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的教学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让小车运动的活动,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力的大小会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能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来解释现象,在重力、拉力、速度三要素间建立思维联系与发展。

探究实践: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在完成精准达到的活动中,运用改变重力大小的方法来进行调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态度责任:

●活动中能积极合作,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力紧密联系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能够认知到小车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

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车、带挂钩的线、小车跑道、秒表、垫圈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了解多种动力

(出示马车)它的动力是——生:马力(畜力)

(出示蒸汽机车)它的动力是——生:蒸汽机动力

……

2.认识常见动力

(出示一辆小车),这是一辆静止的小车,你有什么办法使其运动起来?上来试试看(推、拉、吹等)。

3.聚焦项目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让小车运动起来(出示课题)。

二、探索

1.用重力驱动小车

(出示小车和垫圈)利用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再加一根带挂钩的绳子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你来试一试,这是用什么做动力?

2.感受重力

其他物体也受到重力吗?教师组织典型的进行体验(2-3种)。

树上苹果的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3.研究小车运动快慢

1)设计实验

)个垫圈让小车运用起来了,有什么办法让它运动的更快?怎么设计实验才能比较快慢?

关注:操作方法和操作细节。

2)分组实验后交流汇报

4.研究精准到达

1)发布任务

挑战任务:小车行驶60厘米的距离,用时1.20秒(越接近越好)

你们计划怎么操作?

2)学生挑战后整理交流

四、拓展

1. 看动车精准到站的短视频,感受科技的魅力。

2. 结束语:今天的我们是小小工程师,未来的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工程师,甚至可以像黄文虎爷爷一样,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让我们好好努力吧!下课。

【教学板书】

让小车运动起来

动力  重力   拉力           

      


本主题由 生态维护者 徐玉红 于 2023/2/10 20:32: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试教困惑


1.如何记录数据

【记录方式】

1点05;1秒30;四秒74;1秒1点零二。时间记录出现了4种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不统一,不便于比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事先了解时间的准确而便捷的记录方式,并在学生实验之前统一记录方式.

【记录效率】

没有记录我的发现,可能是时间不够了,也可能是忘记了!时间不够,可能是材料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小组配合不够默契,导致多次重复实验。如果忘记记录了,就需要老师适时提醒学生,及时整理数据,并根据本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2.如何取数

下图中实验重复3次,得出3个数据分别为2.74秒、3.02秒、2.78秒,最后选择3.02秒来代表这3个数据的情况,显然不符合题意的!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学生可能是“中间数”一词理解错了!所以,我们在实验之前,需要促使学生的真正理解取中间数的意义。

3.数据选择

挑战任务:小车行驶70厘米,用时为1.20秒。

在挑战时,是否要重头开始实验,先挂一个垫圈,小车无法行使,再增加垫圈,从零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进行挑战呢?让学生圈一圈本组的实验数据作为挑战的参考,并想一想如何在此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微调!省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思维含量!

4.错误数据

第7小组的数据分别是0.27秒、0.53秒、0.25秒,这里有一个数据差异较大。学生秒表的操作和相互配合都不是很熟练,都会导致这样无效的数据出现!如何减少数据误差呢?我们可以适当加大垫圈数据的差异,从2.4.6换成3.6.9,从而让实验数据差异更加明显,同时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3-02-08 16:50:32
TOP
3#

尝试更新

1.更新记录表

垫圈数量略有增加,从2.4.6变成3.6.9,一方面防止出现2个垫圈小车无法动起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加大数据之间的差异,对比明显;我的发现板块的更改,促使学生及时记录。


从一种垫圈到大小两种垫圈,让小车到站更精准,更具有思维含量!


2.引入数字化实验系统

从普通的秒表计时到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让数据更加省时精准,让学生体会到科技进步的意义。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3-02-08 17:02:16
TOP
4#

教学优点

1.贯穿一条主线

(一定的力)让小车动起来—(更大的力)让小车快起来—(更巧的力)让小车准起来


2.营造思维冲突

问题1:你能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吗?

问题2:只用一袋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问题3:如果再加一根绳子,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问题4:谁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垫圈)没有绳子行吗?

【反思1】只给一袋重重的垫圈,却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加上绳子就可

以了,但是这个动力并不是源自绳子,而是源自垫圈的重力,绳子将一袋垫圈的竖直向下的重力转化成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向前运动。!

问题5:一个垫圈也有重力,一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问题6:二个垫圈也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3个垫圈却可以?
【反思2】一袋垫圈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一个垫圈却不能,3个垫圈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了,这说明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3.自主设计实验

统一口径,减少异常数据的出现!

1)多个多个增加垫圈数量;

2)相同的起点和终点;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4)及时记录,取中间数
4.过度
自然升华

问题1:如果让小车运动得更快,该怎么办?

问题2:我们的车子是不是越快越好呢?如何精准到站呢?

【反思】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快。但生活中很多地方却要限速,马路上要限速,校门口要限速,电瓶车出台国标电瓶车也要限速。看来车子不是开得越快越好,也要考虑安全问题。那么如何精准到站呢?自然引出挑战任务:小车行驶70厘米
用时为1.20秒。

5.圈一圈促思维

问题1:你打算参考刚才的哪个数据进行挑战任务?

问题2:在刚才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你打算如何调整垫圈数量?

【反思】挑战任务时,如果从零开始重新一个一个增加来尝试,比较费时,也缺少思维含量!如果参考刚才的小组实验数据,该选择哪个数据呢?每个小组圈一圈,并想一想该如何微调呢?1.08秒比1.20秒用时短,如果要达到用时1.20秒,那么我们该增加还是减少垫圈个数呢?圈一圈,想一想,让思维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

6.小垫圈大用处

问题1:如果在原来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如果加一个不够,加2个又太多了,怎么办?

【反思】加1个不够,2个太多,那就加1个半。老师这里就准备论文半个,出示小垫圈,采用大小垫圈组合模型,让小车到站更加精准!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3-02-08 16:50:10
TOP
5#

有这样深刻的反思,这种观课、看课的能力真的要好好学习一下!
TOP
6#

这个剖析,过程清晰的
TOP
7#

跟着沈老师学教学反思
TOP
8#

一节课试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TOP
9#

沈老师对课堂的研究好深入啊!总结了这么多的优点,值得上课的老师好好借鉴。
TOP
10#

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反思并修正,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年轻的老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