学

  • 介绍物体的运动、力学和能量等内容。

  •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物理学的规律。


  • 化学

  •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变化和性质等规律。

  • 通过实验来体验化学的奇妙之处。


  • 自然科学知识

  • 包括生物分类、生态环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内容。

  •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


  • 科学方法和技能

  • 学习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天文、气象、动植物等

  • 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如天文、气象、动植物等。

  • 同时也将学习一些实验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 科技与生活

  • 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

  • 地球与宇宙科学

  • 包括地球的结构、天文现象、宇宙探索等内容。

  • 学生将学习地球与宇宙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


  • 实验操作与探究活动

  •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TOP
176#

《摆的快慢》反思: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
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TOP
177#

我们看到的筷子为什么往上折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