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科学教学记 [复制链接]

1#

四上科学教学记

四上科学起始课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好,我姓林。从今天开始接替马老师的工作,任教你们的科学学科。老师将和你们共度三年时光,一起学习四、五、六年级的科学。

2、你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科学学科,请问:“你最喜欢科学课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了解学生表达情况和举手积极的状态,学生提到做实验、养殖、种植等。)

3、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一年的科学学习,两本书都已经丢了,你脑子里留下最深刻的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学习的程度。学生讲到养蚕、种凤仙花、做指南针等)

4、师概括:你们发现没有,科学学习,最让你难忘的就是动手实践过的事,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才是难忘的。你们都喜欢科学课的“做实验”。动手做就是科学实验吗?是的,科学实验跟一般的动手不同。师以“瓶子里的水少了很多?”让学生提出几种设想,针对“水可能蒸发掉”设计科学探究。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强调科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在实验过程注意控制变量等渗透教育。

5、“你知道为什么要学科学这门学科吗?”学生讨论,知道是为了应用,让生活更美好。师故意提到“诺贝尔奖”,说明到如今为什么没有本土的中国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中国历来培养的人都是重复前人知识的死记硬背的机器,没有自己的独创性。说到“爱迪生”的伟大,说明2004年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希望培养一批敢于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新一代。诺贝尔奖将寄托在你们身上。举例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滤茶杯的发明,手机的不断变化等,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    复习已知,浏览新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觉得你们三年级学得不错,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其实小学科学就三块内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到小学毕业,你们就能对这三方面的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复习三年级学习了各个内容中的哪些知识?看看,我们这个学期又将学到哪些知识?学生翻书浏览目录,再浏览全书,看看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自由看书后交流。

三、    小组分工,规范要求。

1、师:科学学习,有一定的规范,我们先一个统一。老师按四人小组,给全班分组,并确定每组的1、2、3、4号同学,按号次每月轮流承担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的职责。每人有一本记录本。

2、作业规范,作业本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课内完成,及时上交。

3、老师的评价方式采用“星制”,综合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给予星星颗数。每月根据星星颗数评选“科学之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44:4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正儿八经上实验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又开始钻在实验室忙乎了。洗了十几次的沙子,搅拌后不见一点杂质。食盐、面粉去食堂要了一些。

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面粉、沙子、食盐、三个杯子、三根搅拌棒、毛巾。自己准备了一桶水,几个空桶子,三个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桌上一摆,感觉开杂货店似的。不过,忙碌一个上午,挺有成就感的,我要让学生感觉到动手研究的快乐。

上课了,带学生进实验室,看到这一桌的东西,学生已经兴奋了。看他们坐得多端正。此时无声胜有声哦!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对溶解的理解。如融化了、没有了、合为一体、等等(这是学生的前概念,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模模糊糊,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纠正和澄清,给予他们正确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搅拌前物质的样子,搅拌时的物质的变化,及搅拌后放置一段时间的变化。一边实验一边记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在学生搅拌食盐和沙子后,进行比较描述,学生认为食盐溶解了,沙子没有溶解,理由是食盐在水里看不见了,沙子还能看见。这时师引出面粉,让学生搅拌后讨论面粉溶解在水里了吗?学生有争持,有说溶解的,有说没溶解的,得有一个评判标准。师引出过滤装置,介绍实验器具和实验方法,将三种物质的溶液进行过滤,看看滤纸上有什么(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实验老师演示,三个过滤实验同时进行,在过滤的同时,师生总结“溶解”的特征)。学生发现沙子和面粉留在滤纸上,食盐没有。烧杯里的液体都是清澈的。再看放置一段时间后的三杯溶液,沙子和面粉有沉淀,食盐没有。到此为止,学生对溶解有了新的认识:物质在水里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里,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对于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有了判断的标准。而后完成作业巩固,一节课就这样OK了,四十分钟,一分不差。学生带着愉快和满足回去。(这是上午第一个班的上课过程。)


下午三节课连在一起,换实验材料成为难点。这也是所有小学科学老师的苦恼,中学配有实验老师,而我们都得自己干,从准备材料到收拾整理得花费大量时间。

上一个班后倒掉三杯溶液重新整理是没时间的,如果不让学生做实验心又不甘。后来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因为沙子和面粉不会溶解,把沙子和面粉的溶液留着给下一个班,把面粉和沙子样品装在发芽盒里让学生观察用,观察好了换溶液进行搅拌。这样五个班都能轮流用,又节省材料。食盐溶解在水里了,每个班上了都倒掉,擦干净杯子,再放一些食盐,学生加水搅拌又能清晰可见了。我为自己的这个点子感到高兴,当然也向学生说明,他们也都接受。

六个班上下来,感觉挺满意的,通过一个月的磨合,师生上课基本达到融洽。很想念毕业的四个班学生,四年时间建立的默契和感情,上课轻松愉快,一个动作他们都能心领神会。我希望这一届学生也能如此。一个多月的接触,我是被他们所接受了,喜欢之情亦能感受到。“老师,今天上什么?”他们总是很期待的,我还是给他们一个神秘的笑容。科学课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正是我的目标。我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亲近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都可以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小组分工和合作,关于实验规范,关于课堂学习习惯我是坚持养成。实验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合作、有序,静下来快,学生汇报时能做到认真倾听,作业都能当堂完成。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我现在所要做的,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不断形成的默契,心中喜悦无限。这一届学生跟我有缘,短短时间里就有这样愉快的感觉,以后的教学路上我们都会是幸福人。我因学生,学生因我。
2009-10-20 09:3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47:24编辑过]

TOP
3#

每天中午要辅导学生的科技比赛项目,备课、上课、改作,每天就这样忙碌着。教学反思写在教案上了,因为要应付检查,也就没心思再敲打成文字了。很怀念去年的时光能悠闲地记下每一课教学记,而今只能将一个单元笼统作些回顾,学生瞬间的精彩也淡忘了。只是希望留住自己的生命足迹。

四上科学《溶解》单元教学记:溶解单元以前是属于初中的化学内容,里面用到很多实验室的器具,有很多个动手操作的实验,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实验室上,而我也忙着为学生准备各种材料,一个月就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复习回顾的时候,才知道这一单元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生通过对比试验,将食盐、面粉、沙子放入盛相同量的水的烧杯中搅拌,通过搅拌前、搅拌中、搅拌后放置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并通过三杯溶液的过滤结果的观察,得出了溶解的特征:均匀分布,不会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那节课我就像个卖杂耍的人,实验材料摆满讲台周围,因为材料准备充分,过程安排合理,学生有序实验,四十分钟达成教学目标。师生感觉愉快又满足。有了第一课打下的良好基调,接下来的课我们是再接再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体验感受。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高锰酸钾这种紫色小颗粒成为这节课的主角,把它投入水中展现的绚丽和婀娜多姿让学生格外兴奋。搅拌时高锰酸钾的表现,搅拌后溶液的样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进入水中溶解的过程。从高锰酸钾的表现,学生可以推测食盐、白糖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同时对溶解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课与语文的作文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描述,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因为没时间,没能展现出来。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固体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能溶于水。液体和气体也会溶于水吗?我们又展开研究。观察洗发水、胶水、洗洁精、酒精、食用油进入水中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食用油浮在水上滴入洗洁精会怎样?通过一阵忙碌,得出有些液体溶于水,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可以溶于其他液体中。最有意思的是,酒精进入水没到底部就快速扩散开,就几秒时间,复归平静。而胶水洗发水先是沉在水底,搅拌时一丝丝扩散开直到均匀分布。如果不是亲自动手,学生根本无法想象,老师的描述是苍白的。如果每个学生实验没有条件,建议老师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亲眼看到。气体的溶解就是我拿注射器灌了可乐给学生看的,拉与推注射器看到的不同现象,让学生明白,水里能溶解少量的气体,水中的鱼、水草就是靠溶解在水里的氧气生存的。同样,有些气体也是难溶于水的。如氮气、氢气。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选择2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这一课重点让学生口头设计实验计划,注意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什么要相同的,什么要不同的(研究的问题这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果按书本的50毫升水来实验,时间是不够的,搅拌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等一份溶解了再倒入第二份。

《溶解的快与慢》:对于溶解的快慢,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猜测后基本上属于验证式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搅拌与不搅拌、热水和冷水的结果比较。还有让水果糖怎么在嘴里溶解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搅拌、加热、切碎可以加快溶解。在好吃、好玩中培养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20毫升水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就做了一节课,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节课根本不够,我把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上,让学生回忆2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从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论作一个完整的书写。学生能从20毫升水约溶解7~8克食盐推算出100毫升水溶解36克左右食盐,实验过程就让学生回家去做。我也知道学生回家是很难完成的,说总是这样说。我觉得学生如果能自己设计实验,也就能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了。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课学生认识了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还知道酒精灯的用法。分离食盐除了加热,还可以放阳光下暴晒,自然蒸发等,学生有经验,我们只是进行验证而已。学生溶解实验后的食盐溶液放在实验室一、两个星期,结晶附在插在溶液中的小棒上,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说让他们大开眼界。玻璃片上的盐结晶是放在阳光下晒出来的,学生一起参与,过程是愉快的,也是欣喜的。加热实验是一起完成的,学生看着盐水慢慢蒸发,显出食盐颗粒,很是兴奋。



这个单元就这样结束了,很喜欢学生在实验室的表现,相信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习惯,科学素养都是有所提高的。可惜实验室只有两个,得转交使用权了。我觉得学校条件不够,科学课不可能都到实验室上,起码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应该感受实验室学习的滋味。所以这个学期我把实验室按年级分配好,希望每个科学老师都准备几节像样的实验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不懂《科学》学科老师一定以为科学就是让学生玩玩的,其实非也。“玩中学”是手段,我们也肩负能力、知识、情感三方面目标的达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多种体验,培养和激发探究的兴趣。“科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2009-11-20 15:40
TOP
4#

声音看不到,摸不着,可是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高低强弱,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声音能控制吗?……一个个问题困惑着我们,一个月的关于声音的研究拉开了帷幕。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的材料就如这“米”,没“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为上这个单元,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第一课中的音叉就难住我了,学校里没有音叉,去琴行购买,老的音叉早被新式的音叉代替,多方设法还是没有如愿。还好上周参加区教研活动,兄弟学校的老师上《听听声音》,课上准备的音叉被我借用。我想,不能让每个小组都有音叉体验,起码让学生见识音叉的真面目,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受音高与音量的变化吧。

我还去幼儿园借了三角铁、锣、镲、鼓等乐器,以前吹的口琴也翻出来了。我还准备米、小纸片,希望借助这些媒介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研究音高和音量,每个组得准备钢尺、皮筋、粗细不同的铁钉等。

声音的传播得为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线和杯子。

下水实验是最有趣的,要求学生完成的每一个实验我都要亲自试过,实验室里时常传出叮咚咚的声音。在一样的瓶里装不同量的水,敲击杯子奏乐自得其乐。翻出《自然》学科中的声音实验器具,小喇叭发声膜上的小球振动明显,那可是空气振动发的声音,这个装置可以让学生看得分明。



备课应该包括备材料。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一套好的材料是让学生亲身探究,获取体验和感受的有力保障。材料准备,你得费老师多少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51:26编辑过]

TOP
5#

下午三节课连在一起,换实验材料成为难点。这也是所有小学科学老师的苦恼,中学配有实验老师,而我们都得自己干,从准备材料到收拾整理得花费大量时间。

这是一个挺难操作的问题!
我都是找早上第三节课,下午第一节上实验课,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一起混合上,不然到实验室带来带去,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整理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溶解第一节课,一般都需要消耗55分钟左右,把所有实验都做完。

楼主的反思写出了许多做科学老师的无奈,不过作为科学老师,看到孩子摆弄这些实验器材,认真观察,有所发现时,我们心里还是抑制不住喜悦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谢谢版主的关注!

承蒙“二剪梅”的引荐,咱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到这里可以与大家分享当科学老师的酸甜苦辣,只有当过科学老师,才知道期间的苦与乐!

今晚将本学期关于教学方面的文章转发在此,算自我介绍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20:29:53编辑过]

TOP
7#

                                                             《补充营养》


上周五参加区教研活动得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也发生改变,我们又得适应新的教材。下午,从省教研员喻老师的讲座中获得新的解读,一些观点转摘于此,便于对照、反思和学习。



课标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思想?

(1)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

(2)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5)以探究为核心,进行探究式教学。

(6)“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科学是讲求实证的——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可重复、可检验

(2)科学是符合逻辑的——可推理的

(3)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可发展的



科学本质中最重要的一条:实证与逻辑是紧密联系的

●证据是事实,提供客观事实非常重要;

●要运用好证据,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用逻辑把证据组合起来,才能形成。



小学科学课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特点?

小学科学课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培养:

(1)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

(2)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

(3)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

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整理信息→思考结论→表达交流(科学探究实际上没有一定的程式,有些过程可以省略)



科学探究教学的5个要素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萃取几个典型要素:(1)问题的提出与聚焦。(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与获得证据。(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交流与表达。这5个要素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探究教学的材料

教材包括材料。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一套好的材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材料是教材中最重要部分。



探究教学的时间分配

教师与学生的占用时间分配

理想的分配方式:教师一半,学生一半

教师占少数,学生占多数

2009-11-23 18:25  

TOP
8#

楼主的见面礼可真是丰厚呀,一上来就洋洋洒洒地奉献了这么多篇教学心得及教后反思。能够从论坛或博客中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经验,犹如在听大家作课后交流和互动式探讨,真的收获颇丰。再次感谢浙江小学科学网、感谢大家辛苦地把这些经验用键盘敲出来与大家共享,也感谢楼主今天这丰富的见面礼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9#

                                                             《听听声音》教学记

这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组铁钉,自己准备大小音叉。本单元关于声音的“高低”、“强弱”区分是一个难点。如果在第一节课给予区分对下面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行《声音》单元的学习。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将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对于“声音”你知道哪些知识?对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踊跃。因为看过教材,因为读过百科知识,对于声音知识有的学生知道得挺多的。对于问题,单元提示中提到的问题学生也提到了。学生齐读单元提示。
二、倾听周围的声音
1、师:声音无处不在,我们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教室里静得可以听见心跳声。喜欢这样的氛围。)把你听到的记在作业本第一题,写上什么物体发出怎样的声音。(学生一边记,一边侧耳倾听。喜欢看学生认真的样子。)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声音,也可以记下来。一边记一边给声音分分类。要求记五个以上,当然是越多越好。
2、请最先记完五个的同学发言交流。(记得快的学生起引领作用,间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又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学得更积极些。)
根据讨论,把记述的声音分为两类: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和人为发出的声音。
3、你们听到的声音都一样吗?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提到声音又高低强弱之分。)
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师: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音叉)我这音叉可向别的学校借来的,如果没让你们亲眼看到,你们一定会遗憾的。你知道音叉是干吗用的?一起读书本45页关于音叉的介绍。学生齐读。
2、教师边介绍音叉边展示:音叉是一种发声的仪器,它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一个起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音叉上有数字,一个是265,一个是440,表示音叉被敲击后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音叉上的字母代表音调。
3、比较音叉发出的声音。
A、师敲击大小两个音叉,让学生区分是音的高低不同,还是强弱不同。
(学生对于音高、音量是稀里糊涂的,基本属于乱猜测。我只笑不给出答案。)
B、师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学生反复听。这又是属于什么不同?是音高还是音量?(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得出音的不同。)
C、师再用相同的力敲不同的音叉以及用不同的力敲同一个音叉,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区分音的不同。讨论得出:在同一个音叉中不同的力听到的音的强弱不同,力大敲击出来的声音就强;不同的音叉用相同的力敲击发出的音是音高不同,小音叉音高高。
(音高、音量的差别不是老师能灌输的,如果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区分音高和音量。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记得三年前上过声音单元公开课,当时试教的时候,老师就说我解释错误,把音高说成音量。这个学期,我是请教了很多内行的老师,看了不少资料,自己是弄懂了。如何让学生也能明白不混淆却是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辨别和比较中逐渐统一看法的。)
四、听听铁钉的声音
1、师演示敲击大小不同的四枚铁钉,学生倾听,再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根铁钉。学生能区分小铁钉音高更高。同一枚铁钉用的力不同,音量也不同。(这是对刚学习的知识作一个延伸,便于巩固。)
2、每个小组三枚铁钉,让每一个学生敲击铁钉,感受音高与音量的不同。
(教师演示的好处可以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学生分散练习验证是对知识的巩固,加深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难以忘记。学生在那叮叮咚咚敲击,很是兴奋。我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
五、交流心得,完成作业本作业。
(作业完成,或穿插在活动中,或用心实验后集中完成,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安排。我的原则,作业当堂完成,并当堂校对,对于错误学生能当场改正。因为科学虽是主科还没有引起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如果课外完成作业一加重学生负担,二作业质量差不便老师批改。如果课外完成批改,学生订正的时间也没有,如果老师要订正又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四十分钟的时间其实只能上三十五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的演示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我是尽量采用教师演示,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所获知识印象深刻。我觉得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让学生动手的好,一是受时间的限制,二是受材料的限制,三是教师的精力也不允许。一般科学老师连续上三节课,材料的整理花费时间多。所以怎样合理高效用好材料为教学服务是每个科学老师值得研究的事,大家把经验分享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课的教学已经渗透了下面几课的知识,对于学生学习这个单元奠定了基础。
六个班下来,对课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都是满意的。在铃声响过一、两分钟内学生留下作业本走人,并不耽搁其他老师的课。而批改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好检查,对于那些不够认真的学生作记录,在下节课前几分钟给予订正,批评教育。学生分心少,课堂纪律保证,学习任务才能完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7:26:12编辑过]

TOP
10#

很不错的教学记录
TOP
1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的变化》教学记



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停课一个星期,落下的课只能靠有限的课堂挤压了。只好将两节课合起来上,六个班下来,感觉是满意的,学习任务勉强完成。

先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引入
师:上一节课结束时老师让你们回去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认为摩擦、敲击、撞击、两个物体互相用力等。)
二、 使物体发出声音
(考虑到时间有限,由我出示物体让学生说使物体发声的方法,师根据学生所说进行演示,学生填写作业本第一题。为了弥补材料不足带来的遗憾,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亲眼看到物体发声的样子。)
1、锣。师到各组敲击锣,让学生观看锣面,用手轻触锣面,说说感受。一半学生感受过后进行总结,在黑板上板书,等学生填写作业本时,再到另一半学生身边,让他们验证同学的感受
。(这样安排既节约时间,又让每一个学生有所体验,这比学生分组实验效率最高。学生习惯我这样的上课方式,一个小组在验证,其他组安静等待,几分钟回转讲台就能继续下一个环节了。)
2、鼓。我用的是手鼓,敲打后鼓旁边的铃铛就响起,为让学生明显感受鼓面的振动,我采用借助媒介的方法,在鼓面放上粉笔头,敲打鼓面粉笔头不断跳动,力大跳得高,力小跳得低,让学生真切感受鼓面的振动。
3、钢尺。学生想到敲击、拨动、摩擦等方法。师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是对积极举手的同学的奖励,也是调解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
4、橡皮筋。给每个小组两根橡皮筋,学生动手发声。观察拨动或弹时橡皮筋的变化,来回动。用学生的话说看到很多根橡皮筋,出现幻影。
5、桌子。上课前在每个小组桌面放了半杯水。让实验员敲击桌面观看水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水面会动?这也是借助媒介,让学生通过水的晃动感受桌子发声时的振动。
6、水。用什么方法让被子里的水发出声音。学生想到晃、搅、滴、扔进东西,倒在地上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锣 敲击 发声时锣面轻微振动,摸上去麻麻的
鼓 敲打 鼓面上下振动
钢尺 拨动 上下振动
橡皮筋 拨动、弹 来回振动
桌子 敲击 桌面上水杯里的水晃动
水 搅动 水面出现波纹

7、通过实验,你能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论吗?(学生认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也有人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也有学生认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我反问他怎样的运动是振动?我估计很多学生不会知道。)
8、师拉动橡皮筋,问学生,你听到声音了吗?(没有)橡皮筋在运动吗?橡皮筋受力了吗?
师再弯动钢尺,问学生,你听到声音了吗?(没有)钢尺运动了吗?钢尺受力了吗?师问,受力了、运动了就能发出声音吗?
(这时学生愣住了,事实胜于雄辩。凭他们的感觉声音是由物体受力和运动产生的。认知发生冲突。)
9、沉默片刻,师问,怎样的运动才会发出声音?看板书分析刚才发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上下或来回作往返运动,这样的运动叫振动。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振动的概念。)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填写在作业本上。(这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非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半信半疑,是勉强接受答案。)
三、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1、 师敲击锣,让学生听,为什么余音缭绕?为什么手一碰声音就卡然而止?(锣在振动所以还能听到声音,手一碰锣停止振动就没声音了。
2、 拉橡皮筋弯钢尺为什么没声音?(它们是在运动但没有作来回往返运动。)
3、 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作业时,教师搬着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到学生中,让他们观看音叉敲击后放到水面看到的现象。那一声声惊呼,足见学生的惊讶。水面被声波荡成好看的波纹。看着兴奋的学生我笑问: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音叉在振动带动水面,有聪明的学生猜到是声波的作用。这其实是作业本选择题的第一题。当所有学生观看了实验现象,我回到讲台,学生也完成了作业本作业。大家是异口同声说着答案,高度统一正是说明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错误的同学不会被人取笑,我会让他说明他这样选择或判断的理由。“我看错题目了”,赶紧订正。也有对答案没把握的,他不会大声说,仔细听着同学的正确答案赶紧进行修改。作业交上来,有过修改的地方我会重点看,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用25分钟上完第二课,接下来是马不停蹄上第四课《声音的变化》,在刚才演示钢尺、橡皮筋的变化的过程,我已经对音高和音量的变化作了伏笔,再说第一课对音高音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上面的铺垫,这课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一、 师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并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以及钢尺振动的变化。请问所听到的钢尺声音的不同时属于音高不同还是音量不同?我们把钢尺抖动的范围叫做振幅。(用力轻,钢尺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用力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学生填写作业本第一题。)
二、 师移动钢尺3厘米、6厘米、9厘米、12厘米,用一样的力拨动,问学生听到的声音属于什么不同?(音高)你知道问什么吗?仔细观察不同距离的钢尺被拨动后抖动的速度的变化,我们把抖动的速度叫做振动的频率。(短的振动频率快,声音高;长的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三、 师出示悬挂大小不同铁钉的铁架台,敲击铁钉,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小铁钉声音高吗?(这是第一课就接触过的实验材料,当时只让学生感受音高的不同,现在要解决为什么会有音高的变化。学生能用振动的频率进行解释。属于对新知的巩固。非常好,请阅读书本49页和51页关于音量、音高的描述。)
板书:音量 振动的幅度 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音高 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慢声音越低 频率越快 声音越高


四、 师出示四杯装有不同水量的一样的杯子,让学生猜测敲击杯子,1、2、3、4号杯的音高顺序是怎么排的,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敲击杯子,让学生听三次,将听到的结果写在作业本第二题中。猜对的学生齐声欢呼,很喜欢看他们兴奋的样子。
五、 有了学生的正确认识,我是乘胜追击,让学生完成作业本29页最后一题看图填空题。按“高→低”或“低→高”填写。
1、八个盛有不同水的杯子,从少到满。(“高→低”)
2、八个长短不同的金属片,从长到短。(“低→高”)
3、八根粗细不同的琴弦,从粗到细。(“低→高”)为了让学生对粗细琴弦声音不同有个深刻了解,我用橡皮筋代替,让学生听粗细不同橡皮筋的声音,细的声音高。由此推测琴弦。
(到这个时候,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和学生一起完成判断题,学生齐读,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我给予肯定答复。学生完成作业把作业本交给组长,可以离开实验室。慢的学生稍微迟一些回去。)


教学反思:今天的课可以说效率很高,课堂中师生没有片刻空闲,我是围绕作业本,把本课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下课的时候,不忘告诉学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你们动手还是很遗憾的,希望你们回去后利用身边的物体验证今天老师所说的知识。看着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心里很有成就感。学生走了,用一节课时间批改作业。放学的时间整理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室。等到吃饭的铃声响起,一天三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晚上又得备课,明天早上准备下一课的实验材料。每天就这样充实地工作着。晚上当敲完这些文字已经11点半了。要休息了,也来不及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16:13:35编辑过]

TOP
12#

曾说过:楼主的教学随笔将是论坛的宝贵财富!希望热情继续……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3#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和《声音的传播》教学记
课前思考:有了2、3两课合并起来上的成功课例,这节课我也打算把4、5两课合起来上,因为尺子的音高探索我在前面几课都有渗透,改小组制定方案为全班一起制定方案,然后学生亲自尝试一下,感受音高变化与振幅的快慢的关系,并完成作业本作业就可以了。用15分钟左右完成。《声音的传播》以讲解与学生体验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为小组准备土话筒。
课始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安排,要求学生全力配合,完成两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 复习引入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有哪些变化?(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出示一把钢尺,“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如果不断改变,它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怎样变化呢?(师边说边在讲台上示范。)
二、 探究尺子音高变化
1、 设计实验方案。师: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尺子全长15厘米。(原来设计3厘米开始,每隔3厘米拨一次。但是学生在3厘米处拨动有难度,在第一个班上,有一个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划破手。后统一5厘米处开始,每隔2厘米增加。音高以:高、较高、一般、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的快慢以:快、较快、一般、较慢、慢来描述。先让学生预测。)
2、 学生将预测结果填入作业本。
3、 小组实验验证。填写作业本第一题。
4、 交流实验所得。
5、 制作音高变化柱状图。完成作业本第2题。集体校对。
三、 课外延伸。师:由于时间关系,这课内容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探索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的关系。

《声音的传播》
一、 谈话引入
师:你们还记得上节课老师把敲击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看到的景象吗?(学生点头,有人用手势表示。亲眼看过的现象不会忘记,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我们来看54页这图。当时让你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音叉振动传递给了水面。)你知道声音是以怎样的形式传递的吗?
二、 振动物体与声波
1、让两名学生上台用土电话说话、听话。想想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2、学生阅读书本54页的介绍。
3、你能解释水面为什么这样一层层荡漾开去吗?(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物体振动发出的波就如图中看到的水波荡漾开来的一样。)
4、介绍声波。声波碰到障碍物一部分被障碍物吸收,一部分会反弹回来。(对于波,学生不好理解。我拿手机打比方,问学生为什么打开手机可以听到远方人的声音。手机是根据什么来传递声音的,学生知道是无线电波。声波跟电波相似,它可以穿透物体传播,声音遇到物体会使物体振动。)感受回声。比较打开窗听课和关窗听课的不同,关窗声音反射回来多,感觉响多了。
5、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对着大山喊会有回声吗?(声波被反射回来。)能解释声音为什么会让雪山崩塌吗?(声波进入雪山裂缝产生振动导致雪山崩塌。)
三、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 师:刚才老师说的话是通过什么传到你的耳朵的?(有说以波的形式,有的说是通过空气。这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区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音的传播媒介”的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比如通过写信,我把我的消息告诉你。信纸、邮递员就是传递消息的媒介。声波也需要传递的媒介。
2、 同桌合作,一个写字,一个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捂住上面的那只耳朵。交流感受。讨论:写字的声音通过什么传给耳朵的(桌面)?跟平时听到的写字声一样吗?那个更响。平时听到的是通过什么传递给耳朵的?(空气)空气真的能传递声音吗?听老师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其实就是作业本的两道选择题,如果不告知学生,他们没办法完成。穿插在这里他们的印象一定深刻。从学生后来完成的作业来看,这样安排是合理的。)
故事1、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科学家表示怀疑,他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只会走的钟,你们都知道钟走的时候“嗒嗒” 声比较响。科学家在钟的外面罩了一个玻璃罩,还能听到钟的“嗒嗒”声。科学家把玻璃罩密封起来,往外面抽空气。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现象?(看学生听得这么专注,我故意买一个关。)空气慢慢抽出,里面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只看到闹钟在走,听不见声音了。这说明什么?(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
故事2、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两对面说话,只看到对方嘴巴动,却听不到说话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杨利伟在太空上说话我们不是听得见吗?(这是运用无线电波传递的。宇航员在太空交谈也是采用无线电波的。)
师小结: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3、 请两名学生上台,“土电话”棉线上系一个铃铛,让两位学生把纸杯放在耳朵中,捂住另一只耳朵,师敲击中间的铃铛,再让他们听听拿掉纸杯听铃铛的声音。让他们说说感受。思考:铃铛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给他们的耳朵的?(棉线、空气。)
4、 学生自主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看到有同学上台,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个小组一个土电话,有铃铛的四个土电话大组传递感受。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质尝试。
四、 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随着下课铃响起,该落实的知识点都落实了,学生的作业全部完成,他们愉快地离开实验室。六个班下来都是如此。这样,因流感落下的一个星期的课算补回来了。
我在反思,这样的课也不输于平常的课,因为节奏快,学生注意力集中,活动精而深刻,反而显得更有效率。平时的课多了一些松懈,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时间充足,浪费时间的现象有。如果上课时学生都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每个环节紧凑不浪费时间,可以穿插好多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是的,应该以这次合并课为契机,对学生的课堂常规作严格要求,控制无为时间的浪费,让课堂更有味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9:16:07编辑过]

TOP
14#

老师们,请把你们上课的感受,或者看了我上的课后的感受说出来。我们需要交流。我把教学记发在这里,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老师交流所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期待你们的参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9:20:24编辑过]

TOP
15#

有许多老师都在发教学反思,楼主能把两课合理的合在一起上,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佩服。


不过我觉得一般来说,两课合在一起,还是会损失一些东西,比如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被压缩,而教师在教授时直白的东西肯定多了,不知道是不死这样。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记


 


“鼓膜模型”有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也动手做“鼓膜模型”,挑选一个大气球当中剪掉,想把它包在一次性杯子口,发现气球皮不够大,一次性杯子太软没法操作。后来找来两个易拉罐,把小气球剪掉口,套在铁罐子口,在同事的帮忙下做成功了两个。在鼓膜上撒一些小纸片,对着鼓膜敲击易拉罐,小纸片真的在跳舞了。我的实验吸引了同事,他们也来参与了。


实验室终于给三年级了,今天开始课得在教室里上。我要用好多媒体帮助教学,学生体验实验也不能少,我决定采用小组同学轮流制。耳的结构用图片与实物结合介绍。


教学过程:


(当我抱着个大耳朵进教室,学生是一片惊呼。我故作神秘把大耳朵用毛巾遮住,吊吊他们的胃口。学生齐刷刷坐好了。)


一、     复习引入


师:先来考考你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齐声回答,声音响亮,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知道人体中有一个发声的器官是什么?(声带)


能回答这些问题吗:为什么人长大后声音会变了?为什么女人的声音比男人的高?为什么老师的声音是沙哑的?(我连珠炮地问了几个问题,学生愣在那里。)这些问题不难回答,请看书本61页资料库中《我们的发声器官》的介绍。阅读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开始吧。(学生静静地看起文章来。我这样设计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在实验室上课几个月,以为动手操作室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了问题的阅读是有指向性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重点的。声带的构造和变化正是这个单元探究声音高低的一个实际例子,学生所获的知识在声带中可以得到验证。因为在教室里上课,少了实验的时间可以穿插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声器官和接收声音的器官同样需要学生去认识和爱护。)


学生看完的就举手,从学生神态可以看出,他们找到我刚才提的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交流所得:高声时声带间隙狭窄,低语时声带间隙较宽。成年女性声带约11毫米长,成年男性声带约15毫米长。(印证了物体长短大小与音高的关系。)声音沙哑是因为喉部发炎,声带肿大,振动受影响的原因。声音沙哑的人最好小声说话,或少说话。(这里我对学生进行爱护嗓子教育,告诉学生老师声音沙哑需要安静的课堂,说话小声可以保护嗓子。从学生安静的表现来说,他们懂得爱护老师,这让我特别欣慰。)


二、     耳的结构和功能


师:认识了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再来认识我们人体中接收声音的器官: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2、学生看书本插图,耳的结构示意图。


板书:


       外耳:耳廓  耳道


      中耳:鼓膜  听小骨


       内耳:耳蜗  听觉神经


3、师出示耳朵模型,边指模型边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再让学生阅读书本58页关于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介绍。(这里的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


4、学生阅读书本完成作业本第二题连线题的时候,师拿着模型到学生中间,8个同学围在一起,让学生指着模型说声音接收的过程,并近距离认识各部分,学生的兴致很高,说说摸摸,很满足。等我转完一圈回到讲台,学生都已经坐好。(对于学生的配合,我是很满足的,在一大组在观看时,其他组学生部起哄,不发声,在静静看书,因为他们的配合,课总是有序地进行,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能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这样的表现是我的不断表扬和感谢下达成的默契,半年多时间的培养是有成效的。)


师:刚才你们了解了耳朵的构造和人体接收声音的途径,我指着大大的耳廓问:“你不觉得奇怪吗?耳朵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为什么不是方形、圆形的?能否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学生看到耳廓的流线型,耳廓指向耳道,猜测把声波反射到耳道中。)如果远方有人叫你,你听不见,把手放到耳朵旁是否更清楚一点。学生有人附和,说明有过这样的经验。


你见过动物竖起耳朵听的样子吗?为什么会竖起耳朵?这样可以听得更清楚。


三、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声音传入耳朵会让鼓膜振动。耳朵鼓膜接收到声音真的会振动吗?没有亲眼看到,你们一定不信。(有学生点头。开学至今,我是特别强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实证意识。科学具有可验证性。我希望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精神。)你们能不能想个方法来验证呢?(看过书本的学生提到“鼓膜模型”。)


2、师出示做好的“鼓膜模型”,模拟实验室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用气球皮模拟鼓膜,对着鼓膜发声,看鼓膜是否是振动。师演示,学生说看不出。师:气球皮是否在振动,我们肉眼无法判断,还记得老师是怎样让你们看到鼓面的上下振动的。学生兴奋地说,是借助粉笔头看到鼓面的振动。对,借助媒介也是科学研究经常用到的方法。你们在三年级的时候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是用纸放在杯子底倒扣在水中,纸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我们就借助小纸片来研究。


3、学生看作业本第一题。学生猜测,距离相同,音强不同鼓膜振动会怎样。音强相同,距离有远近,鼓膜振动会怎样?


4、分大组上台验证猜测结果,一人敲击,其他学生观看。让他们异口同声阅读一句话,声音让鼓膜上的纸片舞蹈,学生看了很是兴奋。(一部分学生上台观察,一本分学生布置复习任务,这样能最大限度利用好时间,让每个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如果在实验室,每组学生一个鼓膜模型,他们通过动手敲击声音感受鼓膜的振动,是比较自由和放松的。现在在教室,需要安静,这样安排学生能看到现象,少了体验的刺激性。)


5、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本节课的收获。


四、完成作业本作业并校对。


 


反思:这节课我没按教材的安排去上,按自己的设想穿插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学生在本课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应该不少。我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教育都不放松。课堂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不被冷落。在课结束,对于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帮助。对于这样的课堂我是比较满意的。

TOP
17#

 

《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记


这一课有一个控制声音的实验,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发声罐,里面装弹珠(书本里要求装豆子,豆子实验室没有,就用弹珠代替),这节课准备为学生补充分贝、赫兹、次声波、超声波、共鸣等知识,还介绍不同乐器振动发声的部位。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体发声和接受声音的器官,它们是什么?耳朵的结构包括哪些?(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谁来介绍耳朵接收声音的过程?


二、    介绍分贝和赫兹


师:听过“分贝”“赫兹”这两个单位吗?是用来描述什么的?(师介绍:音量的大小用分贝来描述,通常我们的谈话强级为6070分贝。最轻声就是0分贝。 “赫兹”是描述声音振动的频率的。我们耳朵能感受到的声波是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都不能被耳朵所感受。次声波在我们身边也是存在的,你们有过晕车或晕船的经历吗,其实就是发动机发出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影响。超声波波长短穿透力大,定向性强,用途很广泛的。医院里的B超,就是用超声波的。比如渔船出海捕鱼,就是利用超声波寻找鱼群进行捕捞。海底勘测也是利用超声波声音的反射来测量海水的深度的。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用途广泛,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花一个月时间来研究声音了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搜索,继续研究声音。)


 


三、    远离噪音


1、“鼓膜模型”还记得吗?如果对着鼓膜发的声音越强,鼓膜振动怎样?(越明显)如果很强很尖的声音对着鼓膜,鼓膜会怎样?(会受损)有一位在战场上的战士,一发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他的身体没受到弹片伤害,可是他的耳朵却听不见了,你知道为什么?(声音太响,鼓膜被振破了。)鼓膜很薄,它需要我们的保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最后一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           噪音与乐音


师:你有过谁在你耳边大叫的经历吗?当时耳朵或身体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听过让你觉得很不舒服的声音吗?是什么发出的?(学生例举汽车喇叭,锯木声、吵闹声、洗碗筷声、发动机声、蚊子叫声等等。学生例举了方方面面的噪音,可见都受过噪音之害。)


师:你们刚才所提到的使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就是噪音,它与我们听到的悦耳动听的乐音有什么不同?(噪音发声没规则,没周期,乐音发声是有规律的。)


穿插问乐器是什么振动发声的:箫、笛子等靠空气柱振动称管乐器,小提琴、二胡等靠弦振动,称弦乐器,鼓、铃等利用打击振动,称打击乐器。飞机轰鸣声、子弹飞过“嗖”的声音是什么振动?(空气)【这里穿插的内容是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的复习和拓展。】


师讲解:如果乐器不按一定的旋律弹奏也会成为噪音。长期处在噪音下,人的听力就会下降。这跟视力下降,声音变粗的道理一样。我拿皮筋和弹簧作比,刚开始是弹性很好,拉长也能恢复到原位。但是,如果长期压缩或拉长,或者超过范围,就回不到原来的位置。所以要保护听力、视力和喉咙。(我觉得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的,能联系上的内容带上一句话,对学生也是有益的。)


3、讨论:长时间使用MP3MP4等便携式播放器,对耳朵有伤害吗?(长期听,听觉器官会产生疲劳,造成听力下降。告诉学生,在享受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的听力。)放鞭炮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用手捂住耳朵,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听力的行为。


4、师:是不是只有到年老的时候听力才下降的?听力下降怎么办?介绍助听器的功能:将声音通过电子扩音器扩大,让鼓膜振动更明显一些,便于大脑接收信号。


三、控制物体的发声


1、师: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能否控制物体发声呢?出示发声罐,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


2、小组讨论,实验验证。


3、交流实验所得。


4、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的?


学生举例无声手枪,隔音墙。


师介绍楼房房间里用两扇门隔开,目的就是隔音。


5、我们人体的声带发声也可以控制,根据不同场合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什么场合需要大声说话,什么场合需要轻声?你都做到了吗?(给学生讨论和发省的时间。)


四、完成作业本作业。


 


教学反思:这个单元的结束应该是学生对声音兴趣的开始,我在最后一课穿插了那么多课外知识,为的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关注声学的有关知识。学生对我课外知识的介绍还是很有兴趣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16:05:47编辑过]

TOP
18#

 


《身体的结构》教学记


课前想法:看到《我们的身体》单元,我是感慨万千,这一姗姗来迟的教育坑了多少中国人。我上的第一轮教材中没有这一块内容,编写组在第二轮教材将其编入其中,是学生之福,是中国之幸。


东方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对人体教育的回避,几千年如此。因为对人体的缺乏了解,使人体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不敢谈人体,说起人体感觉是羞耻的,更不用说深入研究了,致使中国人到年老百病缠身,痛苦不堪。西方教育从幼儿开始就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知道爱护自己,懂得生活。说实在,人获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很好地生活吗,没有强健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不是无源之水吗?我的近视,我的喉炎,我身上的好多病原来都是自己不知道爱护所致。如果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怎样去爱护,哪些病痛完全可以避免的呀。如果不是教科学,我可能一直这样糊涂下去。如今,我知道劳逸结合,知道体育锻炼,知道荤素结合,知道八分饱即可,不是吃饱喝足就是好的,我会考虑胃的感受,我会尊重我的眼睛,我不会强迫我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做超过它限度的工作,再也不会肆意地挥霍它们的生命了。珍惜我们的身体,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宽度。然而,中国人多少人懂得爱护人体,爱护自己,他们觉得大鱼大肉,杯盏来回是好生活,他们觉得通宵达旦娱乐是幸福的,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在挥霍自己的生命,在糟蹋自己的身体。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责任吗?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善待自己的身体呀。多少英才中年早逝,我们在惋惜的时候,想过深层的原因吗?我得替中国人谢谢科学编写组的老师们,他们做了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好事。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人通过人体的学习,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师:声音单元我们认识了人体的两个器官,是什么?(声带和耳朵)。我们看过它们的解剖图,了解了它们的神奇。其实人体当中有更多的器官都是很神奇的。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身体》。


2、谈我的感受。(我把上面的一些想法与学生交流,告诉他们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去掉羞涩的心理,坦然接受、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我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爱护身体的重要性,让他们敞开心扉认识身体,爱护自己。)


3、读单元提示。


二、观察我们的身体


1、师:还记得蚂蚁的身体结构吗?(分头胸腹。)凤仙花的身体结构呢?(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人的身体结构呢?


2、画简单的人体结构。(本子上最先画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学生画的人往往少了颈。让学生体味头和身躯连在一起活动的麻烦和不便。师生一起看图概括人体的结构:头、颈、躯干、四肢。


3、人是动物的一种,你知道属于哪一类吗?(学生说到高级动物,哺乳动物,猿人。这里让学生明白人类高级在哪里——文字语言的传承。也帮学生复习了动物的分类。简单了解人的进化过程。对于人怎么来的学生还是很好奇和不解的。不是这节课所能解决的。)


4、师:人体的外部结构我们一眼能看到,你能否用看、听、闻、摸感受我们身体内部的组成?让学生打开作业本,一边同桌观察,一边填写。(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观察,不得不佩服学生会动脑筋,我故意什么都不说,就是想看他们会不会观察。)


5、交流观察所得。


看:喉咙(张开嘴巴看)、血管(手上紫色的筋)


听:心跳(心脏)(用书卷起来听)


闻:口臭、气味(肺)


:骨头、肌肉、关节、脉搏


三、    身体是怎样工作


  1、         让学生读书本第一句: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师:人工作的时候,是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上台跳绳,观察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填写在作业本的气泡图上。


2、         学生交流。发现参与到身体活动中的部位太多了。


3、         让学生选择一个活动,观察参与的部位填写在作业本上。


4、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组成呢?


四、    完成作业本作业。


五、    课外作业。下课后体会缺胳膊少腿,或大拇指不能动,或少一只眼睛,感受残疾人的滋味。(我还在教室批改作业,学生纷纷跑过来说自己当残疾人的感受。他们滑稽的样子,乐坏了我。)


 


 

TOP
19#

                                          教科版四上科学复习提要


 



《天气》单元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常叫做天气日历。


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等。


3、在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的同时,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看看与我们的记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测量气温时应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2时(14时),最低气温在清晨日出前后。


5、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风向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指向东刮的就是东风。红旗飘去的方向与风向是相反的,红旗飘向东,刮的是西风。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6、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科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级(0-12级)。


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24小时的降水量的等级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雨量的单位是毫米不是毫升。


8、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空中的云可以看作地上的雾。我们使用晴天(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一)、多云(云量接近天空的四分之三)、阴天(云量接近天空的四分之四)来描述和记录云量。


9、科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他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层云: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通常是灰色。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积云一般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毛状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10、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的天气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溶解》单元


1、过滤的方法:将滤纸对折两次,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能溶解的物质,我们实验验证过的有:食盐、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发液、胶水、酒精、醋、空气、白糖、肥皂、蜂蜜等。不能溶解的物质,我们验证过的有:面粉、沙子、食用油(菜油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20毫升的水可以溶解2克左右小苏打,可以溶解7克左右的食盐。100毫升水约溶解36克食盐。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5、实验证明:加热、搅拌、切碎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也就是说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6、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加热蒸发、自然蒸发(风干)、太阳晒等。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9、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盖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布或沙土扑灭。


11、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注意安全。


1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 


 

TOP
20#

         我也来问个好!咱们可是老朋友了,很高兴在这里能碰到您。您对于科学课的热诚,我真的太需要学习了。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21#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云雾飘渺
你了不起,真能干,我写不出这样的教学记.
TOP
22#

  

《骨骼、关节、肌肉》教学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人体的外部结构有所了解,人体分哪四部分?(学生一起回答:头、颈、躯干、四肢。)上节课我们通过摸、看、听、闻推测人体内部的组成,用手按按手背,硬硬的是什么?(骨头)只有手上有骨头吗?摸摸胸口、后背、膝盖、大腿,感受到什么?(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用手摸进行感受。


二、认识骨骼


1、我们把人体各部分骨头称为骨骼。板书  骨骼。


2、人体骨骼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人体有几块骨头?是怎么知道的?(这样设计,让学生暴露初始概念,展现获得知识的途径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大多从书本或游戏、电视中获得。


3、师介绍骨骼。人体骨骼200多块,一般是206块,幼儿有300多块,年老有些骨骼相连就少了。人体最长的骨头是股骨,最小的是耳朵里的镫骨。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指着模型向学生介绍人体的尾骨、脊椎骨、股骨、锁骨、头盖骨等,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4、骨骼有什么作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骨骼作用学生看骨骼模型后能正确回答。


5、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


三、观察上肢运动


1、体会举哑铃肌肉是怎样运动的。(没法为学生准备那么多哑铃,就让学生卷起书本当哑铃,通过意念给手加压,10斤、30斤,更重的东西,一手弯曲举物,一手摸手臂肌肉的变化。效果还是好的。)板书:关节、肌肉


2、师:手臂活动离不开关节。关节就是连接骨头之间的地方。(让学生阅读作业本关于骨骼、关节、肌肉有关的资料。


3、描述举重物手臂运动时各部分的变化。观看书本插图,介绍肱头二肌,肱头三肌在运动中的变化,了解人体运动时肌肉的变化都是成对的。肌肉最大特点是收缩自如,让人做各种活动。人体肌肉约600块。


4、师:是否看过健美运动员和大力士的肌肉?肌肉越结实,力量越大。肌肉是可以练出来的。(学生看过电视里的大力士,从他们口里说出来更有说服力。


5、学生体验:“下蹲、提踵”的动作。感受肌肉、关节、骨骼的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6、例举生活中模仿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设计的物体。观看书本68页的各种物体图,指出哪些地方模仿了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并在作业本上连线。


7、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四、完成作业本作业。校对、批改。


 


板书: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支撑身体  保护内脏


       关节:连接骨头  灵活、方便


       肌肉:收缩使运动自如


体育锻炼使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TOP
23#

值得借鉴的一些课。谢谢
TOP
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当我们跳动或深蹲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此时,我们的身体里还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        测量心跳和呼吸


1、             感受你的呼吸。怎样算一次呼吸?一呼、一吸算两次,还是一呼一吸算一次?学生举手表决。大多数学生认为一呼一吸为一次,定下测量规则。


2、             请两对学生上台,教给测心跳的方法。


3、             教师计时,学生测量平静时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4、             记录实验结果,举手报数据,能概括出全班呼吸、心跳次数的范围。


5、             全班起来,教给跳动的方法及跳动结束后的测量方法。


6、             教师计时,除拿听筒的两位学生,其他学生用力跳动一分钟。


7、             停止跳动后,师马上计时,学生测跳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教室里满是呼哧呼哧的声音。


8、             记录测量数据,汇报数据,概括运动后呼吸、心跳次数的范围。让学生感受到学生间的差异性,为下文的加强锻炼身体打下基础。


9、             比较平静时与运动后的数据,得出结论:运动后呼吸、心跳次数增加了。


三、        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1、       呼进去的气去哪里了?介绍人体的呼吸器官:鼻腔、气管、支气管、肺。学生看书本插图,认识人体呼吸器官。


2、       反复吸袋子里的气,有什么感觉?


3、       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人体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么?(学生认为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这是很不科学的,必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师出示三个带盖子的玻璃杯,装空气的,呼吸一次的空气,呼吸多次感觉困难的空气,用火柴来检验。这个实验只是让学生明白反复呼出的气会让火柴熄灭,里面有二氧化碳。


4、       出示科学家实验得出的“一般情况人体呼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数据比较表”,让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空气中78%氮气没有变化,人体吸入又呼出。氧气从21%减少到16%,被人体吸走了一些。二氧化碳从0.03%4%,增多了许多,其他气体从0.97%2%也增加了。


解释:为什么袋子里的气反复吸之后不能再吸了?开始里面有氧气,里面的氧气吸完了就无法呼吸了。其他气体怎么会增多?人放屁、打嗝能感受到人体自己会产生气体。主要是食物在身体里发生变化产生废气。


5、       师介绍: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出和吸入气体比平时多。(学生齐读书本里的介绍。)


四、        测肺活量方法介绍


1、             师:刚才在测量活动后的呼吸,有的同学一分钟后恢复平静,有的同学还呼哧呼哧静不下来,这与人的肺活量有关。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2、             师拿出测肺活量的袋子(学生学具袋里有。)演示测量的方法,指出要注意的地方,要求学生回教室抽时间测量。(一般课到此已经是下课了。)


五、        学生完成作业本作业。师发学具袋。师发完,学生作业也完成。校对作业回教室。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多,在第一个班上课,用了50分钟才上完课,还好是最后一节课可以拖一下堂。第二个班进行了调整,总算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测量心跳只让两组学生用听诊筒完成,因为学生用棉线做的听筒因为天冷衣服多听着不明显,也因为听诊筒不足、时间不够的原因。下节课让每个学生测心跳。呼吸测量全班来完成。检验呼出的是否是二氧化碳由老师来完成。测肺活量让学生课外完成。


这一节课讲解、分析的内容较多:呼吸器官的介绍、吸进来与呼出去的气体成分比较;学生平静时的呼吸、心跳测量和跳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测量;肺活量的测量方法等,都需要化时间讲清楚。学生测量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分钟,从安静下来到开始测量耗费的时间多。这就造成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还好,在学生的全力配合下,尽管很赶,教学任务还是完成了。

TOP
25#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记


 


一、        谈话引入


1、             上节课让你们回来测肺活量,测好的请举手。(学生哗啦啦高举手,一脸兴奋。


让学生报数据,概括班里同学肺活量的范围。(在六个班上课,发现一个现象,在四楼的班级学生的肺活量比一楼两个班学生的肺活量大。我把这个现象告诉一楼两个班的班主任,建议她们多让学生出去运动。班主任接受了我的建议。放学后看到在操场上跑步的学生,我向他们挥挥手为他们加油。


2、             上节课,我们知道跳动之后,人体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什么?(呼吸、心跳加快。


二、        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1、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             读书本的介绍。(学生会被书本中的插图吸引住,奇怪人体中的血管怎么会一条红色,一条蓝色的?)师简要介绍心脏的工作,介绍动脉和静脉,介绍有氧血液和无氧血液,是通过心脏进行交换的。师出示洗耳球模拟心脏的收缩,把有氧血液压入血管,把携带废气的血液吸回心脏进行过滤,加入氧气后又送回血管。心脏就是这样让血液在体内不断地循环的。(单单讲解是苍白的,讲解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阅读打基础。


3、             学生阅读83页资料库里的《肺和心脏的工作》。师分小组让学生观看心脏的解剖图,介绍“心房心室”给学生。(这本学生借给我的《人体的奥秘》,里面的插图形象生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希望他们都来关注人体知识。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书本中找答案,是我培养学生的一种策略,交流课外所得可以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课堂中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建立立体知识。


三、        体验心脏的工作


1、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学生把脉测量。(把中脉的起立,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全班起立进行计时。)


2、汇报,并概括班级同学的心跳范围。得出人平静时的心跳一般在60100之间。


3、师:心脏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来模拟体验。生观看书本插图,回答文中几个问题。师演示洗耳球吸挤水。这个实验与心脏输血很相似,手代表心脏的运动、水代表血液、皮管代表血管。让每个学生用力松、握手,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时间一分钟。可以快,也可以慢,但必须保持一样的速度。


4、教师计时,学生测量。(频率快的学生到最后是一脸痛苦。大部分学生脸上的表情是累、难受。这个体验活动有效果。


5、汇报测量次数。师指出测出一百三、四的同学模拟的是人运动时的心跳运动,测出四、五十下的同学模拟的是睡觉时人的心跳运动,测出在60100之间的都是平静时心脏的运动。


6、谈模拟心脏跳动一分钟后手的感受。(累、难受、痛苦、酸、麻、疲倦,蹦出这么多词,学生感受颇深的。


7、师:你模拟心脏跳动一分钟就累了,心脏1天要跳动多少次?以一分钟跳70次为例,学生算出1天心脏跳动约10万多次。


师:心脏跳动一年,一辈子的次数呢?(学生咂舌。)我们知道,心脏是不可以停止的,停止跳动就意味着我们生命的结束。这个实验,让你感觉到心脏工作的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辛苦。)心脏这么辛苦,你是他的主人,我们该如何爱护心脏呢?(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


8、师:心脏单靠睡眠时的休息够吗?看书本资料介绍。(原来心脏在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学生刚才的紧张荡然无存。这话不是冲淡了我刚才的教育吗?得敲敲锤。


9、师:看你们的表情,不要以为心脏会自己休息就可以折腾它。听过“过劳死”吗?心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受不住的,会停止跳动的。阅读书本建议。爱护心脏、爱护身体从现在做起,还要去教育家人。


四、加强体育锻炼


1、请一位平时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位爱运动的同学上台跳动一分钟,测心跳,看他们的表现。看


2、再请两个报出自己的肺活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3、锻炼身体不仅使我们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还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大,心脏更强健。


五、完成作业本作业。

TOP
26#

像楼主学习。

TOP
27#

 四上科学期末复习题(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声音》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就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2、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3、             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低。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4、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5、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铝箔传播的效果比木尺、棉线好。


6、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7、             我们身上有一个经常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器官是声带。还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是耳朵


8、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鼓膜薄而有弹性,即使很轻的声音它都会振动。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它的振动到达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9、             耳朵的结构和它的功用: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0、        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如随身听、MP3MP4等)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骨骼起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作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还必须有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肌肉、关节共同完成。


3、比较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去的气体,我们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4、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


6、人体需要的氧气由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7、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氧气,心脏也加快运动以便输送出更多含氧血液。所以跳动起来后,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


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心脏更加强健。


9、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10、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11、人的牙齿分门齿、犬齿、臼齿三类:门齿能切下食物,犬齿能撕咬食物,臼齿能磨碎、嚼烂食物。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2、人体消化器官及其它们的功能:口腔:搅拌食物,咀嚼、磨碎食物。食道:食物经过的通道。胃:把食物变成糊状。小肠:吸收其中大部分营养。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13、呵护自己身体的好行为:多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细嚼慢咽、早睡早起、早晚刷牙、睡前不吃零食、保持正确的坐姿、不长期使用随声听等播放器、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暴饮暴食饿肚子等等。


14、运动可以使我们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更强健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