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怎样准备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主讲:曾宝俊
时间:2009年12月1日
地点:“领雁工程”嘉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文苑宾馆)
笔记本扉页上的几句话: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在思想的原野上狂奔!
心灵因思索而快乐!
思索,使人智慧!
卸去铅华,人生几何?
回首这几年的经历:
自我确定了一个目标,每学期设计一道来拿各界比较满意的课
这几年执教、指导过不少课,省级、市级、区级、校级……
有比较满意的,也有不太理想的,62节课。
一、一路失败,一路走来。
发现:很多时候上课不止是设计的事情,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因素使上课有局限。没有因为没上好课,而停止追求。
现在:上课回归到朴实的状态。06年以前,很喜欢上一些新异的课,都比较成功。06年以后,把教材里面的课上好,让老师们学习。有很多课是这个角度去考虑的。
什么级别的课,我都失败过:96年区三等奖;98年省三等奖;2000年省二等奖;2001年国家级实验区科学教师培训会上灰溜溜的一节课。
现在,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点,更加圆润一点。有时候,课堂是一种等待的艺术,不要着急。
二、怎样准备一节精致的科学课?
有人说:他会用一辈子准备一节课!
我知道:一堂好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的;
一辈子都在追求理想的科学课
我喜欢不断挑战,喜欢设计新课。
我的承诺:你可以给我点课,不一定成功,但又一定思想。
今天,奉献给大家的:
既是总结,又是反思,更是研讨
没有经过证实,也没有深入地分析研究
纯属个人经验,错误在所难免,见谅!
(一)前几年的经验总结:
l 模拟科学过程,追求理性思维。
l 立足一点突破,追求心灵震撼。
l 挖掘活动内涵,追求多维整合。
l 简化教学设计,追求课堂生成。
l 关注情感体验,追求心理满足。
例: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来谈谈这五个“追求”:
本课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把橡皮泥捏成碗型,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第二个借助一些可以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第三个潜水艇减轻重量可以在水里浮起来。第四个往水里加盐,可以使土豆、鸡蛋等物体浮起来。这四个活动如果在一堂课里做下去,加上导入、过渡和结尾,每个活动最多七八分钟,只能隔靴挠痒。所以我把这四个活动分成两课时,第三个有关潜水艇的活动单独做一课叫《自由沉浮》,其它三个活动我把它并为一课,而且这三个活动我重点只做往水里加盐的活动,这就叫做“立足一点突破”。
这堂课层次非常简洁,第一个活动把材料清点一下放到水槽里。第二个活动把沉的物体浮起来,这里我是埋下伏笔的,因为现有条件下土豆是浮不起来。于是这时候老师出场了,我指着讲台的一盆清水说:“你们那个土豆真的浮不起来吗?我来试试。”从学生水槽里捞一个来放进去,浮起来了!学生说:“老师,你那水里面放了盐了。”当学生猜中你心里的答案时千万不要得意,“你又没看到我放盐,凭什么说我这里放盐啦?”“书上不是写的嘛,死海里面有盐,所以人沉不下去。”“但是这不算证据,这是你的推理。要证明我这里面有盐,你该怎么做呢?”一个学生手一举:“老师我来尝尝,如果是咸的就证明有盐。”这时候我立刻说:“不可以,你也不知道放的什么,万一有毒怎么办?”当时硬生生把他给吓住了。旁边小孩说:“你尝尝,老师不会毒你的。”我就说“你来试试看。”他摇头不干。你这时候一定要丝条慢理的说:“不用尝,怎么做也能证明我这里面放了盐了?”这个问题提出后全班安静了下来,虽然场面上是静的,头脑却是活的。不一会儿一个小孩举手了“你给我盐。”这时请注意点拨的技巧,要让他展开思维:“你要盐干什么?”“把盐放在我这里面,如果土豆浮起来,就证明你那里面放盐了。”看到一个现象,模拟出这个现象就能证明这个现象里面的结构是这样的,这就是模拟科学思维。
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去食堂拿盐,我就对班内同学说:“他等会儿一定空手回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和师傅说好了,没有说清楚拿多少盐,就不给他。果然回来了,我们就告诉他每组一包盐。在这个时间内,我就组织学讨论:“放多少盐合适?怎么放,是一袋全倒下去,还是一勺一勺地放?还是五勺五勺地放?小组讨论讨论哪种方法好。”小孩子以“动”为第一需要,而不是以“为什么动”而第一需要。他不会想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课堂上学生浮躁时,我们老师就要给他泼泼冷水,让他冷静下来。全班八个小组,只有六袋盐,另外拿了两袋糖,那就凑合试试吧!结果放糖也能浮起来,我就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
这个活动的体现出来:
l 追求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看到陌生的现象,要做一个模拟的活动。不仅仅是做,而是由条理地做。
l 立足一点突破:这节课中,还有其他的活动学生早就比较熟悉,原有经验已经具备,就简单处理了,把这个放盐的活动做足,做到心灵震撼。
l 追求多为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就好像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一个活动里面,三位目标一定会死整合在一起的。在做活动的过程中达成知识,在达成知识的时候能力的发展,不盲目不迷信。
l 简化教学设计。第一个活动把东西往水一面一放,看到了又沉浮的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主要的活动,从设计到实验。第三个活动,就是总结。(一节课,环节一般不要超过四个)
l 追求心灵的满足。学生最后是欢呼雀跃的。
(二)我眼里的科学课堂——严谨而富有情趣
(小学生的课堂首先就要有愉悦性,就要有情趣。)
l 课堂毕竟是课堂—— 一段生活,不要赋予太多太多
l 孩子毕竟是孩子—— 潜力无限,幼稚之中透出智慧(不要低估孩子但不要高估孩子)
l 研究毕竟是研究—— 科学课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
l 结论毕竟是结论—— 不追求唯一性追求思维的价值
反思当前课堂上的形式主义
设计的是一个虚假情境——没有惊讶
发生的是一个虚假事件——没有兴趣
产生的是一个虚假问题——没有思维
经历的是一个虚假过程——没有体验
虚幻的目标往往使课堂失去了真实!(课堂上往往有一些虚假的提问,需要学生的一些回答教师预设的回答。如果进入了这个怪圈,课堂就会出问题。)
老师自己可以期待答案,但千万不要预设答案。如:“好不好?”“喜不喜欢?”之类的,越少越好。
反思和追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科学味;
情趣味;
儿童味;
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刘默耕(这里,真刀真枪 是加引号的,做 是不加引号的)
不是为别人上课,为自己上课!
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是老师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所追求的,是让这一段生命历程精彩而有意义,公开课亦然。然而什么样的历程才是有意义的呢?喧闹?轻松?快乐?严谨?满足?我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
所谓真实,那就是我的课堂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精彩固然可喜,缺憾亦是自己的人生。上课,不是为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俊才貌,风流倜傥,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只有学生开心了,自己开心了,这40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所以,做秀,请远远地离开我们的课堂,因为我们要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记住,你不是在为别人上课,你是在为自己上课,为面前的孩子上课!
——摘自《焕发真实的精彩 追求生命的价值》
科学是理智的行为;
探究是有序的行为
探究应该属于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三)充分的准备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1. 心理上的有效铺垫——情境创设
2. 材料上的有效准备——探究条件
3. 前概念的有效了解——学生基础
4. 方案上的有效预设——教案设计
5. 过程上的有效预设——流程控制
具体展开谈谈:
1. 情境。
让学生卷进来是组织科学探究流程的核心——谋划一个科学事件“情境场”
“情境场”的组成:问题、现象、材料
l 追求一个顺畅的思维流程(一堂好课:顺、爽、涩。)
l 追求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l 追求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l 追求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
l 追求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课例:《大脑的研究》
在介绍大脑的结构后,让学生说说大脑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方法是:做个游戏体验大脑的功能,其实是一个转化为“怎么样”的问题。
l 突然砸手,出乎意料之外(精心预设、追求效果)
l 二次砸手,故作夸张姿态(调动气氛、形成反思)
l 三次砸手,突出大脑调控(追根溯源,加深印象)
让学生将手平放在桌上,突然扬锤砸了一个学生的手,学生缩手喊疼。“请大家分析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动作和语言?”
第二次砸手,我故作夸张姿态,锤子一举,学生手就缩了回去。“刚才锤子砸到手上感觉到疼了手才缩回去。可是现在锤子还没砸到为什么手就缩回去呢?”学生分析说因为大脑有记忆功能,当眼睛看到举锤子的时候立刻向大脑报告,所以大脑在指挥人行动时有记忆功能、推理功能、判断功能。第一次砸上去缩回头,这是本能,第二次是条件反射。
在第三次砸手时,我要求手不准让,这说明大脑能控制人的行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明明知道危险却不退让的。”“端汤的时候,我觉得烫手但没有仍坚持放到桌上。”“躺在床上很想撒尿时仍旧憋着到厕所再撒。”
这样的课堂学生觉得很有趣味,但是也有意外的情况。一位青年老师他也这样上课,他拿了根教鞭:“今天我们做个游戏,你把手放桌上。”话音刚落就打到学生手上了。结果那个小孩愣住了,手没敢动。看看这小孩太没戏了,就找下一个。跑到下一个小孩跟前,教鞭一举,小孩手也不敢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关键是用的材料是教鞭,教鞭本身就带有惩罚性质的,当教鞭砸到手上他以为自己犯错误了,于是克制住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
有老师就要问了:“曾老师,为什么你砸的那个小孩他手就动呢?”其实我之前就和那小孩说好了的,要他反应夸张一点。不过也有意外,到云南上这堂课时,上课前我就挑了个善于表演、机灵的小孩和我配合。结果五十几个小孩坐在一起,一下子找不到那个小孩了。
有利于探究的心理氛围的内涵
情境创设关键就是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是安全的、自信的、热闹的,但是思维却是涌动的,它不会因为失败而灰心,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批评。这就是情境当中的基本要求。
l 具有安全感
l 充满自信心
l 热闹而有序
l 安静而涌动
l 不必害怕因失败而被责怪
l 不必害怕因错误而被批评
l 可以自由表达
活动过程中的课堂心理曲线
导入环节不能超过5分钟,最好是二三两分钟解决。第一拨的热闹将在滴15分钟的时候下降,第18—22分钟的时候需要有一些调节……
2.材料
好的材料成就一堂好课。——喻伯军
课例:《暗盒的变迁》我设计的暗盒思路:丰富暗盒里的信息!用不同形式的交流!一定坚持不打开暗盒!
l 分析教材里的暗盒设计:原封不动的美国货。(暗盒最初只是在一个塑料盒里面放一个玻璃球,某个角落设置一个障碍物,在球滚动过程中,听声音判断障碍物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状的。这是原版的美国货,是美国STC教材里面的。)
l 培训过程中的偶然所得:里面是玻璃球吗?(在一次教材培训的时候一个老师提出:“我觉得里面根本就不是一个玻璃球,是一个接近玻璃球的八面体。”说者无意,但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都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时候,凭什么要先告诉孩子们这里面有玻璃球和障碍物呢。)
l 退一步海阔天空:从猜结构到里面有什么?(能不能判断出这盒子里面有什么?但是摇来摇去叮叮当当就这么几种声音,传出来的信息太单调了,学生判断的难度太大了。这时候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丰富盒子里面的声音?如何丰富传出来的信息?我就尝试着多放些东西:能不能放带声音的?放两个铃铛,我们可以判断里面有几个铃铛;能不能放细沙子?能不能放铁弹子、金属球啊?再放一块磁铁,吸在一起的时候转动听不到声音,使劲一甩,铁弹子远离磁铁的时候又可以传出声音了,同时外面的磁铁也可以和里面的相互作用。如此思来想去,这个暗盒就丰富了起来。)
比如:《溶解》一课的材料:先观察VC泡腾片的再水里不见了,再说说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准备的材料要包括:典型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溶解的两种现象有:变颜色的与不变颜色的;不溶解的两种现象有:沉在水底与悬浮在水中的。
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时,要描述清楚“紫色的烟雾”是什么?“越来越浓”对应的是什么?
好材料是指一套有序操作的材料。要考虑清楚:哪些材料会引起课堂的骚乱?
3.前概念的了解
我们上课的最常见的状态是:
第一种状态:学生从不会→会;
第二种状态:本来是会的→上完课还是会的。
第三种状态:本来是会的→上完课后不会了。
第四种状态:本来是不会的→上完课还是不会。
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所以要了解前概念
4.精心设计课堂主活动
——除了让学生动手做,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思考起来,而这就需要你创设一个情景,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卷进来,“卷”,这个字说明了一种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毫不犹豫的状态。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课例:《看月亮》:
学生都认为晚上月亮才出来,但是我偏偏选择晚上没有月亮的那一天要求学生看月亮,这就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一早来讨论,说看到月亮了的学生,都只是拍马屁。有一学生说: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才看到月亮。“真的吗?明天早上再去看。”一连看了几个早晨,到了二十九号月亮没了。就不知学生“下面谁先看到月亮就给我打个电话。”两天以后有学生打电话给我:“曾老师,我看到月亮啦。今天放学的路上,一个小月牙。”结果第二天公布月亮信息的时候,全班一片哗然:怎么回事,前两天早上看到的,现在傍晚看到。大家可以想想一下那天放学是怎样的情景(一个个头仰着天回家的)。接着我要求把月亮落下的时间记下来,并且给月亮画个相,到了月圆之夜还要给老师写封信。就这样,学生在不经意当中看完了一个月的月亮。在整个过程当中,我就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节着学生的认知行为。
5.讲究层层推进的活动结构
《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l 独立研究:
两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
画出发光的时候的连接方法;
贴在黑板上,讲究科学的第一和独创性;
(亮了以后把它画出来,要求画到方法要与众不同的,这是强调创造思维,求异思维。然后看看这些成功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下几个问题电路。)
l 两两合作:
材料增加,难度增加,变化增加;
提供草图,逆向思维,应用拓展;
(每组给不同的电路图,要求两两合作把它连起来。在思维层面上,刚才是顺向思维由物到图,现在由图到物。)
l 小组合作:
提供开关、独立设计、创新思维;
画出草图、解说原因、综合运用;
(先比较不同电路的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画出能用开关控制的电路图。)
独立研究时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两合作时需要协商,小组合作时需要听从指挥。不同的组织形式也体现了思维层面的递进。活动结构设计的时候就要如此强调层次性和结构性。
从科学家和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我常用的两种设计思路:
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入手——《暗盒》
从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入手——《摆》
从孩子的惊奇入手——《变色花》
从孩子的错误入手——《把固体放入水中》
从孩子的经验入手——《空气占据空间》
讲究出乎意料之外、骤起风波—— 一波三折的《变色花》
(从孩子的经验、惊奇、入手)
l 平地起风波——无意中包含有意:上课送白花,教师演示白花变红花,这是一瓶什么样的药水?
l 第一折——必然中出现偶然:红花绿叶变不出来,配制的药水没有问题,那么只剩下花的问题喽
l 第二折——无序中藏着有序: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居然酸碱不同,分类之后出精彩
l 第三折——偶然中存在必然:在原理的指导下变出了绿花红叶
(“老师送大家一朵白花。”“哪有送白花的呀。”老师拿起一瓶魔水一喷,红花绿叶。“你知道这瓶魔水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紫甘蓝水,并发给每组一朵白花试一试。这便有了第一折——必然中出现偶然:红花绿叶变不出来。“我配制的药水没有问题,那老师你的花上面肯定涂了东西了。”“那你知道我涂了什么东西啊?我这有一架试管,上面有碱水、盐水、白醋等九种水。用你们制出来的魔水滴进去看一看。”学生把紫甘蓝滴进去,哇,有这么大变化,把变化分分类,红的一类,绿的一类,紫色的一类。老师给了三个词,变红的酸性物质,变绿灯碱性物质,紫色的中性物质,紫甘蓝这样的材料就是指示剂。这就是第二折——无序中藏着有序: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居然酸碱不同,九种水一分类就井然有序。第三折实际上是个延伸——偶然中存在必然:在原理的指导下变出绿花红叶。这就是一波三折的《变色花》,因为学生他不知道下一步会看到什么,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
教学流程设计的“四大忌”
一忌“平”:平铺直叙
二忌“满”:满满当当
三忌“浅”:没有提升
四忌“空”:没有载体
三、关注细节,走向成功
——在雕琢细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科学理解得更深、更透,对课堂把握得更稳、对学生把握得更准,于是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轻松!
用睿智捕捉教学细节,以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1)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课例一:一句追问,建构一个立体的概念——《把固体放入水中》(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例二:一次巧妙的搁置,一个精当的收尾——《把固体放入水中》(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2)捉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会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
案例一:《小小纸飞机》——不同的时机写课题形成不同的课堂氛围
案例二:《暗盒里有什么》结尾分析——一句不到位的话毁了一堂精彩的课
案例三:“请你们两分钟后再搅拌”——简单的要求让学生看到了精彩的溶解现象
案例四:“控制好你的材料”——不要把材料一股脑儿发给学生
追求在细节中挖掘教学资源
《观察》教学设计
n 怎样让课堂成为一个资源场?
n 用眼睛看
n 不用眼睛看:手摸、鼻子闻
n 感受周围的一切信息:谁在回答问题
n 运用工具,感受神奇
n 怎样扣住孩子的心?
n 游戏、蒙眼睛、暗环境
n 怎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n 发掘、利用、取舍
琢磨课堂里的细节
——《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过程分析
巧妙切入——对探究思维价值的思考,受郝京华讲座的启发,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开掘资源。
材料精选——十二、九、六,逐渐递减,追求典型材料,建构通向成功的桥梁
活动顺序——从串行、并行,逐渐寻觅通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活动记录——再三推敲,从表格、图画,追求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记录
课堂总结——总结提升概念,凸现探究的本真意义
(《把固体放入水中》我上过四次,第一次的设计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开拓资源。从学生的错误入手,我找了大小两两相对的材料,共计12种。合肥亮相后我就反思:材料究竟选择多少种为宜?材料越上越少,从12种到9种再到6种,追求典型性。云南执教后我又做了调整:考虑教学结构和教学时间的磨合问题,同样的活动从串行安排调整为并行。课题汇报课上我又做了思考:怎样在现象中提升学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