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3学年共同体王丽琴专帖(三、六年级) [复制链接]

31#

六上第一单元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它的特点。

2. 学习难点: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显微镜能观察到更微小的物体,那你观察过细胞吗?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索

1.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①认识器材和作用。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灌、镊子、吸水纸等。

②操作步骤及要点:滴(清水)、撕(用镊子,大小在0.5-1平方厘米)、展(用镊子展平)、盖(从一侧,45°,不留气泡)、染(碘酒染色观察细胞更清楚,从盖玻片一侧)、吸(吸水纸吸干盖玻片周围的水)

2. 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标本。

①靠近而不贴住

②边观察边记录(图文)

3. 交流展示。

(三)研讨

1. 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怎样的?

(有独立的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没有空隙)

2. 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胡克发现的细胞有什么不同?

(有无细胞核;形状大小)

(四)拓展:观察其他生物细胞,并画下来。

三、亮点

1. 人人制作玻片标本,参与度高,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2. 部分材料学生自备,积极性高。

四、不足

1. 洋葱撕表皮的时候有些同学肉也撕下来了,导致观察不到。

2. 用红色色素水染色效果不好,要试试其他材料。

3. 手持显微镜看不到细胞核,光学显微镜数量不够。

4. 表皮的大小要控制好,大约在0.5-1平方厘米。

5. 盖玻片的覆盖需要技巧,排除气泡的影响。水不能滴太少,用塑料滴灌要2-3滴。

6. 手持显微镜贴近而不靠住很难做到,手要抖的,焦距调整不好。

TOP
32#


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色素水、镊子、滴灌、清水、废料盒、小刀、吸水纸、手持显微镜、洋葱(自带)。


实验分成8组进行,每组5人一套器材,但是每人都做一个标本。
TOP
33#

人人动手做标本
TOP
34#

手持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展示:
细胞轮廓清晰(用了蓝色书本为背景,发现更清楚),看不见细胞核

能看见细胞轮廓,但是气泡比较多。看不见细胞核

看得见细胞轮廓但不清楚,看不见细胞核。有很多气泡


细胞轮廓清楚课件,有很多气泡


气泡比较多


细胞轮廓明显,有部分气泡,看不见细胞核


细胞轮廓明显,但是聚焦不行
TOP
35#

三上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2. 学习难点: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玻璃温度计读数等,注意操作规范。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不停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

(二)探索

1.猜想:我们不停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

2.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的方法。

4.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现象

图示

水面之上



水面


水中


其他



(三)研讨

1.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水达到什么温度时会沸腾?

3. 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

三、亮点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加热烧杯的实验器材,实验规范重点讲,逐渐养成习惯。

2. 从水面上、水面、水中、其他四个部分去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层次感比较强,也不会遗漏。

3. 三年级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加热器材,所以实验规范特别重要。用了实际器材讲解、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3个课时,虽然进度比较慢,但学生的操作还是比较规范的。

四、不足

1. 冷水加热时间比较长,而且达不到沸腾的状态。

2. 个别学生在加热后没有用湿毛巾或者试管夹拿铁架台,操作不规范。

3. 因为没有到达沸腾的状态,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完整,后续用视频播放,再次学习改进。


TOP
36#

用白纸打印出来再剪,背后贴上磁力贴,用于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TOP
37#

把水加热到沸腾实验:



TOP
38#

六上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不同的生物细胞(不同生物的、同种生物不同部位的)明白大多数生物都有细胞组成,不同的生物细胞形态不同、同种生物的不同部位细胞形态也不同。

2. 学习难点:从观察中得出结论。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洋葱由细胞组成,那么洋葱的其他部位、其他生物是不是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呢?他们的细胞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探索

1. 用手持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并用图文记录(课堂作业本)。

2. 交流展示

(三)研讨

1. 我们观察到来哪些生物的细胞?有什么新发现?

(观察到的生物都有细胞;不用的生物细胞形状不同;同一种生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形状也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

2. 关于细胞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资料阅读:

1. 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体按照组成细胞的多少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3. 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喇叭虫、太阳虫、眼虫、细菌等。

三、亮点

1. 轮流观察生物细胞,参与度高,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2. 图文形式记录,交流。

四、不足

1. 每个小组轮流观察3个标本还要边观察边画时间不够,因此需要把学生观察到的图像用手机拍摄,让后投影到课件中,让学生画下来,节省时间。

2. 个别学生手持显微镜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总是不够清晰,或者贴住玻片观察。

3. 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少,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TOP
39#



水蚤


运动神经元细胞


单子叶植物茎横切细胞


草履虫


木本植物茎横切细胞


植物根尖纵切细胞
TOP
40#

水沸腾实验改进:1.用透明的塑料片打孔盖在烧杯上。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时水到100℃就沸腾;可以固定温度计(但是时间久了塑料片容易变形)
2.拔高酒精灯的灯芯(之前有些酒精灯够不着),用外焰加热。
3.改进后效果良好,都看到了沸腾的现象。



TOP
41#

回复 39楼王丽琴的帖子

你们这些装片很不错,显微镜下的细胞很清晰。
TOP
42#

六上第一单元第6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一、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取河水制作玻片标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知道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名称和他们的共同特点。

2.学习难点: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观察并记录。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发现植物动物身上有微小物体,那水中有微小生物吗?它们又是怎么样的?和植物动物的细胞一样吗?

(二)探索

1.制作河水微生物标本。

①器材:河水、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脱脂棉(限制微生物的活动便于观察)、滴灌、吸水纸

②步骤:滴、放、盖、吸。

2.观察记录。

3.交流展示

(三)研讨

1.你观察到的微生物有什么特点?我们给他取什么名字?

2.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四)拓展

1.阅读资料:了解微生物

三、亮点

1.每个小组自带河水,每人制作标本,轮流观察。

2.图文形式记录,记录后根据特点取名字。

四、不足

1.轮流观察的时间不够,做作业本、批改、订正、讲解的时间都不太有。

2.标本的制作规范、显微镜的操作规范还有待提高。

3.提前三天培养了草履虫,但是效果不理想,基本没有观察到。

TOP
43#

水中的微小生物没有观察到的原因分析:1.手持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够。
2.草履虫培养不成功;学生带的池塘、河水微生物数量少。



TOP
44#

六上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有利的影响和有害的影响,并能举出例子。

2. 学习难点:生活中微生物对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在哪些方面对我们有影响呢?

(二)探索

1. 自学资料,说一说微生物在医疗、食品、污水处理、动植物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影响。

2. 复习本单元。

三、亮点

1. 自学资料,自己归纳。

2. 复习本单元实验操作要点和知识点。

四、不足

1. 理论知识比较多,略显平淡。

2. 本单元的作业本还是有很多学生错误的没有订正过来。

TOP
45#

三上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做水结冰的实验,知道水在0℃开始结冰,比较结冰前后的不同。

2. 学习难点:实验操作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探索

1. 说一说我们的看法。

2.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体积、温度、形状等)

①测量常温下试管中水的温度,标注体积。②放入加食盐的冰块中等水结冰后测量温度,观察体积的变化。

(三)研讨

1. 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

(水在0℃开始结冰)

2.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体积变大、温度变低、有了固定的形状、不再流动、能浮在水面上……)

3. 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

(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三、亮点

1. 实验前后的对比,能发现水和冰的异同。

2. 改变课堂作业本的记录表格,分成水、冰水、结冰三个阶段。

四、不足

1.学生带的冰块不够多,有些小组没有带。

2.学生课堂上对于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是很能习惯,有些学生总是不知道要干什么。

3.试管中的水结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需要再改进。

TOP
46#



TOP
47#

微观世界太美了
TOP
48#


190415
放大镜调节筒的改造:把盒子简化成卡片,采光改善、距离调节方便、材料省。


190416

简易显微镜(经过调整距离后)

190417
190418

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书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9/8 15:30:55
实验材料是越来越好了
TOP
49#

六上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知道不同的模型能表达什么知识。

2. 学习难点: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地球的形状、运动、海陆分布是怎样的?我们能做模型来表达我们知道的地球知识吗?

(二)探索

1. 写出我知道的地球的知识和我想知道的地球知识。

2.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分组)。

3. 展示模型,并说一说每个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

(三)研讨

1. 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哪些地球知识?

答:科学家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初步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加以修正。我们可以观察现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

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壳(最薄)、地幔、地核(最厚)。

海陆分布模型:海洋多于陆地;陆地有七大板块。

地球自转模型:地球分为南北半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异同?

答:模型不同表达的知识不同;大小颜色不同;都近似球形……

3. 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四)拓展:

观察常用地球仪,说一说我们可以从这个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

三、亮点

1. 分组制作模型,图文结合记录。

2. 有对比有收获。

四、不足

1. 制作模型的材料带得不齐,不是每个小组都有。

2. 制作时间有点长,作业来不及做,作业本上的地球模型三选一,改进的地方写的不够详细。

TOP
50#

三上第一单元第3课《冰融化了》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冰融化后的变化(体积变小、温度上升、从固态变成液态)。

2. 学习难点:水、水蒸气、冰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如果给冰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二)探索

1. 说一说你的看法?(会融化……)

2. 取一小块冰,用吸管吹(学生操作)或用吹风机吹(老师操作)会有什么现象?

3.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哪些变化?(体积变小、温度升高、从固态变成液态)

4. 比较水、水蒸气、冰的异同,并用箭头表示他们的转化关系。

(三)研讨

1. 冰融化水的原因是什么?(吸收周围的热量)

2. 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固态变成液态)

3. 水、水蒸气、冰是同一种物质吗?(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4. 你知道一些天气现象怎么解释吗?(雪、霜、露水、云、雾……)

(四)拓展:在相同条件下冰和冰淇淋哪个融化更快一些?

三、亮点

1. 改进作业本上的记录表格,分成冰、冰水混合物、完全融化三部分观察,更清晰。

2. 联系常见的天气,说一说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不足

1. 解释一些天气现象对学生来说还有点难,凝结、凝固、蒸发、气化等专有名词的转换和理解不是很清楚。


TOP
51#

每一课都有实录,坚持最棒
TOP
52#


191848
191849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9/22 10:53:31
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孩子们兴趣很浓,这可以从孩子们的表情中就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TOP
53#

六上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提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初步检验。

2. 学习难点:用画图的形式提出假设,并用模拟实验检验。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二)探索

1. 画图说明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绕地球转、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

2. 交流我们的看法。(展示课堂作业本,说一说你的判断,能否产生昼夜交替,是否合理?)

3. 做模拟实验来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去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泡沫球模拟地球,用橡皮泥做标记)

4. 交流实验情况,说一说我们的模拟实验有没有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假设是否合理?

(三)研讨

1. 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不能精确证明)我们怎么判断地球模型是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四个假设都可以)

3. 如何进一步证明?(更精确的电脑模拟;去太空观察)

三、亮点

1. 用去掉灯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这样光线不会指向一个方向而影响实验。

2. 地球上做好标记,判断同一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不足

1. 没有预习的习惯,书本第一句话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昼夜交替,作业本上很多错误。

2. 东西半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南北半球。

3. 作业本上第四个选择题题目应该加上“在同一个地方”,如果是不同的地方那半球都是白天,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热量变化。

TOP
54#

六上第二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点,改进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2. 学习难点: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点,改进模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对昼夜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假设,历史上科学家们又有什么假设呢?

(二)探索

1. 阅读资料,明白托勒密的“地心说”观点,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并说一说他们的异同。

2. 改进我们的昼夜交替模拟实验器材再次实验。(地轴倾斜、做好标记)

3. 交流展示

(三)研讨

1.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何异同?

2. 改进模拟器材后再做实验前后实验有什么不同?(做好标记点后地球自转一周进行一次昼夜交替;地轴倾斜后有些地方地球自转一周没有昼夜交替)

3. 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三、亮点

1. 引导学生发现没有昼夜交替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2. 明白理论联系实际,先假设再验证。任何真理都需要证据支持。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不足

1. 对比两个学说,找异同点去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2. 有学生不明白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详细讲解。

TOP
55#

三上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证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 学习难点:做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食盐,注意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相同质量的水、每份一样多少的食盐和小苏打、一份溶解后再加下一份)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都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他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二)探索

1. 说一说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 设计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50毫升的清水。

②分别取8份相同质量的食盐和小苏打。

③一份一份加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另一份。

④记录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份数。

3. 交流结果。

(三)研讨

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2.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 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加入?

(四)拓展:其他物质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回家做一做食盐。

三、亮点

1. 溶解概念的形象解释:在水中能完全“消失不见”。

2. 学会用勺子公平取用相同的量,学生学习的很快。

四、不足

1. 玻璃棒搅拌效果不理想,用一个方向摇晃的方法更能加快溶解,但是要注意小幅度,不能让水溅出。

2. 先做小苏打的实验更能节省时间。


TOP
56#

用定量勺做到“公平”分。


TOP
57#

六上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东面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2. 学习难点:明白相对运动;知道面向北方时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的方位。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二)探索

1. 地理方位的确定:面向北方时,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2. 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点,用亮片做标记,用手电筒做模拟实验、人做模拟实验)

3. 相对运动。前进的汽车外的景色是倒退的;转椅上的看到的物体是反方向运动的;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三)研讨

1. 那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北京,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面的城市先看见太阳。

2. 地球是怎么自转的?(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三、亮点

1. 搞清楚位置方向很重要,有个立体的概念。

2. 地球上做好标记,再去做模拟实验结果更清楚直观。

四、不足

1. 课本的预习和利用不理想,有课件以后学生基本不看书了,很多知识点都会遗漏。

2. 谁先迎来黎明可以再举一个其他大陆的例子,深化学生的认知。

TOP
58#

三上第二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对比实验证明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有水温、搅拌、物质颗粒的大小。

2.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二)探索

1. 学生猜想:加热、搅拌,还有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不出来,先放一放。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溶解快慢

1号杯

1. 相同质量的水

2. 相同质量的食盐

3. 都不搅拌

4. 同时把食盐倒入

热水

2号杯

冷水

2. 探索水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结论: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3. 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溶解快慢

3号杯

1. 相同质量的水

2. 相同质量的食盐

3. 同时把食盐倒入

4. 相同的水温

搅拌

4号杯

不搅拌

结论:搅拌能使物质溶解更快。

4.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提示:小块的肉更能被烧熟)

学生回答:让物质的体积变小(颗粒变小)。课后做一下粗盐和细盐哪个更容易溶解?

(三)研讨

1. 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温、搅拌、颗粒大小。先猜想再实验证明。

2. 如果让食盐更快溶解还能怎么做?(给水持续加热……)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

三、亮点

1. 对比实验的强调: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2. 课后去探索更多方法,并奖励智慧章。

四、不足

1. 操作过程中有些小组个别学生还在用嘴巴偿,没有养成不让实验器材进口的习惯。

2.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记录不行,结束了很难拉回来进行总结交流。

TOP
59#



TOP
60#

三上第二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实验分离沙子和食盐的混合物。

2. 学习难点:知道实验思路,并规范操作。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生活中有很多混合物,食盐和沙子混合在一起了我们怎么分离呢?

(二)探索

1. 观察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根据它们的特点区分出它们。

2. 根据特点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食盐和沙子?(思路:根据能否溶解于水分离沙子和食盐水,再根据水可以蒸发分离食盐)

3. 用水分离食盐和沙子。(溶解————过滤)

4.分离食盐和水(蒸发)

(三)研讨

1. 我们是怎么样把食盐和沙子分离的?水起到什么作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水溶解食盐使它和沙子分离。)

2. 食盐和水是怎么分离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了。)

(四)拓展:铁屑和木屑怎么分离?

三、亮点

1. 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回忆实验操作规范。

2. 先说思路再操作。

四、不足

1. 实验过程较长一节课来不及,需要改进环节,或者再用一节课。

2. 实验后的总结归纳环节不够好,做完实验学生认为就完事了,需要进一步沉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