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卫忠: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听黄春方老师讲座《日本科学教育考察汇报》讲座体会:外来中用 互补发展
                                                                                             网络研修 2024年第1期|总第103期

时间的缘故,没有看直播,看了回放,没有去过日本,更加没有了解过日本的科学教育,听了黄春方老师的讲座,日本的科学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学借鉴的地方。


黄老师从四个方面跟我们进行了分享,分别是:学校教育、科学中心、科学培训和社会教育。


一、学校教育方面。黄老师介绍了三间小学(松泽、三川和岚南小学)和两间中学(新泻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及长岗小学中学),他们的教具的应用更专业化,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而且教师的自制教具也是不断研发迭代。比如:1、《杠杆》一课,使用的是大的杠杆及标识,支点、用力点及阻力点一目了然,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改变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来感受杠杆的原理,以后上这课的时候,我也要尝试一下大杠杆的使用,另外就是热胀冷缩、手臂模型等自制教具的迭代更新,令人佩服。


二、科学中心。黄老师介绍了日本新泻县三条市科学教育中心,他们的中心理念是“学习、观察、触摸”,对所有的市民开放,还给学校的学生上大课,就这个科学中心与学校的融合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科学培训。黄老师介绍了Benesse个别指导学院,他们的设备设施比学校还要完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培不一定是主科或者艺术类的培训,科学类也是可以考虑的。


四、社会教育。黄老师介绍儿童科学杂志社的魅力所在,除了介绍相关的科学类内容外,还会设计配套的实验材料等,更加让孩子爱上科学,同时还介绍了科学博物馆、国立博物馆,最大的感受是,以剖开的模式展览,更让人看得懂,真正的结构或内部的构成。


五、分享见闻感受

        黄老师从大的方面(城市建设、大学多)、小的方面(各种场所的面积小)、细节更突出(饮食、超市及人文设计)、礼仪习惯、秩序好,更大的感受,是注重传承。


     说真的,听了黄老师的讲座,就像跟他一起重走了一次日本的科学教育考察,科学教育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及社区等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联合,才能为科学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操作的空间,同时我们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科学教育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的同时,需要更多的阅读、更多的研究、更多的实践、更多学习、更多的培训.....等等来辅助做好科学教育,希望未来有更好的科学教育的氛围。


最后编辑子游520 最后编辑于 2024-03-26 16:15:55
分享 转发
TOP
2#

加油,向您学习
TOP
3#

有时候真的需要“走出去看看”
TOP
4#

学习者总是在路上
TOP
5#

在不断学习中进步。
TOP
6#

取长补短,开拓视野
TOP
7#

学习之后的反思很重要,有一次回顾学习了!
TOP
8#

反思使我们进步!
TOP
9#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一致性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心得体会

                                                                                            网络研修 2024年第2期|总第104期

韩老师从《科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三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见。


   首先是《科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强调要重视综合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主体多元、方法多样以及内容全面;如何去理解“教-学-评”一致性得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及关系以及评价的作用说起。


其次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如何设计评价任务?韩老师给出了两点要求:1、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设计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一个学习目标可对应一个或多个评价任务,一个评价任务可检测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2、评价任务指向要明确,可执行。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可操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进行探究,怎样交流与总结等学生应该明确的任务。


再次是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韩老师从九个方面从方式与方法,从不同科目给我们讲解了评价的落实,对教学目标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和作用。1、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主要的例子是老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很好的指引。2、突出评价标准的作用,主要的例子是评价标准影响课堂的导向。3、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评价,主要的例子是学生对学生或者学生对小组的评价。4、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主要的例子是评价也可以是检测的内容。5、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主要的例子是教学活动其实也是评价活动,同步进行。6、即时评价,主要的例子是课堂的口头、眼神、肢体语言的评价,也是一种方式。7、评价环节,主要的例子是对课堂活动的小结与评价,比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或者课前就定好标准,最后环节进行评价,然后统计评比。8、对个别同学的评价,主要的例子是对表现优秀或者进步的同学个别有针对性的评价。9、其他评价方式,主要的例子是包括互助、协助同学的评价或者其他适合的方式。


总之,韩老师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方式与方法讲座,给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一致性的原则,是必需遵循的原则之一。




TOP
10#


无论什么项目,先做起来再说


                  ---听林雅芸老师《我的船长我的船》项目化学习活动案例讲座有感

  

    林老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多个项目式学习案例获得省级奖项,她的《我的船长我的船》项目化学习活动案例讲座,从项目式学习之3W(what why how)和我的船长我的船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让我懂得了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以及后期的复盘,是一次实用、实在的讲座。


   首先,林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PBL?以及项目式学习势在必行的人国家、地方的政策的发布出台及课标的核心素养的要求: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提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课标要求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然后,林老师跟我们分享了项目式学习的“三六”标准模型,包括设计要素(问题驱动+持续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融合、产品导向+评价引领)、实施要素(聚焦课标+建构文化、项目管理+搭建支架、评估学习+复盘反思)、评价要素(知识度+真实度、实践度+协作度、参与度+感知度),然后用分享了两个行动研究案例(包括项目框架设计-入项活动-学生持续研究-产品迭代-评估反思),其中重点分享了“船长杯”PBL项目,包括项目背景(背景+学情+界定问题)-对标的科学、数学、物理核心(对应的内容教研及团队建设)-项目目标(理解哪些东西+做到哪些事情)-驱动问题(龙岭科技节之“船长杯”自制贸易小船招标比赛即将举行,作为参赛选手,如何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艘载人小船并驶向终点呢?)-项目实施(教师打算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项目评价(小船+大船评价表、小组评价、成果评价)-项目复盘与反思(创新点+改进),最后,还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操作建议,特别是,先开始做,再尝试做的完美;先把事情做完,再把事情做好。


对于项目式学习活动,相信很多老师都学过、听过,但是真实具体实施的,还是比较少的,包括我自己,听了林老师的讲座,特别是,这么详尽的讲解和指引,相信每个人,都是项目式学习活动实施的好老师。


无论如何,就像林老师说,先做起来再说,一起动起来吧,加油!



TOP
11#

总132期学习体会: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

                                                                                                         给足学生时间,给你一个不同的结果

                                                                                                 ---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学习体会

   昨晚听了视频回放安吉县外国语学校叶军老师的讲座《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叶老师的观点、课例及课后反思及改进,从更大、更宽、更高的角度,去诠释、做实践、去反思素养发展的具体操作路径及如何达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触动。


  首先,叶老师分享了章鼎儿老师提倡的走向探究的课堂结构【导入活动(3-5分钟)-主要活动(15-20分钟)-交流+研讨(10-15分钟)-拓展活动+整理小结(3-5分钟)】的真正意图是主要活动后的研讨活动才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


   其次,叶老师分享了对学生素养提高的思考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叶老师从活动设计、记录单的设计以及交流研讨的组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也指出当前的问题:学生没问题、活动设计指向结论、交流研讨追求结论以及教师介入太早、太多.....等都是我们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再次,叶老师播放了自己的课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及谈了自己的课后反思及改进。叶老师只要谈了三方面:1、如何达成学生素养的发展?主要从素养的外在体现来做:行为表现、科学思维、学习能力及态度观念。2、记录单的设计问题及改进;3、交流研讨部分的问题及改进。


   最后,叶老师总结出了两条交流研讨的路径:1、基于趋同存异的全班交流研讨。交流前2分钟整理、逐组展示交流、有质疑的可以举手提问、教师记录在黑板用简短词句摘录要点和问题,不介入、不追问、不打断学生的交流、全班看摘录关键词达成什么共识?2、基于核心问题的交流研讨。交流前2分钟整理、一组学生展示交流、不同意见可质疑或补充、教师摘录趋同认识,课例《电磁铁》。


总的来说,叶老师的达成学生素养的方法,主要落实在交流研讨方面的具体路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质疑路径1 每组都上来交流,课堂的时间估计难于满足,路径2更适合实际的课堂需要。



TOP
12#

                               先模仿,再创新                    

                                --听中小学创意实验设计的思与行(刘松)有感


                                                                                                2024年第4期,总第106期

       刘老师已经是个网红,上过电视台,文章登过杂志,一大堆的荣誉和成绩,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刘老师从实验类比赛简介、创意实验的思考、创意实验行动及案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他的创意实验的经历和经验,是一次实用、实在的讲座。


       首先,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科学(实验)表演类大赛有哪些?从全国性的到各省市的大赛等。


其次,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趣味实验的思考。他的讲解包括了:1、现实背景(应试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2、设计目的(鼓励动手实验、激发创意、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提供机会等);3、素材来源(利用好身边的材料);4、政策依据(课标、教育部文件要求)。5、以器材为中心。比如:用纸、吸管、橡皮筋、硬币、塑料瓶、纸杯、气球、光盘等。6、以概念为中心。比如:磁铁的性质、力、声音、空气、水电、错觉等。7、以玩具为中心。比如:力、电、声音、磁力、空气的玩具等。8、以生活为中心。比如:魔术、小发明、创新研发等。


   最后,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创意实验行动及案例。他的分享包括了科技课、创新实验展示、学生家庭实验作业、表演大赛、亲子科学小实验的创意实验行动以及声波万花尺、木牛瘤马案例分享:项目简介、研究背景、研究历程、使用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最值得的是,刘老师分享的创意实验的突破策略:把握好实验设计的8个原则(目的、科学、安全、可行、简约、创新、趣味及启发性)、掌握好实验改进的8个方向(可视化、定量化、集成化、互动化、个性化、智能化、游戏化及普及化)、充分利用网络科学实验资源(自媒体、纪录片、科教节目、QQ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及书籍杂志等)、充分吸取科学阅读带来的营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实验难点、与时俱进尝试新材料的运用、矢志不渝的跟随大咖的脚步、人机对话高效启发创意突破、如何来检查自己的创意是否有创新性(搜索引擎、购物网站、社交媒体及专利网站)。


   正如刘老师说的:先模仿,再创新,失败了,继续来,一起加油吧!


TOP
13#

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

                    选题,都在身边

                        ---听程伟峰《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有感

        听了程老师的《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的讲座,学到了很多有关项目化学习的内容,他从科学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选题、基于教材的选题、基于学习环境的选题、基于生活环境的选题、项目化学习的资源支持共七个方面,给了我们理论、实践、案例等等方面的指导。


   一、科学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符合课标要求、实行多元主体开发、贴近教与学的实际)、开发与利用建议(注重教材拓展内容、校园环境、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项目化学习,是支持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培育素养的一种教与学的新样态。包含基本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合作沟通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的选题。包含选题原则(把握方向性、符合科学性、体现适切性)、选题方向(基于教材、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选题)。


四、基于教材的选题。基于教材某一单元内容、某一拓展资源、某一节课内容进行思考。比如:【基于某一单元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教材项目化教学内容筛选(一上设计和制作一个测量纸带、一下给动物建个家、二上设计和制作一顶帽子、二下制作一个指南针、三上制作一个热气球、三下我们的“过山车”、四上制作我们的小乐器、四下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五上设计和制作机械摆钟、五下制作和测试我们的小船、六上体验和制作活字印刷术、六下设计、制作和测试塔台模型);【基于教材教学内容拓展环节的筛选】比如:1、给校园植物挂牌,并制作校园生物小报,也可以拓展到校外。2、制作手摇发电机。3、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浇水的简易滴漏装置。4、做一个堆肥箱。5、如果要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6、在学校科技节上,同学们可以尝试制作一艘大型纸船。7、组装一辆太阳能驱动的小车。8、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等等。


五、基于学习环境的选题。校园环境、活动场所、设施的开发利用(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种植园、养殖场、科普宣传区、科学活动区、探究实验室等)。


六、基于生活环境的选题。包含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动植物、气候、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社会资源:贴合学生实际的社会资源,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比如:木制玩具的点差、观摩和设计制作、实地考察项目、研学活动、包含跨学科学习)。


七、项目化学习的资源支持。1、投入必要的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设备、功能室、专业教师和指导员、教师培训和材料)。


程老师的讲座,实在、地道,落地强,值得学习和借鉴。

TOP
14#

努力学习向未来
TOP
15#

在不断学习中进步
TOP
16#

徐亮老师的《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以《制作简易滴灌器》一课为例》的讲座有感

                 听徐亮老师的《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以《制作简易滴灌器》一课为例》的讲座有感


                                    2024-1-0114广东佛山曾卫忠 总第110期研修资料


    听了徐亮老师的《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以《制作简易滴灌器》一课为例》的讲座,让我对小学科学的项目式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实施的步骤及要点,同时业认识到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研究的过程及提升实际问题的能力。徐亮老师从背景分析、思路框架、设计实践以及感悟反思四个方面详细分析讲解分享,使我收益良多。

一、背景分析。徐老师从:1、课标内容分析: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工程的关键是技术;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跨学科概念(学科内:结构与功能、学科间:综合实践、劳动教育);2、内容分析:问题的由来;3、学情分析:身边的例子及学生的能力;4、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5、重难点;6、教学准备:制作材料及工具、测试材料、项目记录单。

    二、思路框架。1、明确目标-设计交流-制作测试-展示评价;2、工程设计物化-实践线、自主合作探究-思维线;3界定-完善-合作-改进。

三、设计时间。1、情境入项,明确目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假期花浇水的问题)引发驱动进行头脑风暴来明确目标。2、讨论分析,设计方案:利用现有的材料工具讨论设计,明确分工,设计出初步的设计图。3、全班交流,完善方案;4、小组合作,制作测试:分享各自的想法,修改不足。5、展示汇报,评价改进:事务展示测试及评价反思6、回顾小结,激发新思:新问题(如何给几十盆相同的绿植同步供水?....).7、引入新知,生成拓展:提供脚手架,挑战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新材料,设计新方案,利用新课时或社团课指导制作作品。

四、感悟反思。设计是工程的核心,实践是工程的过程,产品是工程的结果。我们要做到三者兼顾,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和创新作品来体现进阶性。要将评价前置,让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之前明确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逐步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良好习惯。加强综合性。一个项目工程通常涉及广泛内容,我们在进行工程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实践运用.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徐老师的课非常实用,每一步骤都有配套的视频演示,一步一步讲解,真的是我听过最有价值的一节课,感谢徐老师的辛苦付出。


最后编辑子游520 最后编辑于 2024-09-08 18:13:55
TOP
17#

科学课的理想模型

科学课的理想模型-2024年第9期,总第111期

---孙含晖-桂馨基金会理事


    听了孙含晖理事的《科学课的理想模型》的讲座,让我对小学科学培养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各个步骤及要点,同时认识到科学老师任道而重远,同志还需努力。


  一、个人简介。孙理事特别提到好奇心及科学精神,并对此做出了解释:1、好奇心:喜欢新奇的东西的一种心态,包括知觉、认知好奇心等;2、科学精神:相信客观世界有道理,并积极研究客观世界的道理。


     二、小学科学课的目标。1、为了实验目标服务;2、当前的时代:极易获得知识、获取渠道多(不再依赖教师和学校)、辨别真伪、调用力、面临的挑战(孩子如何学习、老师和家长如何教育孩子?);3、小学科学课的目标: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是锻炼科学思维的副产品、缺少创新的科学家。


三、如何培养科学地位?1、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假设及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2、基本循环的分析讲解:a.获取信息:观察和记录、上网搜索、阅读文献、强调分清事实(客观发生的、可以被证明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观点(个人或科学家的见解)的区别。b.提出问题:最重要的一环学会提出问题、好问题的标准(能提出的、适合年龄阶段的)、细致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问题比答案重要、尽量避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除非老师问:你们还可以如如何提问?c.锻炼的是“探究”:科学思维是探究、面对多种可能、多个假设及猜想竞争、回到科学发现的现场、鼓励提问、试错、原始人如何教孩子打猎=今天的科学老师如何教孩子科学探究?


四、对科学老师的期望:1、懂得科学精神;2、反复练习科学思维循环,形成套路;3、平时装糊涂,让孩子们自己探究,偶尔出手1-2次;4、给孩子们的探究提供帮助:组织讨论、相互提问、协调秩序等。5、鼓励提问、鼓励试错、鼓励创新。6、老手学会示弱,学生才能强起来。


  孙理事的课非常实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讲解,受益匪浅,感谢孙理事的辛苦付出。


TOP
18#

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习-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习-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2024年第10期,总第112期

                                ---郑永春-博士/研究员


   听了郑永春-博士/研究员的《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习-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讲座,让我对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小学科学老师真的任重道远,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阅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国家层面、教育发展的需要。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会议时的讲话提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学的加法”;同时教育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的课程纲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和素养。


   二、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区别。科学教育通常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而科学普及则包括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净胜。不管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要聚焦核心素养,都是未来立德树人。


   三、什么是学科核心概念?科学核心概念包括了13个核心概念,包括了物质科学4个、生命科学4个、地球与宇宙科学3个及技术与工程2个,四大方面13个核心概念。其中物质科学包括技术、工程与社会和工程设计与物化。生命科学包括生命系统的构成层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地球与宇宙科学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与工程的核心概念包括: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社会与物化。


四、厘清概念:1、学科核心概念:构建学科的主要概念和思想,重点突出学科;2、跨学科概念: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概念和思想,属于综合科学;3、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大情景:(虽然课标未出现,但这是单元整体以及各课的目标落实)单元教学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4、四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以及稳定与变化。


五、什么是跨学科概念?1、意义:跨域学科界限的共通概念、理解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跨学科和年级的连续概念、前概念和实证研究的必要性。2、定义:模式(通过有规律的现象,建立模式)、原因和结果(通过现象探究原因及结果)、规模比例及数量(规模、体积比、质量比、数量等)、系统与模型(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转化)、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稳定与变化(自然环境、动植物的重量、数量的相对稳定与变化)。


最后,郑永春博士小结了学科核心概念特点;1、要重视探究实践,强化了跨学科概念,取消了四大学科领域的表述;2、通过真实情景下的探究实践活动,整合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方法。3、通过跨学科概念,瞎子啊不同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



郑永春博士的课非常实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讲解,受益匪浅,感谢郑永春博士的辛苦付出。

TOP
19#

立足课堂互动 提升学生科学课堂参与质量

立足课堂互动 提升学生科学课堂参与质量-2024年第11期,总第113期

---文德英-教研员、专家


一、背景、现状、归因

   新的课标,国家对科学学科重视了,提出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探究实践要求的不仅是动手还要动脑更需动嘴,动嘴就要对课堂互动进行要逃,提升学生参与的质量。

大家都知道,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分享交流,是探究实践活动的重头戏。虽愈发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但我们在课堂实践中,总是会忽略研讨过程,只关注指向知识目标的交流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互动研讨。

在思维型课堂实施过程中,如何在客厅互动中把握教师“介入”与“放手”的度呢?

【掌控型的互动】为了顺利推进教学,教师掌控了互动的主导,体现出了比较强的控制,导致学生思维空间变小,甚至很多时候是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低水平状态。(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

【放任型的互动】为了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在互动中过于让位,导致课堂教学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互动无法聚焦核心问题,学生深度参与不足,思维发展有限。 (无法保证教学进程的有序性,影响学生参与人数)

   【观察+调研】随着讨论的推进(特别是科学论证部分),学生参与的人数减少,参与质量也有所下降,并且年级越高,问题越明显,女生参与的比例比男生低。

     【教师归因】1、学生学习习惯-需长期建立良好课堂规则;2、教师教学技能欠缺-加强自身组织教学能力提升;3、学生身心特点,短期无法解决;4、班额过大,学生无法长期保持较高的参与质量。


二、思路

基于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理论和课堂互动理论,将整理分析课堂实录应用到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中,通过量化分析与片段剖析让教师直观看到互动过程中学生参与质量的具体情况,分析师生互动中教师语言行为对学生参与产生的具体影响。

课堂互动理论: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将教师课堂中的互动过程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不同的互动方式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实际影响。

形成性评价理论:指导教师在课堂推进过程中,采用合适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方式,提示学生在科学课堂的参与质量。


三、路径:开发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开展科学课堂互动分析

   1、开发课堂教学分析工具:(1)课堂互动的基本模型: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接收、加工信息-给出反应);(2)开发可视化课堂参与热点图(不同深浅颜色显示学生参与情况,黑色点代表教师课堂中站位,每30秒记录一次);(3)建立科学课堂互动分类体系:从教师推动学生参与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师直接参与互动(师生互动)两类进行了分析。

     2、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整理成实录,然后利用前面的工具来分析互动效果,并及时反思改进。

     3、总结课堂互动策略:教师急于直接参与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间的课堂互动涌现;教师在推动课堂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挑战和补充观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教师要慎用推动学生做出判断,因为做出判断的互动往往会让互动结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