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沈菲2024年网络研修成长帖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4的乘风破浪之旅启航~
最后编辑沈菲 最后编辑于 2024-01-02 08:24:42
分享 转发
TOP
2#

新年开新帖,支持一下!
TOP
3#

一年一个新目标,成长就在不经意间
TOP
4#

欢迎开帖,争取更多精华帖。
TOP
5#

沈老师,2024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一同前行。
TOP
6#

新的一年,一起进步
快乐科学
TOP
7#

2024,乘风破浪,一起加油!
TOP
8#

回复 5楼波动的点的帖子

一起进步,哈哈
TOP
9#

2024年的第一期研修,在卢老师的“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课堂中”开始,卢老师先从“概”“观”字的来源开始分析概念与观念的区别,本次研修中,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是从前人已经积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当中选择的,选择是围绕着科学课程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到他们的基本概念啊,那么这个过程需要前面需要不断的抽象化、结构化,变成一个个的课程核心概念,之后就需要不断的通过探究实践,不断的反思。
第二,核心概念是基于学科的,学科的视角指向的是科学这个学科的本质规律和思想方法,而课程观念是作为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对学科本质规律的概括性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在他的大脑当中的,平时是看不见的。
第三,核心概念除了概括性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叫统射性,什么叫统摄性呢?就是它可以把很多的内容包含进来啊,包含进来。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它的高度概括,形成的是比较上位的,比较高位的共识,那么他的具体的学科知识呢,就具有统摄作用,就把很多东西都包含在内了,能够把离散的琐碎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凝聚起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第四,核心概念有迁移性。因为它地位重要,处于核心。比较关键有很多。知识联系起来。所以,那么它就能够广泛的迁移出去。当我们形成一个概括化的、广泛可以广泛迁移的核心概念之后。发这个概念也也让学生通过学习根植于自己的大脑当中,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
TOP
10#

“核心概念除了概括性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叫统射性,什么叫统摄性呢?就是它可以把很多的内容包含进来”。学习了一个概念
TOP
11#

2024年的第一期研修,在卢老师的“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课堂中”开始,卢老师先从“概”“观”字的来源开始分析概念与观念的区别,本次研修中,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是从前人已经积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当中选择的,选择是围绕着科学课程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到他们的基本概念啊,那么这个过程需要前面需要不断的抽象化、结构化,变成一个个的课程核心概念,之后就需要不断的通过探究实践,不断的
沈菲 发表于 2024/1/15 20:54:08 科学概念和科学观念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TOP
12#

一起学习,砥砺前行
TOP
13#

202402每月研修有感:听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杜老师的讲座,杜老师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功在于自己的认真加实干,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杜老师很聪明,能从代课一周让学生家长希望他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能从科学老师的评课被希望去教语文,从指导跳绳拿第一被请去当指导老师。杜老师能主持也能上课,是一个全能的科学老师,令人佩服!杜老师对于教学,提出了三性教学、问题性教学,兴趣性教学,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自己一定要弄明白整个单元的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要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是学科组备课,要每个人都整个儿单元备,然后再一起备,原理依据是木桶原理,也就说学科组要认识一致,标准统一,而不是你认为是这样,他认为是那样,盲人摸象,各自为战,参差不齐。因为如若各自备课不交流的话,起点就不一样,起点不就不一样儿了。杜老师也说教学像华山论剑。要有心法,内功内力。那么再具体说这个转变观念,武功心法里边儿包括的就是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
TOP
14#

跟大家一起学习
TOP
15#

进来学习学习,期待老师的分享
TOP
16#

202402每月研修有感:听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杜老师的讲座,杜老师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功在于自己的认真加实干,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杜老师很聪明,能从代课一周让学生家长希望他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能从科学老师的评课被希望去教语文,从指导跳绳拿第一被请去当指导老师。杜老师能主持也能上课,是一个全能的科学老师,令人佩服!杜老师对于教学,提出了三性教学、问题性教学,兴趣性教学,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自己一定要
沈菲 发表于 2024/2/15 20:37:52
有想法有行动还有个人魅力
TOP
17#

回复 2楼火柴盒的帖子

好好学习
TOP
18#

回复 10楼李亚斯的帖子

互相学习
TOP
19#

回复 9楼沈菲的帖子

互相学习 一起成长
TOP
20#

回复 3楼影随心动的帖子

是的  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
TOP
21#

回复 1楼沈菲的帖子

乘风破浪 热辣滚烫
TOP
22#

回复 2楼火柴盒的帖子

互相支持
TOP
23#

202403每月研修有感:       李老师以关于“溶解”两课为例(时隔22年),通过把这样两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它们有共同的逻辑起点。首先第一节课,它注重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22年后,更加侧重于基于探究的教学程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据主动,尽管采取的路径有些不同,但是教学中显现出相同的做法。课堂中学生什么时候动手,怎样动手都是可以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老师心中对“溶解”是什么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为了把“溶解”更加清楚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于是老师就会主动去控制学生的一些做法。
       习主席关于中共中央第三次全体学习时强调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李老师也进行了理解,并结合课标进行了阐释,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好奇心是指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动力,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特人才的重要特质。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思维和想象来探索和表达各种可能性,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技术。探求欲是探究、探索未知的欲望,对新鲜事物探求的一种欲望。它就要发现、无畏、奋进等特征。当我们把这样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具有发现、奋进等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再去想一想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探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这个话的体会反馈到我们科学教育,就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创造力的一种期待,需要激发保护。而不是急功近利、过度的灌输以至压制。
TOP
24#

20240322萧山区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感: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坚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当然跨不是培养一种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而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那个人,所以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就是要有素养,那我们的教学要要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怎么样教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他这个发展的更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素养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做一个手电筒》活动中,李老师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结合成本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通过作品的效果呈现对比,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两个电池的手电筒亮一些等等。《在做一个指南针》的学习活动中,孙老师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在实验中结合指南针校准水浮式指南针,通过问题追问,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设计思维。当然,指南针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但是“跨学科”味不浓,我在想如果要融入跨学习的方式,那可能就是“美化”作品,但是一节课是比较难实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25#

20240415每月研修有感:
叶特关于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讲座中,他从活动设计、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要考虑课堂主要活动的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他的探究记录单的设计,这个探究记录单既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记录单。也是学生主要活动以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交流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当中所记录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或者说产生的问题都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叫了一两个组交流,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叶特在讲座中指出课堂要从实践走向理解。即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去,所以课堂主要活动要让学生持久、深入,“持久”其实对孩子们来讲,不是在于研究时间的长,因为如果长时间的只是在浅表化徘徊,那这个时间就没多大价值了,要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真正深入的去思考,那其实记录单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叶特的两份实验记录单的对比,明显是第二份记录单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有话可说。
TOP
26#

20240515每月研修有感
听了徐老师《船的历史》这一课,徐老师在课堂前,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出课题,同时凸显了对家乡船的文化的自豪感。徐老师在教学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课前调查。通过在线调查问卷,系统给出了一个学情报告。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是比较注重课外阅读与积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外出旅行、坐船的经历也比较丰富。对一些船的历史发展、功能分类等等,他们并不欠缺。所以徐老师根据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他弱化了船的历史演变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自己收集的、上传的图片进行简单排序,梳理制作材料、载重量、动力等演变史,为后续的探究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此外,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徐老师选用了胡萝卜作为实验材料。不同的胡萝卜,浮沉的情况各不相同。徐老师刻意截取了半个胡萝卜。一头平一头尖,两人半根胡萝卜,做两艘小船模型。并且用简单的工具复刻了古人制造独木舟的过程。做好的小船又可以两两的进行阻力的测试,真是一举两得(估计徐老师选胡萝卜也挺累的,既要差不多大,又要对切开)。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不是一个胡萝卜调转船头呢?这样比较控制变量更加合理。徐老师的胡萝卜独木舟模型需要学生自己加工改进。因此由验证型转变为了探究型。然后再用自己加工的独木舟去进行阻力测试。有效的打通了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壁垒。使得活动更加具有思维含量。
TOP
27#

学习学习了。!+1
TOP
28#

新人来学习啦
TOP
29#

感谢老师分享。谢谢老师 受益匪浅 7
TOP
30#

一起努力,一起前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