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降水量》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由天气现象:下雨导入。你们知道在科学上下雨称为什么吗?(降水)
讨论:降水除了降雨之外还有哪些形式?(雪、冰雹、雾、霜等)
提问:下雨前后河水水面有什么变化?


2、揭题。我们把测量的水面上升了多少称为降水量。(板书:降水量)
提问:我们想要知道水面上升了多少可以怎么办?
学生回答:测量。(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经验导入新知。了解降水的形式除了雨之外还有雪、冰雹、雾、霜等。通过观察下雨前后河水水面的变化,引出今天的重点,降水量及降水量的测量。
(二)、了解降水量单位及测量方法。
我们把测量的水面上升了多少称为降水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测量降水量。那我们等下可以用什么测量?
生:刻度尺。
这个方法也行,只是需要手扶着,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放我们的双手?
生:画一个刻度条,贴上去。
那我们用什么做单位呢?我们统一一下用毫米作为单位。(板书:单位:毫米)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容器。


2、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容器,制作雨量器。
制作时思考:思辨①、刻度条放杯子里面和放杯子外面测量,哪个好?
②放外面刻度条怎么怎么放?你选择哪幅图,理由是什么?(图片)


设计意图:思考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产生思维碰撞,最终确定测量的方法,刻度尺应该怎么放。
(四)、测量降水量与数据分析
1、各小组制作的雨量器放在一起。模拟降雨。
2、各小组读数并汇报数据。(写在黑板上)
3、问:看到各小组测量的结果,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出来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1)问:最大的是多少?为什么这组会这么大?请刚刚说到的小组把你们的杯子拿上来,我们看看他们的容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讨论:口大下面小。最占便宜。
(2)问:那我们看到有一个小组的降水量特别小,怎么这么小呀?你们猜猜他们小组的容器有什么特点?(讨论:口小下面大。)请刚刚说到的小组把你们的杯子拿上来,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3)问:我们看到有两个数相同的(很接近),猜一下,你认为他们的容器又会是怎么样呢?
请这几个小组把杯子拿上来,看看你们猜测的对不对。这两个杯子的降水量一样吗?为什么?
(4)引导分析:从我们刚刚的分析来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容器来测量降水量?
生:上下一样大的。
(5)再把其他几个组把杯子拿上来,这几个杯子与刚刚的一样,都是上下一样大的。
问:那为什么它们的降水量都不一样呢?
生:模拟降水时雨水分布不均匀
结合现实小结: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是不同的。
(6)提问:你觉得哪些数据作降水量比较合适?过会儿老师再下一次,数据改变,又该用哪个数据作降水量?这样降水量一直在变呀
推测:统一规定一个时间
师:我们在科学上规定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气象上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定了不同的降水等级,书本上表格,课后去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发现不同杯子测得的数据不同,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上下不一样大的数据不是太大就是太小,都不适合用来制作雨量器,上下一样大的杯子数据比较接近,但是也不是完全一样,通过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来联系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也是不同的。
(五)改进雨量器
1、提问:我们用的简易雨量器有什么缺点?
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上午降水,比较小,下午是大太阳,所以到了下午水就干了,没有了,那它的降水量就是为“0”吗?
2、水到哪里去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去保护收集到的水呢?
生1:蒸发了
生2:不下雨的时候把水盖起来
追问:那一会儿下,一会儿不下,过一会儿又下,这样你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是不是比较麻烦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困难?
生3:在盖子上戳一个小洞,可以让水进去,又不容易蒸发。
生:。。。
3、图片出示,老师做的雨量器,做了什么改进?这些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思考这样最简易的雨量器存在哪些缺点,我们可以怎样改进。对书本上的简易雨量器进行改进。
(六)、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回去可以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改进版的雨量器。用自己做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填入天气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