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301#

2025.4.15每月研修学习体会:
2025年4月15日,本期每月研修为我们带来素养课例与讲座的是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课程部副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何曙君老师和东阳市外国语小学何霞霞老师。
本次研修活动为我们展示的课例是《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课堂从真实的问题驱动开始,由根据天气引发的穿衣困惑为难题,逐步引申到对天气观念的思考。针对任务一: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和任务二:当小小气象员,巧妙的通过角色体验,达到了学习实践的目的。再到天气预报的发布,研讨各地天气的差异,深入分析其中的各个原因,学生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课堂的最后通过视频展示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资料,在感受祖国强大的才是幸福生活最大的依靠,是一种在科学学习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很好体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随后是两位何老师的说课与讲座。说课中,谈到创建了多个维度的支架,辅助学生的学习,做到了很好的思维引领。将原本无趣的流程排序,通过有趣的角色体验来进行替代。在过程中搭建了流程的支架、学习单的支架、体验式的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学思并进,深入感知。讲座中,的三句话对本节课进行高度深刻的概括:从资料阅读走向真实体验,从单一任务走向多维实践,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提升。(长沙小学 方佳)
TOP
302#

每月研修20250415有感:何老师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形成的》一课,将简单内容丰富有趣,值得回味。
课的一开始,何老师以穿衣服引入,依次展示提前一周、提前几天和提前一天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将其与实际天气做对比。同学们纷纷惊讶地发现,提前一周的预报和实际天气情况常常有较大偏差,而提前一天的预报则精准许多。
紧接着进入关键的任务一,何老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了内容详实的资料,其中包含气象卫星、地面监测站收集数据的原理,以及超级计算机如何进行运算分析等知识。小组成员们迅速围坐在一起,认真研读资料,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为了梳理清楚天气预报的流程,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到了小组汇报环节,每位同学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各司其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主动站出来,负责整理思路,站在讲台上条理清晰地讲解从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到预报发布的整个流程;动手能力出色的同学则在黑板上进行板贴,将复杂的流程以直观的图表和文字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天气预报的专业知识,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激励着学生在今后不断探索科学的广阔海洋。
竞潮小学 沈菲
TOP
303#

2025年4月5日,如期参与了本次每月研修。发现何老师这堂课当时我是在线下有幸聆听,那时候最大的想法是这个课从没见过哪个老师上,很难上,但听完这堂课,就被折服,没有难上的课,如何构建素养导向的课堂才至关重要。从天气预报的制作最后升华到科技力量、国家力量。老师的下水实验——如何制作天气预报去气象局实地学习令人叹服。
(一)问题驱动·真实情境:从“穿衣困惑”到“天气观念”的浅层感知
(二)多维支架·思维可视:从“流程排序”到“角色体验”的实践路径
(三)跨域融合·动态生成:从“地图发布”到“气温差异”的深度学习
(四)技术解析·责任渗透:从“天气预报”到“风云卫星”的素养升华
四方面共同搭建科学阶梯,最终指向科学素养的提升。
何曙君老师分享《从知识教学到素养教学的转变》。从看到的风景走向最终的终点。素养学习的三方面:联结、生成、迁移。对于此课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情境创设的适切性,问题驱动的生成路径,构建流程支架让思维可视化。
认知升华:从卫星技术一自主创新→国家实力
情感升华:从科技成果一科学家奉献→集体荣誉
价值升华:从气象监测一全球责任→人类福祉
(瓜沥三小吴旭辉)
TOP
304#

每月研修20250515研修感悟:
三位老师的教育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让我深受触动。
章老师二十年如一日投身网络研修,坚持一课一反思、材料精细归类,精心打造“科学一分钟”等项目。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不仅为学生搭建起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张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爱、不断钻研,就能让网络资源转化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养分,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专业的进阶。
徐老师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深耕专业领域,成果丰硕。她设计的“五一”“十一”特色作业,打破传统作业模式,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深度。这启示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开放交流与大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黄老师扎根教育二十八载,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初心不改。他带领学生走进田间探索自然,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科学之星总动员”“科学俱乐部”等活动的开展,让科学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趣味与探索的奇妙之旅。在与同事的交流中,她深刻诠释了教育是双向滋养的过程,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与幸福。
三位老师的事迹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份需要热爱、坚守与创新的事业。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永葆教育初心,积极探索实践,就能为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萧山区竞潮小学 沈菲
最后编辑沈菲 最后编辑于 2025-05-16 08:02:23
TOP
305#

2025.5.15每月研修学习体会:
2025年5月15日,本期每月研修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三位教师:绍兴市上虞区上德实验小学章兴波老师,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徐玉红老师,瑞安市虹桥路小学黄国胜老师。
章兴波老师从数学教师转型科学教学,在不同阶段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与探索精神。早期借网络教研突破成长瓶颈,凭借教学反思深化专业积淀;后期在课程开发、评价创新中不断实践,用作业本评价表、课前科学一分钟等举措,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日常。其坚守论坛分享经验,带动团队共同成长,更彰显教育情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者需以开放心态拥抱变化,用持续反思与创新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在热爱与坚持中实现教育价值。
徐玉红老师从大学研究蛇毒开启科研协作启蒙,到入职后依托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中美广角研究等平台突破教学困境,再到工作室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每个阶段都印证了共同体的价值。特别是校本教研模式与AI教研创新设想,展现了在合作中深耕教学、拥抱变革的智慧。这让我明白,教师成长绝非独行,唯有以开放心态融入共同体,保持好奇与探索精神,主动汲取集体智慧,才能在教育之路上不断突破、实现蜕变。
黄国胜老师初入职时以实验、情景剧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从沉闷变灵动,播下科学种子;在德胜小学依托自然环境,将常识课拓展至多领域,自制教具、开辟种植园,展现出主动创造教学资源的热情。28年坚守科学教学,这份专注与使命感令人动容。启示我们:教育者需永葆初心,善于挖掘身边资源,用热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科学启蒙之路,在平凡岗位上成就教育的不凡价值。(长沙小学 方佳)
TOP
306#

2025.5.15每月研修学习体会:《科学教师专业进阶之路》:有幸听了章兴波、徐玉红、黄国胜三位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尤其是我的大师姐徐老师的《学研共同体:小学科学教师成长的沃土与引擎》反思和经验。
支持科学决策的学习单进阶、专业深耕、双轮驱动、破译成长密码、调教AI军团,组建新型学研共同体、
对感兴趣的事坚持折腾。坚持去做,会不断看到后期的意义。不一定要很多的内容,去做,就是一个开始。我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但没有这么细致反思和梳理过。这让我想到了美国波斯纳提出的教师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所以我还需要在这些方面向老师们学习精进自己。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307#

20250615每月研修有感:
杨老师执教的《放大镜》一课,在 “凸度” 概念的层级建构设计上极具匠心,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认知的阶梯。
第一层级的现象层,杨老师以生活现象为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类放大镜,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放大镜的外观、形状等特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不同放大镜,直观感受其外部差异,在观察与描述中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这一过程就像在为科学认知打地基,学生通过实际感知建立起对放大镜的初步印象,能快速判断出哪些是放大镜,哪些不是,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层级的原理级,杨老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成像特点与 “凸度” 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观察不同凸度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在推理与论证过程中,逐步理解 “凸度” 这一抽象概念。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将具体的观察转化为逻辑思考,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第三层级的应用级,杨老师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水等制作简易放大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 “凸度” 知识迁移应用,大胆尝试创新,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优缺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更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中语音采集器等 AI 大模型的运用,能实时记录、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生思维动态,进一步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三个层级目标明确、活动丰富,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科学学习体系,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
萧山区竞潮小学 沈菲
TOP
308#

在2025年6月小学科学教学网研修活动中,杨老师执教的《放大镜》一课,以素养为导向,通过“问题链—技术赋能—跨学科融合”三重路径,展现了科学课堂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育的转型。
一、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从现象到本质
杨老师以“如何看清蚊子大小的字”切入,设计“放大镜镜片特点—凸透镜放大原理—凸度与倍数关系”三层问题链。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镜片、测量凸度与放大倍数、模拟注水改变凸度等实验,逐步推导出“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的规律。AI小话筒实时呈现学生讨论过程,将抽象思维可视化,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规律。
二、技术赋能突破认知边界
课堂引入“虚拟透镜实验室”,学生利用AI模拟不同凸度透镜的成像效果,调整物距与焦距观察图像变化,并生成数据图表。这一设计弥补了实体实验的变量控制局限,同时通过AI分析学生表达,精准捕捉“凹透镜为何不能放大”等思维盲点,引导深度辩论。
三、跨学科融合培育综合素养
杨老师将科学探究与数学、工程、艺术结合:学生自制放大镜时需计算焦距、设计镜架结构并美化作品;将放大镜原理迁移至显微镜倍数计算,推导“放大镜倍数×目镜倍数”公式。这种跨学科实践符合新课标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评价嵌入促进反思成长
课堂采用“表现性评价+数据化诊断”:学生记录实验数据,AI系统分析操作规范性;总结环节撰写科学小论文,教师从“理解与应用”“思维与实践”“态度与习惯”三维度评价。例如,某小组因未控制物距导致数据偏差,教师通过数据回溯引导学生反思,最终修正结论。
五、反思:素养课堂的“变”与“不变”
杨老师的课堂凸显三大特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链与AI技术让思维可见;以跨学科为路径,通过真实问题解决培养综合能力;以过程性评价为抓手,通过数据诊断促进反思。但需警惕技术过度依赖,未来应探索“虚实共生”的探究模式,平衡技术赋能与动手实践。
结语
杨老师的《放大镜》一课,是素养导向课堂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当科学探究回归儿童立场,当技术服务于思维发展,课堂便能成为点燃智慧的场域。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科学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309#

2025.6.15每月研修学习体会:
2025年6月15日,本期每月研修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萧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和萧山区汇宇小学陈媛老师,研讨的内容是围绕《放大镜》一课的教学。
观摩了《放大镜》一课及教学剖析后,我对科学概念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启发。本课以“概念层级建构”为路径,将凸透镜知识分解为现象、原理、应用三个层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思维进阶,这样的设计极具科学性。
在现象层,通过辨认放大镜与平面镜的对比活动,唤醒学生“放大图像”的已有认知,同时引发“为何放大”的疑问,这种从生活经验切入的方式,既激活了兴趣,又为原理探究埋下伏笔。原理层的设计尤为巧妙,教师借助6种材料对比,引导学生抽象出“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特点,再通过不同凸度镜片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凸度影响放大倍数”,整个过程渗透对比观察、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避免了知识的直接灌输。应用层的“自制放大镜”任务,则将概念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在创新中深化理解,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 的跨越。
反思教学实践,我意识到科学概念的建构需遵循认知规律。教师应像本课一样,立足学生前认知,通过递进式活动搭建思维阶梯,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概念的抽象过程。同时,要注重跨学科概念的渗透,如本课中“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此外,课堂中的“省略号”设计——即需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也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至生活。(长沙小学 方佳)
TOP
310#

欢迎开贴,一起加油!  加油!!!
TOP
311#

202507每月研修有感:
谢老师《分析一个环境问题》这节课,在真实情境的构建上颇具巧思,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知从抽象变为具体。教师以校园环境治理这一学生日常可见的场景为起点,搭建了贴近生活的学习支架,使原本可能疏离的环境治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课堂的情境迁移设计尤为亮眼:从校园治污的具体实践延伸到余杭塘河治理的深度探讨,形成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递进。这种迁移不仅让学生看到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逻辑,更通过余杭塘河这一本地化大型案例,完整呈现了污染治理的专业流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参照的实践范本。任务驱动的设计贯穿始终,从课堂探究到课后作业均体现出很强的实操性。课堂环节遵循“发现问题—制定方案—模拟论证”的逻辑,复刻了专业治污的工作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值得关注的是角色模拟与智能技术的融合:通过游船船主、养殖户等多元角色设定,学生得以从不同利益视角审视环境问题,在模拟协商中理解冲突平衡的复杂性。这种设计不仅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更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治理需兼顾多方诉求。这样的课堂培养的不仅是知识运用能力,更是具有全局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素养,这种素养的培育,恰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价值所在。
萧山区竞潮小学 沈菲
TOP
312#

2025.07.15每月研修学习记录:
2025年7月15日,本期每月研修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林建锋特级教师和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谢李陈老师。
听了分享之后,我对人工智能赋能科学课堂有了一些认知。谢老师将“城中村污染治理”案例替换为学生身边的“校园环境问题”,以微项目学习让学生化身“小小知识专家”,在真实情境中经历调查、协商、论证的完整流程,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尤其触动我的是AI工具的巧妙运用:通过智能体模拟游船船主、工厂老板等角色,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与职业认知的不足;资源包与协商工具的推送,让差异化学习落地生根。学生在角色代入中平衡多方利益,在思维碰撞中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这正是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的生动体现。
林特提出的“师生智能体三元结构”更令人引发深思:AI不仅是工具,更是课堂的“隐形参与者”,它让教师有效变为“思维引导者”,让学生变为“个性化学习者”。当学生围绕校园治污方案激烈讨论时,当智能体实时反馈补充信息时,课堂真正成为了思维生长的土壤。
这次分享让我明白,人工智能赋能的不仅是教学形式,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我们要“育思维”,从“群体教学”到“个性成长””。未来教学中,唯有善用技术、扎根生本,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新者与担当者的沃土。(长沙小学 方佳)
TOP
313#

很好的开端,2025一起前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