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求助三年级上册《水》一课教案 [复制链接]

1#

求助三年级上册《水》一课教案

各位高手们:要上《水》一课,请高手们指点一下,多谢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先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和思路,ok?
TOP
3#

    《水》这一课还正处于思考状态,有点不明白这节课的课题是研究《水》,而书中又主要让渗透气体、液体、固体的分类,要建构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个概念。感觉水一课中的第一部分有点画蛇添足。不研究第一环节水,又感觉和课题不符。所以,不明白这节课的重点应是研究什么?
    困惑二: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写网状图,来了解学生到底对于水知道了什么?经过前侧发现:只有个别同学对水的颜色,水的味道是错误的认识,这时教师是否应拿出一杯水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概念。
    如第一环节让学生已有了对水正确的认识,那么第二环节就只是对水的再次认识和初步建构液体、气体、固体的特点,这样就感觉第一环节有点多余,不如踏踏实实把第二环节做实,把认识水的特点融合在第二环节中,这样经过对比学生会更好的进行建立概念,然后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举例,强化固体、液体、气体形状上的区别。但感觉又有点跑题了,为难!
    如果舍弃第一环节,又感觉把编者自认为是亮点的地方给舍弃了,为难!如果第一环节要最少要用十分钟,再加上纠正那就得最少用十五分钟,时间有点浪费的可惜,为难!
    我该怎么办呢?

    我初步的思路是:
    导入: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件事情,你们都认识水吗?假如有一个人从来都没见过水,你会怎样向他描述呢?(这时学生只是口头汇报好呢还是让大家写下来好?)水真的像你们描述的那样吗?老师把一袋水不小心和其他的一些东西混到了一起,在不打开袋的情况下,(每组的材料初步设想有萝卜、空气、沙子、白醋水、酸梅汤、盐水、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别开哪袋是水?学生想办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办法找水,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説这里装的是水?(在区别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的过程和顺序,以及水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类,告诉学生三类的名称:固体、液体、气体,让学生辨认流状的固体,他是固体还是液体,为什么?进一步强化三者形状上的区别。

    真希望各位高手提出建议,有现成的案例更好,多谢了!
TOP
4#

我认为这里有点不妥:


 


假如有一个人从来都没见过水,你会怎样向他描述呢?


 


这个提问怪怪的。既然是一个人,怎么会没见过水呢?难道他可以离开水可以生活吗?


可否换成这样说:“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它(水)吗?”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TOP
5#

谢谢楼上的回复,假期我对此课进行了梳理,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提建议,越多越好,谢谢了!

TOP
6#

传不上去,太大,我慢慢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依据一:新知识的形成常常受已有知识的影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怎样组织输入的信息?怎样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整合?教育心理学家大卫?奥苏泊尔(1986)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学生的已有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之后,就是创造性的教学。
奥苏伯尔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方法的关键起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出发点都应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的主要精力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
(二)依据二:《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第  页
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做到“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形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因此,在《水》一课中,我们希望从两条线来进行教学。明线:在帮助学生疏理和建立水的网状图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水的原有认知,然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感官识别水和其它物体,来不断丰富关于水的感性认识。暗线:则是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初步建立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上的区别。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水》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此前,学生还应进行过《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三个单元的学习。但前三单元主要是从眼看,手摸和使用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描述,而此单元主要渗透的是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有序的观察。它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综合利用感官认识物体的第一课,所以,渗透有序观察很重要,在此后研究《空气》的性状时,方法也可迁移。
     在本单元后续几节课中,还包括《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的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六课。所以,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上的区别,又因空气看不见,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在后几节课中,又专门有研究空气的内容,所以本节课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对认识固体、液体形状上的认识,对于气体只告诉学生像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气体。对于固体、液体、气体其它方面的认识还将在本单元和其他单元中不断丰富和建构。
学生情况:
    1、我对三八班32人在进行水的调查过程中,有22人是用气泡图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水的认识。如图一;10人是用网络图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水的认识,但层级关系和同级关系不清。如图二







               图一                                     图二
    说明学生能接受网络图,但对于层级关系和并列关系还分不清,是难点,如果处理起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只把网络图定位为让学生初步接触,在今后的学习中在不断完善。这里只起到初步帮助学生对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初始认识。
2、通过前测我们发现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有关水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水的性状有很丰富的认识。我们对三年级26名同学进行了前测,整理后得出了下面的一些认识 。
学生对于水的前概念
(1)关于水的颜色                           (2)关于气味和味道(前测中学生一般不会区分)




(3)关于水的“形状”







2.学生通过对《植物》、《动物》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对生命世界观察的基础。
3.因为刚刚正式接触科学课1个多月,学生的探究水平还很低。


TOP
7#

我接着来

    教学方式: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课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了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生物科学课程》教材中(BSCS,1989)提出的。5E教学模式有五步。
参与(Engagement)。教师提出关于周围事物的一些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和概念。
探究(Exploration)。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收集证据回答问题。
解释(Explanation)。在学生探究和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正式揭示一些词汇、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新知识建构科学的解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迁移(Elaboration)。学生运用新的理解解决新的问题。
评价(Evaluation)。教师和学生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法评价新的知识、理解和能力。
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更开放的探究,但建构和应用科学知识以及有计划地发展探究能力常常被发现教学模式所忽略。而5E教学模式以指导式发现开始,对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给予了明显的关注。本课在探究、解释环节采用的是边探究边解释,再探究再解释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建立概念。

  教学手段:
课前,我把水、盐水、白糖水、白醋、木块、石头、泡沫块、空气、土豆、梨等分别装入黑色的塑料袋里,每组发两袋,保证其中一袋有液体,另一袋是固体或气体。给每组提供用来尝液体的干净吸管12根,存放使用过的吸管的杯子一个。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水是无色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我准备了演示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水容器,相同容器的牛奶、水各一杯,沙子一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较为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说出猜测的理由,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利用网状图对水的已有认知的梳理,和对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上认知的区别。

教学流程示意
贴不上去

TOP
8#

我把图片删了再试试
复件 《水》.doc (, 下载次数:45)

TOP
9#

第四单元第一课水共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要渗透网状图。二、识别水和其它物质。三给物体分类。

我感觉这课内容太多,要建立的概念也太多,要讲网状图的记录方法,要识别水的性状,要建立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气体没有固定形状的概念。如果一节课完成,什么都是蜻蜓点水,不扎实。而且对于网状图的建立真正要让学生建立起来,最少要花费半节课的时间,后面就会研究的不充分。

如果我对第四单元进行重组。多加一节起始课,把对水的了解和对空气的了解合并为一节起始课,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因为本单元主要研究的就是空气和水,这样就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后面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所以,这节起始课我打算这样设计。这节课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梳理水的知识,搞清水的隶属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水的网状图,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网状图的方式把对空气的了解记录下来,对网状图的使用进行强化训练。同时也为在研究空气的时候,节约时间出来研究空气的性状和验证空气的存在。最后,对比分析本册书出现的三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气泡图、维恩图、网状图。提问:在本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气泡图、维恩图、网状图。大家觉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工具最合适?帮助学生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出不同的记录方式。

在正式上水的这一课时,就不在了解水,不再指导学生网状图的使用,通过一两句导语,直接过渡到猜不打开袋子,你能猜出哪袋放的是水吗?如果放的不是水,你能猜出里面放的是什么吗?这一环节,这一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建构水的性状,和建构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上的区别。

各位老师,我这样设计可以不可以?帮我解决一下难题。急啊!
TOP
10#


水和空气
1. 水
2.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4. 比较水的多少
5. 我们周围的空气
6. 空气占据空间吗
7. 空气有重量吗



 


这是本单元的7个课题,可见教材是有意识的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4课主要是借助水这个媒介展开学习,认识水的一些特性和液体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一般不赞同去随意重组合教材,而去上什么水和空气的起始课。三年级的教材我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觉得编写人员把水放在前面,把空气放在后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水是可见的,而空气是不可见的,这体现了学习思维的层次性。


 


看了楼主的教学设计,做的很是详细,特别是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分析这点很有意义。还有依据二“在《水》一课中,我们希望从两条线来进行教学。明线:在帮助学生疏理和建立水的网状图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水的原有认知,然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感官识别水和其它物体,来不断丰富关于水的感性认识。暗线:则是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初步建立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上的区别。”其实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教学中只要把握好这两条线就比较成功了。


 


正如楼主教案中说的,它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综合利用感官认识物体的第一课,所以,渗透有序观察很重要。


 


好了,下面说一些我的建议:


1、教案做的详细是好,但是不是把一些资料拼凑,而应该真正的理解并运用。


2、要真正的感受学生的心理,比如开头“ 你们都认识水吗?你怎么认识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用到水,那你们了解它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水吗??你知道你是从哪方面介绍水的吗?”这样的问题感觉很罗嗦平淡。可以这样做:拿起一个透明杯,里面有半杯水,问:这是什么?关于水,你知道什么?然后教师适当引导对相关概念分类,形成概念图。


3、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比如在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我就觉得有些幼稚,可以进行适当处理,比如改成在不同的液体中找出水,然后再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


4、至于气体、固体的概念,在最后出示一下就可以了,抓住三种状态的主要区分点:能不能流动,有没有固定的形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8 19:07:3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