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反思=成长
人民资讯
2021-06-24 09:50
在教师成长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不断地推敲出新的经验,并且需要不停地反思。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师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经验将大受限制。
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的意义。
记得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新教师座谈会上,晋江一所兄弟中学的丁老师就讲到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一本反思记录本,只要有他想到的资料,他就会及时写在上面,虽然只是一些大概的资料或是一点想法,但是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资料中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反思教育,才会成为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经过二十五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老师应该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根据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老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等。
又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资料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到达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再如“课后思”,老师在一节课上完后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一周课上完后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是对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则是通过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质量分析,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此外,还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总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经验的反思。只有经过深刻反思的经验,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而教师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又使得教师今后对经验的反思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作为老师,只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反思,我坚信,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都能为学校增光添彩,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作者系晋江市云峰中学数学教师)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