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991#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是由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的谢李陈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一课,首先谢老师从教材分析开始,聚焦阅读材料,了解污染问题原因、效果,之后是探索和研讨,角色模拟(市民、游船船主、渔业养殖户、房地产开发商,最后提出问题),最后是拓展,分析不利的影响,提出一个平衡协调的方法,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探索和研讨。谢老师站在课标的高度,对应的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学习内容,五六年级内容要求和学段进阶。在教学目标上,谢老师从教材分析到学情分析,学习前测与试教痛点,模拟角色时的疏离感。在教学思路上,从真实情境任务驱动,理解学习价值,再到关键知识能力建构,习得学习方法,再到探索形成成果,检测学习效果,撰写环境治污方案。从发现问题到实地调查,从分析行为目的到初步制定措施,最后是改进措施。
是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林建锋给我们带来的AI思·爱思,AI助力的生本课堂绽放学生思维,在态度上,坚持做正确的,重要的,有挑战的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一定会到来的,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在教学中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求助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成果也十分丰富,人工智能是一种智能化的工具,但确实智能,因而特别强大,核心在于思想,关键在提问,基石是价值判断力,而使用技巧和设备、网络支持是保障。(衙前农小施林建)
TOP
992#

6月15日我们迎来了6月的研修。此次6月研修邀请了谢李陈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关于《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这节五下的科学课的分析与实践,并为我们带来了教学视频。
        谢老师首先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入手分析,从跨学科概念到核心概念,从学习内容再到5-6年级内容要求进行分析。谢李陈老师在课前还进行了学习前测,同时在试教时找到了学生在进行模拟角色的这个活动时总是存在对角色的“疏离感”:1.角色代入很困难,学生缺少一些生活经验,社会职业角色又脱离学生现实生活;2.角色视角比较单一;3.案例素材偏远。教学目标中,谢李陈老师也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解读,她从生活联系出发,讲教材的素材改成了生活中能见到的余杭塘河素材。学习方式也从原来教材中的角色扮演改变成了微项目学习。同时将所有孩子都定位治水专家。同时为了解决孩子们能真实的接近这些角色,谢老师创建了角色智能体资源包支持。谢老师分析完教学思路后,为我们带来了她在4月份时录制的一个教学视频。
        特别感谢谢老师和林特分享给我们的那些教育的智慧,我们共同探索教育的真谛。在未来的小科道路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得去实现目标,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些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需要积极参加校内或校外的教学研讨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这样才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衙前农校孙诗雨)
TOP
993#

让AI为科学课堂注入思维活力
    参与本次研修,谢老师的课例与林校长的点评如同一盏明灯,让我对小学科学课堂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有了全新认知。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好的科学教学,既要扎根真实生活,又要善用技术工具,最终指向学生思维与核心素养的生长。
谢老师的课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实情境的力量”。将教材中“城中湖”案例替换为学生身边的“余杭塘河”,用校园污染治理方案作为任务驱动,瞬间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这种从“远方案例”到“身边问题”的转变,让我意识到:科学教学应打破教材的边界,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价值。而“小小治水专家”的角色设计,跳出了单一角色的局限,引导学生从第三方视角平衡各方利益,这种设计巧妙呼应了课标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要求,让“平衡协调”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操作的思维过程。
更令人触动的是AI技术的“恰到好处”。谢老师利用豆包创建4种角色智能体,解决了学生角色认知不足、实地采访困难的痛点。学生在“把天聊死又救活”的互动中,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更在试错中理解了“平衡协调”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明白:AI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服务教学目标的支架——当它能填补学生经验空白、激发深度思考时,才真正实现了赋能。林校长的观点更让我警醒: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像用电子测温计配合简易程序生成折线图,既节省时间又保留探究核心,这种“适切性”才是技术应用的关键。
反思自身教学,常因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而难以深入探究,也常困惑于如何让抽象概念落地。今后,我计划从两方面改进:一是挖掘本地资源,将社区环境、校园问题转化为探究主题;二是尝试用简单AI工具(如角色智能体、数据可视化小程序)辅助教学,聚焦思维培养而非技术本身。
本次研修让我坚信:科学课堂的变革,始于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成于对技术工具的善用。当我们让学生在真实中探究、在互动中思辨,科学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责任、会思考的未来公民。(高桥小学屠慧渭)
TOP
994#

很好的开端,2025一起前行。加油 加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