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活动任务 关注思维发展
长兴县第二小学城东校区 蒋珏
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科学课,受益匪浅。三位教师立足核心概念,通过有趣、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上好“指向核心素养”的科学课,这次学习让我有了方向。现针对“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简要谈谈我的收获。
一、基于思维起点 设置任务驱动 促进思维参与
任务驱动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在设置驱动性任务时,最好考虑以下因素:1.与生活紧密联系;2.具有趣味性;3.基于学生前概念。这样基于思维起点的任务难度有限,且有空间。有助于学生保持主动探索的兴趣,推动任务的进程。如周佳阳老师执教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课,通过车辆在立交桥直道、弯道行驶,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思维铺垫。而后,设置了“击球游戏”。“100%击中小球”的任务正是建立在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有一定了解的思维基础之上的。学生有了车道控制汽车行驶路线的思维起点,能利用轨道顺利完成任务。许庆洪老师在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任务,没有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他们对小灯泡的结构、发光原理并不清楚,这种缺乏前概念情况下的探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多角度试错中发展思维,难度较大,效率不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抓住思维矛盾 形成任务进阶 推动思维发展
矛盾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间的不同意见,个体和群体的差异,实际和预设的矛盾冲突……都是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了解这些矛盾点,和教学目标链接,形成任务升级,促进学生思维由低阶到高阶发展。如邹乔峰老师在执教《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要求学生以最快的方式将草、羊、狼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呈现了两种思路:1.狼 羊 草;2.草 羊 狼。当大部分学生都按照平时说话习惯选择第1种时,邹老师告诉大家,科学上选择第2种。这种实际和预设的差异矛盾,促使学生思考:第2种方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示?学生的思考从表示方式——食物关系——能量流动方向,由浅入深。教师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顺势设计第二个任务,写出鸟、绿豆苗、蚜虫、瓢虫、落叶、蚯蚓之间的食物链。生物数量更多,食物关系更为复杂,学生的思维也再度随着任务的进阶由“会正确书写单个食物链”向“归纳食物链普遍规律”——从生产者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发展。
三、运用逆向思维 补充任务拓展 助力思维发散
为了促进运用,学生需要具备左右逢源、融会贯通的能力。学习时,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由点及面地拓展任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举一反三。如邹老师《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请学生用丝带连接生物扮演者,建立稻田食物网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少了某种生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生物都很重要。一种生物灭绝了,其他生物也会受影响。此时,若采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地方入侵了外来物种,又会怎样?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更贴合地对接,能促进学生进行正反两个方向的思考,有助于思维的发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活动任务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调查其思维的起点,预设矛盾点,寻找生长点,合理设计活动,能有效促进思维的进阶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