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虞小科课堂实践】六下《八颗行星》的教学思考和实践体会 [复制链接]

1#

有幸在2023年3月10日浙江省新课标新实践小学科学网络教研联盟的探索课题中期研讨会上执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2课《八颗行星》。

并于2023年4月15日在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活动中作说课和课堂录像播放,现将这一节的思考作个整理,敬请大家指导!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3/5/1 12:41:0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摘录1: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解决教学设计问题。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指导着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教学设计上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摘录2:教师可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培养入手,进行教学目标的撰写。科学观念目标,不仅要明确所学的科学知识,
而且要体现观念层次的认识,更要关注学以致用;科学思维目标,要呈现用哪些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探究实践目标,要写出通过什么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做什么;态度责任目标,要写出通过什么活动,培养哪些具体的科学态度和渗透哪些社会责任。

摘录3:教学活动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为了体现素养导向,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体现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兼顾,体现基本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体现态度责任的渗透和培养。只要设计得当,往往一个活动就能有机整合四个方面。

摘录4:走向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制定素养导向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科学教师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想目标。



TOP
3#



TOP
4#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进行进一步探究聚焦环节通过回忆各行星的名称,指向它们的排列顺序。探究环节通过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给八颗行星排序、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大小差距和进一步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经过层层递进的研讨,让学生感受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与制作模型的效率的联系,从而真正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环节通过观察木星及其卫星,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TOP
5#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求真求善的探究精神,并激发研究宇宙星空的兴趣。


TOP
6#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建立模型活动,知道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一些信息,了解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相关数据,重组数据,突破定势等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掌握推理、测量、解释等科学方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模型建构活动,提升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索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兴趣。

TOP
7#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数据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顺序、位置、轨道、大小、立体及同比关系模型。
难点: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教学思考】
基于教材解读的认识和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们思考在引领学生在按太阳远近距离和直径大小排序,构建远近位置模型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模型建构品质,完善构建更为真实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求真求善的探究精神,并激发研究宇宙星空的兴趣。

TOP
8#

【教材主要思路】
聚焦→顺序建模→数据处理→位置建模(距离建模)→拓展

附教材主要活动:
一、聚焦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是从太阳系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其他的行星就好像地球的兄弟粗妹一样。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找列的呢?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给八颗行星排序。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以小组为单位, 先处理行星与太阳距离远近的数据。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2)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画在纸带上。
(3)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纸带帖贴在班级的黑板上。
(4)观察我们的纸带模型。对比我们的校型与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有何不同。
三、研讨
1.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2.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我们有什么新的认讥或问题?
四、拓展
观襄木星及其卫星
因为木星相当巨大而又明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用双简望远镜观察,它看起来像小圆盘。另外。你还有可能看到它的四颗最亮的卫星。

【思考后的主要思路】
一、聚焦:认识八颗行星→阅读→排序建模
二、探索:
1.处理距离数据→位置建模;
2.位置连线→轨道建模;
3.处理直径大小数据→大小建模;
4.模型展示→立体建模
三、拓展:对比数据→等比建模








TOP
9#

【力求体现】
1.目标导向:努力构建一个接近于真实比例的模型,完善学生对太阳系的系统认识。
2.模型迭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思考如何让模型更真实。
3.数据处理:根据具体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先尝试处理数据,再进行讨论优化。在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资料阅读:学会阅读并通过重点信息获取,形成观点摘要。
5.生活情境:等比建模的位置距离特别大,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社区为背景,构建立体的模型认识。
6.教具改进:把纸条改成KT板条,方便展示,结合教具图片进行形象展示,并采买相应大小的泡沫塑料球,形成立体模型。

TOP
10#

教后反思
1.摘记习惯需养成:虽然课前有指导,但在阅读中,许多学生对信息处理和筛选的能力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点摘记的需要教师的关注引导。
2.数据处理待提升:学生对于等比缩小能够掌握,但结合具体展示场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还需要策略引导。
3.学情关注欠全面:虽然课前有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个别小组还是需要教师的关注引导。
4.节奏把握应明快:学生阅读资料、数据处理上花了较多时间,可以通过个别典型指导和交流提升节奏,加快进度。
5.评价策略当落实:原有一套天文望远镜资料,作为天文观察的工具了解补充作为评价小奖品在每个环节后要奖励给学生的,但在具体教学中顾此失彼了。
6.教学语言求锤炼:废话太多,特别是学生活动时,指导的语言喋喋不休,太聒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