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01#

2024年3月15日每月研修——李德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
李特主要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对于“课堂之观”,李特提出我们在教学时要看到教材背后的逻辑,特别是指向的大概念,梳理出一条基于学生立场的认知路线。李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一观点: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关于这一点,我深感赞同。作为老师,因为会提前备课,对教材内容也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时,不自觉地就会“牵着”学生往我预设的路去走,总是想快点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揭示出来,没有关注到学生真实的思维发展过程。遵循新教材“聚焦——探索——研讨—总结”这样的教学思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有益于他们建立概念。
关于“科学课堂之变”,李特强调了现阶段科学教学的逻辑起点——素养本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去纠结他们回答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学生的结论和我们预设的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间进行“辩论”,在一来一往的质疑、反驳中,我们想要的答案可能就出来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有时候在课堂研讨环节,当学生的想法与我的“正确结论”相左时,我会直接指出他观点中的问题,而不是让其他的同学来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最后是关于课堂突破的思考。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接受孩子们的胡思乱想,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通过情景设置,将科学概念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102#

《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学习体会 ——2024.03.15 每月研修总第131期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德强

每月研修,月月精彩。今天有幸聆听学习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特级教师分享的《科学课堂教学之思》讲座。

讲座伊始,李特就讲述了选题的由来是基于以下2个问题的思考,“我们的课堂过去和现状存在哪些问题所以才需要变革?”“从课堂出发的变革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中朝哪个方向进发?”随后杜特便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之“观”,这个“观”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下科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二是自身对科学课堂教学的观点。李特说在新一轮的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推进过程中,蜂拥而至的新概念、新做法,让人目不暇接,其背后的逻辑却易被忽视,要从“路数”看课堂。李特剖析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水能溶解别的物体》2 个课例,听课评课不能仅看到课的表现和表象,更要深入思考课的思路,上课教师设计课的理念指向。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课堂观,课堂观的不同也反应着不同老师对课堂的不同理解,没有清晰、正确的课堂观,课堂学习便会低效且混乱。

科学课堂之变,科学课程目标在演进,科学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新课标提出科学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科技强国建设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特提出科学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围绕素养本位,课堂形态要走向块状结构,教学路径改进要从生活情境出发进行创设。

课堂突破之思考,所谓突破,意指打开缺口、超过、打破,意味着冲出固有的“围”。如何突破?可以从学生、课堂、教师三方面思考。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要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同时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立于互动,达成共识。

“观”、“变”、“破”,李特讲座干货满满,深受启发,为改进优化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思考新名词、新概念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素养本位展开教学,不断打磨优化我的科学课堂。(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TOP
103#

3月15日,听了湖北宜昌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老师德讲座,主题为《科学课堂之思》,其中提到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联想到我们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到了“3支队伍”建设,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首先本分的工作便是需要将科学课堂上好。李老师首先提到了课堂之“观”;他举了2节课例,虽然间隔22年,虽然一节侧重概念的形成,一节侧重基于探究的教学过程,但都是基于知识,即学生什么时候实验,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的,李老师通过引用刘默耕先生的例子说明正确清晰的课堂“观”需要真正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纵观科学课堂发展的历史,其改变都具有时代的背景,从教学逻辑起点角度来说是从知识本位(知道一个知识)到能力本位(做一个实验)到素养本位(应用解决问题);从课堂形态走向来说,是从点状到线性到块状(将问题转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问题或任务)个人理解为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情境完成有些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教学路径角度来看,主要有了情境的创设,提出需要从生活情境出发,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特点进行创设,即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指向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炼制一种更恰当的概念。
那该如何突破呢?李老师提到需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可以让学生,开始“胡搞”通过教师一节节课的指导,让学生慢慢“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同时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程与教学。李老师还提出需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作为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前提下,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评价需要立于互动,达成共识,课堂关注了证据和解释,但是达成共识阶段,常常是草草收场,需要关注学生交流质疑的能力水平。(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104#

2024年3月15日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
劲松小学 邵晨曦
今天聆听了湖北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德强老师的讲座。李特从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三个方面展开,以课例形式分享科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思考,让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受益匪浅。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从从卵石的概念、卵石形成原因、介绍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卵石的形成原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一过程,展示了认知路线。课例《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也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即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了主动。李特的分享让我对科学课堂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之变,到现在核心素养,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鼓励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的核心在于学生,我们的科学课堂不应局限于我们所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应当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实践导向的学习环境,真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TOP
105#

2024.03.15每月研修学习感悟:
     2024年3月15日,依旧跟着每月研修一起学习、思考、感悟。本期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特级教师。李特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主要分为三方面:课堂之“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突破之思考。讲座之后,受益匪浅。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能力。通过有序的教学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确保学生在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想这才能将课堂转换为教素养的课堂。以李特所讲的课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卵石的概念→提出问题(卵石成因)→提供支架(不同区域岩石的大小、形状)→岩石的来源→推想山洪暴发结果→根据信息解释卵石成因→推测高山的未来……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它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实验和推理来发展科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入科学概念,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也至关重要。科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基础的观察到复杂的理论,从简单的实验到综合的分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时间掌握正确的概念。通过有序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汇宇小学 陈媛)
TOP
106#

20240322萧山区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感:
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坚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当然跨不是培养一种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而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那个人,所以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就是要有素养,那我们的教学要要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怎么样教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他这个发展的更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素养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做一个手电筒》活动中,李老师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结合成本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通过作品的效果呈现对比,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两个电池的手电筒亮一些等等。《在做一个指南针》的学习活动中,孙老师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在实验中结合指南针校准水浮式指南针,通过问题追问,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设计思维。当然,指南针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但是“跨学科”味不浓,我在想如果要融入跨学习的方式,那可能就是“美化”作品,但是一节课是比较难实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107#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学习了《做一个指南针》、《做一个手电筒》两节课,指向跨学科主题下的课堂学习:
1.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或科学研究活动,在《做一个指南针》是基于生活中碰到断电情境下需要点亮手电筒的生活场景,《做一个指南针》是在基于生活如何辨认方向要用到指南针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制作。
2.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与学科整合:两节课以科学学科为主导学科的基础上展开跨学科学学习,在驱动问题下开展学习活动,并设计支持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做中学,做中思。
3.有一个跨的载体:设计制作是两节课的共同点,做一个指南针和做一个手电筒对于相应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一定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不同的学科中调用,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夏雪梅《跨学科学习》一书中学习到,跨学科样态在解决问题时,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可以单独拆解每一部分知识,但只有交融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党山小学 陆丽芬)
TOP
108#

20240322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修活动(文博小学)
本次活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教研主题,不仅有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领域的大拿——郭华教授的高位引领,还聆听了吴旭辉和董晨晖两位老师的实践经验分享,并有李佳瑜和孙萌老师的课堂展示,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1.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这是郭华教授提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基本类型,两位老师的课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李佳瑜老师执教《做个手电筒》一课,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通过密室逃脱需要借助手电筒来照亮环境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电路知识来解决问题;孙萌老师执教《做一个指南针》的课,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指南针的作用,也掌握了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制作的兴趣。
2.评价设计:两位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李佳瑜老师的评价量表设计清晰明了,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任务要点,这将有效引导他们进行设计、制作和反思,这样的评价设计旨在围绕学科知识培养学生问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孙萌老师在活动前出示了制作指南针的评价标准,在探讨环节通过投影将全班各个小组的作品一同展示出来,再依次按照评价标准的内容,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判。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也能有效促进制作失误的小组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所在。
3.材料准备:两位老师都为学生活动准备了丰富、可选择的材料。李佳瑜老师的材料准备有结构性,比方电池是1节还是2节,开关是松开就断开还是要再按一下才断开等等,这能驱动学生在设计环节选择材料时进行认真地思考,将材料与其能发挥的功能关联起来。李老师还给每种材料设置了价格,并在任务里明确了不超过6元成本的要求,只不过这样的要求在学生实际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似乎意义不大。孙萌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种可用来支撑小磁针的材料,猜想本来孙老师应该是想能够呈现出不同效果的作品的,但从最后的小组作品来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吹塑纸,原因可能是这个吹塑纸的形状跟指南针的磁针一样,学生没有去思考其他材料的可能性。
短短40分钟想要能充分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元素是不现实的,但是将“跨学科”作为学科教学组织方式的实践样态,可以增强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获得统一、整合的观点、理解和经验,是很有价值的。(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109#

跨学科探索之旅:融合多元知识体系,激发创新潜能——20240322文博小学期初教研活动学习体会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拂面,又见科学。2024年3月22日,萧小科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初教研活动在文博小学隆重举行,主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两个“智”分享,两节课堂展示,一个专家讲座,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都让我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了何为“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教育方法,它强调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或探索共同的主题。

       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制作一个手电筒》一课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次有效实践。李老师创设密室逃脱停电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引出驱动性任务“制作一个手电筒”,给与适切的学习支架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和制作。特别是成本不超过6元,给了学生一定的限制,但也让学生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有了更多的创意,这也需要学生调用数学的计算能力,与数学学科建立联系。在教学实施方面,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手电筒的展示环节,成功小组分享的经验秘诀就是都进行了分工,都进行了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交流展示研讨环节,不同小组间的互评,例如比较成功小组的不同之处,指出不成功小组的问题之处,提出不成功小组的改进之处等,都体现了学以致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本课的学习成效体现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跨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孙萌老师执教的《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一课是一次将地理、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该课例通过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这一具体任务,评价先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设计、制作和评价。特别值得学习的是研讨的评价环节,孙萌老师带领着孩子们针对评价标准,逐条检测各小组的指南针是否达标。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本小组和其他小组的作品,并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再改进自己小组的作品,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两节精彩的课例展示更让我对课堂教学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了明确方向,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去实践。(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最后编辑胖胖裴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11:21:44
TOP
110#

2024年3月22日,在萧山区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聆听了两个观点报告和两节课,主题都是有关于跨学科学习的。
首先是两个观点报告,吴旭辉老师和董晨晖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关于跨学科学习,我觉得慢慢会成为今后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革方向。将多学科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必须综合应用,最终有素养的提升,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两节课分别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这两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逻辑,但是教学的学生年级不同,所以在实施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做一个手电筒》从密室情景开始导入,快速聚焦到核心任务。在认识完毕材料后,确定评价标准:正常发光、控制亮灭、安全牢固、6元成本。再是人人设计,合作制作,展示交流。整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流畅,其中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对每一样材料注明了价格,学生们在选择材料时是由资金的限制,充分联系到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做一个指南针》在课前谈话时,孙老师就让学生使用指南针判断好教师的东南西北,并且标注出来,帮助同学们后续的制作。虽然同样是一节设计制作课,二年级的学生和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水平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孙老师细心的引导,清晰有效的展示,图标的评价,都是很关注学生真实状态的,很合适二年级的学生。(长沙小学 方佳)
最后编辑波动的点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12:51:4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