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我们已经听了许多,那么如何去操作呢?我们不妨从课本出发。在五下的新教材中《船的研究》这一单元就是学习项目化方式进行教学的好内容。喻老师有一篇文章《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在论坛上传,有幸学习。那么今天我分享的项目化学习经验就结合了上次文章中提到的可转化标准和可优化标准来进行尝试,可重组标准要求比较高还没有尝试。
可转化标准是某节课转化为项目,师生用项目化方式进行学习。可优化标准是单元最后一课课优化环节,进行项目化实施。《船的研究》前面5课时都选用可转化标准,即每节课转化为项目。最后两节课可以整合起来优化环节,进行项目化实施。
一.任务驱动:设置可操作的综合任务
项目化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那么任务的提出需要符合实际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评价方式。比如第二课《用浮的材料造船》,这节课主要任务就是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成竹筏或木排模型。那么就可以提出一个任务:某探险小队在进行野外生存体验,他们来到一条河边,发现没有船只和桥梁,需要渡河才能到达目的地。请利用周围的竹竿和木条等材料,制作竹筏或木排,带领队员们渡河。(提出要求:限制材料和承重要求)
然后给学生提供材料,这里的材料是爱牛工具箱中的竹棒、皮筋和学生学具袋里的木片。承重材料是垫圈,每个队员一个垫圈。要求承重5个。
然后学生通过话设计图和制作来完成任务。用上作业本中的记录表。教师评价方面是通过最后的展示和承重的效果以及作业本中的作业进行小组评价和生生互评。另外,如果能找到细的竹子效果更好,可以探究无节、一端有节和两端有节的竹子做成的竹筏的探究。作业本中也有这一题选择题的要求。
这里提醒一点,项目化任务的提出,不可简单的用课本中的“制作一个竹筏”。这样的任务没有真实的情境、缺乏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就缺乏挑战欲和吸引力,也不便于后续的操作和评价。比如六年级《小小工程师》的这一单元也可以设计成项目化的活动,但这些任务的提出不能是不限材料、没有具体底面积、成本要求等,只是建造的话不仅没有思维含量,更重要的是缺乏了项目化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评价的落实。
二.材料保证:提供可选择的实验材料
材料一直是实验的保证,在《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材料的提供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最后两课中,我们合并起来做一艘自己的小船时,学生往往缺乏实验材料而导致小船的设计和制作出现问题。如果教师可以提供大部分的材料再让学生自带一些材料,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学生的参与率和制作的效果都会大大提升。而且,以前的实验我们都是教师给出的材料,学生都要用上才能完成实验。项目化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来进行选择,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和讨论,选择需要的实验材料来进行设计制作。这里本单元的作业本中的记录表提供了很好的项目化学习单和评价的样本。学生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实用性,还需要考虑这个项目选择这个材料的成本。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完成设计和制作,综合各个因素来不断改进自己的船。时间允许的话,我用来三节课,也就是一周来上这两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改进的时间和机会,效果较好。
三.展示评价:关注可视化的思维提升
项目化的学习很注重评价方式的呈现和跟进。适时切当的评价是推动学生继续改进的动力,也是对整个项目的过程进行回顾整理的重要部分。这一单元中,作业本中提供了学习单里的改进建议和小组自评的环节,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模板。比如设计环节,我们就可以进行展示和评价,及时地提出设计的要求和范本,让学生了解设计图到底应该注意哪些环节,提供哪些内容。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有合作情况、成本预算、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评价,制作完成后还有承重测试、外观等方面的评价。先让小组通过自评的方式发现问题,再次改进,再次评价。作业本中给出了多次测试的记录表,就是体现了不断改进的这一意识。
在全部完成设计和制作后,还可以进行小组的投标展示会。通过介绍和展示把自己小组的设计和思考等全方位地进行展示。
在《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时,也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其中有一个计算铝箔纸不同折法的体积计算从而预测不同体积的铝箔纸小船的承重能力,然后再实际操作测试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这种方式不仅和数学体积的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更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展示出了他们自考计算的过程,也让学生在理解体积和浮力的关系时有了数据的意识。我们如果自己要设计项目化方案时,我觉得这样的融合方式是非常好的,并且在评价的时候是有数据依据的,而有理可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