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库(1-38) [复制链接]

91#

34.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完成实验,能清楚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变化,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干沙子一份、干黏土一份、同样大小的烧瓶2个、和烧杯大小配套的过滤器(同样大小)2个、100ml烧杯一只,水槽一只、自来水



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更好的是













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渗水性——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5分钟     分值:5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实验观察

4分)

1.向两个过滤器中加入等量的干沙子和干黏土,将过滤器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上(1分)

2.向两个过滤器中加入等量的水(1分)

3.观察两只烧杯中渗出的水量(1分)

4.实验现象明显(1分)

实验结论

1分)

得出正确结论(1分)








TOP
92#

35.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完成实验,能清楚比较盐、红糖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盐一份、干沙子一份、红糖一份、烧瓶3个、药匙1只、玻璃棒1只、水槽一只、自来水



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盐
在水中溶解,红糖
在水中溶解,沙子
在水中溶解。(填写:”/“不能












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8分钟     分值:8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实验观察

5分)

1. 3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分别将等量的盐、红糖、沙子加入不同的烧杯中。1分)

2. 正确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1分)

3.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盐、红糖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1分)

4.实验现象明显(2分)

实验结论

3分)

得出正确结论(3分)





TOP
93#

36.探究小葱每天多少水


实验内容及要求

选择合适材料组装实验器材,探究小葱每天多少水。制作完成,告诉评委已完成。


供选器材

试管架1个、带根的小葱1根、试管1根、滴管1根、记号笔1支、食用油少许、自来水。








探究小葱每天多少水——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5分钟     分值:5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实验器材(4分)

1.小葱根部插入试管,注入的水高于根部(1分)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少量食用油(1分)

3.试管竖直置于试管架(1分)

4.在试管水面处,用记号笔做标记(1分)

工具使用(1分)

正确使用滴管(1分)





TOP
94#

37.制作水浮式指南针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并识别所在位置的方:

1选择合适材料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并用条形磁铁判断出指南针的南北极,用蓝色水彩笔在大头针极涂上颜色。

2用标签贴在托盘边缘标出西四个方向。

3利用制成的指南针,识别目前所在位置的方,完成后告诉评委。


供选器材

大头针1个、条形磁铁1块、托盘1个、自来水、美工刀1个、泡沫块1个、蓝色水彩笔1支、标签贴4





制作水浮式指南针——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7分钟     分值:7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制作水浮式指南针(6分)

1.用条形磁铁沿着一个方向摩擦大头针二三十次,磁化大头针(1分)

2.用美工刀切出合适大小的泡沫块,制成浮块(1分)

3.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水,将磁化后的大头针穿过泡沫块,使大头针水平且泡沫块能在水中自由旋转(1分)

4.用条形磁铁识别磁化后大头针的”“极(1分)

5.用蓝色水彩笔指出极(1分)

6.用标签贴标出西四个方向(1分)

识别所在位置的方向(1分)

制成的指南针蓝色方向能正确识别目前所在位置的方(1分)



最后编辑火柴盒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16:25:12
TOP
95#

38.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气温计1只、体温计1只、湿度计1



测量室温实验记录单



我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通过实验,我测量的室温是











测量室温——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5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实验测量

4分)

1.正确选择实验器材(1分)

2.用气温计测量室温(1分)

3.正确观察气温计的示数(1分)

4.记录测量数据1分)

实验结论

2分)

选择的器材是:我选择的实验器材是:气温计1分)

测量的温度是:
(评委提前测量室温作为评分参考)(1分)


TOP
96#

  铁丝    

1分)

[/td][/tr]
[/table]








TOP
97#

40.研究茎的作用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完成实验,能清楚看出茎内部的变化,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注意:使用刀片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烧瓶1个、红墨水1瓶、漏斗一个、芹菜一把、塑料菜板一个、刀片一个、抹布一个



研究茎的作用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茎的作用是










研究茎的作用——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10分钟     分值:8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实验观察

6分)

向烧瓶中加入红墨水(1分)

将茎横切和纵切后,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瓶中(2分)

观察茎内部的变化(1分)

茎内部的变化现象明显(2分)

实验结论

2分)

观察到的现象是:浸入红墨水的一端,茎的内部变成红色1分)


茎的作用:运输水分1分)





最后编辑火柴盒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17:03:58
TOP
98#

41.研究茎的作用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完成实验,能清楚看出茎内部的变化,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注意:使用刀片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烧瓶1个、红墨水1瓶、漏斗一个、芹菜一把、塑料菜板一个、刀片一个、抹布一个



研究茎的作用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茎的作用是










研究茎的作用——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10分钟     分值:8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实验观察

6分)

向烧瓶中加入红墨水(1分)

将茎横切和纵切后,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瓶中(2分)

观察茎内部的变化(1分)

茎内部的变化现象明显(2分)

实验结论

2分)

观察到的现象是:浸入红墨水的一端,茎的内部变成红色1分)


茎的作用:运输水分1分)





TOP
99#

42.研究液体受热时体积的变化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组装一个装置,能清楚看出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化,加热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注意:如果使用开水,可以请求评委老师帮助。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玻璃管1根、橡胶塞1个、烧瓶1个、红墨水1瓶、记号笔1支、水槽1个、开水1瓶、自来水



研究液体受热时体积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液体受热时体积会














研究液体受热时体积的变化——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5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烧瓶中加入红墨水(1分)

3.烧瓶中装满水,使玻璃管中见到少许水柱(1分)

4.用记号笔标记目前水位(1分)

加热后现象明显(1分)

实验结论(1分)

得出正确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会变大(1分)






TOP
100#

43.研究液体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组装一个装置,能清楚看出液体遇冷时体积变化,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且记录实验结论。

注意:如果使用开水,可以请求评委老师帮助。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玻璃管1根、橡胶塞1个、烧瓶1个、红墨水1瓶、记号笔1支、水槽1个、热水1瓶、隔热手套1副、自来水



研究液体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液体遇冷时体积会












研究液体遇冷时体积的变化——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5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烧瓶中加入红墨水(1分)

3.烧瓶中加满水,使玻璃管中见到少许水柱(1分)

4.用记号笔标记目前水位(1分)

5.放入装冷水的水槽后现象明显(1分)

实验结论(1分)

得出正确结论:液体遇冷时体积会变小(1分)





TOP
101#

44.制作昆虫模型


实验内容及要求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用热熔胶固定,要求能展示昆虫的基本特征,制作完成请告知评委“已制作完成


供选器材

无线热熔胶枪1把、带壳花生10颗、牙签10





制作昆虫模型——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制作昆虫模型,展示昆虫的基本特征(4分)

花生壳或花生仁拼出昆虫头、胸、腹三部分(1分)

牙签在头部拼出一对触角(1分)

牙签在胸部拼出三对足(1分)

花生壳拼出一对或两对翅膀(1分)

正确使用热熔胶

2分)

提前预热(1分)

正确使用并连接各部分(1分)




TOP
102#

45.解剖种子并观察种子内部构造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运用所给的器材解剖植物种子,并介绍种子内部的结构。


供选器材

浸泡好的蚕豆(浸泡48小时左右),镊子,放大镜,记录纸,铅笔



记录纸



















解剖种子并观察种子内部构造实验

——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8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解剖种子实验

3分)

1.蚕豆的解剖方法正确(2分)

2.解剖部位有序排列,整齐美观(1分)

种子内部构造观察

5分)

1. 能够用图示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发现(1分)

2.种子内部子叶、胚芽、胚根结构表述齐全(2分)

3.种子内部结构名称正确(2分)






TOP
103#

46.模拟环形山形成和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并用实验器材比较环形山大小的形成原因,用模拟实验解释环形山阴影的变化及原因。


供选器材

大小石块4块、细沙若干、手电筒、电池、一次性泡沫饭盒1






模拟环形山形成和环形山阴影的变化——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7分钟     分值:10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环形山形成原因模拟(2分)

1.实验演示方法正确(1分)

2.环形山形成原因解释正确(1分)

环形山大小原因解释(4分)

1.对比实验方法正确(1分)

2.能够从石块大小、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分别作出解释,各得1分(3分)

环形山阴影变化原因解释(4分)

能够会用手电筒演示月球阴影形成过程(2分)

能够通过直射、斜射变化演示阴影变化,解释评委提问变化原因结论正确。(2分)





TOP
104#

47.苹果防霉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到苹果防霉,并且记录防霉的条件和防霉方法,完成后告诉评委。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苹果1个、密封塑料袋1个、冰袋盒1



苹果防霉实验记录单


序号

防霉条件

实验方法

1



2



3



4



5



6




除上以上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防霉?








苹果防霉实验——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5分钟     分值:5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苹果防霉实验操作

3分)

1.防霉条件和实验方法能对应(1分)

2. 用密封塑料袋装苹果(1分)

3. 用冰袋盒装苹果(1分)

防霉的其他方法

2分)

除以上方法外,新增一种防霉的方法得1分,最多得2分(2分)






TOP
105#

48..模拟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组装一个装置,选择合适环境模拟昼夜和昼夜交昼夜替现象,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

注意:若需要选择合适环境,可以请求评委老师帮助。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地球仪1个、手电筒1只。



模拟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

1.地球仪上的向光面是


,背光面是


2.

方向转动地球仪,让中国从白天进入夜晚 。在地球仪上中国处于清晨时,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这些国家中

国家正处于傍晚。

  










模拟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8分钟     分值:8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操作(6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选择黑暗的环境1分)

3.逆时针慢慢转动地球仪1分)

4.观察向光面、背光面1分)

5.观察光暗交替线1分)

6.观察地球仪上中国及其它国家1分)

实验结论(2分)

实验记录正确(2分)

地球仪上的向光面是  白天 ,背光面是  夜晚  

逆时针 方向转动地球仪,让中国从白天进入夜晚    

在地球仪上中国处于清晨时,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这些国家中美国、墨西哥、加拿大 国家正处于傍晚。(三选二即正确)





TOP
106#

49.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完成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并填写实验记录。

注意:需要合作协助,可以请求评委老师帮助。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转椅1张、卡纸2(A4纸一半大小,可以粘贴)



模拟地球自转实验记录单


1. 实验时要限制

视野,让同伴沿

方向转动转椅。   

2. 椅子转动时,发现

  











模拟地球自转——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操作

4分)

1.正确限制视野(1分)

2.提出合作1分)

3.指导合作者正确操作1分)

4.在逆时针转动中观察1分)

实验结论

2分)

实验记录正确(2分)

实验时要限制
左右
视野,让同伴沿
逆时针

方向转动转椅。   

椅子转动时,发现周围的物体从左眼帘出现,右眼帘消失,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TOP
107#

50.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组装一个装置,能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时请告知评委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光照时间至少3分钟。

注意:若需要选择合适环境,可以请求评委老师帮助。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电子温度计2支、信封2个、加温灯1个,秒表或计时器1



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强光照到平放的信封上是直射,强光照到竖放的信封上是斜射,发现直射

,斜射












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8分钟     分值:5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3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信封平放、竖放正确1分)

3.温度计放置正确1分)

实验结论(1分)

实验记录正确(2分)

加温灯光同时照到平放的信封和竖放的信封上,每隔30秒或一定时间记录温度,发现直射温度高,斜射温度低

TOP
108#

51.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研究杠杆的秘密,并填写实验记录。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平衡尺及支架1套、钩码1盒。



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记录单

  

钩码

支点左边

支点右边

位置/厘米

10

5

10

20

数量/

2





实验结论: 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需要的钩码


即越







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5分钟     分值:5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

4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调节平衡尺水平位置平衡1分)

3.支点左边、右边钩码放置正确2分)

实验结论

1分)

实验记录正确(1分)

实验结论: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需要的钩码
越少即越
省力




TOP
109#

52.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并填写实验记录。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轮轴及支架1套、细线2根、钩码1盒。



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实验记录单  

钩码位置

A轮(小)

B轮(大)

钩码数量/

4



实验结论:

1. 换了更大的轮后,所挂钩码数量(  )。

A. 没有变化   B. 增加了   C. 减少了

2. 在轮上用力省力,还是在轴上用力省力?














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4分)

1.正确组装器材(1分)

2.在轴上钩码放置正确1分)

3.A轮上钩码放置正确1分)

4.B轮上钩码放置正确1分)

实验结论(2分)

实验记录正确(2分)

换了更大的轮后,所挂钩码数量( C )。

A. 没有变化   B. 增加了   C. 减少了

在轮上用力省力。








TOP
110#

53.研究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是否省力的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研究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是否省力,并填写实验记录。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定滑轮、动滑轮及支架1套、测力计1个、细线2根、钩码1盒。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是否省力实验记录单

  

钩码质量/

测力计读数/

直接垂直提升

用定滑轮提升

用动滑轮提升

50




100




150





实验结论: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是否省力——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10分钟     分值:10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7分)

1.正确组装定滑轮、动滑轮2分)

2.用定滑轮向下、匀速提升重物,操作正确2分)

3.用动滑轮向上、匀速提升重物,操作正确2分)

4.测力计操作正确1分)

实验结论(3分)

实验记录正确(3分)

实验结论:拉动同一个物体,动滑轮比定滑轮更省力。









TOP
111#

54.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实验


实验内容及要求

利用现有器材组装一个装置,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并填写实验记录。


供选器材

实验记录单1张、斜面实验器材1套、测力计1个、小车1只。



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直接提升小车的拉力(牛)


不同斜面坡度

(书的本数)

1

2

3

4

5

6

不同斜面坡度拉小车的力(牛)







  

实验结论:

                                                      










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10分钟     分值:10

评分内容

参考评分标准

组装器材

8分)

1.正确搭建斜面装置(1分)

2.先测直接提升小车的拉力,再测沿斜面拉小车的力,操作顺序正确。1分)

3.根据由低到高次序改变斜面坡度正确2分)

4.每次用测力计与斜面近似平行匀速拉小车,操作正确。3分)

5.测力计操作正确1分)

实验结论

2分)

实验记录正确(2分)

实验结论: 随着斜面坡度的增大,所需拉力越来越大。



TOP
112#

收藏,给学生实操
TOP
113#

哇,很详细,又很实用,也是之后实验的标准参考
TOP
114#

非常全面的资料,收藏了
TOP
115#

哇塞,很棒的整理,谢谢分享
TOP
116#

感谢分享
TOP
117#

感谢分享
TOP
118#

感谢分享,好东西呀
TOP
119#

很全的资料,谢谢分享
TOP
120#

真是详尽的实验操作,感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