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调整教学进度还需要考虑其他学科的进度和天气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一、调整进度后发现“体积概念”没有储备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种植绿豆芽,由于受温度影响,不能及时发芽,于是我们小组调整了教学进度,把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放在第一个月上。结果发现《增加船的载重量》这一课需要计算体积,学生却不知道体积是什么概念。问了数学老师,他们还没有上过。后来,没办法自己补了一节数学课,上体积。


按照数学课进度,他们是要到第三单元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才会教体积。所以,按照原进度正好我们一个多单元以后。
      所以,建议先上第三单元,再上第二单元。两个单元一上,天气暖了,就可以上绿豆芽了。
二、下水实验告诉我绿豆对温度的要求很高。
    在调整进度的单元里,我自己先试着培育绿豆芽,正好初春,这个温度上上下下的,温差有十几度。温度高一点,绿豆发芽了,降温了又被冻死了;这样来了好几批。
    等两个单元上好了,温度基本稳定在二十左右了,这时候豆芽就不会被冻死了。
    所以,豆芽适合的温度是20摄氏度左右,而且温度相对需要稳定,温差不要太大。
三、折线统计图可以考虑与数学统计课整合


在第四单元第三课《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中需要学生将凉水的温度变化和热水的温度变化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结果学生也有点懵。数学老师说折线统计图是我们这本书的数学广角,还没有上。


这个课在数学倒数第三个单元。所以可以考虑与数学课想整合,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5-06 16:04:15
分享 转发
TOP
2#

是呀,学科融合在各科教材中也体现出来了,为老师的细心点赞
TOP
3#

是的,三年级制作天气日历,有些小朋友看不懂折线图
TOP
4#

这也是应该考虑的,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TOP
5#

以后教材的编排要是能融合其他的学科,一线老师开展教学会更方便
TOP
6#

科学数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TOP
7#

我们也进行了调整。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呀。
TOP
8#

是的,比如上八颗行星的时候,数学也在教比例尺,我们教学就很流畅。之前上公开课把这节课提到前面来,学生没学过比例尺,处理数据的时候就有困难了
TOP
9#

三年级第一单元上位置,我都上吐了,人家数学方向教一个单元,我们上几分钟
TOP
10#

是的,学科融合在各科教材中也体现出来了,本身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需要数学做基础
TOP
11#

老师考虑得比较周全。
TOP
12#

是啊,有了数学基础,更方便开展科学的研讨、分析
TOP
13#

我们要横向地对照一下语文数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做好整合。
TOP
14#

深有同感!教材编写需要考虑得太多了
TOP
15#

的确如此,有了数学基础,我们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TOP
16#

是的,比如上八颗行星的时候,数学也在教比例尺,我们教学就很流畅。之前上公开课把这节课提到前面来,学生没学过比例尺,处理数据的时候就有困难了
何洁 发表于 2023/5/6 17:21:29
是的诶,确实是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明白的
TOP
17#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可以挖掘一些跨学科或者超学科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或实践。给老师关注其余学科点赞
TOP
18#

我也是,学生的绿豆冻死好几波
TOP
19#

学科融合真的很有必要,科学与数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到位。
TOP
20#

数学学得扎实,对于科学的学习非常有利。
TOP
21#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之前三年级上位置方向,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
TOP
22#

船的研究单元中,上到船的体积时刚好跟数学的体积计算进程差不多,孩子们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
TOP
23#

回复 1楼陈芳芳的帖子

厉害,还去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也发现科学的教学和数学的联系确实很紧密,比如最近在上《地球——水的星球》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刚好在数学课里学到“格子数面积”的方法,这让学生在科学课上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TOP
24#

其实教材设计的时候,首先可以考虑了。
TOP
25#

看了评论区,发现了很多教学中的小妙招,跨学科融合式教学。
TOP
26#

上科学课,要经常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上课进度。
TOP
27#

是的,船的单元,最好是数学体积学过以后,这样的衔接其实也要综合多个学科考虑会更好。
TOP
28#

教学顺序是可以调整的,教过一轮就清楚了。
TOP
29#

部分是年级不一样的,科学中的数学经常超前,这时候科学数学都是新授课,一节课干了两节课两人次的活。
TOP
30#

对的对的,种植类的课例与天气有关,画折线统计图最好是学过对应的数学课更好,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