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


                                                                                                做思共生,探深度课堂
近来,我们一直在提深度学习?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给了我们解释: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最后编辑蓝宸 最后编辑于 2024-01-02 22:20:16
分享 转发
TOP
2#

我的理解是: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产生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其实和我们的科学探究很相似,但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带着浓厚兴趣地去接受挑战,从而发展成为自身的核心素养,而不是我们要他们发现,我们让他们去探索呢?所以,我认为,在科学课堂中实现做思共生,非常重要。
TOP
3#

一、掌握学情

我们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教学支架以及交互式教学,同时安排合理的学习进阶,使学生达到“做思共生”的深度学习。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课例中,老师通过课前让学生自主设计小灯泡可以被点亮的方法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小灯泡被点亮需要被连接,要电池等参与。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自己的想法。如何引发学生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教学支架,于是提出:这些方法都能点亮小灯泡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通过认识三种元件的结构,思考它们的作用后,再去进行验证,将亮与不亮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关注能点亮小灯泡的几种方法。再通过提问:点亮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电池正负极和小灯泡两个连接点都要连进去后产生疑问,为什么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要连。以此揭开小灯泡内部连接,总结出通路的特点。最后解释为什么边上的方法不亮。学生通过讨论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实践。

TOP
4#

二、情境导入

在深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

通过情境,由落实假想的探究结构走向应对真实的教学发生。我们知道,动机与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发声物体的状态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从音乐演奏会的特写镜头(发出声音的现象)作为教学导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会回答声音是通过拍、吹、敲打、撞击等方式产生的。此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关注声音产生的行为转向关注发声物体的特点,提问:物体发声后有什么特点。当然,也遇到了学生能讲出振动的,但是他们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是不理解的。继而进入我们一起来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再去寻找其他物体发声时的动。从是否发声到怎么发声再到明显得看到发声,最后归纳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再次回到演奏会,近距离观察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印象深刻。这一问题是通过实境创设而来,学生的前概念衍生丰富,学习的动机强烈。

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强烈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环境;情境的贯穿与呼应则给学生开启了深入学习的状态。    

TOP
5#

三、思维外显

为实现“做思共生”的深度探究学习,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路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

在第一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站在讲台上时无法与台下的同学们做好有效沟通。于是,就变成了师生的来回问答,甚至教师用更多的语言去“扶”学生。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汇报站在讲台上:说,即表达自己的思路;演,即展示自己的操作。在接下来的试教中,我们改进了记录单,用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实验记录,以此展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同时,在汇报环节,鼓励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让他们表达,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并乐于表达。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互相评判,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继续讨论,这是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当然,我觉得老师应该对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追问,恰当地追问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想法。

突然想到之前在去杭州参加的《探究未来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听到的三节课《空气有重量吗》、《土电话》和《年轮》。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了学生与任务的深度互动。而教师恰当的引导,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强化了探究实践的教学,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发展。

TOP
6#

这样的阅读反思很赞,期待持续更新哦!
TOP
7#

非常赞的阅读心得。多读书,多反思,我想收获一定会很丰富。
TOP
8#

阅读重在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一梳理更有收获
TOP
9#

深度学习和网络热词沉浸式好像
TOP
10#


科学素养的理解



   很多老师看过《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本书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海风老师的分享——好书推荐。我觉得这对我上课,写论文可能有启发,于是就买了。该书分为四大块:基于素养的科学教学、科学概念怎样教、科学探究怎样做、跨学科科学教学怎样做针对每一块内容都有不同层次的展开,并在其中附上案例真实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能能够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给我们启发。

TOP
11#

1、科学素养要从理论走向实践
      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微学术继续学习、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使命。教育部2017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不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小学科学教师不是说说而已。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保持持续不断的内动力的方法只有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接受者,让学生积极地对自我经验进行组织、发展、批判和论证。那么,就需要我们有效地去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书中给了我们方法:
激发“认知冲突”
强调“自主构建”
重视“自我监控”
实现“迁移应用”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作为科学老师一直在往这方面不断探索与努力,但是有时面对40分钟的课堂我们又觉得太慢了,觉得科学课时间不够,因为要讲很多东西:实验应该怎么做,实验要注意什么,记录要怎么记……说好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究的,怎么后来又变成老师帮你铺好,你只要乖乖跟着老师走就好了呢?
      其次,我们要尝试打破被僵化的探究模式。大家都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但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前面铺垫太多,后面草草收场的情况。环节多了,要想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探究很可能力不从心。所以兰本达教授将课堂结构分成了两个部分:探究和研讨。让学生围绕研究目的,观察、操作和探究教师精心选择与组织的“有结构的材料”,收集事实和数据,然后将获得的事实和数据汇集起来,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加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其中的规律,获得科学结论。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更多的可能也留给孩子。不要总担心他们做不好,孩子们如果在遇到了问题,也能尝试自己去解决的。
最后编辑蓝宸 最后编辑于 2024-01-07 09:40:17
TOP
12#

2、丰富与修正前概念
       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总是带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前概念进入学习。因此,科学学习过程也常常被认为是学生原有概念的丰富和修正,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
       我们自己在上科学课的时候经常发现,当我们提到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或者事物的时候,学生能和你产生“共鸣”,但你也会发现,这些“共鸣”并不一定都符合事实。这就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多个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形成的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通常根深蒂固,学生往往是坚信这个内容的。所以,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情况下,强制灌输新的概念,学生不会轻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去丰富和修正这些前概念。
      促进学生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书中提到了三种“科学游戏”策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实例,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架桥”策略:以学生前概念为基础,利用比喻、类比的方法将其扩展到新的领域,将外在信息纳入前概念;对比实验策略:利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特点,让学生形成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区别。
      说到趣味性,其实我更喜欢第一种。因为说到“游戏”两个字,学生的精神就来了,在将规则时也会格外认真。书中提到了个例子:第一个是影子概念教学活动。从踩影子游戏的让学生发现获胜的秘诀,并总结出一些对影子的认识。第二个是路灯下的影子,学生从路灯下经过,通过不断走动观察到影子的一些特点。第三个是手影游戏,让学不断调整光与手的距离和角度,来达到加深对影子特点的认识。对于影子的认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游戏策略是在丽水听到的一节课,当时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了一个游戏活动: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拿出的道具非常简单两根竿子,上面贴了孙悟空和二郎神形状的纸片;内容也非常简单,孙悟空与二郎神正打得不分上下。孙悟空灵机一动,不断变大,二郎神也不甘示弱,跟着变大……一个关于影子大小变化的游戏让学生兴趣倍增对影子大小的特点也印象深刻
TOP
13#

3、项目化学习、STEM理念的融入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既属于工程的实践活动,体会“做”的成功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喻老师在给我们做《小学STEM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的讲座中建议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融合STEM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内容随着教材的更新我们发现其实越来越多的内容都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当然,对着我们对项目化学习或STEM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日常教学双减”政策下,开展课余类活动。以下是我对教材的想法。
       单节课式STEM设计
       四年级《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一课中,探索环节,学生有一个任务,将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人体轮廓中。当然,有老师想到了将消化器官印在衣服上,让孩子们更加清楚每个器官的位置。我的想法是,既然学生们都要体验我们每一个消化器官的样子与功能,那么,学生们是不是可以将他们体验的和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以立体模型的最终呈现出来呢?制作出来的模型,每一器官都可以完成它的作用。
       单元式项目化设计
       对于单元式项目化设计,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已经实践过,例如四年级《声音》单元,以自制乐器来一场音乐会为目标一步步完成任务。基于原六年级上册教材《抵抗弯曲单元,我也设计了拓展型项目化案例《架起安全之桥》。以本校周围环境为例,在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校门口路段与停车场内部之间用天桥连接来实现人车分流,方便汽车接送的学生进入停车场。我觉得,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学生,也要多读书。借用编辑的话:科学老师专业成长的秘诀是什么:邵锋星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让阅读、反思和研究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TOP
14#

有读有思,将阅读的内化为自己的
TOP
15#

    翻阅了《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这本书。关于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首先从产生问题开始。书中有一个案例提到:

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太阳太烈了,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呢?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迅速想到了解决办法——做遮阳棚。于是师生们开始对遮阳棚做起了设计……

看到这个例子,我想了想,我自己在设计项目化的时候就是这样,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瞄准一个方向(结果)然后开始做起来。然而,从表面上看,这很符合项目化的设计,有驱动性问题,有成果,问题来源于学生生活……问题来了这个项目化学习在设计中做遮阳棚变成了目的儿童对问题情境没有经过分析判断的过程而过早的被固定在“做遮阳棚”这个结果上,这是被我们控制得死死的项目化。一个好的项目化设计是让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开来,而不是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也许不是每一种能想到的方法都能解决问题,选择一种自己想探索的方向去尝试,可能结果不一定成功,但经过思考、努力、实践这个过程,一定深入人心。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新思路。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随着问题的提出,他们能像树枝一样展开各种各样与之有关的想法,这才是项目化设计的目的。

TOP
16#

我们一直在执着于设计项目化案例却往往忽视了一些情况

1.关于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用什么样的问题能驱动学生去探索、思考呢?我们常常会用真实情境导入的方法。但我觉得这个很困难,我们在设计真实情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这是他们的真实情境吗?

2.关于项目化的持续性

书中也提出发现很多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学习,知识的介入,完成的成果等等都是一次性的,例如疫情背景下做口罩、做护目镜,垃圾分类背景下做分类垃圾桶等等。都好像是在完成一个指定的任务,跟着大流前进,没有思考过这个意义是什么,孩子们在这个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到底能提升哪些素养。所以,在项目化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全面,不仅是我们要去了解这块内容,还要考虑到它的持续性、多面性。

TOP
17#

3.关于教师的角色。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直以来,我们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角。那么,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书中提到: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支持者。我觉得,要设计一个项目化学习任务,必须对相应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当然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预测到学生的想法以及发现,所以在项目化学习开始后,我们还可以成为参与者,与孩子们一同发现更多的东西。
TOP
18#

总而言之,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素养既是人的一种发展手段,也是一种人生目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破除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弊端,在整体中把握教学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要求,才能做好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

所以我非常喜欢书中这句话一个好的项目不仅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具有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格局的立意为学生打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窗口

TOP
19#

科学老师+班主任,真的有点心累,顾得住这里,顾不住那里啊!                                                                                                 班主任的尝试

——《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读后感



       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是你的班级成绩优异,还是你的班级每一个老师都夸好,还是获得很多的奖项……我也很想知道答案,然而在尝试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事,也得到了很多帮助。也读一读书,看了别人关于班主任的故事。
      《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看到这一本书名,我想我找到了我最终的目标。
这是一本以和谐师生感情为主题的书,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个故事。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与初高中阶段的孩子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叛逆心理,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愿意听老师的,但是作为班主任如果还是一味的管教,那孩子们还会喜欢这样的班主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李迪老师通过诚挚的爱与小小的“计谋”,轻松化解了纷纭的班级矛盾,从容解决了班主任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心。
TOP
20#

一、用一颗爱心关爱学生
       刚任班主任的时候,有很多想法,想在班级里实施,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很多都成了泡沫;也总认为摆着一副冷峻、威严的面孔面对学生,甚至有时因为学生的一点错而大发脾气,以为这样,能够使学生畏惧自己,服从管理。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学生表面服从而心里不服,背地里怨声载道。跟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不利于班级管理,更不利于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真正让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是在孩子们的小作文里面,原来他们有很多自己不愿意说出口的想法;原来他们对某些事情很不满意;原来他们有时候心情很难受……“既然不开心,不愿意,那么为什么不愿意跟老师说?”“我不敢跟您说。”我突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究竟是怎样的班主任,让孩子怕了我!我要的不是这种威信!我知道,我错了,我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一视同仁地关心和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经常走进教室,细心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穿着以及课下的活动;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多找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听听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等等。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喜欢你、尊重你、信任你,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班级情况。
TOP
21#

二、走到学生的群体中真正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等,所以,作为班主任更要积极走近学生的群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更好地为管理和教育好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要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去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学生谈心(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心理)、任课教师的观察、前任教师的介绍、与父母的交流、家访等广泛的方式来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情况、交往情况、思想状况、身体状况等等。也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TOP
22#

三、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
       现在的学生吃苦不多,经历挫折甚少,抵抗挫折的能力很弱,心里也很脆弱,自尊心很强,遇到问题很难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小X同学,之前的老师跟我说他的心理有时非常偏激,在一段时间后,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让我意识到,这个孩子不能用严厉的词去“刺激”他,那么,是不是该换一个角度去看看他的情况呢?所以,我尝试通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寻找学生的优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场合去适度表扬赞赏他们,让他充满信心,发现价值之所在,激发潜能,也会使他去克服其它方面的一些缺点,完善自己。当学生做得不合理时,适当善意批评,批评之中注入赞赏的味道,这样他更能端正态度,认识不足,努力改正。
TOP
23#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做到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让学生在阳光下不断进步成长。作为班主任,多读书、多学习,用更加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自身的行为更加规范。
       这个班级,是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希望自己会成为他们喜欢的班主任之一。在没有做班主任之前,我当了好几年的任课老师,在我的眼中对班主任最大的理解就是忙。这两年当了班主任,对班主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原来,做老师一定要尝试当一次班主任,只有当了班主任,你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TOP
24#


                   读《一切皆有可能戴建业论学随笔集》有感

第一次听到戴建业这个名字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让我记住了这个老师。视频的内容无非是他在大学讲课的片段:一口带有地域气息的普通话讲着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让我心中那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变了样。于是,在关注讲课短视频的同时,读了关于他的随笔集。

事实上随笔集中的文字描述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惊艳少了他讲课的幽默多了一分正儿八经的描述但是在书中我也读到了关于读书的意义: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但书中肯定乐趣无穷。人的精力总要发泄出来,不用来专心读书,就要用来闲聊网游。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你要是觉得学习比网游更“好玩”,你还会去无聊地网游吗?

TOP
25#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老头儿”变成了“网红教师”,是什么让语文课得如此有趣?是因为他有能把书本上没有温度的文字变成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鲜活形象的能力。一句“别以为杜甫老实,其实他也很狂妄。他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原以为是写别人的,后来才知道,他居然是在说自己。”……这样的解读,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而这样的能力是我渴望的。
TOP
26#

   所以同样的40分钟教授同样的内容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并掌握知识,甚至对以后的课堂有很高的期待值,是我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我在熟悉教材和教参的同时,掌握比课堂内容更广泛的知识。以前常常听到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在,一桶水可能已经远远不够了,我可能需要一条河流,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当然,除了知识的储备量,在教学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改变,一味死板的我教你学让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尝试用新鲜的方法或者孩子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让孩子们吸收知识,课堂效率会变得更高。
TOP
27#

  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不仅仅是在课堂。这一点,在我做了班主任之后深有体会,因为此时我们之间能了解的内容可能仅仅局限于学科了,交谈的方式也是可以更加多元化的。我一直都喜欢跟班教学,因为我知道,师生接触的时间越长,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深。甚至熟悉老师或者学生的性格与脾气,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不是也可以变成“一日为师,终成朋友”?当然,每个教师的课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每个教师与孩子的相处也是不一样的
TOP
28#

其实这一本书我并没有一字一句的很完整的看下去因为它不像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也不像散文那样辞藻华丽;甚至有些内容我根本不感兴趣。但是有些文字让我印象深刻就够了。我们只是孩子们人生当中的一个过客,但是如果这个过客能够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们不一样的回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选择做教师,最幸福的事就是遇上那么多纯真可爱的学生,最难堪的事就是与学生重逢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很多年以后,也许我也可以笑着告诉年轻教师这句话。

TOP
29#

                               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

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你教什么样的班级,总会遇到一些不一样的学生,他们有的好动,有的懒惰,有的夸张,有的学的慢……久而久之,这样一些学生变成了我们口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孩子真的都是问题学生吗?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TOP
30#

一、
问题学生和有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意思

整本书的开始向我们明确解释了问题生的定义: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我很庆幸,因为它明确告诉了我,成绩(分数)不是判断问题生的标准,即低分生不等于问题生,而有些学生虽然成绩好,却是问题生。这无疑是在告诉所有的老师不要拿一个分数去定死一个孩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当问题变得“严重”了,我们便要警惕了。王晓春老师把这些问题学生大致分成了五类以懒、怠、怪、坏、骇来概括。而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我发现在问题学生中,存在着两种或者多种类型结合起来的问题学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