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素一:问题驱动。作为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关键支撑,驱动问题对组织学习活动和评价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现象的探索与实现课程的连贯性具有“灯塔”作用。高质量的驱动问题指向学科本质,以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核心任务,兼具开放性、可持续性与迁移的可能性,从而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有方向感和挑战感。为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刻和系统的认识;教师通过设计高质量的驱动问题,让学生沉浸于完成项目的过程,并自觉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跨越情境的迁移,最终形成核心素养。
设计要素二:持续探究。项目式学习在本质上属于深度且持续的探究活动。杜威将探究划分为“常识探究”和“科学探究”两种类型。前者体现行动逻辑,如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生活工具的制造等;后者体现思辨逻辑,即超越日常经验,以符号系统认识世界。一般而言,常识探究在儿童身上表现较早,通过它所形成的智力习惯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项目式学习的探究遵循一条项目主线,即驱动问题开始—获取资源—测试想法—发现答案—得出结论。
设计要素三: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倾听学生的声音。具备行为主义或教师中心主义理念的人往往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事情,不需要学生参与。然而,这种观点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并不适用。如果所有的学习设计都是由教师完成的,那么这种学习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主动进入项目,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比如自己决定怎么做计划,如何去探究,时间如何分配,如何解决各种问题,成果如何展示和分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