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版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在五、六年级增加了项目化学习单元。在2022年版的新版课标中,要求5~6年级学生能基于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能基于批判性思维评价并优化设计方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是“短板”。
在这些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教师提供的材料具有随意性,有些材料比较单一、可塑性差,会局限学生的想象空间。
(2)组长领导制的合作方式容易使能力较差的成员边缘化,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即指对这个项目任务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小组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3)传统的科学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一节课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个科学性的结论。而项目化学习往往需要几节课甚至更多的课时才能完成,往往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内容比较开放。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对项目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该关注项目任务的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