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0000000000 [复制链接]

181#

每月研修——关于深度学习的思考

可迁移的学习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
科学课堂中,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浅层学习的现象。有时候还是自己会讲很多,盯着教学目标,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最近在上《蚯蚓的选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困惑。课堂引入:从哪里可以抓到蚯蚓?孩子很快可以总结出“阴暗潮湿”的知识点,进而进行下一环节,实验……在过程中,探究是不是真探究?又如何实施深度学习?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日常的课堂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有关光的思考》老师说到的两点:1、光源的定义2、暗箱苹果。几轮上下来,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其中第一点光源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都能较好掌握,但第二点暗箱苹果,学生确实存在很大困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在暗箱里只要我观察的时间足够长,我还是可以依稀看到暗箱里的苹果。(因为平时生活经验,晚上关灯之后,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了,所以学生觉得,暗箱里面只要观察时间足够久也能看到,这是和生活经验的冲突,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我平时的课堂也会注意有几个板块,也会注意到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但是老师说的“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确实是更为精妙!设计是有内在联结的,从挑战一到挑战二,不断推进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提取!系统性和应用性在前一种可以得到提升!
挑战一:设计光路图,一次反射反光击球
挑战二:二次反射,桶底探宝。
反思与评价,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给观点分类。
这个贴图的设计很新颖,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每组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但老师的贴法不一样!相同的覆盖,不同的穷尽!这样有相同观点的融合,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赞!而且评价维度既有组间,又有组内,评价机制丰富!对自己、对同伴,都有深入思考!
三大策略:情境连接策略;思维外显策略;深度互动策略。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习的效果!
小车调试过程中,自我调试表,始终在向学习过程中自我驱动。评价、挑战、合作促进生生互动。核心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我觉得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思考、摸索,而不是为了教学的“知识目标”去“教”书。课堂形式,还是需要老师很用心去设计,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真正的“成长”,得到的是“渔”而不仅是“鱼”。
TOP
182#

三大地壳运动的学说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910年的一天,30岁的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无意中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分裂、漂移。从此,他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1915 年,魏格纳发表了著作《海陆的起源》。在书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陆在3亿年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分离、漂移,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赫斯和海底扩张说
1961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他们认为,在大洋的中脊有一条裂缝,地幔中炽热的熔岩从这个裂缝溢出,到达顶部后,向两侧分流。熔岩冷却后形成新的海底,并推动原来的海底向两边扩张,大陆和海底便一起随着地幔流体漂移。
威尔逊等提出的板块学说
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最早提出了“板块”一词。他认为,整个地球表面是由几个坚硬的板块构成的。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地幔内的物质发生了热对流。在热对流的带动下,各大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它们或被拉开,或被挤压。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板块的主张,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现在,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地球板块在不停地运动,是造成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板块之间相互滑动、碰撞、俯冲,它们的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火山的高发区.
TOP
183#

可迁移的学习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
科学课堂中,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浅层学习的现象。有时候还是自己会讲很多,盯着教学目标,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最近在上《蚯蚓的选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困惑。课堂引入:从哪里可以抓到蚯蚓?孩子很快可以总结出“阴暗潮湿”的知识点,进而进行下一环节,实验……在过程中,探究是不是真探究?又如何实施深度学习?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日常的课堂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有关光的思考》老师说到的两点:1、光源的定义2、暗箱苹果。几轮上下来,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其中第一点光源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都能较好掌握,但第二点暗箱苹果,学生确实存在很大困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在暗箱里只要我观察的时间足够长,我还是可以依稀看到暗箱里的苹果。(因为平时生活经验,晚上关灯之后,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了,所以学生觉得,暗箱里面只要观察时间足够久也能看到,这是和生活经验的冲突,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我平时的课堂也会注意有几个板块,也会注意到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但是老师说的“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确实是更为精妙!设计是有内在联结的,从挑战一到挑战二,不断推进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提取!系统性和应用性在前一种可以得到提升!
挑战一:设计光路图,一次反射反光击球
挑战二:二次反射,桶底探宝。
反思与评价,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给观点分类。
这个贴图的设计很新颖,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每组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但老师的贴法不一样!相同的覆盖,不同的穷尽!这样有相同观点的融合,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赞!而且评价维度既有组间,又有组内,评价机制丰富!对自己、对同伴,都有深入思考!
三大策略:情境连接策略;思维外显策略;深度互动策略。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习的效果!
小车调试过程中,自我调试表,始终在向学习过程中自我驱动。评价、挑战、合作促进生生互动。核心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我觉得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思考、摸索,而不是为了教学的“知识目标”去“教”书。课堂形式,还是需要老师很用心去设计,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真正的“成长”,得到的是“渔”而不仅是“鱼”。
TOP
184#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习的效果!
小车调试过程中,自我调试表,始终在向学习过程中自我驱动。评价、挑战、合作促进生生互动。核心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我觉得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思考、摸索,而不是为了教学的“知识目标”去“教”书。课堂形式,还是需要老师很用心去设计,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真正的“成长”,得到的是“渔”而不仅是“鱼”。
TOP
185#

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经验的积累,确实很值得深入研究
TOP
186#

详实,细致,还有反思,赞
TOP
187#

共同成长
TOP
188#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
薛步 发表于 2023/8/19 20:15:30
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很重要,需要老师们积极探索新路径,学习了
TOP
189#

给孩子思维以搭脚石。
TOP
190#

移的学习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
科学课堂中,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浅层学习的现象。有时候还是自己会讲很多,盯着教学目标,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最近在上《蚯蚓的选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困惑。课堂引入:从哪里可以抓到蚯蚓?孩子很快可以总结出“阴暗潮湿”的知识点,进而进行下一环节,实验……在过程中,探究是不是真探究?又如何实施深度学习?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日常的课堂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有关光的思考》老师说到的两点:1、光源的定义2、暗箱苹果。几轮上下来,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其中第一点光源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都能较好掌握,但第二点暗箱苹果,学生确实存在很大困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在暗箱里只要我观察的时间足够长,我还是可以依稀看到暗箱里的苹果。(因为平时生活经验,晚上关灯之后,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了,所以学生觉得,暗箱里面只要观察时间足够久也能看到,这是和生活经验的冲突,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我平时的课堂也会注意有几个板块,也会注意到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但是老师说的“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确实是更为精妙!设计是有内在联结的,从挑战一到挑战二,不断推进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提取!系统性和应用性在前一种可以得到提升!
挑战一:设计光路图,一次反射反光击球
挑战二:二次反射,桶底探宝。
反思与评价,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给观点分类。
这个贴图的设计很新颖,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每组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但老师的贴法不一样!相同的覆盖,不同的穷尽!这样有相同观点的融合,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赞!而且评价维度既有组间,又有组内,评价机制丰富!对自己、对同伴,都有深入思考!
三大策略:情境连接策略;思维外显策略;深度互动策略。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习的效果!
TOP
191#

移的学习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
科学课堂中,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浅层学习的现象。有时候还是自己会讲很多,盯着教学目标,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最近在上《蚯蚓的选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困惑。课堂引入:从哪里可以抓到蚯蚓?孩子很快可以总结出“阴暗潮湿”的知识点,进而进行下一环节,实验……在过程中,探究是不是真探究?又如何实施深度学习?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日常的课堂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有关光的思考》老师说到的两点:1、光源的定义2、暗箱苹果。几轮上下来,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其中第一点光源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都能较好掌握,但第二点暗箱苹果,学生确实存在很大困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在暗箱里只要我观察的时间足够长,我还是可以依稀看到暗箱里的苹果。(因为平时生活经验,晚上关灯之后,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了,所以学生觉得,暗箱里面只要观察时间足够久也能看到,这是和生活经验的冲突,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我平时的课堂也会注意有几个板块,也会注意到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但是老师说的“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确实是更为精妙!设计是有内在联结的,从挑战一到挑战二,不断推进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提取!系统性和应用性在前一种可以得到提升!
挑战一:设计光路图,一次反射反光击球
挑战二:二次反射,桶底探宝。
反思与评价,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给观点分类。
这个贴图的设计很新颖,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每组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但老师的贴法不一样!相同的覆盖,不同的穷尽!这样有相同观点的融合,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赞!而且评价维度既有组间,又有组内,评价机制丰富!对自己、对同伴,都有深入思考!
三大策略:情境连接策略;思维外显策略;深度互动策略。
TOP
192#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TOP
193#

科学教学的一些疑问
实验教学的效率问题
TOP
194#

科学教学的思考如何完成跨年龄段的教学工作
同时任教两个不同的年龄段
TOP
195#

科学教学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TOP
196#

小学科学阅读推荐
TOP
197#

声音的三要素,拓展
学生实验实验效果更好
TOP
198#

科学教学自主实验设计url]http://dujffuf[/url
TOP
199#

食品中的科学蛋白质无机盐水分葡萄糖
TOP
200#

img]http://[img]http://[/imghsjdbdjdbhhd.djjfn][/img
小学科学电子教材
TOP
201#

小学科学
信息化电子教学手段
TOP
202#

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TOP
203#

img]http://四年级科学声音单元声音的三要素www.dhdhdhfh[/img]
TOP
204#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TOP
205#

核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的研究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
TOP
206#

核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的研究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
薛步 发表于 2023/8/25 14:33:14
最近被核污染信息充斥着,感觉有些害怕,又觉得需要科学应对。很需要学习相关知识
TOP
207#

回复 206楼月河陈的帖子

这个点确实值得研究,洋流,地理,核污水等等
TOP
208#

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im
g]http://[/img]
TOP
209#

第二单元呼吸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认知过程消化系统的认知过程有相似之处
TOP
210#

第三单元力学单元弹簧测力器的使用是重点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要分清楚有不同的两成范围最小刻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