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时代已经变了,父母却... [复制链接]

1#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时代已经变了,父母却没跟上……



孩子要跳楼,爸爸说,“你才没这个胆。”

在央视播出的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中,有很多这样令人血脉偾张的场景。


问题少年和问题家长之间的拼命撕扯,反映了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也让人看到了隐藏在家庭教育中的伤口。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可能有过自杀的念头,这还仅仅是检出部分。

孩子出了问题,本该是对家长的当头一棒,但这一棒,总打偏了。叛逆行为,并没有换来父母的回应或反思,家长们想的是:

“我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几十年都过来了,不也好好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

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太脆弱……

但问题不被发觉时,才是最危险的,我们必须警惕,隐藏在“强势”教育下的真正“脆弱”。


父母的内心其实很“脆弱”

在讨论亲子关系时,我们习惯预设一个前提:父母是强大的,有爱的能力的;却不曾想,父母也是脆弱的,有成长伤痛的。


《镜子》中有个孩子叫陈家明,16岁,本该上高一,却辍学在家1个月了,他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家明说,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眼皮子底下,即便快成年,穿什么、买什么都得经他们同意。

“想骑车出去玩,还没说有什么安全措施,就已经拒绝了;喜欢宠物,就把我的猫狗给丢了。”

家明爸爸是私企管理人员,“个人奋斗史”非常不易。

读大学前,他没喝过一杯牛奶,没穿过一双皮鞋,日子那么苦,还暗暗发誓,要努力,要出人头地。

他不明白,现在孩子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知道珍惜,非要去做什么流浪歌手、背包客?

在家明爸爸心里,孩子如果连读书、考试这关都过不了,将来就完了;而自己,连个大学生都培养不出来,活这么大岁数,这么辛苦,又有什么用!

这种糟糕至极的感受盘旋在他心头,让他宁可被孩子讨厌,也要把他的思想“纠正”过来。

“这是为他好!”

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一个人越想控制,内心越充满恐惧,强势的教育下,其实是脆弱。


父母们不允许孩子“跑偏”,禁止孩子走“不稳妥”的路,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份“成绩单”。

在这份“成绩单”里,父母们接受不了“不好看”。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曾举过一个例子。

她说,当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时,我们通常会心疼:“啊,你一定很难过吧!”或者,努力想提供帮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但换作孩子,我们的态度却是:“你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

截然不同的反应,在于我们是否把对方当作独立的个体。

听不听话,懂不懂事,说明不了一个孩子的好坏,更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前途。但当我们把“对孩子”和“对自己”的评价绑在一起时,就失去了公正平和的立场。

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成长,就很难有效地帮助孩子。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父母一味要求孩子听话,非常有问题。父母的强加干涉,是对孩子的否定,他们只会更迫切地想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他可以”。

家明想做流浪歌手、背包客,并不是他多叛逆,多不爱学习,而是对父母“绝对权威”的一种逃离……

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依赖,协同成长,又走向独立和分离的。

父母们爱孩子,想帮到孩子,必须把握一个前提:分清楚“我是我,你是你”。


孩子不是父母的“延伸”

古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家长们坚持自己的看法,要求孩子顺从,无非是觉得自己经验更丰富,看得更长远,决定更正确。但事实真如此吗?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受固有经验和惯性思维影响,在接受新事物时,往往十分困难;孩子则不同,他们能很快根据新事实、新情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也就是说,在预测未来方面,孩子比我们更擅长、更敏感。

我们固执己见地用自己的老经验来“指导”和“塑造”孩子,很可能是在把他拉得离未来越来越远。

1.越把孩子往人堆里送,越容易发生踩踏式竞争。

没有谁希望孩子落后,所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人不自觉勒紧缰绳的主要原因。

但试想一下,当我们都抱着这种心态,把孩子送进兴趣班时……难道不是将所有孩子都挤在了同一条跑道上吗?

“钢琴不行,就苦练钢琴”,“数学不好,就补数学”,我们拼命地想帮孩子补齐短板,孩子也盯着自己的短板,痛苦不堪。

等我们终于把孩子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才发现原来个性也早已被抹平。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弥补短板,只能使人平庸;发挥优势,才能实现卓越。

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按照同一标准打磨出来的孩子,面临的必将是踩踏式的竞争。

未来是个性化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更应该是优势突出的个性化人才。

2.越追逐别人眼里的成功,越容易使孩子迷失自我。

在家长眼里,成功是有模板的,“为孩子好”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标注好一个规规矩矩的“成功之路”。

孩子只管按路牌走,就不会差,他们怎么不领情?

因为,人不是机器,一直呆在流水线上,是会迷失自我的!

一个就读于国际高中的孩子,父母是银行家,自己是排名第一的学霸,但自杀了——这是真事。

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30.4%表示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意义——这也是真实数据。

父母们把孩子培养成“天之骄子”,但在孩子们看来,原本憧憬的人生,一半都在考试,长这么大,都在为别人的目标奋斗。

没有自己的喜爱,找不到自己的热情,即便练就十八般武艺,不也一样焦虑、迷茫吗?

刘瑜老师说:“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探索、试错,给试出来的。”家长如果剥夺了这个机会,那孩子一辈子都想不明白,自己是谁,该干什么。

人生是一场发现“自我”的旅行,需要自己去探索和感受。

孩子不是父母的延伸,想获得幸福和成就,应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新时代”是父母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因为时代已经变了。

过去,普通人的职业选择不多,爸爸是老师,儿子也只知道“当个老师还不错”;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所有认知,无非来自书本和身边的人。

视野是窄的,价值观也趋于统一。

但现在,孩子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大千世界。

他们对新奇事物好奇,知道更多好玩有趣的事,了解更多职业选择,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对事物理解更多元……

父母和孩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时候,如果不试着沟通、了解,只想简单粗暴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这能行吗?

“新时代”是父母们最大的挑战!

面对孩子,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有强大的内心。

1.对未来多些了解,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人工智能时代会成什么样,家长并不关心,但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会威胁孩子,相信很多人会在意。

据专家们预测,未来10-20年里,人工智能将在各领域大面积使用。近一半以上职业将被取代,尤其是重复性劳作和简单脑力、体力劳动的工作。

也就是说,未来孩子将与“机器”竞争,仅仅掌握知识、拥有技巧,远远不够,人真正的优势是“创造力”。

郝景芳曾说:“在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未来职业环境中,任何一个方向的个性化发展都有可能成功,最怕的就是毫无个性的平庸。”

在她看来,孩子即便喜欢娱乐行业,也可以发展娱乐创意,这不是缺点,而是天赋。

我们千万不要鄙薄孩子的任何发展选择,更不要因“对唯一正确的过度强调,对循规蹈矩的过度认可,对错误探索的过度批评”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

2.对孩子多些了解,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抓住教育的本质。

这篇文章并不是劝父母“算了、不用管、别在意”,而是希望父母能静下来,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多些了解。

抓住教育的本质,才能不伤害孩子,不走冤枉路。

孩子的学习,应该在自我探索的阅读中。

很多家长强调学习,却不重视阅读。

基础知识的学习确实重要,但当脱离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就会像脱了肉的骨头一样,抽象、乏味、难啃,孩子即便学会,也不会运用。

大量丰富的阅读,是对知识学习最好的支撑。

父母们给孩子多报班,守着孩子多做题,不如鼓励孩子多阅读。让孩子在书中感受世界的大、知识的高、智慧的深,见识伟大的人,哪怕是闲书,都是有益的自我探索。

在书中泡大的孩子,学习才是自驱的、深入的、可持续的。

孩子的成长,应该在自我掌控的生活中。

孩子是在生活的琐碎中不知不觉长大的。

买菜、做饭、散步、玩耍、运动、比赛……父母如果能在生活的细碎场景里,与孩子深入交谈,倾听想法,讨论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是不会跑偏的。

孩子经常思考、提问、交流、决策,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当孩子有能力解决生活的小事,才能有信心面对人生中的大事;当遇到重大抉择时,才能更主动地为自己负责。

纪伯伦在一首诗中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可以努力模仿他,却不能使他来像你。”

我们的孩子,是属于未来的孩子,是“留不住”的。

想要守护孩子,不如跟随孩子,做面向未来的父母!


分享 转发
TOP
2#

时代在变化,环境也在变化。
TOP
3#

在书中泡大的孩子,学习才是自驱的、深入的、可持续的。

孩子的成长,应该在自我掌控的生活中。

孩子是在生活的琐碎中不知不觉长大的。

——尊重孩子,协同发展,新时代的父母更要做好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
TOP
4#

回复 3楼酸牛奶的帖子

书不是唯一路径,实践是成长的主道。
TOP
5#

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不够丰富,挫折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TOP
6#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更多的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TOP
7#

现在的教育更考验家长,有时会一度迷失方向,孩子教育出来心理问题还不少。
TOP
8#

看到胡某宇的悲剧,感想良多
TOP
9#

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宠了。培养一定受挫能力!
TOP
10#

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多听听孩子的内心。
TOP
11#

文章的前面部分很认同,但是后面部分只是提倡阅读,则是完全不够的。
TOP
12#

现在的孩子心灵挺脆弱的,感觉学习生活压力也确实大,像我们以前都是快乐学习为主。
TOP
13#

我始终觉得“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很对,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有些孩子已经被骄横惯了,在学校里也为所欲为,很是头疼。
TOP
14#

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社会层面的原因导致家长的教育出现偏差,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TOP
15#

刚生完孩子,感觉自己也有“控制”倾向,如何学会“放”呢?
TOP
16#

独生子女的缘故,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没人跟他们争夺,优越感爆满,所以出现了挫折感承受不了的场面。棒下出孝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TOP
17#

脱离了大生活、大社会成长起来的,经不起风霜雨雪。
TOP
18#

这几天一直在看胡失踪事件,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各方面的因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真的很重要。
TOP
19#

弥补短板,只能使人平庸;发挥优势,才能实现卓越。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长处。
TOP
20#

大人小孩都不容易,生活节奏越快越难。
TOP
21#

人心难测,同一家父母交出来的2个孩子也会不一样,即使双胞胎也会差异很大。小孩子教育中触发某个点就会发生较大变化。
TOP
22#

回复 18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当下教育的高压态势也是原因之一,学生缺少自主空间,尤其是一些乖的学生,圈子小、学习压力大。
TOP
23#

高压下部分学生确实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减压并不是任性而为,感觉现在的孩子有些比较娇贵,但其实这样反而不利于成长
TOP
24#

什么叫代沟?这是没办法避免的。
TOP
25#

父母是没有门槛的,第一次做父母,只会用自己曾经的经验来应对,但是曾经的经验就对吗?三岁一代沟,我们现在和自己的父母也会有说不合的时侯更何况小孩
教育没有绝对对错的衡量标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巨大,父母需要定期静下心来反思
TOP
26#

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这一块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TOP
27#

回复 23楼高珠怡的帖子

凡是都有两面性,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TOP
28#

回复 25楼戴丹丹的帖子

传承和延续吧,社会大环境也是重要因素。
TOP
29#

当下学生们的抗压能力和我们小时候不能比,太脆弱了
TOP
30#

其实就是家长想法太多,不肯承认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庸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