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团队屠琴2024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2023年,庆幸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陪伴,启发很多教学心得,解决很多教学疑惑,2024年,紧随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动态,积极开展论坛学习,积极实践论坛经验。
现制定网络研修目标如下:
1.以理论书籍充实自己:寒暑假分别阅读1本教学理论书籍,每周在论坛中,发布读书笔记。
2.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学:区级以上课题立项1项,并在论坛中积极发帖交流学习,每周至少10次发帖。
分享 转发
TOP
2#

2024年,晒出起点,定下目标,启航前进,期待突破!
TOP
3#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TOP
4#

新年快乐,小图图
TOP
5#

古诗词的力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诗词的力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古代圣贤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可是一直以来我对它产生误解——“学习,然后经常温习(复习),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试问?复习,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呢?其实,这是我们误解孔夫子的智慧了。这里的“习”更适合做“练习”和“实习”的理解,也就是这句话恰当的意思应该是“学习了之后,用知识和智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即知行合一,这不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力量,就是学以致用。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2-18 12:34:01
TOP
6#

本想在寒假只分享《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可是自从在新华书店买了《蒋勋说宋词》之后,现在对古诗词比看学理书更有热情了。所以接下来也想通过论坛记录自己读这两本书的一些体会。
TOP
7#

(2.2-2.4)寒假第1周读书笔记


阅读内容(P27-P68):第二章《专家和新手的差异》第三章《学习与迁移》

TOP
8#

回复 7楼屠琴的帖子

第二章《专家和新手的差异》,在这一章的阅读中,通过比较专家和新手在思考模式上的区别对我们的教与学具有潜在的意义。

1.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一般,我们看到的专家都拥有超常的回忆能力,也能洞察很多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多强。由于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容量有限,只有通过把信息组合到相似的模式中才能提高短时记忆的能力。专家因为具备宽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影响到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到他们在环境中如何组织、再现和理解信息。所以,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也尽可能像专家一样,为学生提供尤其能提高他们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模式的学习经验。那如何为学生提供这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呢?我们不妨再来学习一下专家的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又是怎样影响理解和表征问题的能力的。

2.知识的组织

  专家的知识不仅仅了解很多相关领域的事实,相反它们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专家”去思考自己的领域。本书的这些观点,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出核心概念教学的初衷是一样的。

  我们的小学课程也是按照核心概念理解的方式来组织,这也将有助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组织。教师的教学时,切莫在相关主题教学时,只触及一些表面性的事实知识,这些需要一定的探究时间、研讨时间来形成重要的、组织起来的知识。

3.情境与知识提取

  专家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能熟练提取与具体任务相关的知识,换言之,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它包括对有用的情景的具体要求,非条件化的知识常常指“惰性”知识。从“非条件化”到“条件化”,这也是专家和新手对知识提取的重要区别。

  对应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要帮助学生掌握适用条件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去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应用题”,如果设计恰当,这些“应用题”将有助于学生学会何时、何地和为什么使用他们学过的知识。

4.顺畅提取

  人们提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差异表现为“费力”、“顺畅”和“自动化”三个层面。自动化和顺畅提取是专业知识的重要特征。

  对于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顺畅地识别特定领域的问题类型,然后试图去理解问题,而不是立即跳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所以有时专家完成任务的耗时要比新手多。

5.专家与教学

  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不一定就能保证他就能教会别人学习,因为许多专家忘却了学生学习的难易。

  教师在教学时也容易犯“专家盲点”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一些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潜在策略,要使教学更为有效,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会在第七章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TOP
9#

第三章:《学习与迁移》

  学习过程和学习迁移成为理解人是如何形成其重要能力的关键,尤其重要的是要理解导致迁移发生的学习经验。

  1.什么是迁移

  迁移被定义为: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1913年桑代克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即初始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取决于两个事件之间的要素的匹配程度,他还提出了迁移的两种情况,即近迁移和远迁移。所谓近迁移指的是使一个学习任务向另一个高度相似的任务迁移;所谓远迁移指的是从学校科目向非学校情境迁移。

  在上一章《专家和新手的差异》中作者曾提到的“情境与知识提取”,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迁移的策略,本书举例了埃里克森等人在1980年的一项研究:如何增强一名大学生记忆数字串的能力,研究开始前大学生只能记住7位数字,经过训练之后,他能记住70位或更多的数字,这是因为他学会了运用自己的具体背景知识去把信息“组块”成“意群”(有实际意义的群体),但当记忆字母串时,他的记忆又恢复到了7个条目的水平。

  反观埃里克森的研究,组块的记忆确实能提到记忆能力。但是,如果只把学习重点放在练习和训练上,而忽视了学习者个性,包括关注的动机、相关原理的外推、问题解决或创造力和动机,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持久的。所以,迁移要被看成是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而非被动产物。

  初始学习对迁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习经验有一定程度的知悉有助于迁移。可是,过度情境化的知识不利于迁移,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负迁移,所以专家建议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表征有助于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2.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

  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初始学习不达到一定的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本书提到了四个影响初始学习的因素。

  (1)理解与记忆

  迁移受理解性学习的程度的影响,而非靠记忆事实或墨守成规,前面大学生记忆数字串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果受训练的大学生,也能将字母进行理解编码,也能记住更多的字母。

  (2)学习时间

  实事求是地看待学习复杂学科所需要的时间,这点很重要。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所谓填鸭式教育没有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的效果也是不持久的。

  学生常常会遇到没有明确意义和清晰逻辑的任务,这对他们来说,一开始就要从事理解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此时学生的学习是孤立的,没有经过组织和联系的事实,也没有组织信息的原则。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先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的机会,即为理解性学习做准备。

  (3)超过“任务所规定的时间”

  书中提到的“超过任务所规定的时间”指的是反馈,反馈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在上一章《专家和新手的差异》中,作者也提到专家通过“知识条件化”策略促进学习者从情境中提取知识。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监控原则要体现反映他们何时、何地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程度。

  如果教师草率地凭借“知识条件化”原则——如联系问题来自课文的哪一章——学生会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把“知识条件化”——实际并非如此。

对何时、何地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反例”的运用而增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了解哪些特征与某些特定概念相关或无关,这不仅可应用于知觉学习,也可以用于概念学习。

  (4)学习动机

  动机影响到人们愿意投入学习的时间,这里的动机最好是内在的求知动机。

  以自己为例,阅读之后,再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读书笔记,虽然很占用时间,但这也是我愿意去坚持做的一件事。即使是正月初一,我也不把打开电脑写读书笔记这件事,认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也能从“内在动机”上激发学生去学习呢,毕竟最好的学习动机是来自学生自己想要“我想学”的需求。

  3.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

  书中提到了一些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情境、问题的表征、正迁移和负迁移方法、迁移与元认知等。我在阅读中,对一个因素“情境”的理解较深,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学习与情境怎样密切相连取决于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境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然而,当一个科目在复合情境中传授时,人们更有可能抽象出概念的特征,形成“弹性的知识表征”或者称为“弹性迁移”,反之就有可能成为“弹性缺失”。

  对付“弹性缺失”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案例,然后为他们提供其他相似的案例(举一反三),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抽象出导致弹性迁移的一般原理;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帮助他们加入到为提高理解弹性而设计“如果——怎么办”类问题解决当中(反例);第三种方法是概括案例,要求学生创造一种不单能解决单一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整个相关类群的问题的方法(泛化)。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2-10 15:07:30
TOP
10#

古诗词的力量(2):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

  古诗词的力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王国维最爱宋词,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之后为之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2-18 12:33:51
TOP
11#

(2.5-2.11)寒假第2周读书笔记

阅读内容P70-P119:第四章《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第五章《心理与大脑》。

TOP
12#

第四章《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第四章《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这一章的阅读最让我开心了,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好多都是婴幼儿时期是如何学习的,这也将有助于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婴儿缺乏形成复杂想法的能力,人们也认为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婴儿是不会拥有知识的。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才知道,婴幼儿是具有能力的,而且是主动的、自我概念发展的主体,简而言之,婴幼儿的心智并不是白板。所以也请不要忽视对婴幼儿的教育,早教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皮亚杰观察到婴儿(2周岁以内)实际上是在寻求环境刺激促进智力发展,他认为婴儿对物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和自我的初始表征是在头两年里逐步建立起来的。幼儿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内外兼容的世界,对物质现实准确表征的能力发展取决于观察、聆听和触摸图式的逐步协调。(所以婴幼儿阶段也要给他创造多听、多看的世界。)

  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儿童,他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能力较强的同龄人、父母和其他伙伴的角色上,其作用是挑战和扩展儿童的理解力。(所以,孩子也总喜欢跟自己大一点的孩子玩腻在一起,这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维果斯基也强调过学习者(包括婴幼儿)的主动角色问题,他还为此提出强有力的观点——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他人的协助下能做到的比他们独自能做到的,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预示作用,当下的儿童需要协助才能做到的,明天他就能独立完成了,因此这是为他进入新的、更加需要合作的情境做准备。

  实际的发展水平具有继往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来的心理发展特征——继往开来。

TOP
13#

第五章《心理与大脑》

第五章《心理与大脑》

  本书围绕“人是如何学习的”而展开,为了加深人类学习机制的理解,本章回顾了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主要发现,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观点。

  1.学习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

  了解这部分内容之前,首先要知道有关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一些知识。

  突触: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会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的接合点被称为突触,突触具有刺激和抑制的属性。神经元整合源自突触的所有信息,然后决定输出。

  未出生时,人脑拥有万亿个突触中的很少一部分;出生时,大脑的突触增至成人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突触在出生后形成,这一进程部分地受经验的指引。

  突触通过两种基本的方法添连大脑。第一种方法是突触产生过剩,然后选择性地消失;第二种方法是添加新的突触,突触的添加是一部分或大部分记忆的基础。

  在神经系统中与学习经验相连的活动促使神经细胞创造出新的突触,突触的增添和修改是终身的过程,由经验所驱动,学习能增加突触而练习则不能。这一发现为人们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2.大脑物质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大脑的功能组织

  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经验使大脑功能的总体质量增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发生的变化使神经细胞变得更加有效或有力。学习赋予了大脑新的组织模式。

  3.大脑的不同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

  大脑的发展常常发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利用特定的经验,这些来自环境的信息有助于大脑的组织。人类的语言发展就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的例子,这个过程受制于一定的条件,也有时间规律——关键期。

TOP
14#

寒假里面大充电啊
TOP
15#

2024年2月15日每月研修

       感谢喻老师,让每期守候的每月研修,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2024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五)每月研修请来的专家是辽宁省锦州市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与以往的专家最不一样的是,杜老师从自身成长之路来引领我们做一名“认真+实干+担当+思考”型的科学教师。         杜老师的分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成长经历、点滴收获和个人感悟。在成长经历和点滴收获版块,最让我为之惊呼的是他从1993年毕业至今30多年的工作履历居然可以记录得如此清晰,由此可见杜老师平时是非常注重整理记录的老师,他的“认真”和“实干”也是一览无余。在点滴收获版块,杜老师倾囊相授,他整理的“10要”也让我们看到“越努力越幸福”的感悟。

1.png (, 下载次数:0)

(2024/2/16 14:19:02 上传)

1.png

2.png (, 下载次数:0)

(2024/2/16 14:19:02 上传)

2.png

TOP
16#

回复 15楼屠琴的帖子

人人都说卢喻好,只因卢喻做学问。卢新祁,喻伯军
TOP
17#

       感谢喻老师,让每期守候的每月研修,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2024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五)每月研修请来的专家是辽宁省锦州市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与以往的专家最不一样的是,杜老师从自身成长之路来引领我们做一名“认真+实干+担当+思考”型的科学教师。         杜老师的分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成长经
屠琴 发表于 2024/2/16 14:18:39
昨天也学习了每月研修,很有收获。
TOP
18#

  古诗词的力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font=楷
屠琴 发表于 2024/2/12 7:02:28
人生三境界:目标、努力、调整心态,值得借签!
TOP
19#

       感谢喻老师,让每期守候的每月研修,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2024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五)每月研修请来的专家是辽宁省锦州市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与以往的专家最不一样的是,杜老师从自身成长之路来引领我们做一名“认真+实干+担当+思考”型的科学教师。         杜老师的分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成长经
屠琴 发表于 2024/2/16 14:18:39
越努力越幸福,杜老师的成长之路便是我们的前行之路。
TOP
20#

第四章《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这一章的阅读最让我开心了,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好多都是婴幼儿时期是如何学习的,这也将有助于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屠琴 发表于 2024/2/12 7:10:10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内外兼容的世界,对物质现实准确表征的能力发展取决于观察、聆听和触摸图式的逐步协调——学习了
TOP
21#

古诗词的力量(3):寻找诗中的生命价值

    诗佛、诗仙、诗圣,组成唐诗的巅峰,也组成汉诗记忆的三种生命价值。在漫漫长途中,或佛、或仙、或圣,我们仿佛不是在读诗,是一点一点找到自己内在的生命元素。王维、李白、杜甫。三种生命形式都在我们身体里面,时而恬淡如云,时而长啸佯狂,时而沉重忧伤。


    唐诗,只读一家,当然遗憾;唐诗,只爱一家,也当然可惜。有了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2-18 12:34:42
TOP
22#

(2.12-2.18)寒假第3周读书笔记

阅读内容P115-P169:第六章《学习环境设计》、第七章《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

TOP
23#

第六章《学习环境设计》

  本章主要四个视角探索学习环境设计,他们分别是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以及社区中心环境。在依次介绍这四种学习环境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现实教学中,我们需要将它们一致起来,以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的方式加以联合。

  1.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者中心:指的是学习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既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教学环境中都必须得到足够的注意。这个说法和“诊断性教学”相吻合。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能试图帮助学生将他们先前知识与当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相比家长而言,这对教师来说,面临的困境会比较大。

那我们的教学如何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搭造这样一座桥梁呢?在第七章,有举例说明。

有一点要注意: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并不是一定就能帮助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能都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和技能。

  2.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环境:指的是认真对待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创造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怎样培养对学科整体理解。作者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分别是“发展性定型”和“学习场景”。

  (1)发展性定型

  以中学代数举例说明。教学一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画或图表来描述数学情景以便组织他们的知识,并解释他们自己的策略;接下来,学生们逐渐使用符号描述情景,组织他们的数学问题,表达他们的策略;再后来,学生们学会了用标准的规范的代数符号来书写表达式和方程式。

  教学中,这一过程可能并不会很顺利或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教师要认可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迂回,这取决与问题的情景或是所设计的教学知识。

  联系到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一直非常强调“科学观念”的建立或“科学思维”的培养,如果从“发展性定型”的角度去理解,其实也是在为学生初中、高中、甚至终生的学习做准备;儿童早期接触重要概念性的观点具有潜在的好处

  (2)学习场景

  学习场景的说法,类似于“在环境中生存”:学习周围的世界,学习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学习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来使自己的活动既富有成效又充满乐趣。所以在场景中学习的孩子,会将学习通过网状连接,将自己目前的学习定位和更大的空间联系起来——结构化的方式建构一门学科。

  在教学中,知识中心环境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在为促进理解而设计的活动与为提高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而设计的活动之间达到平衡,后者可能经常受我们的忽视。比如,在阅读、写作或计算方面需要付出特别努力的学生会遇到很多学习困难。因此很多学习领域都提到自动化能力(或者说特惠领域)的重要性

  3.评价中心环境

  评价中心的关键原理是评价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里关于评价中心有两个关键词“反馈”和“回溯”。

  “反馈”:学生的思维要能够被观察(通过讨论、测验等);观察的结果应反馈给学生;反馈应持续地做出而不是突然地进行。联系自己在这学期在实施的科学笔记,自认为第1点和第3点都做得不错,但是科学笔记中反馈的结果很难准确反馈给学生,学生也就无法利用反馈来修正他们的思维,以致于科学笔记的实施一直事倍功半。

   既然评价“反馈”做得不够好,那就从“回溯”来重新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第6章没有具体展开,以下内容是我从第七章学习中的灵感)。科学笔记作为评价学生理解程度和理解水平的工具,我们可以尝试用“定性层级分析”策略,也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回答对某一问题是否理解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连贯的词语描述写出问题怎样能够得到解决,它有三个部分组成:应用主要原理;为什么要运用这些原理;运用这些原理的过程。有了这样完整的对问题的定性层级分析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在问题情景与原理和过程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以便能够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4.共同体中心环境

  学习科学新近发展表明环境以共同体为中心的程度对学习也很重要,比如班级和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如果个体之间的竞争不和谐的情况下会妨碍学习;如果个体之间一起良性的分析错误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习;从共同体的视角分析学习环境还需要考虑学校环境之外的学习。

  杜威曾在1916年提出: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学校里最大的浪费是他不能够运用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就是学校的孤立,孤立于生活之外。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2-19 20:11:23
TOP
24#

向屠老师学习!
TOP
25#

学习是一种能力,环境能够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
TOP
26#

第七章《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事例》

  本章是继第六章之后转入具体的学科:历史、数学、科学,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教和学。通篇读完整张内容,它首先改变了我的第一个错误观念:教师有一套一般的有效教学策略适用于所有学科。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比如理解历史,不仅仅教给学生们要学的事实,而是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史实的解释和所分析的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懂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重要关系。

  数学教学在开始时就应将注意力放在鼓励学生发明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上,并鼓励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策略有用,而不是仅仅教计算规则。教师还可以明确地提示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他们的学习有潜在关系的问题。

  科学教学,作者举例了很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比如“定性层级分析法”、“搭桥策略”、“互动课堂演示策略”。第一个策略在上一章读书笔记中已经记录过了,这次说一说什么是“搭桥策略”和“互动课堂演示策略”。“搭桥策略”试图在学生的正确观念(抛锚概念)和错误概念之间通过一系列类似情景架起一座桥,开始时运用抛锚式直觉,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然后通过动态探索,帮助学生想方设法解决相冲突的观点,学生学会了建构前后一致的观点。“互动课堂演示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顽固错误观念,在这里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当前的观念与那些类似与科学家们的概念性的观念加以区别和整合。以上两种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那老师就处于一种比较优越的位置来精炼某个学生(如果在技术的支持下,也可能是全班)的理解。

  作者通过三门学科的对比阐述,说明了教学法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如果要像专家型教师一样,那老师对所教的学科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概念障碍有深刻的认识,这句话也点醒我,“为什么,自己以前备的课,师父只看一眼教案,就能一眼看穿问题”;最后对与学生共同交往的有效策略有深刻的理解。

TOP
27#

向屠老师学习!
TOP
28#

古诗词的力量4

古诗词的力量4:

  读书时期读词,为“考”而学,一门心思想要背出词所表达的内容,那虽有点痛苦,但是至少靠着记忆好,也能背出几首词;

  工作以后读词,只是觉得某些句子非常美好,例如“落花人独立、微语燕双飞”、“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动地想把这些美好的词句记住;

  现在读词,想把它们都读出来,不用刻意地去理解,多读几遍,人身的阅历就仿佛能告诉我,词所抒发的情感,很多时候还能与词共鸣。

  这些改变,都是从《蒋勋说宋词》这本书开始的。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不会那么空洞地去爱一首词。这是自我的一个成熟,在反复阅读这些词之后,我对人生开始豁达、我对生活更加从容。


TOP
29#

第八章《教师的学习》

  这一章,关于“教师的学习”,觉得作者所说的就是的我们当下正在做的。很多观点非常认同。

  观点1:教师的有效学习环境的特点也跟第六章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特点相似,包括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共同体中心、评价中心。如果从知识中心环境设计来看待教师的学习,相信很多老师跟我一样有同感——反思自己的学科知识很难。我可能会怕自己被学生提出的问题而难倒,也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教学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应验,也期待看到学生的学习在自己受控的范围内。殊不知这些都正在磨灭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为此,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帮助教师体验做一名学习者的感觉。这个感觉很重要,保持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能跟学生一起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观点2:行动研究是提供教师学习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之间(共同体中心)在智力上、教学上相互支持,行动研究还可以承认教师增加教学知识能力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入职这些年,今年是第一次真正将课题研究付诸行动的。在课题研究期间“做中学”,像学生一样,课题研究让我对教学知识和课题研究方法有了更多的体悟。

TOP
30#

回复 29楼屠琴的帖子

突然觉得最近看书的速度有点快了,本书阅读马上接近尾声了。本书的理论学习与现阶段的教学联系非常紧密,也促动我边看边记。
每每翻阅此书,不仅佩服书中的智慧,同时也感到一丝恐慌。
因为我们当下热门的教学研究,在书中都有涉及,可是这本书引用的例子都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
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已经比美国晚了至少30年。
希望更多的老师也能加入此书的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