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团队罗华英: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复制链接]

1#
一、学习分:

【得分标准】

成员或团队的学习分资料,需在每期网络研修结束后至下月研修开始前,将资料汇总到一个文件夹,以压缩包的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173692760@qq.com。在最后一期(2025年12月26日)附上参与期数目录。

举例说明:2024年1月26日的研修资料,最迟需在2024年2月25日24时前发送,当月提交时间截止不接受补交资料。文件夹建议采用“姓名(团队名)+总期号+研修资料”,比如陈建秋总第103期研修资料。

1.宣传:每期1分

积极宣传馨火科学网络研修的活动通知或海报,发布在QQ、微信、钉钉群或朋友圈,发布时间要求在研修活动当天8点之前,每期1分,以截图为证。

2.研修:每期10-20分

及时收看馨火科学网络研修的直播或回放,记录该期研修的总期号、主讲嘉宾和分享主题,说明是收看直播还是回放,撰写有一定价值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后期评比时由学习组组织名师进行评分。

3.互动:每期1分

参加网络研修直播时,提出的问题被主持人或嘉宾采纳解答,每期1分,根据研修工作组公布的获奖名单计分。

*以上内容到时候可参照微信群里提供的研修记录样本汇总。


【具体得分】目前:12分+

4楼:20240126馨火学堂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2024年第1期(总第103期)黄春方老师《日本科学教育考察见闻》

宣传1分+研修(看直播+笔记)10+互动1分=12分+

举报| TOP回复 引用
傅蒋
头像


组别节肢动物
帖子1451
精华38
积分14426
威望12785
在线时间40350
注册时间2018-09-11
3#
字体大小: 发表于 3小时前 |只看楼主
二、成长分

【得分标准】

1.成绩:按说明加分

网络研修期间,取得的县区级或以上的科学类荣誉、优质课、公开课、讲座、教学技能比赛、论文课题等获奖发表(不包括指导学生比赛),每人次加1分,团队集体类获奖每次加5分。后期评比时需提供正规文件或证书作为凭证,并要求先自行进行统计汇总。

2.发表:每期加1—3分

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设有专版,在此版块建立个人或团队专贴,并将每期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在下月研修开始前(这一点非常重要)发表分享,后期评比时由工作人员统计,每期加1分。特别优秀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工作人员会推荐到桂馨公众号“桂馨科学云”发表,则每篇再加2分。



【得分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2#

报名申请时间:2024年1月26日——2025年11月30日

网络研修时间:2024年1月26日——2025年12月30日

资料汇总评选:2026年1月——2月

评比结果公布:2026年3月

为方便落实网络研修过程管理和研修成果统计,“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的学习任务采用积分制,分为“学习分”和“成长分”两个部分,所有资料时间界定在2024年1月26日-2025年12月30日。
TOP
3#

桂馨总第103期.关于观看黄老师分享的《日本科学教育考察见闻》直播的体会

      日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特别是在科学教育方面,日本小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被认为能培养孩子们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次分享让我了解日本小学的科学教育的几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塑造了一种高效且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1、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日本小学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强调实践和体验。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来主动探究。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2、校外学习

学校经常组织校外学习活动,如参观科学馆、自然博物馆、工厂和农场。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3、实验中心的课程

日本小学的科学课程设计通常围绕实验活动展开。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实验,从简单杠杆的制作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科学现象。

4、问题解决的技能培养

在日本小学的科学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自行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应对实际问题。

5、鼓励思辨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这种思辨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6、团队合作

科学实验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这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交流。在合作中,学生们学习到了责任感和共享成果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日本小学的科学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探究和技能培养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日本小学的科学教育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如何培育下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的范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样的教育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它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
TOP
4#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一次深入的学习体会
                                      2024-1-0060罗华英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一、评价体系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昨日的学习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韩玉明老师的《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不仅是对评价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洗礼。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增值评价的结合。这种改进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个性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塑造。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激发。
二、技术与评价的融合:提升评价效能
综合评价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它使得评价变得更加多元、细致和全面。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增加了评价的维度,而且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使得评价成为了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判断。
三、教学目标的精确性:确保教学质量
韩老师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精确性,我认为这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只有当教学目标清晰、具体、可测量时,学生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师也能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四、多主体评价的实践案例:拓展思维边界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多主体评价的具体实践。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评价和被评价的双向互动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评价方式,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评价是教学的延伸
总结这次学习的心得,我认为评价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束,而是教学的延伸,它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效果,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韩老师提供的评价设计,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达到教学评价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TOP
5#

激动人心的创意工坊竞技《我的船长,我的船STEAM教育学习有感2024-1-0060罗华英总第105期研修资料



326日有幸聆听了林雅芸老师关于STEAM教育项目化学习的分享,犹如余音绕梁在脑海里反复不能褪去。林老师分享她在五年级课堂上举办的"自制贸易船舶招标比赛"的案例,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富有创意的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赛前,林老师就先出示了一份详细的评价量表,将评分标准分为设计图、合作说明书、载重量、稳定性、航行方向、制作成本等多个维度,非常全面。

我特别赞赏评价量表的前置设计。这不只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评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目标,了解师长的期望,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和制作。这种透明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心。

另外,评价量表中划分的多级评分标准也很有启发性。比如载重量一级为200克、二级300克、三级400,分三个等级打分。这不啻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励,鼓舞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可以想见,学生们在设计和制作船只时,定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林雅芸老师的"自制贸易船舶招标比赛"项目化学习案例确实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STEAM教育课。通过这个案例,我对STEAM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案例完美体现了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跨学科整合。在制作船只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科学原理(如浮力、材料力学等),还要发挥工程设计和美术创作的能力,并综合数学计算和语文表达协作等多方面技能。不同学科知识在此交织贯通,相得益彰。

其次,案例中的招标比赛环节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事先公布的评价量表,学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思考对策,这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

再者,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为了最终获胜,队员们必须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互相监督,达成共识,处理分歧。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人际沟通和情商管理能力。

最后,案例中"载重量"等分级评分标准的设置,以及竞赛的过程本身,都为学生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斗志。这种内生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源泉。

总之,林老师巧妙设计的这个项目化学习案例,真正贯彻了STEAM教育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瞄准时代需求,为学生缔造更多这样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总的来说,林老师贯彻STEAM教育理念的做法让我受益良多。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然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合作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作为一个教师,我将铭记林老师的宝贵经验,努力为学生缔造更多这样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4-04-02 08:34:08
TOP
6#

桂馨科学课总106期刘松老师的《中小学创意实验的思与行》有感

干货满满,生动有趣而实用---刘松老师的《中小学创意实验的思与行》有感  
       2024426日晚上我们在桂馨科学课这个平台上聆听了重庆市巴川中学科技教师刘松老师《中小学创意实验的思与行》的讲座这个讲座是精彩纷呈,保罗万象。其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科学教育和实验创新的重要观点和方法,让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将回顾他的主要内容并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刘老师提到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支持政策,这表明了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然而,他也指出了应试教育对于实验教学的限制,这使得学生更注重背诵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这提醒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强调考试成绩。

其次,刘老师谈到了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的实验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他强调了实验应该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并鼓励我们和学生一起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他介绍了一些以器材、概念、玩具和生活为中心的科学玩具和实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刘老师提到的科学玩具开发的四种思路。这些思路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创新,从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科学游戏到开发能够连续发射的水火箭装置,展示了科学玩具的多样性和潜力。这些玩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此外,刘老师还分享了创意实验突破的八个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实验设计、改进方向、网路资源的利用、科学阅读的重要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他的建议提醒了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刘松老师的讲座,我明白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更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寻求创新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有趣的实验体验,并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探索和创造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同时,刘松老师提到的科学玩具开发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些思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通过设计和制作科学玩具,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实践和探索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刘松老师分享的创意实验突破策略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只有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路资源,才能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总之,刘松老师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实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创新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有趣的实验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TOP
7#

2024年第5期,总第107期馨火学堂的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中丽水市程伟锋老师的《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心得
2024年5月26日晚上馨火学堂的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中丽水市程伟锋老师分享了《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这个精彩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而项目化学习则将生活情景与学科知识巧妙融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以《电磁铁》课例为例,教师设置了"铁球掉入下水道"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制作电磁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项目化学习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将课堂与生活无缝对接。校园中处处存在项目化学习的素材,如校园绿化、动物栖息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只要发挥创意,都可以设计出富有意义的项目。比如基于珍惜水资源的主题,学生可以为盆栽设计自动滴灌系统,学以致用地应用所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项目化学习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相信在我们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项目化学习必将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
TOP
8#

2024年第7期,总第109期馨火学堂的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香港大学科学教学博士马冠中老师的《从教学案例到科学教学小原则》心得

2024年7月26日晚上馨火学堂的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特邀了香港大学科学教学博士马冠中老师的《从教学案例到科学教学小原则》,这个精彩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好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生科学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好课。
首先是提出研究问题的方式。马老师强调,问题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视角出发,而不是单单为了讲授知识而设计问题。学生更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好奇心和动机,从而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相比之下,仅为了教授知识的问题,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是研究的对象。马老师指出,学生研究的现象应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仅为教学设计的实验现象。学生探究真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不仅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最后是探究的过程。马老师强调,学生在科学课上应该以解释现象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去"理解概念"。通过提出猜想、收集证据、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发展对现象的解释,并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深化对事物的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更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
总的来说,马老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科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视角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符合他们兴趣和经验的问题和探究对象,并引导他们有目的地探究,而不是死板地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我将努力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TOP
9#

2024年第8期,总第110期,馨火学堂的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山东省特级教师徐亮老师关于《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的精彩讲座心得
在8月26日的馨火学堂空中课堂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徐亮老师关于《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的精彩讲座。徐老师通过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小学课堂上实施技术与工程的跨学科项目。
引发思考的问题
徐老师以“怎样制作简易滴灌器”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进行设计:选用材料工具、设计图纸并标注材料、进行设计汇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与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被鼓励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自我评估。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思考改进方法,并通过实践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这样的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提升与拓展
当学生成功制作出简易滴灌器后,徐老师进一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如何给几十盆绿植同步供水?”和“如何在室外环境下随机调整水量?”。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复杂的设计。
提供支持与资源
在学生设计新方案前,徐老师提供了进阶的“脚手架”——自动浇花器的配件和新的材料。这些资源的提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利用水泵、可控滴头、土壤湿度感应仪等升级材料,设计出了更加先进的自动浇花器。
总之徐亮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工程技术,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反思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和推广。
TOP
10#

2024/9/26日
2024鑫火学堂桂鑫科学课网络研修第9期(总第111期),特邀了桂鑫基金理事会、维世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含晖。与我们分享的《科学课的理想模型》主要内容概括
科普能力很重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互联网行业的感受要创新、要变化、要拥抱未来
保持好奇心,有广泛的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思维速度慢表现在当堂提不出问题,我也是这样的问题,要过一段时间的反刍才能提出问题。
对自己的评价
有:好奇心;
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能力
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的能力
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
什么是小学科学教育?
抛砖引玉

1、什么是好奇心?
遵照科学精神,研究任何一个事物,要不断澄清其概念和本质。
顾名思义--喜欢新奇的东西的一种心态。
好奇心是生物演化形成的,对我们生存有帮助。
分为:知觉好奇心(对外界陌生刺激产生的,动物也有)
认知好奇心(渴望寻找相似现象背后的模式和规律的心态,人类独有的,是科学探究最需要的好奇心)
好奇心----一种神经反应,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抑制或增强。

这个游戏好玩,这个东西很新奇,比如魔术等可以调动知觉好奇心,但不能转化成认知好奇心,对科学探究没有帮助。
2、什么是科学精神?
相信客观世界有道理和规律。能积极探究客观世界的道理。
能自我纠错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始终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事物
可以积累的、有秩序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较长的时段内,逐渐接近客观世界的道理。
当前科学理解---是科学界在目前相对一致的认识,具有相对客观性和纠错能力。
科学精神是激进的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让我们虚心向大自然学习,并尊重一切事实,激进一面,让我们把知识尽最大可能外推到各种情况。
(科学可以证伪的,科学工作者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这些说法相对经典,略微过时)
3、小学科学的目标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当前的时代
1990年以来,知识变得极大丰富,而且极易获得。完全有别于人类过去几千年的常态。
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不再主要依赖学校和老师。
辨别信息的真假成为最大的难题
调用力----如何正确及恰当地使用多种知识及工具。
人类社会的高速变化及恰当地使用多种知识及工具
人类社会的高速变化在持续进行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行业面临挑战:孩子如何学习、老师和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几个未来的科学家,还是为了提高所以孩子的科学素养?
答:提高所有孩子的科学素养。有科学天赋的孩子,可以让他自由发展。霍金在大学毕业时没有表现出科学天分。

让孩子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还是多锻炼一些实验技能?或者是多培养一些科学思维?
技能和知识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也可以帮助提升知识和技能。

培养,科学思维最重要,占全部努力的70%
是培养创新的科学家,还是培养能实施的工程师,或者执行操作的技术员,或者是三者兼顾?

中国今天最缺少的是能创新的科学家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
不神秘,有套路
反复练习,孰能生巧
不保密,公开讲给孩子听,从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
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
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假设及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观察和记录
运用感官
借助工具
长期观察
上网搜索信息
阅读文献
提醒并强调:分清事实与观点
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环
鼓励小学生提问题
总结归纳什么类型的问题更能适合继续研究
细致观察是提出好问题的基础
在一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和获取的信息进行观察对比,提出的问题可能更深刻
提出问题也有套路,但有时候也能打破套路提新问题。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尽量避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因为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思考引领方式比较过时
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方向是多种方向的。
在科学思维的循环中,要鼓励学生试错
老师弱,学生才能强
TOP
11#

       2024年9月27日我收看了2024鑫火学堂桂鑫科学课网络研修的回放,聆听了孙含晖先生关于《科学课的理想模型》的分享。我对科学教育的理想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场讲座不仅聚焦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培养未来创新型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孙先生从“科普能力”和“简化复杂事务的能力”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视角。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变化与传播,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且唾手可得。然而,具备批判性地筛选和应用这些信息的能力却成为更多人的困境。这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为此,他提出将复杂的概念简化,使之更易于理解和接收的重要性。仅仅传递知识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解释、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关乎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涉及整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接着,孙先生强调了保持好奇心和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在讲座中,他详细区分了“知觉好奇心”和“认知好奇心”。前者是对陌生外部刺激的本能反应,而后者则是人类独有的,追求了解现象背后规律的心态。这也是科学探究中最需要的好奇心。在过去,教师和家长可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好奇探究的精神。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们通向科学世界的一扇窗,我们不仅要保护更应引导他们通过这扇窗去自我探索和理解世界。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内驱力。
      孙先生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探讨,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提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几个未来的科学家,还是为了提高所有孩子的科学素养?”应该是提高所有孩子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与基础性,而非精英化的培养。这样的视角转变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需要关注少数具有显著天赋的孩子,而是要将科学素养融入普通的教学实践中去。而这样的基础能力,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更大的主动性。
在如何平衡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的教学内容上,孙先生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建议。他认为,科学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占据其他项目培养的70%。这样的观点刷新了我对科学教育优先级的传统认知。我们可能过去执着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但忽略了“思维”作为隐性知识的价值。思维是知识和技能的润滑剂,它能够促进两者的高效生成和应用。在他眼中,科学思维的培养并不神秘,这是可被训练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先生也指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这改变了知识作为稀缺资源的历史。与此同时,信息的真假辨别、知识合理应用成为更为紧迫的问题。这样的时代背景,使我们必须重新反思和调整教育策略,尤其关注如何指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定位正确的方向,使用科学的逻辑进行思索和判断。这也是对我们教育者专业视野和能力的一次深刻考验。
他还强调培养创新型科学家的重要性,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对于能够创新与变革的科学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通过探讨,他指出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利,而应该成为每一个未来公民应该拥有的核心素养。在他的理念中,这样的培养一直可以从更早期的基础教育开始,让孩子在他们的学习经历中能够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创新潜力。
     最后,这次讲座提醒了我作为教育者肩负的责任:在知识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孙含晖先生的分享,使我深刻体会到,这些能力是支持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总之,这是一场激发思想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理想模型”以及我们真正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未来人才。我坚信教育的力量,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将所学付诸实践,与更多的孩子共同探索这条通向科学世界的精彩旅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