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上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10月份上了这节课,到现在才来整理反思。有点晚了,但是我想任何时候从当下开始总不算太晚吧。

这节课好“难”上,从一开始的茫然,到最后实践在课堂上,特别感谢我们教研员周老师的指导和科学组内小伙伴的一起“磨课”。



核心概念

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5~6年级:

④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轮滑、轮轴、斜面等)的特点,并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

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教材的聚焦部分通过工人用铁棒撬物体引出杠杆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杠杆类的工具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用斜面一样的模拟测试的方法进行探究。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将大石块撬动起来,在撬动过程中要调整木块的位置才能完成;二是在撬动的基础上,要将大石块撬一段距离,从A点撬到B点,观察移动的距离和杠杆装置图并记录;三是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本课中主要是看到木块的放置位置和高度会影响撬动的距离,也就是会影响到杠杆的作用效果。拓展部分主要是了解杠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



教科书设计了用固定的小石块,以木板作杠杆,撬和移大石块的任务;希望学生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杠杆能省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杠杆的省力作用,我采用拉压两用测力计代替小石块,具体测量出撬动过程中杠杆的省力情况。希望学生在实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和建构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前一课内容是《斜面》,学生已经做过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本课是在学过简单机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是运用了模拟测试的方法,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安排难度并不是很大。本课需要学生边实验操作边观察记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之前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所以这些技能储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真实使用工具,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通过模拟测试实验和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使用情况,知道支点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3.通过使用需求不同,工具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认识到工具、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

科学思维:

1.通过设计测试杠杆模拟实验,发展实验设计思维。

2.通过比较、分析测试杠杆所获数据,能基于证据得出杠杆用力情况及作用效果。探究实践:

1.设计测试杠杆实验方案,利用材料完成测试杠杆的模拟实验,记录、整理、收集数据。

2.能从实际需求考虑,选择和使用工具。

态度责任:

1.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设计思路

1.学生在真实使用情境中理解杠杆。

2.基于学情,通过设计测试模拟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通过模拟实验,收集、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的用力情况及简单规律。

3.基于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出发,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改进杠杆(工具),使学生领悟工具,技术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关心身边的发明创新。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这一课,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真实的情境导入。有的老师用外出旅游路途遇到大石头挡路作为情境。有的老师直接把真的大石头搬运到教室门口,让学生去撬进教师里。

我们考虑了许久,也是选用重物进入教室让学生感受撬动的过程,为了情境的真实性,我们考虑了3点。

用什么重物合适呢?一开始选用了一大箱书本,发现这个重物在教室里很突兀。后面想到本单元起始课涉及到一大堆工具,所以选取了工具箱在教室里(当然工具箱底部有放重物)。同时在课前谈话时,让学生感受了各种杠杆类工具的使用,工具箱在教室里出现非常自然。

为什么要撬重物呢?有些重物在箱子底下明明可以直接用小棒踢出来,为什么非要费力气把箱子撬起来呢?在课堂上我们采用一个上课要用到的测力计卡在箱子下面,为避免把测力计破损,最好的方法是把箱子撬起来。

测力计为什么到箱子底下去了?这个问题处理的还不是最满意的结果,一般情况,测力计不会单独到下面,我们的设计是:搬运时不小心掉落的。


自然又吸引人的真实情境真的很难,是否有更好的情境在这一课能找到呢?




书本的体验测试活动是在不断尝试用小石头撬动大石头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能越来越熟练的成功撬动,同时发现杠杆省力的秘密。经过以往课堂的反馈我们发现一些问题:

石头在撬动的过程中有砸到手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个实验有点“无聊”,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活动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鉴于此,我们参考杭州祝海平老师上的公开课,改用测力计测量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其中,测试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当老师放开手后,课堂真的是还给了学生。学生们给出的方案出乎我的预设,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完善。






以下是孩子们的一些初步方案:












经过交流,我们完善了测试方案:

要将重物的自重和使用杠杆工具后所用的力进行比较。

用测力计测量力能收集数据,更有说服力。为方便实验,从普通的测力计改为选用拉压两用测力计(学生在设计时就感受到测力计工具的迭代

测试方案要测试多种类型的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

每次实验做3次,取中位数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作用,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并在交流过程中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




从组内的数据组间的数据到全班的数据,在真实的数据面前,孩子们暂时达成一致。

在数据处理这一块,看到其他老师还有更好的处理,在我们班级的数据面前并没有停止,而是给孩子们呈现了学校年级组的数据,甚至这个区各个学校其他孩子的数据……在这样的大数据面前,孩子们才基本觉得自己的数据还是可靠的,能支持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要求基于数据交流,通过比较、分析,发展学生的实证意识和高阶思维)


这次备课让我感受到大单元备课的必要性和其魅力。为什么新课标的教案写法发生了改变,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本课的核心概念。

当我们的视野从大单元的角度从看,这一个单元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工具是技术的物化”,我们的工具在不断被各种需求的工程中也在随着技术的改进不断迭代。

所以这节课从撬棍开始,让学生不断用迭代的“撬棍”一次次撬起重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启发,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刻。

在一声声的“哇!”中,撬起重物越来越省力和方便,我也感受到工具、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最后,举例、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不同领域的使用。

通过这次的上课,我也发现自己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理念还不够与时俱进,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管什么课,老师心中要有学生,眼中也要有学生,课堂不是背教案,而是要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相信孩子的潜力,他们比我们更会思考、质疑和反思。

对学生而言课堂的氛围很重要,对老师而言所在团队的氛围也很重要。

我是幸运的,在一个自上而下都积极、向上、团结、愉悦的团队中成长和学习。

每一次的想法都是那么转瞬即逝,感谢这个平台,让我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图片2.jpg (, 下载次数:0)

(2022/11/2 21:51:28 上传)

图片2.jpg

最后编辑陈贝贝 最后编辑于 2022-11-02 21:51:28
本主题由 进化管理员 徐玉红 于 2023/11/11 23:41:1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习了,正好也需要上这节课
TOP
3#

这个是一节课内完成的吗?体量挺大的。从设计上看值得学习,谢谢老师的分享
TOP
4#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感谢陈老师的分享~~
TOP
5#

正好上到这一课,精彩的设计,学习了
TOP
6#

陈老师在最后加入了工具的改进和迭代内容,非常契合新教材理念,学习了!
不知道陈老师让孩子们做实验的时候使用的是哪些材料?
是教师准备的还是学生任意挑选的?
TOP
7#

从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学生可能从数据中会有更多发现
TOP
8#

这节课的思维发展好强
TOP
9#

从组内的数据组间的数据到全班的数据,在真实的数据面前,孩子们暂时达成一致。

在数据处理这一块,看到其他老师还有更好的处理,在我们班级的数据面前并没有停止,而是给孩子们呈现了学校年级组的数据,甚至这个区各个学校其他孩子的数据……在这样的大数据面前,孩子们才基本觉得自己的数据还是可靠的,能支持自己的结论。

陈贝贝 发表于 2022/11/2 21:29:07
以前的课程都是一个小组的数据,这样很难让孩子们信服,现在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效果更好了
TOP
10#

在真实的数据面前,孩子们暂时达成一致。
这个暂时达成一致指的什么?中点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个临界点吗?
TOP
11#

对教材的设计做了较多的修改。
只要符合学生的发展,修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TOP
12#

任何时候从当下开始都不算太晚~
TOP
13#

数据胜于雄辩,让孩子真正感受杠杆的妙用
TOP
14#

能这么细致深入的反思,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TOP
15#

教有所思,给陈老师点赞
TOP
16#

陈老师分享了一节较为成熟的公开课,按压式的测力计将学生用的力直观的呈现出来,在大数据的统计中一步步验证杠杆能省力,也能费力。
TOP
17#

一看就知道花了大心思精心设计的感谢楼主老师的分享,能上好《不简单的杠杆》是不简单的
TOP
18#

这节课有了数据的支持,更能完善学生对杠杆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的认识
TOP
19#

通过《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去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论证思维等,设计非常细致!
TOP
20#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感谢陈老师的分享~~
TOP
21#

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
TOP
22#

很详细呢
TOP
23#

层层递进的设计,数据虽然很多但是很容易得出结论,上好这一课真的好难,陈老师好用心!
TOP
24#

感谢陈老师的分享,数据很充分
TOP
25#

来学习了
TOP
26#

杠杠有点抽象,确实要多操作才是王道
TOP
27#

最怕数据测量不准确
TOP
28#

回复 0楼吴suo喂的帖子

然后影响后面结论
TOP
29#

弹簧测力计改用拉压测力计,想法真好,当时上课时就对这个实验有很大疑问,用石头很难操作,学生也激不起兴趣。
TOP
30#

这节课量好大,我用了两节课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