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罗华英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1#
学年目标:
1.积极思考教学,争取撰写论文1篇;
2.坚持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学习,每周完成至少15帖;
3.坚持每月研修学习,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4.深入课堂教学,突破自我,掌控好每一堂科学课;
5课后反思,改进自己在科学上的不足,多积累专业的知识。.


主要措施:
1.阅读科学教育教学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以新教材实施为契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4.通过参加各项评比活动,促进自身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6-12 23:28:16
分享 转发
TOP
2#

欢迎开贴,向着目标前行。
TOP
3#

四下科学2.2《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2.2《点亮小灯泡》是在2.1《电和我们的生活》基础上构建起电路知识课

  本节课通过先认识灯泡的结构,解说钨丝发光的原因,为后续探究灯泡在不同的电路中亮暗不同做铺垫。

    随后2人一组分发实验器材:一个干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导线。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点亮小灯泡的方法,成功点亮后学生们都很兴奋。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电路,缺少基本常识更无法设计各种接法,就干脆借助作业本P27课堂练习题中8种电路接法,让学生一种一种试着做实验。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看图实验的能力,二来通过实践体验电路的基本原理,可以加深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在这8种接法中因为有三种是短路的情况,考虑到短路会耗去大量电能,导致电池不够用,实验前先告诉学生把这三种接法延后实验。在完成剩余5种接法后选出能点亮的四种接法,让学生一起讨论四种接法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区别,从而慢慢分析出灯泡能亮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提到了电流,虽然学生对电流的概念一无所知,但用水流来形容电流,他们还是能够接受。同时学生通过在作业本的这8幅图上依次用彩笔画出电流流过灯泡的整个的路径,来解释这种情况灯泡为什么能亮,那种情况灯泡为什么不能亮。画电流路径的方式分析灯泡亮暗的原因让学生对灯泡被点亮的底层逻辑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判断任意变化的电路。总得来说学生能够从实验中获得电路的基本知识,通过现象来探究规律,通过规律总结电路的三种情况。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电路的三种情况。

其中对于课堂练习第三种状况小灯泡侧放时,灯泡依然能点亮的原因,需要解释一下,即灯泡上面的接线点虽然只有一个点,但它周围有一圈螺纹金属可以导电,所以只要导线端接触螺纹金属,电路即可接通,无需准确地接在这个接线点上。

反思: 1、本节课中对于短路这个知识点,应该如何让学生深刻的了解

2、依照作业本第三题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省略了科学实验过程中活动设计这一步骤,但对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还是明确的。

3、在实验结束后,没有引导学生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按照图中灯泡的连接方式是否存在不方便(不节能)的地方,为下一课完整的电路需要开关做好铺垫。

4由于电流的不可见,用图示和实验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小朋友们画电流的路径,非常有用。

TOP
4#

四下2.3《简易电路》教学简要回顾及问题反思

本课是在2.2《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采用电池盒,灯座等元件,继续连接电路使小灯泡点亮。并学习绘制电路图。

课前准备: 2人一组下发电池盒、灯座、开关、电池、小灯泡各一个,导线三根。

首先把新的元件一一放在实物投影仪下介绍各自的名称、结构及使用方法。

  让学生自己看课本P27,按课本步骤使用下发的器材进行连接电路实验,在连接之前介绍导线接在接线柱上的方式1、接之前需要把散开的导线拧成一股,然后缠绕在接线柱上。2、弹簧式的接线柱连接导线时把弹簧侧压弯,将导线从缝隙大处嵌进去,松手即可夹住。小灯泡顺时针旋转安装入灯座直至接触灯座金属片。学生参照课本的方法都顺利的接完成,小灯泡亮起来了。由此追问用电池盒和灯座比上节课徒手连接电路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对比实验操作感受,体会并说出电池盒、灯座的作用。

     有关开关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最快、最安全的方式让小灯泡熄灭。学生有拆接线柱的,有取走电池的。但都不是很方便,最后引出开关的作用,观察开关的结构,让学生分析单刀单掷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通断。然后把开关接入刚才的电路,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电路连接完成后要求学生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两种电路的连接方式画下来。从上节课画电路连接的经历上,学生觉得画电路连接非常麻烦,有抵触情绪。这时候老师提出教大家一种简单又直观的画法(学生就很感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电路图的画法。

作图前再次强调要求用铅笔和直尺作电路图。再介绍灯泡开关电池导线等元件符号的画法。然后要求电路图中的导线需画得横平竖直,整体构成矩形。元件符号画在导线中间,或均匀分布。导线相交直角处不能画元件符号。让学生在作业本上一步一步跟着我板书的演示画下去。

课堂小结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课。思考:构成一个完整功能的电路需要哪些必要元件? 电池和灯座是否属于必要元件?他们的作用又是什么? 将电池反过来安装在电池盒里灯泡能亮吗?为什么?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一、实验操作:1、阔华的器材中电池盒,灯座,开关的接线柱都是弹簧式接线柱,用弹簧夹住导线即可,对导线绕法不要求。但导线内部多股金属丝容易分叉,接之前要拧成一股。2、如何夹住导线,我尝试把弹簧拉长增大弹簧间隙,把导线嵌进去,但很容易把塑料螺帽给拽下来,于是改成让学生侧压住塑料螺帽,使弹簧弯曲,从空隙大一侧嵌入导线即可(我没有接触过弹簧式的接线柱,所以不知道这样的接法是否正确?)。3、小灯泡不能转得太紧,否则很难取下来。我们后来有好多组的灯泡实在无法取下来。不能教他们把灯泡转入灯座直到转不下为止,(否则他们就使劲转到卡住无法取出),应该说“安装到能接触灯座底部的金属片即可”。

二、电路图的画法存在的问题:1、开关符号的空心圈画成实心圈。2、灯泡符号圈内的×画成十字架。3、灯泡画在电路图的直角上。4、灯泡与开关紧挨一起,之间没有导线连接。5、订正时,画错的灯泡或其他元件符号,直接把该元件符号划掉,直接在边上再画一个,不考虑元件符号需要和导线连接,电路图有整体结构要求。

三、教学引入比较直接,缺乏趣味性,但学生对于下发的新元件,早已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去操作。连我实物投影介绍元件时都不是很想听。反思以后在实验器材下发前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要求需提前教给孩子们。

TOP
5#

2.4《电路出故障了》--------用教材活动记录表层层推进电路故障检测法。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14 12:24:43
TOP
6#

四下科学2.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TOP
7#

四下科学2.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一、教材简析:在学习2.4用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基础上,使用检测器检测电路暗盒。

二、学情分析:基本掌握了电路的三种状况,掌握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电路检测器的新用途的解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3、通过测量结果会分析暗盒内部导线的连接情况,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严谨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巩固电路检测器原理及使用用法。

                2、难点:会初步使用排列组合的数学方法,测量所有可能连接。

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暗盒内部导线连接情况判断。

五、材料准备:导线、电池盒、小灯泡、暗盒(事先贴好标签--内外都要贴,内部比外面更需要)、作业本的实验记录表



TOP
8#

六、教学过程

1、引入:用课本上的集成电路照片提问,(你在哪儿见过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很多电器都拥有这样的集成电路,当电器坏了,我们怎样在不拆开用电器的情况下进行检修呢?

2、 探究

(1)、提出问题:出示一个电路暗盒(事先在暗盒里把导线接在1,4接线柱上)。放在实物展台下,介绍暗盒四个接线柱。把暗盒看成一个用电器。


(2) 猜想假设:假设暗盒内有导线连接在某两个接线柱之间

(3)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让学生上来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进行师生共同点评,提出用排列组合的方法确定测量顺序。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应用作业本上的活动记录表进行通路、断路情况的记录。

(5) 分析论证:让学生对表格内的记录,自行分析,得出结论。

(6) 评估:打开暗盒观察,进行验证。

          (7)交流与合作:下发器材,小组合作,A组连接暗盒内部的导线,B组组装电路检测器。B组同学检测A组的暗盒连接情况,A组同学进行验证评估。完成后AB两组交换实验内容。


TOP
9#

3、小结:(1)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或断路方法(2)归纳检测顺序(3)如何通过灯泡亮暗记录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

4、拓展:1、设计不同难度的电路暗盒,让学生检测更为复杂的电路





[attachimg]178077[/attachimg]


[attachimg]178076[/attachimg]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暗盒,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TOP
10#

七、教学反思1)对暗盒进行介绍:学生对暗盒不了解,以为自带电池,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学生上来就直接用导线和灯泡开始测量。


2提醒: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头接触一次--自检。它是否能正常工作;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检测两次。

3)测量顺序:有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了测量过程,一个个测过去,很快就告诉我是14之间是联通的,其他都是断开的。我问他怎么保证他测量了所有接线柱之间的连接状况?出乎我意外的是,他能够很好的回答:用“1”号接线柱打头,测量1-2,1-3,1-4.再用“2”号接线柱打头,测量2-3,2-4.然后用3号接线柱打头,接3-4.我突然觉得这个方法是不是数学老师已经教过了。为了验证他是否真正知道,我反问他:3打头时,为啥不去接3-1,3-2呢?很多学生回答,1-32-3已经接过了呀。再问,如果有6个接线柱,我们改怎样进行测量?从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已经掌握测量顺序。但有些班级学生却不知道。

4)尽量让孩子回答。这样既能促进他们思考,又能暴露他们的思考过程,可以决定我上课的进程,指导我上课的方向。



TOP
11#


TOP
12#

电路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要从无到有建构起一整套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TOP
13#

2.6《导体和绝缘体》

本节课,以雷雨天为什么大树底下不能躲雨的生活知识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用作业本上的活动进行实验探索不同物体的导电性。活动记录表上只有4种物体,杭州阔华的实验器材中有橡皮筋、铜钥匙、回形针。塑料尺、铅笔芯、白纸片、木质铅笔外壳这些学生自己有。


实验前电路检测器自检



测白纸片的导电性,就直接测量作业本上的纸。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26 08:52:32
TOP
14#

本节课的问题在于1、需要引导学生能分别物体和材料区别。不同的物体可能是同种材料比如橡皮和橡皮筋。
2、强调铜钥匙的材料是铜,但很多学生把铜归为铁,认为铁做的物品都能导电。这个可能与阔华实验器材中,导线是铝制的有关,(学生根据颜色以为是铁)以为是铁制品都能导电。
用铜钥匙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意识---只有铁才导电。铝、铜、都属于金属。应该是金属能导电。
TOP
15#

学生在测自己的眼镜是否导电?

TOP
16#

也有些同学在测量自己的头发是否导电?中间出了个小插曲,一个学生在测量自己的铁盒子。发现铁盒子怎么不能导电。开始我以为是孩子塑料和铁没分清楚。。


摸了一下发现真是铁盒子。于是想到会不会是盒子表面油漆缘故。我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孩子马上说,盒子反面被我刮了一些油漆。于是他就动手去测被刮过油漆露出来的地方,果然能导电。
TOP
17#

鉴于此问题,我在活动记录表中又添加了测量教室的窗框,和教室内的黑板导电性两个项目。然后问同学:黑板是铁做的,铝合金窗框也是金属材料,为什么测起来不导电?
刚才测过铁盒子的小组立马回答:“因为外面有油漆”。
这时立马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说明油漆是不导电的。我表扬他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错。



实验------人是否导电?阔华器材中有一个“人体导电球”让学生上来玩,学生发现人还真的能导电?都纷纷问玩过的同学,你的手麻不麻?
看来他们不但知道:个轻微触电的感觉--麻,还知道他们的电路检测器为啥不能测人体的导电性,是因为电压低。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26 12:02:07
TOP
18#

关于大地是否导电?用学生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教室地面不导电用人体导电球测教室地面,也不导电。
但把人体导电球的两极插入土地,发现能导电。---给学生一个印象,覆盖土壤的大地能导电。






无论两极之间距离远近,结果差不多
TOP
19#

2.7《电路中的开关》 在学习了2.6《导体和绝缘体》后,学习“开关”变得很轻松。
1、让学生说说开关的作用。
2、通过把“开关元件”放在实物投影下。分析开关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判断开关各部分结构分别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
4、小组实验:自己做个开关,并试用自制开关的效果
  本节课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学生实验都比较成功
需要要求学生注意:自制开关不但能让灯泡亮,更能灵活地让灯泡灭,而不是需要一直用按着才可以。这个需要孩子们制作时考虑开关的灵活接通性。-----最后一张图,这个开关的回形针两端固定了,无法方便开和关。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26 12:38:33
TOP
20#

2.8《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路》

这节课的内容从难度上一下子拔高太多。上起来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为了让学生理解照明电路设计成并联的原因。(学生根本不知道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我让学生自己上来画图,让其他同学点评,提出引导性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照明电路设计成串联的问题。趁机提出了串联、并联电路的概念。



这是学生最先设计的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了灯泡和开关,照明灯就可以工作了)。当有学生提到电路里怎么没导线?
上来的学生就画了这样一个设计图


在中央的灯上画了一条线,我觉得他是在画吊灯的悬挂线而非导线。于是提醒,使灯泡亮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后说:需要电流流过灯泡。(追问)那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才能让电流可以流过灯泡呢?
学生思考后上来画了这样的图


学生画完后,我问有没有问题时,大伙异口同声说,没有问题。
我追问,如果现在我要看书,需要打开阅读灯,请问怎么做?
刚开始有同学想到闭合阅读灯边上的开关。
我接着问:如果只闭合阅读灯边上的开关,阅读灯能亮吗?
学生看了后说还需要把单人床边上的开关闭合。
-------两个开关都闭合,只有阅读灯亮吗?
------学生否定
------那这样的连接会带来什么问题?
------浪费电。
------那怎样连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思考良久后学生上来画了如下图:





--这样的电路设计有没有问题?
----没有了,学生觉得非常完美得解决了我提出的问题。
----如果电源只有一个呢?怎么设计?
学生思考后画了如下图

-
-------这个电路能工作吗?我们一起分析这个电路的电流回路。
-----------电流从电源左边出发,再流回正极
            电池的右边电流从电源的负极出发,再流回负极。这样可能吗?
思考后画出了这样的图


由于对电路图的不熟悉,改变方向后,干电池位置画错了。
提示学生:参考作业本P39页的第3题图。
理解的学生马上上来修改了图


终于把图给设计出来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26 13:30:07
TOP
21#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没有串并联的知识,学生设计两个灯泡独立工作的电路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只能在他们的潜意识下,慢慢纠正后引导。虽然最后勉勉强强画出来了,但如果灯泡变成三个,估计又不会画了。                                2、串联电路的问题其实除了灯泡不能独立工作,浪费电外,另一个缺点是不方便检修破损的灯泡,因为一个灯泡破了,整个电路里所有灯都不亮。还有就是串联电路会分压,多个用电器串联会导致电压不足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比较难,我没有讲)
                                3、有关电源只能画一个的事情,学生就提出,老师为什么我们家里从来都不需要换干电池,我们家的地板下,或者墙壁里也没有干电池啊。
                                我只能解释,这个是模拟电路,家庭电路的电源不是干电池,而是来自发电厂。所以家里的电是不需要换电池的。(教材设计节课的内容让我觉得和学生的认知反差比较大,不利于孩子的接受)
总得来说:这节课能通过电路设计让学生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学会了初步绘画电路图。理解并联电路的优点和应用范围。
                                 4、这节课我分了两节课来上,设计电路并绘制电路图整整用了一节课。
第二节课学生用自带的纸盒,参照电路图动手进行电路安装。


学生为了让模型更逼真,做了简陋的写字桌、座椅和床。

TOP
22#

通过自己电路图的设计改进过程,不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痕迹。他们从绘图中的反馈能让我及时获知他们的前概念和问题所在,虽然这节课进度很慢,但我相信对于改变学生电路理解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是有价值的。
TOP
23#


4月28日(周五)一天,我们进行了科学课堂教学培训。学习了那么多优秀的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的课堂设计非常出色,能够让学生们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PPT内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图画和视频生动有趣,选择了明亮,鲜艳的色彩,让孩子们对课堂充满热情。在PPT中还加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实验演示视频,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和细节,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每堂课的老师都很注重实验仪器和教具的改良,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总体而言,这些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都非常出色。相信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创造力。
TOP
24#

我们首先学习了滨江小学开设科学课程节的介绍。我非常喜欢滨小开展科学的课程节。科学课程节的开幕式上精彩的科学实验,科学游戏。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踊跃参与的激情。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并且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在这个科学课程节中,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个科学课程节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节会对学生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除了那些具体、新颖的科学活动环节。滨小还分享了科学课程节的基本原则。总之滨小的课程节做到了适合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内容全面涵盖了科学知识的多方面。这样有意义的科学课程节,着实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29 22:11:56
TOP
25#

热在水中的传递

《热在水中的传递》---黄老师用这个实验作为魔术引入---这样个装置分为上下两个集气瓶,上面集气瓶中是红色水溶液,下面集气瓶中的水是无色的清水。但由于搁置装置的箱子是红色的,导致下面瓶子内的水也显示了红色,这个可以在箱子的上面放一张白纸,避免干扰。老师又出示类似的装置,但抽掉搁在两个瓶子之间的纸板后,学生们发现一个装置的红色液体很快就进入下面的瓶子。而另一个装置的红色液体进入下面瓶子

的红色液体比较少。然后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学生说因为两个装置内的红色液体冷热不同。
  学生的这个回答,似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了热的传递上来。而我却第一想到的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热水扩散 比较快。还有就是重力作用下密度大的物质在密度小的物质中下沉。两个装置同样是一瓶热水一瓶冷水,一个装置是把装红色的热水瓶子放在上面,一个是把装红色的冷水瓶子放上面。在上瓶内放红色冷水的液体往下扩散得更快。用这个实验对于引入热在水中传递方向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但对于解释为什么在加热时,感温粉末从液体上方开始向下褪色,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另外这节课里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热在水中传递方向在潜意识里是从火焰方向到远离火焰方向即从认为加热时热是从底部往上传递的,但感温粉液体的颜色由上到下变色,让学生又觉得热是从上往下传递。这个实验的确能让学生产生巨大的认知冲突,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加热大烧杯的水中的茶叶末来研究加热时水流方向,解释水流方向即热传递的方向。所以我觉得板书最好能够用四个箭头画成一个循环。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从这节公开课里我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默认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和固体一样,沿着物体传导的。而事实上热的确也是从水的底部向上传递的,只是由于水是液体,有流动性。所以水一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向上流动,形成对流。形成液体上方温度高于下方。



最后编辑罗华英 最后编辑于 2023-04-30 09:23:26
TOP
26#




这两张幻灯片看不懂---对比上下两张幻灯片,为啥放大100倍后的画面是这样的。这个图片是在显微镜下拍摄还是微距镜头拍摄的?不知道周老师是从哪里得到的这样的照片
TOP
27#

记录真实教学 见证成长
TOP
28#

及时深入反思
TOP
29#







探究土壤的实验活动环节设计非常细致,科学实验的设计用了多次对比和控制变量法。
TOP
30#














《产生气体的变化》这一课老师设置了很多丰富的活动,尤其是改进的实验教具用一个可以控制空气流速的阀门来让二氧化碳气体慢慢进入放置蜡烛的容器里,对于研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很有效果,如果没有这个空流速阀,直接倒入容器,上面的蜡烛会被立马被熄灭,就无法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也有老师提出,这些内容不是书上要求的。但个人觉得,要验证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在于证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如果不能多角度证明生成的气体不同于空气,就无法证明生成了新的物质,更无法证明是化学变化。
      非常佩服这位老师在观察反应现象时,不但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还让学生用手摸容器外壁。因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摸外壁,让学生感受反应放了热。那么气球变大,会不会是因为空气的热膨胀而不是生成了新的气体呢?
    因此我觉得,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最能够证明生成了新的物质的证据。这样的探究反应,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逻辑清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