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思捷阅读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1#

《课程视野: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张荣华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8


最后编辑徐思捷 最后编辑于 2023-01-29 12:21:01
分享 转发
TOP
2#

简介:
本书基于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际遇和国际挑战,采用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s)的研究策略,从师资条件、小学科学实践性课程实施及其现实基础条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分析、讨论了近年来中国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成功案例——“做中学”,总结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内涵;论述了在新世纪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改造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最后,本书从科学文化建设和课程发展两个角度,探讨了应对各方挑战,振兴与发展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方略。
TOP
3#

第一章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课程理论基础
1.1课程的复杂性:各位专家学者对于课程有各自的定义,包含其特定社会环境、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已有理论基础;课程类型众多。例如:课程的定义(施良方《课程定义辨析》1994):课程——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
TOP
4#

1.2课程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层次性、发展性
1.2.1层次性
概念呈现:
1.理想课程:教育蓝图课程化的结果,分为两类——无行动的纯粹的理论思考(课程设想)、处于课程开发阶段和试验阶段(试验课程、实验项目)。
2.正式课程:等同于国家课程
注意区分:“自然教育”和“常识教育”不能等同于“科学教育”。
3.可理解课程:教科书(教辅资源)
4.实践性课程
5.经验课程
最后编辑徐思捷 最后编辑于 2023-01-23 10:00:40
TOP
5#

自然、科学、常识概念之间的关系
最后编辑徐思捷 最后编辑于 2023-01-23 08:43:59
TOP
6#


课程的层次性
TOP
7#

1.2.2发展性
核心:实践课程向理想课程和经验课程的无限接近;正式课程和可理解课程可以看做帮助实践课程接近理想课程的桥梁。
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ing):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跨越及其各个层次的自身完善。
TOP
8#


课程的发展性
TOP
9#

1.3课程发展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1.3.1含义: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跨越以及各个层次内课程的自身完善。
课程发展不等于课程开发,课程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的某一阶段。
课程发展需要课程发展者,包括课程构想者、课程制定者、课程编订者、课程实施者、课程经验者等课程发展主体的参与以及相应的社会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培训机制、课程实施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等)来做保障,由此形成的课程发展系统,主要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TOP
10#


孤立系统模型
TOP
11#

封闭系统模型
TOP
12#

开放系统模型
TOP
13#

1.3.2研究课程发展意义
1.通过背景研究开阔课程研究视野
2.课程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需要研究与延续
3.课程发展不局限于、过度关注于文本解读
最后编辑徐思捷 最后编辑于 2023-01-23 10:01:09
TOP
14#

以上是对科学课程及课程发展理论进行定义与阐述。
TOP
15#

参考书籍:《课程定义辨析》施良方1994
TOP
16#

施良方教授是课程论的专家。
TOP
17#

跟着楼主一起学习。
TOP
18#

跟着楼主一起学习,感谢分享。
TOP
19#

徐老师以阅读心得的方式提取和简练概括,让我们可以快速阅读,激发去阅读的兴趣
TOP
20#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内涵及教育理念改造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小学科学是一面动手的学科,动起来,学起来,兴趣来了,收获也来了
TOP
21#

这样的阅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TOP
22#

假期就是充电的好时候
TOP
23#

利用寒假的时间提升对课程的理解,赞
TOP
24#

感谢分享,跟着一起学习!
TOP
25#

感谢分享,有机会学习
TOP
26#

1.4小结
课程发展意味着在开放式课程发展系统和课程发展机制的保障下,课程不同层次之间的跨越式发展,其关键在于改善教师的实践性课程。从实践性课程角度考察课程改革和实施问题,就抓住了课程变革的主要矛盾。
TOP
27#

第二章 中国小学自然课程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之路
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史有助于把控发展方向以及解决未来难题。
中国科学教育史学考察参考孙宏安等人的著作。但从课程与课程发展角度研究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不多。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中国小学教育首次以“科学”二字直接命名的正式课程,前科学课程时代、科学课程时代以此为分水岭。
TOP
28#

2.1理想科学课程匮乏
2.1.1孔孟为代表的道德教化儒家思想课程观统治中国近两千年:为政治建立社会关系体服务,对儿童教育问题讨论较少。
其中,朱熹提出的儿童教育纲领贯彻其“灭人欲”哲学理念,儿童自然天性受到压抑。
颜元提倡“实学”教育,教育最终目标为“学成其人而已”,为使人为其人,课程内容要弃虚就实,但其“实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并不多。
2.1.2张之洞理想课程观“中体西用”体现科学教育萌芽
鸦片战争后,张之洞设计了一个有限接纳西学的理想课程观,其《劝学篇》率先表述了泰勒的三个课程原理:原理一——学校应当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原理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原理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中体西用”的主张对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具有一定缓和作用,同时也为“西学”课程进入中国教育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中体西用”理想课程只萌芽了科学教育的意识,但同时也反映此理想课程的时代局限性。
TOP
29#

2.1.3严复“物理科学为当务之要”理想科学课程观
严复具有良好留学背景,精通自然科学,翻译、撰写大量文章介绍科学,对科学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他主张要开展“物理科学教育”,通过智育,达到“尚实”,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明确倡导科学教育的理想课程观,但囿于当时现实环境,其理想停留在个人理想状态。(严复所提出的“物理科学”是指兼有化学、动植、天文、地质、生理、心理的“物理”)
2.1.4与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几种理想课程
墨子“道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概称;老子“道法自然”;儒家道德教化;康有为最早提出儿童技术教育主张——学校设置金工、木工等图纸绘画;梁启超推行义务教育,倡导包括算学、代数等课程的“新民教育”;清政府办新学后,胡适、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掀起“实用主义”教育热潮;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陈鹤琴活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其中陶行知在科学教育的实践、理论方面的探索最多,影响最大。
TOP
30#

2.1.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想科学课程观
1.进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1)中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工作
(2)大众科学普及教育工作
(3)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工作
2.科学教育思想及理想课程观分析——“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的科学教育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上。其特点主要为:
(1)成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国家民族生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科学就要从儿童抓起,同时重视科学教员的培养
(3)普及科学教育应与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相结合
(4)充实科学道德教育
(5)珍视课依靠科学人才
(6)以生活教育为基础进行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和发挥创造教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