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小科精品栏目——一课一反思 [复制链接]

31#

5
TOP
32#

6
TOP
33#

7
最后编辑罗海军 最后编辑于 2023-05-25 17:19:34
TOP
34#

8
最后编辑罗海军 最后编辑于 2023-05-25 17:19:52
TOP
35#

这关是知识的拓展延伸,在学习了气温计之后将它与接触比较多的水温计、体温计作比较,考验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发现温度计的结构是相似的,都有液泡、刻度、液柱、单位符号等,但是又有差异,发现测量范围不同,从而知道因为测量的对象不同所以测量范围不同,知道结构与它们功能是相匹配的。
TOP
36#

一课一思 | 曾瑞迪老师的《斜面》
TOP
37#

曾瑞迪,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就任小学科学教师,目前有一项区级学科课题立项。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并结题优秀,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并荣获一等奖。作为一名新上岗的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用心教书,用爱育人,成为“一棵树”、“一朵云”、“一个灵魂”。
TOP
38#

本节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2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则是缩小视角,开始聚焦到“斜面”这一“简单机械”的研究。

本节课由浅入深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动手实践活动:1.搭建一个斜面运输物体(小木条和水),发现利用斜面从上往下运输物体十分省力。2.对比测试,用手提和拉,把木块和实心球从低处运输到高处,发现难以判断具体用力情况,从而引入测力计帮助进一步模拟测试。3.改进方法,对比测试。学生通过将木块由低处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以及将木块由低处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发现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更加省力。4.选择三种不同的钉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感受斜面能省力,继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类斜面,认识斜面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现现象—提出任务—评价交流”到“发现现象—提出任务—评价交流—改进任务—评价交流”,在实践和评价中认识斜面,全面、深入地理解斜面的作用。课中融入许多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观察、思辨中对斜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TOP
39#

1
TOP
40#

1.传统的斜面木板短小,在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读数不稳定、数据收集不理想的情况。基于真实教学的考虑,我将斜面加长、加宽,并选择粗糙度适宜的材料,经过多次测试,确保该教具可以正常应用于课堂实践中。
TOP
41#

2
TOP
42#

2.用手感受利用斜面搬运物体的力气区别,我有指向性地选择了木块和实心球两样物体,让学生可以有较大区分地真实感受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同时也能自主提出针对重量较轻的物体难以评价的问题,为后面提出定量测试评价打下了基础。
TOP
43#

3.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容易观察后发现螺丝钉上面有变形的斜面,但对其是否省力是存疑的,因此我准备了三种钉子,分别有钉尖有螺纹、有钉尖无螺纹和无钉尖无螺纹,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验到省力的感觉,在劳动中了解技术与工程。
TOP
44#

4
TOP
45#

教学回顾

|成长=经验+反思

1.斜面的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讨,螺丝钉的引入让学生聚焦生活细节,但引桥、盘山公路等斜面的应用在课堂上难以体验,后续可多关注生活实际,引入更多教具或其他媒体力量,继续充实、提升。

2.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本节课的重点倾向于“广”,在深度上挖掘有限,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可以改进测试环节,实行分层教学。

3.斜面的内容与初中有重合和挂钩,结合新课标,可以和初中科学教师进行讨论,把握好“工具”和“简单机械”的概念讲解。
TOP
46#

一课一思|李泽政老师《电和磁》
TOP
47#

   李泽政,萧山信息港小学科学老师。作为年轻教师,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勤于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作为科学老师,他总是点燃学生探究讨论之火焰,注重实践出真知,着眼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在科学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TOP
48#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身边的各种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些能量中, 电和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能量形式。本课“重演”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的过程,正是这个发现,让原本看似互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由此开启了近代电磁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经历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加大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小电动机埋下伏笔。两个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TOP
49#

1
TOP
50#

2
TOP
51#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二、四年级已经系统学习了一些关于磁铁具有磁性和简单电路的知识,对电和磁现象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大部分学生对电路的连接不够熟练,对电路短路及其危害理解不到位。这一点会直接影响课堂实验的操作效率,对有磁性的物体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了解两种现象差异。学生首次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解释电能生磁有一定的难度。
TOP
52#

实践探索



探索一: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

       通过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设置三个问题:1.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小磁针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偏转?2.开关断开,电流消失后,又有什么现象呢?3.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最后小结得出铜导线通电时产生了磁,即电可以转换为磁。
TOP
53#

探索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更明显

       通过问题引导,加大电流,可用短路的方式;多根导线可以把导线绕成线圈的方式;通电线圈的位置可能也会影响小磁针偏转大小。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影响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化的因素,初步体验磁性叠加现象,建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这一科学概念,并能通过分析,认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TOP
54#

3
TOP
55#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于让学生不断体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可以让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过程,知道电可以转化为磁。为此本节课有三个小实验,实验一是经历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奥秘,这个实验重点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电生磁的结论。为节约时间,重思维探究,将实验二、三合并为一个实验,探究如何增大指南针偏转角度,用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和思维碰撞。

教具精心挑选

      电生磁实验中,需要用到一个完整电路,但连接电路各元器件需要时间,还会有故障,所以简化连接过程,将电池盒和开关合二为一,导线连接小灯泡的方式用弹簧夹住,学生操作简单,也能减少电阻,增加实验成功率。线圈实验时,提前根据指南针大小绕好线圈,并在线圈两端装上鳄鱼夹。学生操作简单,也能减少电阻,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践行新课标理念

      科学思维是本科践行新课标理念的主要方向。教师帮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剩下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提出猜想,用实验验证猜想,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教学过程中,奥斯特实验,有小组实验失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找原因。
TOP
56#

5
TOP
57#

活动很有趣,也很考验孩子的动手能力。
TOP
58#

一课一反思,真的很用心
TOP
59#

一课一反思,有心的老师,向你学习
TOP
60#

活动很有趣,反思很详细,值得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