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团队黄檬檬2024年网络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一、学年发展目标

  • 专业知识更新:深入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科学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
  •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并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工具,如AI辅助教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以提升教学互动性和效果。
  • 网络研修参与:积极参与各类在线研修课程和活动,如网络研讨会、教学论坛、案例分享等,与其他教师交流,拓宽视野。
  • 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制作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程、教学动画等。
  • 反思与总结:对自己的网络研修经历进行定期反思和总结,形成个人教学经验和案例,分享到网络平台。
  • 持续学习:制定个人年度学习计划,包括读书、参加研修课程、实践应用等,保持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二、主要行动措施

  • 参加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 阅读专业书籍,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


  • 参与学术讨论,与其他科学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和资源,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 创新教学方法:尝试运用项目制教学法、翻转课堂、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阅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二剪梅 于 2024/2/4 21:29:30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目录贴第3楼 2024年1月6日转发公众号推文
第7楼 -第9楼《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笔记和感想
第10楼 回看2024年1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1楼 回看2024年2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2楼 参加《小学科学网络联盟研讨探索会议》感想
第13楼 回看2024年3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4楼 回看2024年4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5楼 回看2024年5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6楼 回看2024年6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7楼 回看2024年7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18楼 回看2024年8月15日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
最后编辑柠檬黄 最后编辑于 2024-08-17 09:37:11
TOP
3#

第3楼 2024年1月6日转发公众号推文
TOP
4#

2024年,晒出目标,启航前进,期待多多回帖发帖!@
TOP
5#

2024,欢迎开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TOP
6#

第3楼 2024年1月6日转发公众号推文
200713
柠檬黄 发表于 2024/1/6 20:10:35
新课标的学习不能停
TOP
7#

1.不仅是对学习的评价,更要是为学习的评价。
2.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型,相对自己而非他人,帮助学生而非惩罚学生。
3.教学智慧:关注学习;学习智慧:反思性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评价智慧:情境化的、解释性的、给予表现的。
TOP
8#

1.过多考虑考试实施的可操作性和评分的客观性,排斥不易客观评价的内容。
2.数据驱动的教学
3.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经理及变化作为评判依据。
4.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根据目标进行自评和调整。
5.表现性评价镶嵌于课堂教学, 进而促进教学。
TOP
9#

1.判断学生能否围绕大概念组织知识
2.利用元认知理论,学生开展自我主导的学习
3.课堂或学校中,如果让学生感到心理威胁,会妨碍学习
TOP
10#

20240115《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感想

山东省初中化学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老师首先剖析了概念和观念的含义,理解和运用概念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核心概念是课程内容,科学观念是课程目标。

核心概念的基本特征:①概括性(在概括提升和迁移应用中形成)

②统摄性(凝聚零散、琐碎的知识技能)③广泛的迁移性

基于整体规划的单元教学,以思路方法为主线,统整知识方法态度的探究教学,重视反思体验等高阶思维活动的思维教学。

确定主题单元内容,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内容,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针对性,趣味性,逐步深化的探究活动和系列化,构思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工具,反思收获和不足。

TOP
11#

20240215《实干、担当、思考——自我成长之路》感想

辽宁省锦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老师从成长经历、点滴收获和个人感悟3个方面展开。

杜老师细数自己工作以来的经历,秉持“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的态度,绝不糊弄工作。不管是哪个身份,哪些工作,都获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对于他来说,来自学生的认可最让他高兴。

如果我到了杜老师的年纪,回顾工作多年的经历,也能像他这样满意自己的表现,那才是好,在自己的工作上取得成就,收获成长和快乐。

兼职其他学科,可以很好地提高科学教学,有利于组织跨学科、综合运用。

杜老师提到了三性教学:问题性教学、兴趣性教学、体验性教学;大单元教学:整个单元备课;武功心法(转变观念:课程标准),内功内力(琢磨文本(教材、教参)、学生、方法、设计、材料、生成);武术招法(全说、不做、调反正、都肯定)

不同的班级根据学情,分配基础和挑战的比例。

课堂上如果有自己不会的,让全班同学说,让学生回家查,和学生一起做。

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先肯定再引领。

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减负增效提质。

肚子里有实东西。

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激情碰撞、理性思考”。

要保持清醒、感恩、谦虚

只要有付出,肯定有收获,没有白干的

要真做,把学到的理念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自己时孩子时想要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现在就做什么样的老师。

自己现在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自己就做什么样的老师。

推荐书籍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

2.《小学科学教学法》——卢新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4.《小学科学课教学指要》——宋汉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新课程推进中问题与反思》——陈旭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如何做最好的教师》——魏书生(南京大学出版社)

7.《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美)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中国青年出版社

8.《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9.《受欢迎的人有1%的不同》——隋晓明魏东(金城出版社)


10.《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赵国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TOP
12#

参加《小学科学网络联盟研讨探索会议》感想  黄檬檬
近日,我有幸参加2024年小学科学网络联盟研讨探索会议,9个讲座,4节研究课,让我收获满满。
《船的历史》这节课最让我印象深刻,很多值得学习借鉴应用的地方。
课前调查形式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各地区船的资料,不只是提问和摸底。问卷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特点,词云图清晰的统计并展示了学生对于船的了解,很好地起到了单元起始课的作用。
本课两线并行,构思巧妙。课程思政线(比较分析传的特点功能等方面在发展变化)和工程实践线(制作——测试——改进)。
独木舟研究记录单“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学习记录。很好的展现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图示化记录技能。
有意思的是,老师们在上课期间,在微信群里讨论长框水槽的作用,用萝卜不用黄瓜的用意,随着课堂进程的展开,原有的疑惑都在课堂精彩的展示中解开,呈现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在研究船头形状与行驶速度时,提出了“哪边适合当船头”这个问题,不像我上课的时候直接出示了几种船头的形状,其实部分基础弱的学生并不明白哪一部分是船头。而怎么比较、为什么交换这两个问题?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TOP
13#

20240315《科学课堂教学之思》

李德强老师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个方面展开。

从路数看课堂

认知路线的课堂教学:从孩子身边的常见现象入手,借助教材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其简单易行的动手实践活动,形成关于卵石形成原因的基本认识。

不同的老师总会有不同的课堂呈现,教学行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映着教师对于课堂的理解。

不能只是模仿好课的一些具体的行为,要形成正确清晰的课堂观,但课堂观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真正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刘默根先生谈自然教学艺术,就像老师领着学生过河,老师要提供目标,适当帮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路线,但目标是一致的。不断训练,让学生学会自己找路过河。


l 教学逻辑起点:素养本位。

从科学观念的角度来看。具体的观念应在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而不是简单的获取。

l 课堂形态走向块状结构。

不是点状的线状的。

l 教学路径改进——情境创设

已有经验,素材,方式方法,认知矛盾,动机。

比如潜望镜这一课,之前我们可能只是告诉学生要怎么做,45度。但可以给学生一个外框和两个镜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怎样摆放,才能够看到黑板上的某一个物体。


如何突破

1. 着眼长线,考量(深思熟虑-权衡)课堂。

(1)“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始于“胡搞”。

先接受并保护,再引导。

(2)意义的建构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程与教学

2. 立足思考,成就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意味着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被挤压和暗中替代。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他认为过难的知识砍掉,把能够证明他所要传达的信息和论据收集起来,从而写成有意义的炼制,他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无意中让学习者失去了学习中最有意义的方面之一。”

3.立于互动,达成共识

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每个想法都说明了理由。但想法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老师给出“好”的评价,然后就是“还有吗?”最终确定了最符合标准答案的解释。

因为教师只想要有针对性的证据。

不具备交流质疑,建构解释等活动应有的信息基础和开放空间。

个人基于证据得出观点,发布观点,他人基于自己的证据进行质疑,个人再获取新证据,再发布观点。(学习要为提出观点做好准备,整理判断要为交流观点做好准备。)

TOP
14#

20240415《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

章鼎儿老师提倡的走向探究的课堂结构:3~5分钟的导入活动,15~20分钟的主要活动,10~15分钟的交流和研讨,补充活动,再加3~5分钟的整理小结。

导入(简洁明了),主要活动(持久深入),交流研讨(趋同存异),整理小结(巩固迁移)。

交流研讨、补充活动和整理小结可以整合成一整块交流研讨部分。

章鼎儿老师说过,主要活动后的信息加工处理(交流研讨),是一个共享与分析、整理主要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包括整理各种发现、想法、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的主要活动是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

叶军老师的思考:主要活动的设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主要活动学习记录单的设计是探究学习和交流研讨载体。交流研讨的组织,一般分为交流和研讨两个阶段,交流呈现学生发现、观点、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观察、记录与交流;研讨促使学生趋同存异,思维进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不要只让一个人或者一两个小组说。否则学生认为记录之后,老师反正不会让我们说的,就不会认真记录。)

倾听与交流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介入、认识趋同的重要过程。

缺乏对现象、数据背后隐含信息的思考。

交流研讨,追求结论,忽视学生研讨交流的面,忽视学生主要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和问题。

老师介入太早太多,学生的交流研讨变成教师对学生的追问和刨根问底。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设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握手、生生握手,初步理解热量传递

一、聚焦导入

1.让学生说说热冷牛奶的想法。

2.探查学生前概念:画热水和冷牛奶温度变化折线图。

二、主要活动

1.设计实验。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小组内交流。

三、交流研讨

()交流:学生小组汇报主要活动中的发现。

()研讨:(1)认识趋同(热量传递规律);(2)热量去哪儿了?

四、拓展迁移

1.解释试管内水温高于烧杯内水温。

2.热成像仪下的热量传递。


记录单非常好

展示一个小时后,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记录


素养的外在表现

1.交流、表达、质疑、倾听……【行为表现】

2.问题、思考、推理、判断……【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观察、记录……【学习能力】

4.合作、分享、迁移、运用……【态度观念】


记录单,如果用填空的形式来填写实验后的发现的话,是指向结论的发现,学生的观察、记录、交流都是为了解决实验后的发现,限制了学生在观察中的思维,不需要学生对其他的现象产生思考,结论会很趋同,后续的交流研讨不太会有争议,学生也不会有其他问题的产生。


目前记录单设计的问题

1.结论封闭,指向注重实验后的结论的获得。

2.忽视过程,不能引发学生对现象更多的思考。

3.没有问题,学生不能由此观察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造成的结果:交流研讨时,学生无话可说。

原因:1.教师缺乏主要活动的设计和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意识

2.学生不善于在观察中记录和思考,组内不善交流。


要重视学生主要活动后的交流。至少10~15分钟的交流时间。

TOP
15#

20240515《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七)》

徐磊老师首先进行了船的历史教材解读和课标解读,基于学情,重构教学目标,弱化了历史与演变。搭建支架,深化探究实践,采用半个一头尖一头平的胡萝卜。有机融合,建模服务实践。有效整合,提升综合能力。

胡萝卜船哪边作为船头更合适?问题巧妙,承上启下。

祝海丽老师以《船的历史》一课谈《素养导向下的课例实践》

以生为本,依标试教。

一、课前研读——细

1.大概念、大单元视角研读教材。

2.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年龄特点。

3.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二、课中施教——实

1.情境与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凸显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

1)科学记录单

①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引导

②练习、掌握基本的记录技能

③创设展示与交流机会

3.问题与交流——把握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1)船的发展排序环节:这儿有一艘船(蒸汽船),排到哪里合适?理由是什么?

2)载重测试交流环节:①你们实测垫圈数是多少?……你们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多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②一起看记录单……这个优点(不足)怎么理解?

3)阻力测试环节:哪边做船头合适?怎么试?为什么要交换位置?……与预测一样吗?有出现意外吗?有可能是哪里出现问题?

三、课后反思——真

    1.找亮点

1)以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取舍,重构制作、测试独木舟模型探究活动。

2)巧用“胡萝卜”这一有结构的材料,把技术与工程实践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开放的记录单设计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渗透了德育:学校—诸暨—浙江—中国骄傲

2.寻不足

1)增加生生互动,课堂会更开放。所有记录单投屏,让学生选择要讨论的。

2)核心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更明确和清晰。(如何让独木舟平稳且承载更多的物体?如何改进你的独木舟)

3.想对策

TOP
16#

20240615《理解、结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沈晓英老师。学生主体是素养课程的门槛。探究需要具有思维性。深度学习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孩子全身心专注。沈老师用《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例。

我下次也要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展示导电球的内部结构。沈老师还用湿木块做实验材料,和其他组干木块的实验结果,引起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取代了常用的预测导电性的步骤,用“这样分类对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高度聚焦在同一个研讨点上。

用时间保证研讨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研讨都是说实验结果,然后快速聚焦概念。利用我们发现的数据,成为所要构建的概念的证据,再做科学解释。

过程中要关注方法的合理性,比如学生有实验结果差异的时候,可以问一问手,是不是摸到了检测头?

TOP
17#

20240715《科研课题的方案设计与选题策略》

管建林老师从课题方案设计启示、课题方案设计要点、课题研究选择策略三个方面展开。

做科研要先了解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不是不断的重复、同质化,这叫做触摸边界。

课题研究的思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而准备阶段要做的是通过查阅资料选择课题和设计方案,而我们老师往往欠缺了查阅资料这一步骤。

参考文献中至少5条近三年内的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至少50篇的文献综述。

在研究成效当中,如果只写了教师学生课堂有什么样的发展只是定性分析,但是要体现定量分析,用柱状图等数据图来体现内容。

课题要做到理论总结、适度超前。

课题的表述是否规范: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方法类型。

课题的总体判断是否有价值:理论性、操作性。(理论如图尔敏模式、PBL。好课题都是理论牵引下的操作。)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否明晰:前瞻性、创新性等。


省教科规划立项课题

1. 基于模型的小学科学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 基于PB L下的小学科学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的迭代研究

3. 逆向设计融入PB L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4. 逆向设计探索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路径

5. 图尔敏模式下小学科学论证教学的课例研究

6. 小学科学单元项目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7.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实证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选题缘由(为什么想做这项研究?研究产生的背景和缘起、问题是什么,研究有什么价值的?)。

1. 从现实出发,陈述问题产生的来源

(不要从社会、家长、老师三个方面找原因。)

1)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

如,历史课程的特质,历史与教育的关系,历史课堂的现状。

2)前面是做法,后面是深度。

《小学科学单元项目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①学习目标从双基培育转变为素养发展②学习过程从碎片化学习转变为项目式学习③教学关注从单一环节转变为单元系统。

2. 陈述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 提出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先述后评,知彼知己)

1. 别人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进行研究,或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

2. 本课题和别人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同类课题,在研究的依据、目标、范围、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课题界定(概念界定(内涵+外延),研究的范围,研究谁。等等)

概念本身的含义是内涵,而本课题中的概念是外延。

四、研究目标(动宾结构句式表述)

①目的: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要获得对哪些教育现象及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的认识。预期的研究成果。(课题方案中的目的可以转化为课题结题报告的成果。)

排序,最重要的放前面。

五、课题研究内容及实施途径。

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几种角度去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探讨哪些解决研究目标具体方法。

切记理论堆积(反论文化,强调操作性。)


对操作性的再认识

概念层级分为高阶概念,中位概念,下位概念,支撑活动。

常见概念分为核心概念,课程系列,课程内容,课程活动。

课题举例分为和乐课程,四大系列,内容系列,特色课程。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选题标准

求小原则:避免大而无当

求实原则:避免故弄玄虚(实际问题、过程实在、产生实效。)

求新原则:避免人云亦云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课程开发、核心素养、质量评价、精准教学、关键能力、思政课程……


课题用第三人称写。


2024小学科学省级立项课题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索。

“项目化+自能化”双线推进的教学路径研究——小学科学未来实验课堂内涵式形态试验

小学科学联结“儿童-科学”的思维型课堂实践研究

银河实验室:指向科创素养提升的小学科学教育空间建构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徐春建老师《怎样写好学科论文》

7个字相同就是重合。可以加个的字。

选题关注热点、难点

注重文件检索

论文与实证性报告的区别,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简明精炼的语言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

明确一线教师的优势,凸显实践性。

修改篇幅和结构、文字,放一段时间再修改。

TOP
18#

20240815《跨学科实践的模式与案例》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高云峰老师。从跨学科探究的重要性、跨学科探究设计方法、跨学科探究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展开。
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探究实践。
在探究实践中面对真实情境,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不能有效处理。
一、跨学科探究的重要性
(一)跨学科为什么重要(宏观):世界越来越复杂
(微观):解决实际问题。
例子:指南针涉及原理分析(科学)、设计(技术、数学)以及制作(工程),同时也涉及传说(历史)和文化自信(思政)。
(二)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的目的
1.整理零散知识。
(零散的知识体系 经过跨学科探究实践,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类似于将打乱的魔方重组。)
跨学科实践就是整理各学科知识的过程。
2.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高阶思维。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
高级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工程思维、计算思维)
二、跨学科探究设计方法
(一)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的方法
1.学会观察思考
飞翔的鸟类身体与翅膀不成比例,可以指导扑翼飞行器的设计制作。
跨学科:生物(鸟类结构)+物理(受力)+数学(数据处理)+技术工程(扑翼飞行器设计制作)。
2.善于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会引发系列后续的问题。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球面不能聚焦。应该叫抛物面,但为什么叫球面。
跨学科:天文学(宇宙)+物理(电磁信号反射)+地理(喀斯特地貌)+数学(曲面)。
3.画出关系图
通过画关系图,列出可能的跨学科问题,找到问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现象观察提出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涉及不同学科的问题。
(二)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的特色
①探究性(哪些因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不需要考虑)
②综合性
③思维性(既有动手也有思考,训练高阶思维。)
④开放性,⑤趣味性,⑥安全性,
⑦丰富性(活动有一定的工作量,不是轻易就能完成。),
⑧迁移性。
化学科看就。
(三)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的可能路径
路径1:学科内综合学习。
对某一问题把同一学科内不同领域内容进行融合开展学习研究,就是学科内综合学习。(科学包含4个领域,艺术包含音乐、舞蹈、美术。劳动。)
(教师较容易接受,教育部提倡的模式。)
*服装设计涉及的跨学科:
美术(设计),劳动(制作),音乐(舞台配乐)舞蹈(舞台秀)。(艺术课程的不同领域。)
路径2:跨学科主题学习。
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以学科a为主(80~90%),涉及少量(10%~20%)其他学科。
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选取的原则及范围。
总体目的:强调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或社会问题。
原则:
与本学科课程内容有关,涉及多学科,
以本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少而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本学科,
具有一定的价值或蕴含教育意义,
来源于生活或社会中的问题、议题
不同学科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
范围:不是具体知识,涉及不同学科。
例如鸦片战争的起义,环境变化,绿色能源,我的祖国等就是很好的主题,而段落大意,时态变化,落体规律、硫酸的成分等过于具体,就不属于主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我的祖国(语文老师视角)。
主题:爱国主义,从语文角度理解。
语文:结合课文,从诗歌、散文、歌曲中寻找歌颂祖国的内容,理解国家祖国的含义,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80~90%。
假设是从历史学科选择了5~10%的内容,从朝代变迁、疆域变化、民族融合等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
(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国家有更形象的认识,因为语文上通常是抽象的认识。)

路径3: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某些问题涉及到不同学科,可能以某一学科a为主,但各学科bcd主要界限并不特别明确比例也不一定。
(对教师难度较大,但真实问题大概率是这一模式。未来教育的方向)
跨学科综合实践案例:鱼菜共生系统。
劳动:学生在学校内浇花喂鱼(发现问题:浪费水、污染环境,提出设想如何把喂鱼浇花融为一体。)
生物:系统内部选择何种鱼、微生物与植物。
化学:用简单试剂进行水质检测。
技术工程:建造工程系统装置(主体)
数学:测量水质参数、数据处理。

三、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
1.悬崖勒马(小学)
问题:你是否知道悬崖勒马?→出处(语文、历史,继而进入科学原理研究)
观看现象(真人实验视频)
提出问题:如何实现悬崖勒马?为什么开始加速、后来减速?……
提出猜测:这一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否与配重有关?
悬崖勒马游戏
原理分析
扩展:这一探究实践背后的深刻意义。(法律道德是制高点——自动提醒或限制机制。)
电路中的保险丝,高压锅中的安全气阀,蒸汽机中的离心调速器,抽水马桶自动进水断水机制,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缩放,悬崖勒马中的摩擦力……
主题:能否找到自动提醒或防止危险的机制
任务:找出小马走到边缘且停止的条件?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跨学科:语文(成语)历史(人物)物理(受力、运动)技术工程(装置)思政(启发意义)。
2.孔子与中国文化。
论语的一段文字,从不同的学科思考。
3.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是条件,.野渡无人舟自横是结果。
4.未成曲调先有情。
围绕吉他的问题
吉他如何产生美妙的旋律:音乐问题
品柱排列符合什么规律:数学问题
琴弦如何振动:物理问题
吉他是如何演变的:历史问题
诗词中是如何描述音乐:语文问题
如何做模型验证:技术工程问题
如何自己作曲:计算机问题

教师从自己熟悉的数学角度,数据处理找到了品柱排列规律,但不知道原因。于是考虑结构与功能。音乐,物理(吉他琴弦振动建模)
TOP
19#

哇哦真不错学习到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