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身边的物质是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活动中,学生有两个活动。一是混合黄豆和沙子,二是分离混合后的沙和豆子。我把这两个活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活动进行。在实验前,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这两个实验的做法,并且要求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理念下经过思维,自己找出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张效源,一个机灵活泼的小伙子,有着较为严谨的思维,他在补充张雨昔的实验方法候,提出要观察我们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了变化了吗?豆子发生了变化了吗?观察分离后的沙和豆子,同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做比较。其实,这才是实验的目的所在。实验不能只停留在轰轰隆隆的操作中,不能滞留在学生的行动之后,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前明晰问题之所在,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带着思维进入实验。
实验用时15分钟。这15分钟里,学生混合沙和豆子,搅拌、观察,分离,忙的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小组的发现,帮助他们调整实验材料,控制纸杯底部筛子网眼的大小。
观察沙和豆子混合后的变化,最多的一组学生发现了10点不同,在同学们的评议下,通过了8点。豆子上面粘上沙子,沙子中的大颗粒变小了,豆子皮有的裂开了,豆子的果肉露出来了,豆子的果肉上面粘上了沙子,豆子的颜色变黑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提醒学生倾听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式。
油和水混合令孩子们惊叹,他们看到振荡后的液体在试管中呈现出灰白色,而静止数分钟后,油水分离,油在上,水在下。为给孩子 渗透科学的思维,科学结论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我再次振荡油和水,经过再次的验证,学生明白了混合后的物质还保持这各自的特性。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整合教材:教材有两个实验,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完成。能让学生形成流畅的思维。避免学生实验、收回学生的反复进行。
2:体现自主学习。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己明晰,从而自己得出实验的方法。
3、留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本节课留给学生15分钟的操作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发现。
4、注重科学思维的渗透。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的验证的。所以混合油水的实验我做了两次,学生又做了一次。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意识。形成科学的辨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