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吴旭辉2024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21#

回复 16楼吴旭辉的帖子

优秀的吴老师,为吴老师点赞,向吴老师学习!
TOP
22#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在阅读《跨学科学习》一书以及课程标准解读时,提到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共同形成了其科学课程内容的三个维度。特地去搜索了一下《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
最后编辑吴旭辉 最后编辑于 2024-02-25 21:18:20
TOP
23#

阅读《跨学科学习》中的科学跨学科案例提到:“多维一体评价”就是用整合的表现期望将不同维度的目标整合地表现出来,描述学生在普通情境中可以做什么。根据NGSS围绕三个维度来构建科学学习: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将多维目标转换为可评价的各方面表现,即为“表现期望”。采用表现期望,可以明确地将实践与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融合起来。
TOP
24#

2024.3.15
迎来了每月研修的日子。今天的研修专家是李德强特级教师。说来很巧,这是我唯一有幸线下见过的专家。李老师线下也十分亲易近人。这次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李特从三方面“观”—“变”—“突破之思考”。通过对比老旧新教材,观教学路数,分析课堂变化。现阶段关于教学逻辑的起点——素养本位。而素养本位的发展历程是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的形态也从基于知识的点线指向整体构造。而途径则为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整体教学等等。我们要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并不在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们结论,也不是直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去验证,而是在一些情镜中去找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方法。做一些探索,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增加主动学习的动机。尤其关于改进观点中的“立于互动,达成共识”的例子,是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老师通过不断叫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看法,来寻找增加想要的答案,而忽略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补充。这样的问答得出结论的方式太过单一,也会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创造力以及表达力有所缺失。听了李特的课,我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有时候课堂的交流研讨环节,我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完,然后就让下一个同学表达。现在意识到,没有让同学们交流起来,质疑起来,讨论起来,形成共识。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课堂观这一概念。一直在上课,经历磨练等等,但对课堂观不知如何入手,属于我的课堂观,打磨自己特色的课堂,应该是有意识的,也应该是有计划的。路很长,要有目的的前进!
TOP
25#

2024.3.15
迎来了每月研修的日子。今天的研修专家是李德强特级教师。说来很巧,这是我唯一有幸线下见过的专家。李老师线下也十分亲易近人。这次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李特从三方面“观”—“变”—“突破之思考”。通过对比老旧新教材,观教学路数,分析课堂变化。现阶段关于教学逻辑的起点——素养本位。而素养本位的发展历程是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的形态也从基于知识的点线指向整体
吴旭辉 发表于 2024/3/15 21:20:29
李特的讲座干活满满,心中有了课堂观,我们的科学课就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TOP
26#

2024.3.22
在萧山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深化课程改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吴旭辉老师与董晨晖老师关于跨学科主题观点的分享、后续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都是以跨学科为主题的教学。杨老师也明确指出来本学期的教研方向为跨学科,很有幸在学习这次活动中进行了粗浅的观点分享,还有很多欠缺。
关于李老师一课、与之前的电路教学模式不一样,任务为做一个真实的手电筒。真实的任务往往能生成更真实与深度的学习。这是一节跨科学与技术的课。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的教学形式令人深思。正如夏雪梅老师《跨学科学习》一书中提到的跨学科关键之一: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目的,就能发生真实素养的生成。
关于孙萌老师一课,《做一个指南针》。在跨学科中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再根据评价研讨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让学生经历这样制作产品的过程,发展其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优点。这正是素养本位的体现。
本次教研活动开启了新的眼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浪潮中,我们要紧紧跟随新理念。尝试跨学科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27#

星空app

星空app里的AR生成,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IMG_5719.PNG.JPG (, 下载次数:0)

(2024/3/26 9:09:02 上传)

IMG_5719.PNG.JPG

IMG_5723.JPG.JPG (, 下载次数:0)

(2024/3/26 9:09:02 上传)

IMG_5723.JPG.JPG

TOP
28#

2024.4.15,每月的研修如期开展,本次讲座的邀请到的是叶军老师,开展了题为《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会听到孩子们说没有问题,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的研讨环节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老师问学生答,往往也是请了两三位学生起来回答出答案就往下走流程了,需要思考怎样让研讨真正发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现象说说发现,不急于得出答案走流程。研讨时的发散思维教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根据的发挥想象力。作为老师,总是想着要引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教学程序按规则往下走。其实这样也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我们需要学会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给予足够的自主时间,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得到思维和表达的锻炼。把错误的回答当作一个机会,这是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思考答案自然九会有所不同,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错误当作一个跷板,让学生对同一个点又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去不停思考的点,如何真正在课堂提升学生素质,不害怕出现问题,害怕的应该是都没问题。将问题掌握在心中,看似出乎意料,不符合常规,实则又在科学的发展规律之中,解决问题之道。(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29#

回复 16楼吴旭辉的帖子

给你点赞
TOP
30#

2024年4月16日,在萧山区高桥金帆听了4位老师的课,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实践,收益匪浅。“做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冻米糖”、“南雪北运”、“制作滴灌器”。在戴老师的“机器人”一课,令人深思。简单明了的评价,说清楚了要求,又体现了分层,对应不同能力的学生能追求到自己所对应的能力目标,此外,根据生活经验与实验能力使小灯泡亮起来,再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又达成了基于教材的学习目标,认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而这样的认识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胡老师执教的“冻米糖”,实验过程的记录,沾一沾,实验现象明显,后续徐春健老师提到的尝一尝的来分辨新物质也是令人眼前一亮,化学变化中我们很容易用标准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来判断,而最难的就是如何有理由,有根据的判断新物质是谁?许老师的南雪北运的情景贴合生活,尔滨的雪运回南方,如何设计一个保冷的保温瓶,在保温材料提供时要注意变量,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了,更进一步的做法则是需要注重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祝老师的“制作滴灌器”,这是一节本来要上6节课的项目,通过讨论共订滴灌器标准,后续研讨中,做一个滴灌器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智能化或者利用毛细现象可能是更好的节约用水的浇灌方法。
这次的研修学习令人受益匪浅,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实践需要老师们对教材有把握,又不拘泥于教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做得好,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