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讨:比较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复制链接]

1#

探讨:比较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这课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不同材料(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铝箔),统一一米长,原则上要求其它条件相同(事实上要使形状、重量、大小一样也达不到),用音叉敲击一端,判断物体振动的效果,比较那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好?


     个人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思考上有些不足,首先在材料上的规定要统一一米,特别是铝箔,是难以全部配全的,其次,一米左右的距离,声音传播需要多少时间,估计连千分之一秒都不需要吧,人的耳朵能够分辨千分之一内的声音不同吗?严重表示怀疑。再次,通过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物体传播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分辨这种震动变化,声音的传播其实伴随着能量的散失,通过金属材料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散失的比较少,振动效果会比较明显,而通过棉线等材料,能量损失就大一点,振动效果就不明显。


    不知道各位同行对此问题有啥看法,教学时又是如何操作的?


 


附部分教师在QQ群中的讨论



天津 小店(10148617) 2009/11/17 12:04:53
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 
天津 小店(10148617) 2009/11/17 12:05:09
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 
遗忘的人(694277385) 2009/11/17 12:11:33
传播的效果依次是铝箔、木制米尺、尼龙绳、棉线。 

遗忘的人(694277385) 2009/11/17 12:13:58
和它的密度有关
天津 小店(10148617) 2009/11/17 12:14:31
大家做的试验,也是这个结论吗,为什么我感觉效果很不明显呢 
天津 小店(10148617)  12:16:14
谢谢了 
浙江*小车(107331016)  12:16:16
铝箔要拉紧紧的
遗忘的人(694277385)  12:16:29
因为轻微的振动感觉不到
遗忘的人(694277385)  12:16:39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16:43
我用了铁丝来做实验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16:49
反正材料是金属
遗忘的人(694277385)  12:17:06
都要拉紧
草帽星系(123368379)  12:17:10

这个题目这个实验能够判断吗
遗忘的人(694277385)  12:18:33
用音叉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18:40

草帽星系(123368379)  12:19:25
老师们,声音速度传播速度如此之快,1米的距离我们的耳朵能够分辨吗?怀疑
天津 小店(10148617)  12:19:35
学生不知道密度的概念,但是却要求学生讲明白理由,这不是明摆着难为学生吗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19:56
感受振动
草帽星系(123368379)  12:20:47
实验要求是比较传声效果好坏啊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21:11
最早感受到振动,说明最快啊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21:23
振动最明显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21:30
说明效果好
浙江宁波*目目(259521590)  12:21:52
我是这样教的,也不知道对错
草帽星系(123368379)  12:23:56

你能告诉我谁最先感受到振动吗?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起码在1000米每秒以上,1米的距离它只需要千分之一秒就能到达,人的耳朵能分辨?

分享 转发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

天津 小店(10148617)  12:49:33
我们都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时约1224千米)。声音传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如果利用回声测定距离,因为人耳能分辨出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所以在这个时候一般要求人距离被测量物体17米以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教材探究活动中的材料都是固体,声音在它们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利用回声测定尚且要17米以上,那么在固体中传播,这个距离就应该远远大于17米。但实际情况是怎样?教材中讲“比如都是1米长”,1米长的传播距离让学生用耳朵去观察,可行吗?他们的耳朵有这么灵敏吗?这样的探究活动称得上科学吗?
 
天津 小店(10148617)  12:50:05
如果纯粹是让学生去感受体会一下,我想也是不可行的。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大概是每秒500米,在煤油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1324米,在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1497米,在铝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5000米。假如我们把棉线相当于软木,尼龙绳相当于煤油,木尺相当于蒸馏水(实际声音在它们中的速度应该更快),那么在这个活动中声音的传播时间分别只要0.002秒、≈0.00076秒、≈0.00067秒、0.0002秒,试问千分之2秒的差距普通人的耳朵能感受体会到吗?
 
天津 小店(10148617)  12:50:2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科学的探究,科学的体验是分不开的。我想类似的科学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毫无意义的。个人观点,不免偏颇,愿与大家共同讨论提高!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遗忘的人(694277385) 2009/11/17 12:11:33
传播的效果依次是铝箔、木制米尺、尼龙绳、棉线。 

我实验的结果:传播的效果依次是木尺、铝箔、棉线、尼龙绳。  不知道对不对?


我也感觉声音的传播和密度有关。


木材因含水率之变化,其重量及容积均会随之改变。故针对含水率之变化,将比重(或密度)分为生材比重、气干比重、窑干比重等
树种 比重
铁杉(Tsuga sieboldii) 0.49
冷杉(Abies sachalinensis) 0.38
山毛榉(Fagus crenata) 0.51
栎木(Quercus mongolica) 0.68
影响密度因素:树种、生育地、春秋材差异、树体部位、空隙率等等


我们学校的木尺 我也不知道是那种木材做的呀,但是实验时,声音传播的效果比铝箔纸要好,我和学生们一致这么认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2 12:13:4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