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从前的孩子天天挨打, 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复制链接]

1#

无忧无虑的孩童最让人羡慕,仿佛他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儿。

但其实,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每天总是在纠结中摇摆不安,虚度光阴,最后又在不了了之中自责自纠,悔恨不已。这样的心理内耗不仅成人会有,很多孩子也深陷其中,甚至带来身心的一系列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内耗引起的慢性压力,若任由其长期发酵,不仅会造成孩子学习缺乏动力、生活提不起兴致、遇事焦虑不安……甚至会给内心造成巨大困扰,引发烦躁、厌恶、颓废、抑郁等各种身心疾病。

“精神内耗”,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成绩好的孩子忙着学习,

成绩不好的孩子忙着内耗

人脑是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

每当我们在思考时,大脑的数百万个神经元时刻都在马不停蹄的运转,将信息和指令传达到身体各个部位。

而一个长期深陷精神内耗的孩子,内在过多的声音和念头,时刻在进行一场场大型的战斗。如同开车的人,一脚踩着油门,一脚补上刹车,不断的拉扯只会持续耗能,不管怎么开,汽车始终停滞不前,无法到达终点。

所以有人说“成绩好的孩子忙着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忙着内耗”,这话一点也不假。

分享 转发
TOP
2#

一个思想坚定,心无旁骛的孩子,面对问题,第一个念头是想“如何解决”,而一个负面情绪多多的孩子,在行动前说的最多的就是“好难,好烦,好累”。糟糕的情绪控制着他们的大脑,消耗着无谓的精力。越纠结,越焦虑,越内耗。

当精力都用在内心争斗的消耗上,自然没有心力再专注去学习。而学习不好又导致孩子内心抵制学习,厌烦没动力,自然学不进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只会越来越糟糕。

想得多,做得少,明明没干什么,大脑却总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下,消耗的不仅是自身的能量,更重要是损耗对生活的热情。

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年纪轻轻就毫无生气,颓废没劲,大多就是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孩子。常见以下的表现:

(1)做事拖拉:比起快速完成任务,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反复纠结上“我是现在做?还是再等等呢?”拖拉磨蹭的后果,就是导致效率低下。

(2)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没有太大兴致,时常觉得很累很无趣。

(3)犹豫不决:渴望改变,又害怕变化,精力浪费在做决定前的左右摇摆中。

(4)驱动力弱:目标感不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还没开始就想放弃。

(5)敏感脆弱:玻璃心,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过度思虑,带来无谓的烦恼。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却让人意想不到——完美的成长环境,是健康成长最大的障碍!

越完美的环境,

孩子越容易脆弱

曾经知乎有个话题讨论过“为什么从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反过来问就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深受重视和呵护,却心理问题频发?”

上千条回答,概括起来的总结是:

有专家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农村子女啃老的少,情绪问题也少。反而问题最多的却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啃老现象最多,情绪问题也多,已然成为心理门诊的“新生客源”。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TOP
3#

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寒,小小就要肩负起分担家务的责任,甚至早早就辍学去打工赚钱养家。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也简单粗暴,高兴了给颗糖,不高兴了给顿揍,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大道理,只有最现实的生存学。

但也就是在这种看似“放养”的成长环境中,农村孩子拥有更宽阔的自由空间,高兴了漫山野疯跑,不高兴了也是漫山野疯跑,情绪有释放的出口,探索欲、好奇心也能肆意挥洒,不会被诸多的“后果说”牵绊。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他们,肩上扛着的只有责任,大脑没机会长期浸泡在情绪里。
TOP
4#

但反观家庭条件较好的中产家庭,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但给孩子的空间却最有限。

他们通常都是高知家庭,父母最关注如何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所以对孩子的成长最不遗余力,事无巨细,诸事过问,从吃喝拉撒到学校、兴趣班、交友、出游……恨不得帮孩子安排好所有。

殊不知这种密不透风的裹挟下,孩子毫无喘息之地,个人空间、探索空间都被挤压到极致,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遇到问题就最容易走极端。

这类父母也觉得冤枉,我们关怀备至,不打不骂,苦口佛心地讲大道理,为什么最终孩子却如此脆弱,稍不如意就要死要活。
TOP
5#

答案恰恰是因为,在父母过度的关注下,使得孩子被众多“后果说”所束缚。从小被父母用各种“应该思维”的标准来评判,不断被否定的他们,害怕犯错,遇到选择的时候就忐忑不安,稍微遇到问题和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钻牛角尖,陷入严重的“身心内耗”。

长期“寄生”在父母保护伞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求生存能力几乎为零。他们所能看见的、能感受到的,都是单一又狭隘的体验。他们应对世界的模式就是“父母说”,以父母的评判为界限,以父母的喜好为标准。

长大后,发现自己达不到父母标准,失去目标,又恐惧面对挑战的他们,最容易自暴自弃,躺平当个“啃老族”。

他们已无多余的精力去应付问题,因为精力都集中在情绪消耗上了。
TOP
6#

轻装上阵:停止内耗,做有用的事

精神内耗的内核是对自我的负面信念,导致过度思考。要想孩子能够乐观应对人生,首先我们要帮助他卸下负担,轻装上阵。

1、放手去冒险,营造松弛感

瑞典和挪威的科学家曾经把鲑鱼分成三组,做了个实验。

第一组:放入装有捕食者鳕鱼的水箱中,这些小鲑鱼和风险共存,需要躲避鳕鱼的袭击和捕食;

第二组:也被放置在有鳕鱼的水箱中,但关键的区别是,有一张透明的网将鳕鱼隔离在一边。小鲑鱼能看到他们致命的敌人,也能感知到敌人的游动是如何掀起周围的水波,却不会被吃掉。

第三组:则被放置在普通的水箱里,没有任何捕食者,鲑鱼可以怡然自得。

实验显示,第一二组的鲑鱼在危险面前变得更加聪明,他们还进化出了不同的应对风险的策略。

但第三组鱼就糟糕多了,要么过度反应,要么压根没有反应。科学家将后面这种无反应称为生理应激,属于受到惊吓后的呆滞状态或者惊恐发作的样子。当风险来临,它们的大脑已没有力气去思考如何逃离困境,而是深陷恐惧的情绪中无力自拔。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与第三组的鲑鱼是否惊人相似。
TOP
7#

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做复杂的、体验感丰富的事情时,大脑的神经元就有序增长。而长期做单一的事情,大脑神经元会退化,情绪应对能力会很弱。

这就像30年前,英国流行病学家戴维·斯特拉昌提出的“卫生假说”一样:人体免疫系统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就会转向内部攻击自己的身体,将正常的组织误认为病原体。

当生活条件越变越好时,自身免疫性疾病诸如狼疮(lupus)和克罗恩病(Crohn’s)的患病率却增加。

所以他认为:通过冒险去接触危险对保护自己是有益处的,这能帮助他们发展自我防卫机制,提高面对危险的能力,并防止意识过剩导致的抑郁。

而“第三组鲑鱼”的这类孩子大多恰恰是成长在温室中,没有经历过风雨,无需思考生存问题,所以将太多的能量花在处理和控制内心的纠葛中,以至于没有多余的能量来应付外界的事情。长期的“情绪压力”,又让他们在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进行无谓的精神消耗。
TOP
8#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

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他像3岁前那样,去尝试,去冒险,去探索。

为什么3岁前的孩子永远对世界充满热情,每天就像个永动机般,无时无刻不在爬上爬下、上蹿下跳、搭积木、拼拼图、鼓捣家里的瓶瓶罐罐、拉着你玩过家家,出门骑车、滑滑梯、搬石头、看蚂蚁搬家……

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被家庭、学校、社会的那套集体规则所束缚,内心是松弛的,身心是自由的,时间和精力都沉浸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中,每天都处于心流状态,成长的速度也飞快。

越自由,越松弛,越有劲,越成长。

所以,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生活选择权,让他们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去经历、去摔跤、去爬起来。强壮的内心从来都不是在温室中浇灌出来的,而是在风雨的抗击中磨砺出来的!
TOP
9#

2、感受“被需要”,给予价值感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经说过:今天的孩子什么都有,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价值感。

过去生活困苦,每个人都要承担家里的家务、照顾弟妹、打工帮补家庭,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但如今不愁吃穿的孩子,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妥当。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仿佛除了学习,他们一无是处。

但第一名只有一个,考不到第一名的却有千千万万个。那些无法取得父母心仪成绩的孩子,就容易陷入沮丧和挫败感。离开了学习,他们再也找不到别的目标,更感受不到“被需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人生的价值感。
TOP
10#

而建立孩子内心价值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给他们机会做贡献。

如参与家里日常事务,如分担家务、照顾弟妹、养育小宠物、协助家庭采购、修建花草、制定家庭计划表,在参与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是参与各类户外训练营,跟同伴一起扎帐篷、露营、爬树、攀岩,在互助中感受个人被集体需要的成就感。

这种“我在做事,我学到了本领,我赢得了大家认可。”的感觉,会使孩子体会到“鲜活的自我”,感受到生活真实的触感。
TOP
11#

当心理能量聚焦到具体的小事,情绪波动就会减少,内耗的怪圈也会慢慢缩小。

3、停止无谓攻击,建立安全后盾

父母之爱如潮水,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父母总怕孩子的人生出差错,所以想尽办法要为孩子保驾护航;殊不知,抢着要划船的人多了,船就开不动了。

曾经有位高三学子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诉苦:“我现在就如同逆水行舟,一个人应付学习已经很吃力了,我爸妈又从岸上扑通扑通地跳到船上来,说是要帮我划船,可他们一上来这船就翻了。”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写道:“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TOP
12#

要想帮助思虑过重的孩子减少消耗,就需要父母学会“闭嘴”,戒掉源源不断的唠叨,停止向孩子输入过多信息。

将说的权利转交给孩子,认真听孩子说。倾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渠道可以释放,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定海神针的存在。“无论我是什么样子,都会被接纳”,这种笃定感是抵御内耗的定心丸。

一个被接纳,被共情的孩子,跟世界产生的联结越多,当负能量拉着他往下坠时,就能感受到一只有力的手在拉着他,让他重新回到安全有爱的区域。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卡巴金曾经说过:“你无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

情绪袭来不可怕,陪着孩子,迎难而上就能解决它。
TOP
13#

强壮的内心从来都不是在温室中浇灌出来的,而是在风雨的抗击中磨砺出来的!
TOP
14#

天天打过头了,打是要打的,孩子也知道错了要受惩罚,怎么会有心理问题。除非碰到变态的老师家长
TOP
15#

教育的问题,强调表扬教育,抹杀挫折教育,把祖国的花朵保护成温室中花朵了,以前会有是非观点的教育,现在只剩表扬了
TOP
16#

聚焦点太集中,也不全是好事,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大人小孩,大家压力都很大
TOP
17#

温室里培养不出坚强的花朵!
TOP
18#

现在的孩子学业业力太重,家长的期望值高,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TOP
19#

只要是幸福的家庭,父母同心,孩子挨打也不会出现问题;现在最多的是父母感情不和,施加压力和焦虑给小孩,期待孩子早点长大懂事,又不懂如何关爱孩子,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TOP
20#

精神内耗的确是很真实的。
TOP
21#

我觉得还是独生子女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因素。
TOP
22#

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孩子在学校学业竞争的压力大,导致很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
TOP
23#

家庭教育是一门必修课啊,度的把握,挑战着每个家庭。
TOP
24#

每一个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感觉跟家庭都脱不了干系
TOP
25#

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个体肯定是不一样的。
TOP
26#

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孤单、这种心理情绪也是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消耗着他们,确实非常难!
TOP
27#

家长的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TOP
28#

挨打只是皮肉伤,而现在家长更多的不打孩子,更多的是语言暴力,这样伤害的是心灵,长大了,心理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
TOP
29#

说得很有道理,精神内耗好像正经历着
TOP
30#

以前春游走好几公里路,背着锅去野炊,现在就是找个地方吃零食。学生太需要不一样的体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