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阅读分享 [复制链接]

1#


                                                                                                做思共生,探深度课堂
近来,我们一直在提深度学习?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给了我们解释: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最后编辑蓝宸 最后编辑于 2024-01-02 22:20:16
分享 转发
TOP
2#

我的理解是: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产生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其实和我们的科学探究很相似,但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带着浓厚兴趣地去接受挑战,从而发展成为自身的核心素养,而不是我们要他们发现,我们让他们去探索呢?所以,我认为,在科学课堂中实现做思共生,非常重要。
TOP
3#

一、掌握学情

我们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教学支架以及交互式教学,同时安排合理的学习进阶,使学生达到“做思共生”的深度学习。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课例中,老师通过课前让学生自主设计小灯泡可以被点亮的方法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小灯泡被点亮需要被连接,要电池等参与。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自己的想法。如何引发学生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教学支架,于是提出:这些方法都能点亮小灯泡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通过认识三种元件的结构,思考它们的作用后,再去进行验证,将亮与不亮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关注能点亮小灯泡的几种方法。再通过提问:点亮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电池正负极和小灯泡两个连接点都要连进去后产生疑问,为什么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要连。以此揭开小灯泡内部连接,总结出通路的特点。最后解释为什么边上的方法不亮。学生通过讨论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实践。

TOP
4#

二、情境导入

在深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

通过情境,由落实假想的探究结构走向应对真实的教学发生。我们知道,动机与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发声物体的状态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从音乐演奏会的特写镜头(发出声音的现象)作为教学导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会回答声音是通过拍、吹、敲打、撞击等方式产生的。此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关注声音产生的行为转向关注发声物体的特点,提问:物体发声后有什么特点。当然,也遇到了学生能讲出振动的,但是他们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是不理解的。继而进入我们一起来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再去寻找其他物体发声时的动。从是否发声到怎么发声再到明显得看到发声,最后归纳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再次回到演奏会,近距离观察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印象深刻。这一问题是通过实境创设而来,学生的前概念衍生丰富,学习的动机强烈。

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强烈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环境;情境的贯穿与呼应则给学生开启了深入学习的状态。    

TOP
5#

三、思维外显

为实现“做思共生”的深度探究学习,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路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

在第一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站在讲台上时无法与台下的同学们做好有效沟通。于是,就变成了师生的来回问答,甚至教师用更多的语言去“扶”学生。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汇报站在讲台上:说,即表达自己的思路;演,即展示自己的操作。在接下来的试教中,我们改进了记录单,用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实验记录,以此展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同时,在汇报环节,鼓励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他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让他们表达,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并乐于表达。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互相评判,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继续讨论,这是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当然,我觉得老师应该对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追问,恰当地追问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想法。

突然想到之前在去杭州参加的《探究未来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听到的三节课《空气有重量吗》、《土电话》和《年轮》。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了学生与任务的深度互动。而教师恰当的引导,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强化了探究实践的教学,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发展。

TOP
6#

这样的阅读反思很赞,期待持续更新哦!
TOP
7#

非常赞的阅读心得。多读书,多反思,我想收获一定会很丰富。
TOP
8#

阅读重在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一梳理更有收获
TOP
9#

深度学习和网络热词沉浸式好像
TOP
10#


科学素养的理解



   很多老师看过《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本书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海风老师的分享——好书推荐。我觉得这对我上课,写论文可能有启发,于是就买了。该书分为四大块:基于素养的科学教学、科学概念怎样教、科学探究怎样做、跨学科科学教学怎样做针对每一块内容都有不同层次的展开,并在其中附上案例真实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能能够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给我们启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