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3小学科学新课标新实践网络教研联盟课题会议》活动所思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简约而不简单


  从事科学教育的第一天,实验是第一位的,这件事就牢牢记在了心中。为了完成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实验,准备好足够的、新颖的实验材料成了一直牢记于心的功课。所以,每次上课,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材料,除了配套器材的实验材料之外,还会准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迸发出的材料。

这次去参加石门小学的听课活动,我能感觉到的就是用最简约的材料,上最不简单的课。材料用在刀刃上,学生的课堂思维是否被激发?学生的课堂地位是否能保持?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积极?这些才是课堂应该重视的关键点。


一、简约的材料,不简单的操作

  这次执教的几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约的材料。

  第一位毛宇茜教《岩石与土壤的故事》她准备的材料是三份岩石和一份土壤的资料卡,为学生准备了“记录单”和用于记录的便利贴。



  第二位朱钻飚老师执教《八颗行星》他准备的材料是:一根有刻度的横条、学具箱里的八颗行星。为学生准备了记号笔、透明胶。




  第三位谢婷婷老师执教《用沉的材料造船》她准备了一张《造船日志》,还有一块橡皮泥和铝箔纸。



第四位毛伟建老师执教《反应速度的快慢》准备了抓条和记录单。

  这些材料,老师们没有刻意去准备高难度的复杂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却一直贯穿着整堂课:

  毛老师准备的岩石和土壤的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粘贴后,被展示在讲台前,这就是学生讲《岩石和土壤的故事》的素材。但是 这些材料都是毛老师认真甄选过的,比如:金矿石,学生看到这个矿石资料肯定特别有兴趣,特别有话说。

  朱老师准备的有刻度的横条是把原来学具箱里的纸条换成了稍微加厚的横条,从一次性变成了可以多次重复,允许学生有修正的机会:从直接排列《八颗行星》、在横条上标注《八颗行星》的位置、贴上八颗行星,把《八颗行星》用牙签立体呈现在横条,从远近、远近、大小、同比,层层递进。

  谢老师准备的每个小组从橡皮泥或者铝箔纸里选择其中一份沉的材料,设计、制作、试航、评价、改进,这一系列活动都只是在完成《我的造船日记》,但是其中的思维过程却不断迸发。

  毛老师准备了一根抓条、两张记录单,两个小朋友合作着完成了三个实验测试:闭眼抓、睁眼抓、练习抓,因为有不同的目标,活动形式大同小异,但是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确是不同的。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13:09:19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3/3/13 7:58:3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二、简化的语言,不简单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实验的主人,老师说的越少,学生才更有说的机会: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课中,毛老师只做了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把资料卡 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资料卡中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当学生把资料卡理完,小组成果粘贴在一张纸上,展示在讲台前,小组介绍,并与其他学生答疑解惑,老师的作用就是把介绍不同内容的小组进行有效串联。


  《八颗行星》这一课中,朱老师一开场就是“欢迎进入科学世界”,瞬间拉近了与与六年级学生的距离,“心存芥蒂”的六年级至少被打开了很大一部分,从老师说“给点掌声”到后来变成学生主动给掌声,这道鸿沟顺利跨过。


  当学生 按照位置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质疑:真的是这样吗?

  当按照距离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质疑:现在跟刚才有什么不同?按照轨道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再质疑: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模型?

  按照大小排列完,老师 质疑:这是真的行星模型吗?

  老师的不停质疑,学生的不断创新探究。朱老师的课仿佛不是一堂课,而是一次奇妙的宇宙航行之旅。


  《用沉的材料造船》这一课中,谢老师开课前让学生体验了“泡沫板”的浮力,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呢?”直接引入课堂,在学生上台把“橡皮泥”和“铝箔纸”放入中见证了这是两种“沉的材料”。

  第一步:《我的造船日志》第一步:用橡皮泥或铝箔纸造船。小组讨论选择这两种材料的其中之一造船,主动性掌握在学生手中,小组设计完船的样子,老师不是告诉学生接下来干什么,而是问:“设计完直接造船吗?”学生分析完“设计、造船、试航、改进”,老师又让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环节中比较关键的是哪一步?”当小组船完成时,老师继续问 :“船已经在展览区了,我们只是去看看就行了吗?”


学生给展览区的船打分后,针对《我的造船日志》第二环节,交流。


学生交流后,完成《我的造船日志》第3环节。


  《测试反应快慢》这一课中,毛老师很强调二年级学生的实验纪律。当实验结束时,毛老师会说:手在哪?材料在哪?学生都明白了:朝着老师坐,手在腿上。材料这时候应该在桌子上。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13:03:45
TOP
3#

三、简明的要求,不简单的收获

      这次参加活动,虽然只有一天,但是收获的却很多。因为我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控场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总想学一学老师们的这方面能力:如何用最简明的要求,让学生知道了老师的意思,同时又不会在这么多其他听课老师面前显得尴尬。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毛老师把要求写在了纸上,记录单分成了四大块内容,学生交流的过程非常清晰。

  《八颗行星》朱老师用“这里的研究静悄悄,哎,原来反面还有资料,可以摘一个词。”用幽默又略带肯定的语气要求学生在摘录八颗行星关键词时应该是安静的;朱老师还用“没你事?你可以主动申请做哪件事。”这是当朱老师发现小组内有学生没有参与活动时的引导。对话就像与朋友的关系一样,不仅告诉学生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有事可做的,同时告诉学生学会主动参与。



我的思考:

1.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也要学着用疑问的方式去展开教学。

2. 生生互动的方式让我感觉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我也会偶尔在班级内尝试,可以作为对表现出色学生的一种奖励。

3. 老师最好是在该讲话的时候讲,尽量少讲,讲在精华之处。

4.课堂是学生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 找到 实验的秘诀。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13:06:15
TOP
4#

好认真的学习,赞。
TOP
5#

从蔡老师的描述中也学到很多,老师尽量少讲,多让学生发现,学生思考,教师应该多引导。
TOP
6#

认真学习,收获颇多
TOP
7#

没有现场去听课真是可惜,感谢老师的记录
TOP
8#

蔡老师在这场活动中收获满满。体会最深的是第3条,确实,精彩的课堂老师点拨都在刀刃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强,老师的感染力、调动性、调控性都是值得学习的,我们在一次次的课例学习中不断成长,平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精准提问,恰到好处的引导。
TOP
9#

听课后能及时总结听课小结,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
TOP
10#

做科学教学有心人,博采众长,实践出真知!
TOP
11#

确实非常希望听到这样的课,科学课需要有好的形式,好的方法共享,大家都践行简约不简单的课堂,那是太好了!
TOP
12#


                                    简约而不简单
  从事科学教育的第一天,实验是第一位的,这件事就牢牢记在了心中。为了完成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实验,准备好足够的、新颖的实验材料成了一
蔡春芳 发表于 2023/3/12 12:58:43
感谢分享,活动第二现场的视角也可以学到不少,三节课看似简洁的材料却是教师精挑细选的结果。
吕坚
TOP
13#

二、简化的语言,不简单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实验的主人,老师说的越少,学生才更有说的机会: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课中,毛老师只做了一个主持
蔡春芳 发表于 2023/3/12 13:00:03

当学生 按照位置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质疑:真的是这样吗?

  当按照距离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质疑:现在跟刚才有什么不同?按照轨道排列完八颗行星,老师再质疑: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模型?

  按照大小排列完,老师 质疑:这是真的行星模型吗?

  老师的不停质疑,学生的不断创新探究。朱老师的课仿佛不是一堂课,而是一次奇妙的宇宙航行之旅。


立——破——立,再立、再破、再立,给点掌声——主动鼓掌。

吕坚
TOP
14#

老师们的提问都很简练,话不多但是效度很高
TOP
15#

有学习有思考,点赞
TOP
16#

从蔡老师的听课记录和反思中,学习到了提问的精准性,还有优秀老师控场的小技巧
TOP
17#

一次活动,一篇论文,厉害了,蔡老师!
TOP
18#

虽没到场,看了老师的笔记也是收货满满
TOP
19#

这种反思值得点赞,从中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式和技巧
TOP
20#

为有心的蔡老师点赞。
TOP
21#

看了蔡老师的反思如临现场,也收获了很多,感谢分享!
TOP
22#

优秀的教师的语言表达真的温柔有力量,总是从容淡定,善于追问,值得学习。
TOP
23#

回复 3楼蔡春芳的帖子

很好奇,毛老师只提供有关金矿的故事,那如何组织学生讲述更多有关“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TOP
24#

回复 5楼冥王星的帖子

要做到老师少讲,太难了。教师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需要巧妙构思。
TOP
25#

之前也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听课,老师观察分析的很细致。
第一节是来自江山毛宇茜老师的《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师首先示范思维工具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外形观察获得信息,调动学生感官认识。接着通过知识单获取信息,主动输入知识,最后,提出任务,用讲故事的任务驱动,学生加工已有知识,语言输出作为头脑中思维的外显表达。
第二节是来自上虞朱钻飙老师的《八颗行星》,幽默风趣是朱老师课堂的底色,逻辑严密、思维进阶是朱老师课堂的特色。初步排列行星位置,出示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距离,按比例处理数据,建立行星与太阳位置关系模型;连接各小组模型,建立行星绕太阳转的轨道模型;展示行星赤道直径数据处理,组合行星大小与距离模型;展示两者缩小比例,质疑真实性;通过地图上标点和参照物比较,展示更真实的大小和数量比例模型。三次建模,三次实践,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实。
第二节是来自临海谢婷婷老师的《用沉的物体造船》,探究目标合理且有进阶性,在设计支架帮助下,不同学生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成长。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将思维外显,思考问答更能让学生关注制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教师注重设计制作介绍过程中的指导,时间管理恰当,过程有序。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能清楚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节是来自柯城毛建伟老师的《测试反应快慢》,适应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游戏引入,并通过视频和同学演示的方式,明确操作要点。反应速度尺上黑黄白颜色的设置,提高了操作准确性。课题常规方面,注重学生习惯培养。进阶式活动设计,从闭眼到睁眼,让学生感受到感觉器官对于反应快慢的影响,以及多种感官协同配合的重要性。
最后编辑柠檬黄 最后编辑于 2023-08-25 09:19:32
TOP
26#

优秀的老师,构思巧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