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问有方法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整体以提问的形式呈现,陈述性话语多出现在得出结论环节。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内容需明晰
何老师在这节课中提出的问题内容明确,指向清晰,表述清楚。
比如说,点明课题时,说的是“声音是怎样从1个地方传播到另1个地方的呢?”通过对课题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目标。
声音是怎样传播这一问题,其实包含了声音的传播方向、传播介质、传播方式这3个方面的内容。何老师将其进行分解提问,从各个“小方面”来突破这个“大问题”
比如,在课堂引入环节“你们觉得声音是向哪些方向进行传播?”来明确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向。
在探索环节,提出“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介质。
那么小结环节,学生总会出现“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的情况,因此小结时教师的提问内容也间接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与方向,以及表达的内容与方式。
在利用钟罩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通过空气”这一实验中,何老师则通过“仔细思考你观察到的所有实验现象”这一个明确的指令,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思考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一方法来进行小结。而在实验小结的表达内容上,何老师也进行了引导“随着罩子里空气的抽出与进入,声音是如何变化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有方向,回答有条理。
2.追问要犀利
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表达不到位、内容宽泛不精准、偏离回答方向等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追问。而追问的问题不能再是重复前一问,追问需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并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迅速抓取学生回答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答出有价值的回答;或者快速分析学生的回答方向,将偏离的方向拉回到原问题上来。
以本节课为例,何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音是向哪些方向进行传播的?”,学生回答“像wifi那样传播。”这一回答形象的展示了学生心中声音的传播形式与方向,但是他没有点明方向,因此需要结合回答与问题,进行追问。“WiFi是怎么样的?”先由学生详细描述以此来补充回答内容。再次追问“它的方向是?”帮助学生点明回答的关键点。
例如需要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来验证猜想时,提问“那有什么方法验证空气能传播声音呢?”学生回答“太空中没有空气听不到。”这一回答可见学生是提出验证这一猜想的证据,但是没有提出如何验证的方法。所以教师的追问“在科学课如何验证呢?”点明思考的是实验方法。
在这节课中,何老师还频繁使用的一个追问,是追问依据、证据。比如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什么原因导致的?”在追问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