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您共享一本书 [复制链接]

1#

与您共享一本书

 

【书 名】 新小学科学教育


【图书定价】¥32.00


【作 者】:()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


【译 者】:宋戈;袁慧


【出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ISBN 号】:73030816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科学活动的组织、科学中的思考和决策、60个科学探究活动、通向未来之旅等,适合小学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从网上邮购了11本,我们学校的科学老师人手一本,建议科学老师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并很想与您共享读书心得,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在这里跟贴——嘿嘿嘿:)


 


 

分享 转发
TOP
2#

网购地址短一下。谢谢

TOP
3#

淘宝网。在“我要买”一栏这里,输入《新小学科学教育》就是了。不过我买的11本 买得好辛苦,有好家淘宝店才凑合而成,因为数量有限。
TOP
4#

呵呵,很有意思,我也刚好昨天从学校图书室里“淘”到这本书。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5#

 

一路拾“金”


——我读《新小学科学教育》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东小学  袁革霞


 


从淘宝网偶尔搜索到她——《新小学科学教育》,看了该书的内容介绍,很适合我们小学科学老师阅读,于是建议组长祝海丽购买该书,因为刚好赶上学校对每位老师有读书任务,于是顺水推舟地“黄婆买瓜”了。这些天因为身体不适休息在家,她自然成了我排除寂寞打发时间的伴侣。


一边细细品读一边俯头思索,就感觉自己像是在书中淘金。作家王蒙在《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说到:“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书中发现类生活。”如果说王蒙老师能在书中发现类生活的话,那么我《新小学科学教育》中发现的应该是类教育吧。下面与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的点滴思考和收获,我称这个过程为淘金。

TOP
6#

 

金子一——错误是一种状态。


“错误是一种状态(方式)……错误并非真正意味着事情做错了;它意味着‘事情处在运动变化中。’为了能让某些事情正确,首先我们被迫要使大量的事情错误。”(p6


课堂上害怕学生犯错误,于是想方设法把问题切碎,甚至切了再切,为的是害怕学生的思路走“歪路”,所以教师不断地拨乱反正。当我们理解错误是一种状态,理解错误意味着‘事情处在运动变化中。’我们被迫要使大量的事情错误的时候。我们试着去接纳错误,允许错误存在;理解错误,从错误中思索真理,享受思维的快乐,我们就不会拒绝排斥错误了。


书中P3P4列举的两个情景模式A教科学和模式B学习科学探究。情景A教科学的方式强调对确定的信息命名和贴标签。这种方式是单维度的,来源于学生中已经知道的东西。当我们害怕谨慎学生的错误时,我们的课堂就常常会采用情景A教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这样的过程学生没有犯错误的空当儿,答案非对即错。教师的态度并不是去让学生犯错误,而是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模式B学习科学探究孩子们自发地研究大概20分钟,直到教师招呼大家进行清理。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强调的是发现,需要运用的是观察、比较、提出检验假设、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分类、解释和评价结果,是一个科学知识中加思维参与的过程。孩子们不断地在失败中尝试重新再来,从而获得重大成就。用作者的话说:“这些重大的成就能大大提升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质量并且允许我们尽可能理解在一个科学和技术引领的世界中生活的额外要求。”如果接纳错误,理解错误的真正意义的时候,我们或许会采用模式B学习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我们的科学教学。

TOP
7#

 

金子二——重申“科学探究”


02年开始我接触科学课到如今教材已经进行了2次修正。从科学课诞生的那年开始,小学科学课强调以探究为主,后来随着教材的修正,轰轰烈烈地搞学生前概念研究,教材中也补充了不少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罗列。维恩图、气泡图的出现似乎科学课又开始复苏到重视科学概念教学的阶段。科学老师曾经也彷徨过、犹豫过,到底小学科学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回到原来的知识教育还是继续探究。


就像“美国公众对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强烈抗议成为迫使课程改革时,游戏和探究便受到了猜忌,他们怂恿教师停止“浪费儿童时间”,并鼓励教师在儿童生命的较早时期教授更多的东西。”(P21)时那样,“大量练习册习题和其他静坐发纸笔测试成为那个时候建立的秩序。”,于是教师开展狂轰烂炸式的标准化测试进行检测和审视,并将孩子像鸡蛋一样分成三六九等: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一般的、凑凑合合的、差的。美国地方教育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出现了这样的徘徊,他们曾经也想模仿中国的基础教育,甚至有些羡慕中国的基础教育,他们也彷徨过,挣扎过,究竟路在何妨?该“回归基础”还是该继续“游戏”?但是,“课程的变动很大并且人们再一次认可和肯定“游戏”对健康成长和儿童的发展性学习的必要性。”(P2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在人类进一步推进意义重要的进展上比知识更有影响力。”创造来源于不停地动手和游戏。“我不摆弄它,我怎么能理解。”(P23)当我们徘徊犹豫的时候,再也不应该怀疑“游戏” 。整本教材用比较多篇幅介绍“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范例,书中的游戏即科学探究。我本人更喜欢用游戏这个词,听起来亲切轻松,感觉离我们离孩子很近很近。


所以如今的科学教育,我们的教师该确立怎样的教学观,特别是在外环境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在中学科学与我们小学科学绝然不同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科学老师更应该在自己的心中种下一根定海神针,这根定海神针就是——游戏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非常核心的部分。


 

TOP
8#

格式好象有些不对!要求兔子斑竹帮忙修改。鸟儿感激中………………

TOP
9#

2年前已经买了,但没有好好读。谢谢楼主的推荐!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0#

分享了!
TOP
11#

我去淘淘看,博库书城有吗?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12#

继续写啊,再接再厉。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13#

 

金子三——我们该怎样踢回孩子抛给的球?


“将孩子们集中到一起,开始对科学探究活动听取报告。让他们说出观察到了什么。保证所有儿童都有安全感地分享他们的想法,避免判断性回应。”(P65)“教师的语调要保持中立和判断性;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微妙的领导下评价自身表现。因此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不能存在‘隐蔽的话题’——也就是说,教师绝不能就学生打算说出的话做出含糊不清的判断,也不能期望任何特定的答案。”(P79


前些天读李希贵校长写的《36天我的教育之旅》一书,书中写到李校长目睹一位父亲和孩子踢球的场面,父亲不断地变换着方式抛出手中的球,孩子用自己的所能接球,有接住的球也有没有接住的球,父亲没有气馁,孩子没有退缩,父亲也没有告诉孩子该怎样接球,只是变化着不同的姿势给孩子抛球,孩子不断改变自己接球的方式尝试接球,父子之间的传接球是那么融洽和默契。由此让我想到了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像这位孩子的父亲一样能不断改变不同的姿势抛好球接回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该怎样接球,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在尝试中跳一跳去摘果子,摘到了孩子体会到了成功感,摘不到孩子会思考该怎样变换方式摘到果子。那么我们的教育留给孩子,一定远远超过教师直接灌输的东西。


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抛回各式各样的球,有偏离的,有打歪的,有走调的,甚至有异想天开或我们认为的混不对题的。我在怎样回抛孩子的球?


“你仔细看看,蜗牛真的只有一对触角吗?”


“你真的认为,那很不错吗?”


“我知道你真的不是那个意思,你还能想出别的来吗?”


……


曾经何时,课堂上我用怎样一种方式在回应孩子的回答,我需要孩子给我怎样的答案,或用语言或强化语调来暗示孩子,你的回答错了,我不需要这个答案,孩子会想:“老师到底需要怎样的答案,让我再想想。”“老师用这个语调是在告诉我,我的答案错误,那一定还有别的答案。”我可怜的孩子,他们在老师带着倾向性的引导性的话语中不断地否定自己,揣摩别人,从而渐渐地磨成一个缺少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不知道“我是谁?”怎样做我?因为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没有让孩子做自己。


“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互动,这些互动是最具有进取性的但也是可能是最费神的。它们要求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自己的思考扩大到新的、未开发的领域。它们要求学生能从问题中走出,站在更高的点子去证实他们的思想和价值。”(P108)当教师抛回的球会挑战学生思考,使得讨论转向对新问题的审视,教师抛回的球才是有价值的,以下这些问题值得参考。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假设去结实为什么蜘蛛能穿越屋顶却不会掉下来?”(要求学生提出假设)


“告诉我你的发现?”(与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就所发生的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重的东西下沉,你又怎么解释大的船不下沉的事实呢?”(要求学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况)


……


看来不带任何倾向性,教师保持中立且无判断性的接球,实在是一门艺术。

TOP
14#

 

金子四—“除非非常紧急,否则不要打断我们!”


“中年级的孩子有更强的理解力,“除非非常紧急,否则不要打断我们!”是一个清晰的、不需要过多解释的命令。”(P15)孩子进行“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的教学范例中,教师给孩子的游戏时间要充足,在这个过程中,除非非常紧急,否则不要打断孩子!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礼物,一件充满光彩的礼物,个人的认同和价值能够更好地形成,允许孩子大胆地表达孩子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思考,享受自己的权利,独享的权利,尝试错误并不断改进奋进的权利,享受成功体验成功的权利等。


想想自己平时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当我们需要孩子的时候,用命令式的口吻命令孩子停下手上的事,顺从自己的意愿,想起来真的感觉惭愧。尊重孩子!除非非常紧急,否则不要打断孩子!


(待续未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