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徐武彬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121#

亮点:占位
TOP
122#


TOP
12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2

【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采用课内微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设计,把小车精准到达作为挑战任务,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挑战。基于学生对弹力已有的认识和能力水平,我们对任务进行拆解分层,要完成精准到站的挑战,学生先搞清楚小车的动力方向,还要学会如何控制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的弹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效开展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和小车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1.回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出示任务小车从起点出发车头向前,精准到达指定的停车

3.比较得出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行驶方向、距离

二、项目任务一:让小车朝着车头的方向运动

1.提问:如何让小车朝着车头的方向运动呢?

2. 按要求,学生调试小车。

3.研讨:怎样保证小车朝着车头的方向行驶?

小结: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项目任务二:小车准确到达停车场

1. 提问:小车怎么才能精准到达停车场?

2.按要求,学生调试小车。

3.进行小车项目终极测试赛。

4.研讨:小车停车场距离都是一样的,橡皮筋缠绕圈数为什么不一样?

5.解释可能是皮筋的弹力或小车、车道的摩擦力不同等

四、拓展  

精英挑战赛:小车从起点出发车头向前在规定时间内精准到达指定停车场。

TOP
124#


TOP
125#

亮点:占位
TOP
126#


TOP
127#

“彬彬游乐园”过山车轨道招标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教学过程

.引入

背景介绍:

师:经历了前期的绘制设计图,制作过山车轨道模型,每个小组都带着自己的模型来到了今天“彬彬游乐园”过山车轨道招标会。

由学生提出部分评价标准:

师:如果你是游乐园的游客,你觉得怎么样的过山车更吸引你?你觉得怎么样的过山车能让你放心大胆的玩?

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补充。

提出三个评价纬度:安全性、美观性、刺激性。

[展示评价表]

从这些方面来依次评价各个小组的过山车轨道模型。

.竞标展示环节

1.过山车测速环节(各个小组提供计算器)

那么对于刺激性,刚刚有同学提到速度快!我们就来测一测自己组的过山车速度。

展示器材图片

如何利用这些仪器测出速度大小?

学生回答。

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将一金属片挡在轨道终点,以小球击打金属片的声音作为计时器停止的信号。

小组活动,组长填入汇总表,进行速度评价。

竞标环节展开: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展开各小组的竞标环节。竞标时间是3-5分钟。讲解过程请语言简洁,用时精简。其他小组请仔细聆听,并在评价表上做出你对这组过山车的评价意见。小组汇报结束后,如果你有疑问可以举手提问,由小组成员给予回答。

那么今天的过山车轨道制作究竟会确定哪个小组的模型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有请第一小组。

(注意利用计时器进行时间掌握,教学用三角尺用于坡度变化的测量)

[第一小组进行汇报展示]

汇报结束,由其他小组提问。

师:其他小组可以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回答。

[提问交流环节]

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由小组记录员记录,进行课后后续改进。

[第二小组汇报展示]

对汇报环节进行提示:

师:后续汇报小组,出现与前一组的重复之处可简要说明,或省略。

[提问交流环节]

8组汇报完毕。

完成评价表后,由小组长对成员的评价表进行汇总统计,上前填入电脑excel表的相应位置。

.计分环节

根据表格的数据统计,比较得出分数最高的小组。

最终统计出得票最高的组,为今天招标会的中标模型。

向中标小组颁发“中标证明”。

对其他认真参与的小组表示赞扬与肯定,并表示在课后颁发“参与证明”。

“彬彬乐园”招标会圆满结束。

.拓展延伸

过山车的选址是后续要面对的问题,以此为由,请各个小组思考讨论,实地走访,为下一次“过山车建造地址讨论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彬彬游乐园”过山车轨道招标会

安全性      

选址?    刺激性          

美观性

TOP
128#

亮点:占位
TOP
129#

活动好丰富呀!

“彬彬游乐园”过山车轨道招标会【教材分析】
巴塞罗那 发表于 2023/2/22 19:01:56
TOP
130#

教案可以盗用吗?
TOP
131#

教学如何从模仿别人走向创新

https://mp.weixin.qq.com/s/wCIYmXja368BNWtTNxwZ1w

TOP
132#

教学如何从模仿别人走向创新

交接班的时候,原来的班主任茅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这个班要用“猛药”,不然收不住。我将信将疑:难道会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带着忐忑踏上讲台,发现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上课也老老实实,提问的时候,小手直举,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没曾想,这样的“太平日子”才过了一个多月,学生的“猴性”就开始暴露了。上课插嘴的、做小动作的、赖作业的、课后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的、做值日的时候用扫帚当武器的……麻烦一个接一个地来,我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手忙脚乱。
    

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叫小齐的男孩子,三天两头闯祸不说,没有哪门功课的作业是按时完成的。一次,我在早读课上发现小齐又在抄数学作业,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大声训斥。


我当时的师傅徐南正老师刚好进门看到这一幕,用眼神暗示我让孩子回教室上课,然后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个孩子很特别,你能不能换一种看法?”我疑惑不解。“你看啊,小齐这孩子每天都很早来学校,就是为了补作业,对吧?”我点点头。“他不会做,就抄同学的,对吧?”我又点点头。“他只抄课代表的,不抄成绩一般的,对吧?”我有点好奇。“上次王老师赶他回家,他死活不肯回,对吧?即使老师不待见,他还是向你们问好,对吧?”我越听越觉得这个孩子就像“UFO”一样,充满了神秘感。
    

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的内心如此强大,学习的意志如此坚定,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如此强烈!在这一刹那,我觉得这个叫小齐的孩子是如此可爱!课间,我把本子悄悄地还给了小齐,摸了摸他的头,一句话都没有说。上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小齐听得特别认真,即使他还是没有完全听懂。


此后,我坚定了这样一个教育的信念: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孩子顽皮、淘气、喜欢搞恶作剧的背后,依然有一颗渴望学习、渴望长大,甚至渴望伟大的童心。把他们当作“UFO”一样来研究,你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如果你的班级里有像小齐一样的“差生”,那是上天给了你一个成为教育家的机会。换一种看法,烦恼的日子也可以阳光灿烂!


严格的爱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读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个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从教前两年,徐南正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管理班级、如何组织活动、如何与学生谈话,帮助我走过了艰难的适应期,让我成为了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从教第三年,我便师从著名特级教师庄杏珍,踏上了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庄杏珍老师,她曾两次赴北京跟随叶圣陶先生编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了“形象的语言与语言的形象”等教学见解,深得叶圣陶、袁徽子等语文大家的肯定。有庄杏珍这样的导师,是我教学生涯最大的幸事,让我经历了一段“严格的爱”。





记得是1991年初夏的一天,听说庄杏珍老师要来学校听我的课,我便让学生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读得滚瓜烂熟,还指点了一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先写一段感想,生怕课堂上学生发言时出洋相。40分钟的课上得很顺利,特别出彩的是最后畅谈对李大钊精神与品质的感想,发言的几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沾沾自喜。
    

没想到庄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我:“学生的感想是即兴发言,还是预先写好的?”我搪塞了一下。庄老师毫不客气地戳穿了我的“小把戏”,严肃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这句话犹如针刺一般,扎得我喘不过气,直冒冷汗,也扎破了“上假课、假学习”的“泡沫”,让公开课返璞归真,走上了教学的正道。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就要奉行一个“真”字。由此,我确定了“三不讲”的教学理念: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庄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对于教学,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上课时小小的失误,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有一次,我执教《渡船》,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课尾,一位女生在总结发言时滔滔不绝,我听着有些不耐烦,就借用文中老奶奶的“唠叨”打断了她的话:“你这样说话就叫‘唠叨’。大概善良的女人都有点‘唠叨’。”听课的师生都被逗笑了,那个女生红着脸不安地坐下来。
    

没想到,我自以为风趣的课堂问答环节,却被庄老师揪住不放:“你想干什么?这是风趣还是油滑?老师的笑声是赞美还是讽刺?你想要什么样的课堂?……”连珠式的拷问,让我窘迫不堪,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有人说“瑕不掩瑜”,这堂课还是上得挺好的。





庄老师一针见血地说:“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教科书,一言一行都是范本。表面上是话有点出格,但骨子里是做人有瑕疵。记住啊,课品就是人品!”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教育无小事,课堂无小节,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庄杏珍老师用“严格的爱”,磨砺了我的行为品性,也磨砺了我的教学品格。教学中的不良习惯,非“刮骨疗伤”不可。痛了,才能真正改了!“严师出高徒”,此话一点都不假。



要有主心骨


参加过赛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听这个特级说,有道理;听那个专家讲,也有道理。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很有见地,也很有启发。问题是,你该选择哪一种?常常是纠结来纠结去,最终整成了一个“四不像”。我不止一次讲过那堂失败的作文课,每次讲述都会给自己一个警醒:教学要有“主心骨”。






一次公开课,我以绸都三座织女塑像为写作对象,先组织学生观察、描写塑像的形态,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塑像想象、创编故事。两个习作任务,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都要完成,难住了四年级的学生。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就匆匆赶着学生编故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只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上砸了,我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在校长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毅然决定,就从作文教学开始起步。于是,我自费购买了3盘录像带《贾老师教作文》,每天下班回家,就在电视机上看《贾老师教作文》,把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用心揣摩上课的技巧,特别是贾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修改,那种敏锐的语感和妥帖的修改,让我深感语文功底的重要性。





每周的作文课,我就把烂熟于心的贾氏作文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两年128节作文课,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到后来的小改小动,直至最后的全新设计,我摸索出了一条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作文教学之路。
    

我们一定要记住,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听来的,也不是看来的,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我一直记得巴蜀小学李斌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做”的哲学。从教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那是你“做”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故事还是事故,只要你及时记录下来,经过时间的积淀与酝酿,一定会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


TOP
133#

大单元教学——是何?为何?何为?

https://mp.weixin.qq.com/s/LnNdIp_fjjylcayYiGOpng

TOP
134#

大单元教学——是何?为何?何为?[p=38, null, left]大单元[/p]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视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学生真实发生有关、有趣、有用的连接,而大单元不再是原有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最小的课程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路径。很显然,教学目标如果是仅仅关注知识片段、孤立的训练技能,学生则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养。而大单元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p=38, null, left]大单元教学---是何[/p]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提升教学效益、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达成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我们知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去探究体验、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的。而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依托一组性质相同、互相关联,体现学科重要概念、原理或思维方法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就要依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设计单元教学,还要进行内容分析,才能服务于单元课程目标及素养的形成。当然,大单元教学不等于不要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的教学单位还是一节课一节课的来实现的,但是,老师在思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前,要以单元为思考设计教学,避免将教学设计分割成一截一截,或者是一篇一篇,把教学内容分割的过于零散

[p=34, null, left]大单元教学是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教学活动的结构化[/p]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这里的结构化,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在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的统领下,整个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整合化、条理化、纲领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应“左顾右盼、上挂下连”,从课内课外而校内校外,视野从学习领域扩大至生活领域,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如何理解大概念?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认为: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可以说,大概念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呈现样态,所折射的是一种整体层面的、系统科学的认知方式。一个大单元,没有大概念的统领,一篇篇文本就可能只是浅显地关联,不能被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只是碎片化知识,学生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如何理解大任务?大任务是把学习内容安排在典型的学习场景之中,由一个贯穿始终的大任务来统领、驱动,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进行的“完整的学习事件”,而不再是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如何理解大情境?大情境是指整个单元的教学情境,即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同一个真实的生活大情境之中,并将学生暴露于自然的问题情境中,完全区别于用来导入新课的碎片化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他们能够围绕生活中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和探究。在大单元教学中,要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用大概念去统筹单元学习内容,用大任务、大情境去启动单元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体验的过程,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具体来看,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以整体的目标任务为驱动力,依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单元转化为大单元,围绕大单元主题,抓住核心大概念,促进学生迁移应用,设计大作业,发展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


可见,大单元教学一定要立足于课程整体理念和思维。一个大单元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学习事件,因此,大单元教学是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一种微型课程计划
[p=38, null, left]实施大单元教学---为何[/p]观察这张图,它像什么?与老师们交流可以得到很多种答案,比如像鸟的嘴,像弯曲的山路,像一条虫子,像一个数学符号,像一个等高线,像人的鼻子,等等。从大脑中提取出多年积累的相关信息,与看到的图案信息有机结合,产生一个新的答案,并把答案说出来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过程。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唤醒,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旧知”,和他看到的“新知”进行链接,并产生新的、学生自行诞生的成果。图片上直接给出了答案,是鼻子。但上面的那些答案也可能都对,因为原有的“旧知”不同,看到一个新的图案,产生的新的产物是不一样的,没有对错。假如一个单元有五篇文章或五个例题,类似于图片上的这张脸中,有五个部位:鼻子、耳朵、眼睛、嘴巴、后脑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两课时精读课文,用两课时略读课文,或先用两个课时教“鼻子”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再用两个课时教“眼睛”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然后教“耳朵”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最终,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老师给学生画的“脸”和学生在大脑中见过的“脸”是不一样的。到了单元测试,老师就会很疑惑:每节课讲得都很清楚,学生也都会了,为什么一到期中、期末考试就考得很差?实际上,如果要学某一个部位,学生高效自学或充分合作学就能学会。孩子们最难学的是整张脸的布局、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应用,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老师的作用点。而老师的问题是,在整体布局、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学生没有太多要求,把重点放在了低级知识的阐述上。这就是传统的单篇、单例题教学的问题,老师把一篇文章、一道例题讲得再透、再深,它就是个“鼻子”而已,不可能是整张“脸”。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就有了答案: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必定要整体教学,因为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认识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是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以任务的视角认识情境,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发生?知识到哪里去?补充知识背景,明确知识的意义,即是探讨知识的来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构建,即是探讨知识产生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发展,即是探讨知识的去处[p=38, null, left]大单元教学--何为[/p]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成为众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2016年,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新课标,2020年基于时代需要进行了修订,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升级迭代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目标体系由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转型。新颁布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延续了此前2017版2020修订版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宗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已经来临。这意味着,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更多地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记忆,转变为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科知识,还要从学科的逻辑性转向培育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迁移的素养,真正实现五育融合,立德树人。大单元教学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并成为一线教师较为推崇并积极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指向课程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落实双减政策,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这为“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那么做为一线教师如何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贡献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呢?关注大单元,驾驭大单元,高质量实施大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迁移、结果反馈、根据需求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特征,即最小课程单位或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这里的“结构化”,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在大概念(主题)、大任务、大情境的统领下,整个大单元的教学活动条理化、纲领化,纲举目张。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是“左顾右盼、上挂下连”,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视野从学习放大到了生活,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学习即生活”。现在有多种理念在推行,如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这些理念最后的抓手和载体都是单元。在这里做的大单元分类,这个分类不一定十分严谨,但是比较通俗,便于老师理解和操作:自然单元教学:自然单元即教材单元。现在大部分学校践行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多属这一类。教材由富有经验的老专家编写而成,但仅仅基于教材教学是不够的。大单元教学还有“大容量”,目前教材的容量都是不够的。课标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可以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在大单元教学内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学习更多选择。因为只有课堂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体现20多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更好落地。但增加容量并不是从传统的单元教学摇身变成大单元教学,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在于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大概念、大情境统领下的结构化设计。重组单元教学:重组单元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学科内重组,即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多个知识点进行专题性的有效整合,以实施学科育人。如数学分为4类,数学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数学代数是一个专题,它下面又分为数、式、方程、函数,方程下面又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第二类是同领域多学科整合。即在同领域内,用一个大主题,把多个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便于关联与迁移如浙江省早在多年前就把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叫“科学”。第三类是跨领域重组,是用一个大概念或主题把多个领域的多学科的知识组织在一起。比如下表设计的“民族风情”主题整合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重组单元教学,必须要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实现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更重要的是,大概念、情景、大任务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大单元,没有大概念、大情景、大任务的“透视”,一个个例题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要依据课标,把握教材,读懂学情,提炼大主题或大概念,叙写大单元目标和学业评价。依据相关设计理念,进行教学结构化活动设计和分课时规划表及分课时实施与反思改进的结构化过程。理解并践行“精而深”即“少即多”的课程理念,聚焦核心、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这是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有区别:核心素养~逆向设计~评价先行~任务驱动~真实问题情景~活动开展~展示反馈~迁移应用~作业设计,而不是传统教材单元教学仅仅完成教学任务。
TOP
135#
TOP
136#

为什么课件没那么重要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很多同事觉得还行,说了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一位教师没有来听课,给我留言“听说你今天的课很不错,课件能不能给我学习一下”。
   虽然我明知道课件用处不大,但还是发了过去。

   我的课件有3个版本:第一版、精简版、极简版。第一版是在一个班上课用的,比较粗糙。精简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改。而极简版则是在另一个班上公开课用的,不超过5张。所谓删繁就简,大概可以用来形容我修改课件的过程。

   让我产生少用甚至不用课件念头的大概是两年前的一次听课。
那时候区里组织名师课堂,其中一位是全国名师肖培东。肖老师上了两节课,一节课是《老山界》,一节课是《表里的生物》。两节课下来,自然是好评如潮。而肖老师每节课的课件只有一张幻灯片。
   肖老师后来现场说课,提到课件是为了方便大家拍照,不然他完全可以不用。

   他主张,语文课要让学生多低头读课文,少抬头看课件。
当时我就觉得很有道理,也想试一试。我在常规课上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并不好,而真正让我摆脱课件依赖的是去年的一次公开课《纪念白求恩》。因为是公开课,全校语文教师可能都会来听,自然压力不小。而这种压力也转化成了我备课的动力。我反复研读课文,一些段落基本上能熟读成诵,琢磨文章的结构和叙议结合的写法,品读关键词句,预设学生的各种可能反应,想象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景,设计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语,思考学习这一课对于学生的意义等。那几天,我仿佛开启了循环播放模式,课文的词句和学生的表现在我脑海中反复预演。功夫不负有心人,那节课同事们反响很好。而那节课的课件只有一张幻灯片。我成功了!那节课后的一两个星期,我都沉浸在喜悦中。后来上常规课,我也会制作课件,但一般都不超过10张。课件越简单,我越能解放自己,有更多时间琢磨课文,琢磨学生,琢磨课堂预设与生成,从而改进教学。每当我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里探险,学生窥得语言文字的奥秘后,他们都会惊喜不已。比如读《美丽的颜色》,我问学生:“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这句话太啰唆,能否简写成:“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他们的镭!”经过讨论后明确:四个“转向”,让本来一瞬间完成的动作拉长了,仿佛一个慢镜头,可见这一刻的重要,也可见发现镭的艰辛,更可见居里夫妇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学生眼中闪烁着发现的惊喜,他们仿佛在说,语言实在是太有魅力了。为什么课件没那么重要呢?因为很多重要的东西课件是无法呈现的。比如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回答恰如其分的点拨,拉近师生距离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教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的激赏语言等。课件只是器,只是工具,而语文课最重要的是道,是语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我们用不好别人的课件,别人也用不惯我们的课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中有课,就能少用甚至不用课件,臻于“大道至简”的境界。课件本身除了助力我们的课堂外,也是对课堂的掣肘。课件本身是线性的,它规定了课堂推进的“路线图”,而课堂本身因为有启发、有碰撞、有生成而具备多种可能性。因此,依赖课件就会让我们更关注课堂进度而非学生的学习本身,从而让我们对课堂的精彩生成和转瞬即逝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课件没那么重要,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是机械的训练。而语文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中离精神和灵魂最近的科目,它追求的是自由,追求的是有趣的灵魂,追求的是诗与思。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让我们偶尔使用课件,经常涵泳文字,总是凝视自我和学生的心灵。这样,才无愧于“语文”二字,才无愧于“教师”称呼。
最后编辑巴塞罗那 最后编辑于 2023-04-02 13:23:32
TOP
137#

“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https://mp.weixin.qq.com/s/4jBLFF_hmeNKXuein9Wqng

TOP
138#

“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新老师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

越是优秀的学生,他越是舍不得批评;而越是成绩差、品行不端的学生,他越是要拼命地骂、拼命地批评。

老师们很少会去想,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

实际上,你的批评,对越是优秀的学生才越有效,而对越是品行不端的学生越无效。

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常常碰到如下场景?

好学生犯错了,你可能话还没有说,刚把他叫到身边来,语气刚刚才严肃一点儿,他就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了。

而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呢?

可能已经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是到了你的面前,头一低,脸一沉,任你骂得口水都干了、气得头发都立了,但是呢?他就是岿然不动,等你骂完之后,他该干嘛还是干嘛。

请记住一句教育上的至理名言吧:

所有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学生;所有好教育的学生,都是自尊心强的学生。

学生教不教的好,与你批评得好不好关系其实并不大,而与学生自己拥有多少“自尊心”的关系却很大。

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常常在研究的,不是这么提高自己骂人的技术、批评人的技巧,而是这么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你有本事让每一个后进生都有“优秀学生”的自尊心,那么你想吧,你的教育又怎么还会有什么难题呢?批评起来,又怎么会很累呢?

各位老师,你看出来了么?我们在批评学生这件事上,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如果还没有思路,我继续给大家提个醒。

1、对所有学生的批评,要一视同仁

在批评学生这件事上,我们千万不能陷入“马太效应”的陷阱——“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A、在好学生犯错时,我们不能因为他带有好学生的光环而选择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他

是学生就会犯错,因为会犯错,所以他是学生,他来当你的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就是在犯错误的时候需要接受你的批评、纠正,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的。你一味地迁就、纵容,反而会使好学生产生骄傲自满、虚荣心等负面的情绪。而且,因为好学生自尊心强,其实你只要稍微给一点儿严厉,就能够让他们获得刻骨铭心的记忆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总是最容易见效果的。

B、在后进学生犯错时,我们也不能带有负面情绪

不能因为这个学生以前怎么样,就给他贴好标签,然后在批评的时候不停地给他翻旧账、把他的问题上纲上线。

见到简单的批评已经无法触动他时,你也千万不能盲目地给你的批评加码。

记住,当你和后进生的关系已经特僵时,亦或者他对你的要求已经觉得无能为力时,他们会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可能不会反抗,但是也不会理睬你批评里的任何一句话,会让你的正常批评成为个人的脱口秀、独角戏,白白浪费你的力气。

2、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第一步不是批评,而是提高他的自尊心

什么是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自尊心能够积极履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对工作有强烈责任心;在学习方面,能够发扬自觉、勤奋、刻苦的精神。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如果想要取得进展,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步绝对不是批评他们,而是想办法先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哪怕是一点点,哪怕就是当时那么一会儿,都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你这场批评盛宴是否能够最终取得效果。

那么,应该怎么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呢?

A、想办法让学生先冷静下来。冷静是处理任何学生问题的前提

如果无法冷静,你也可以采取一些应急的手段。

我遇到过一个和老师吵架的学生,到了我的办公室还为自己“据理力争”,有和老师打架的架势。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大拍桌子,大吼了他一下。这种来自第三方的震慑,让他瞬间冷静下来了。

我还遇到过很多打架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方还气呼呼,有一点儿没打完的样子。为了让他们冷静下来,我总是会佯装发怒,“如果还没有打完,你们可以在我门口继续打,打完我们再处理问题。”哪有学生听过老师让他们继续打架的啊,他们立刻冷静下来,看我后面还要说什么。我继续说,“打伤了,先赔钱;严重的,扭送派出所。”我装作拿出手机,随时准备拨打报警电话的样子。到这一步,学生基本就彻底冷静下来了。

(我的方法,大家看一看,不一定要学。)

B、从学生近期的良好表现来开始你们的讲话

等学生冷静下来之后,我一般不会直接切入到这次的问题当中去。我可能会让学生给我先帮点儿小忙,拿个书啊、捡个东西啊、叫个人啊。是什么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先确认,他们现在并不反感我的指令。这其实用的是“登门槛效应”的道理,只要学生肯在一些小事上顺从你了,那么他接受你后面更大的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增。(对于这个效应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下我专栏前面的内容,有专门涉及)

接着,我会从这名学生前面一段时间良好的表现作为我的谈话的开场白。

比如,我常会说,“某某某,老师实在无法相信你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因为你在老师心中一直是特别正面的形象。”然后会举例子,他有哪些表现好的地方。为了增加这套说辞的可信度,我还会讲,某某某老师或者某某同学就经常在我面前说你的这些优点。

在说这套话的时候,我会时刻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一般情况下,当你说到例子的时候,学生就应该会有反应了,当你说到某某老师、某某同学都说他好话的时候,在他眼神中就能明显看到触动了。

当你发现这些变化的时候,说明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开始被调动起来了。

3、用“下门槛”的方法,来结束你们的谈话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他会采取下门槛的技术来结束这次谈话活动:

即先提出一个较高的这个学生无法完成的任务、吓一吓他,让对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先重视起来,而后再以较低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迫使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并因为这个代价而得到教训,最终因为这个教训获得行为习惯上的改变。

举个例子:

一个打架的学生,你已经通过前面的方法,提高了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打架是不对的,我这样一个好学生打架,更是让老师、让同学失望的”。

那么之后,你就可以和他谈问题的解决了。

比如,你可以和他说,他这次打架的问题很严重。学校都已经给你施加压力了。根据学校的反馈,他可能要受到校纪处分。而一旦受到了校纪处分,将来要记入档案、前途就没了,爸妈就要伤心欲绝了,等等!

然后,你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觉得不严重,你继续加码。直到他觉得难以接受,神情痛苦为止。

接着,你可以话风一转,“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好同学,真心不愿意见到你被学校处分,所以,我会尽量和学校求情的。但是,你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悔过的表现。”

你只要说出类似的话,学生看你的语气有所缓和,肯定一下就能击中他紧张的心。

这时,你再向他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他不但会非常乐于接受,而且内心里还会特别感激你这个为他考虑的好老师。

结束语:

批评学生,其实学问很大。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当中。

以上是一点儿粗浅的想法,希望对老师能有一些启发。

重点是想提醒新老师们,越是问题严重的学生,批评得越凶越没用,我们其实可以反向操作,心平气和,从提升他的自尊心上下功夫。

TOP
139#

教师轮岗背后:“双减”之下探寻教育公平

https://mp.weixin.qq.com/s/xnxdTYpmXXybYgQt3JEU1g

TOP
140#

教师轮岗背后:“双减”之下探寻教育公平

从过去小范围的交流探索,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期“双减”“教师轮岗”等一系列教育改革落地,我国教改正在深层次地指向教育公平问题。


北京作为“双减”工作9个全国试点城市之一,其在“双减”背景下深入推进的“大面积、大比例”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备受全国关注。



近些年,北京市通过包括集团化办学在内的多种方式,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已取得诸多实效,其中,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实践也有10余年时间。但本学期开始的新一轮操作,却与此前有很大不同。


“北京这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大面积、大比例,在学区和集团内进行轮岗,是需求导向,把单体学校的供给变成集团供给、学区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家长的期待。”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此前表示。


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干部教师轮岗,从过去以学校为单位供给,强调校际间的教育均衡,已转变到现在以学区、教育集团为单位进行新教育供给侧改革,着眼于义务教育的区域性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教委的数据显示,首批试点,东城、密云两区超过3000名干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据了解,年底前,海淀、朝阳等6个区或将跟进实施,目前正在加紧制定轮岗方案。


从全国看,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已大范围推开,除北京外,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也都已部署将该政策常态化、制度化。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教师交流轮岗或将入法。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应当按规定组织教师交流轮岗,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将被界定为法定义务,这也释放了我国将积极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强烈改革决心和信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实际上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享有好的教育资源,遇到好老师。而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也正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之一。


教育新供给侧改革关乎亿万家庭的教育公平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所以这一轮以“双减”为核心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01

新供给侧改革



坐落于北京南城青砖碧瓦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革新里小学,乘上了北京教改的东风。


9月1日开始的新学期,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北京市首批特级校长之一王欢交流轮岗到革新里小学,兼任该校校长。


8月中旬开始,着眼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在北京“大面积、大比例”启动实施,东城、密云两区是首批试点区。


按照北京市的政策设计,校长层面,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该进行交流;教师层面,在编在岗教师,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进行交流。


作为北京知名教育集团的掌门人、校长圈中的“明星”,王欢的轮岗去向备受舆论关注。


《等深线》记者从史家教育集团了解到,本学期开始,史家教育集团为革新里小学带去了集团优质的教育资源,除王欢兼任校长外,还交流轮岗过去两位优秀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史家小学副校长陈燕以及北京市法治学科骨干教师、史家小学教师刘静。


“三位交流轮岗的干部和教师非常积极投入,轮岗后很快就投入到新学校的工作当中,能和集团的工作相对接,并且能从集团资源的角度同步思考和构建教育教学工作。”史家教育集团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革新里小学属于北京市东城区天永学区,学校的艺术教育一直比较有特色,但整体教育资源在学区中偏弱,而天永学区本身又是东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均衡的学区,这让优质教育均衡的需求迫切。


依据东城区整体部署,9月的新学期,革新里小学被新纳入史家教育集团,成为史家革新里小学。集团校,叠加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让集团的优质资源向革新里小学的流动更为顺畅。


在外界看来,在史家教育集团的“加持“下,未来革新里小学或将有机会成为天永学区甚至东城区的优质资源校。


而这也正是北京此轮深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初衷,即通过“大面积、大比例”交流轮岗,让每一个孩子在学区或教育集团内,就有机会享有更优质的课程和教育服务。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就近入学、多校划片、实施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但择校热、校外培训热“高烧不退”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间办学质量存在差异的问题。


实际上,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方面,北京已经有10多年的改革积累。但在“双减”背景下,北京此轮启动的实则是一场新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新的教育供给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新的供给主体岗位需求上的干部教师流动。


所谓新的供给主体,指的是学区和教育集团。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区、集团内部按照‘双减’的目标来重新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目的是提高整个学区、集团整体的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让学生在学区、集团内得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体验,从而向学会、学好、学足迈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奕称,北京市此次出台的交流轮岗新政策提出,对交流轮岗不搞“一刀切”,不转组织和人事关系的轮岗,只是限制在学区和集团内进行。经过多年持续深化的改革发展,目前北京学区、集团的建立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的学生,这就为此次改革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据了解,根据城乡布局和教育资源均衡情况,北京的交流轮岗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城区着力推进跨学区和集团交流轮岗,实现学区和集团区域内全覆盖;一种是远郊涵养区按照城乡教育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交流轮岗。


在首批试点中,北京市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东城和密云两个区,进行差别化的供给侧改革。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个试点区就交流轮岗工作,根据各区实际情况也实施了差异化的人事制度。


一位北京某中学校长告诉《等深线》记者,东城区之所以被纳入试点,是因为东城的学区化条件成熟,有多个教育集团,且教育资源相对平衡,“在一个学区内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需求”。


据了解,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进行学区化改革,以调整基础教育阶段的供给结构,即从单校供给,转变为多所学校连成一体的学区供给或教育集团供给。以东城区为例,该区目前已形成了七大教育集团,并探索出“区管校聘”长效管理经验。


只有把供给体扩大了,需求侧才能够得到更多的满足。也正因此,北京此轮交流轮岗,各教育集团以集团内优质资源为重要“抓手”,深入提升整个集团的教育供给能力。


“这次轮岗的力度是很大的。”前述史家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史家教育集团在集团范围内一直在实行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而本轮作为北京市首批试点区,交流轮岗既有集团内的交流,也有集团外的交流,各个层面的交流轮岗都有。


记者注意到,本学期开始,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各教育集团都进一步加大干部教师轮岗流动力度,校长、副校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都参与轮岗交流。


据了解,北京此轮交流轮岗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而就轮岗的这“三个主体”,北京市教委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比如校长、书记,要在校长职级制的基础上,在职级提升过程中走多所学校,不能只在一所学校任职。骨干教师要实现分布上的全覆盖,即每所学校都要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虽然未必全科都有,但可以在学区供给上科学配置、优势互补。普通教师则是根据他们教育服务的特长,按需求和年限流转。


前述中学校长告诉记者,骨干教师既包括拥有“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也包括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而“骨干教师”包括“校骨干”“区骨干”“市骨干”。


从北京市官方此前披露的信息看,骨干教师是交流轮岗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教委在10月初发布了一份交流轮岗“满月”报告,对东城、密云两区19所中小学校近4000份的调查问卷显示,2021年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中,23%具有高级以上职称,33%具有一级职称,拥有特级教师、市级骨干、紫禁杯班主任等称号的骨干教师占36%左右。


“北京市在试点阶段,一定会拿出最好的师资进行交流轮岗。”前述中学校长向记者表示,无论是干部还是教师,轮岗主体都是北京最优质的师资。


按照东城区的计划,本学年度实现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少于2000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起满足需求、科学顺畅的教育人才配置与使用机制,实现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100%交流轮岗。


而据密云区教委此前消息,这个学期,密云区20名骨干教师分赴密云山区、乡村学校轮岗。2021年,密云区已安排118名教师城乡流动,下一步,将再安排区级以上骨干教师70人开展学科指导。


按照先教师后校长、先小学后初中、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北京市实施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思路是,在试点基础上着力实现干部教师在区域内有序流动。


而在交流轮岗时间上,北京市教委表示,为了保持基础教育的稳定性,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为单位,“不低于一年”。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部分学校教师轮岗的时间最少是3年。




02

需求导向



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并非新事物,我国最早的制度设计可以追溯到1996年,彼时国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校去定期交流。2014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又专门发文,具体规定了每年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


也是在那一年,北京市开始大范围实施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并将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北京市曾宣布,将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当年,东城区宣布启动为期7年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而在此之前,西城区有学校甚至实行了教育集团内“留学生”政策,即学生和教师双向流动。


前述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对东城区来说,集团内部或跨教育集团的交流已经实施多年,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密云区的相关实践则更久。2005年,密云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至今已经走过16年。从最初解决学校结构性缺编,到解决农村薄弱校公平发展,再到着力于农村薄弱校办学达到均衡优质,密云区的轮岗交流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实现了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所有学科全覆盖、所有校级干部全覆盖。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教务主任向《等深线》记者表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以来,作为高中校,确实感受到了初中生源质量的整体提高,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但北京市此轮在“双减”背景下实施的“大面积、大比例”交流轮岗,并非此前改革成果的简单延续,而是需求导向明显,且供给单位从学校供给改变为学区供给、教育集团供给。


据了解,此前北京市实施的交流轮岗,出发点更多是为了促进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教师的流动是由强入弱的地方,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但此轮交流轮岗,更多是按需流动,是有目标岗位和具体任务的交流轮岗。


李奕此前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称:“新政策关注的不是交流轮岗人数的多少,也不是交流轮岗的层级高低,而是交流轮岗能够解决学区、学校教育供给中的那些短板和弱项。比如,这次东城区交流轮岗的2000名教师中,虽然也有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但更多的是有优质教育服务属性的教师。”


实践中,这种需求导向,甚至要匹配到学科组、年级组的实际需求。比如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语文教师周群,今年轮岗到前门外国语学校,其主要任务就是把该校语文学科组的教研带起来。

而据记者了解,按照落实“双减”的要求,在学区和教育集团内,重点是加强学科组和年级组的建设。


这种需求导向,在北京市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准备工作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按照北京市8月底披露的规划,到2021年底之前,将再启动6个区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试点。目前,西城、海淀、朝阳、大兴、门头沟、延庆6个区正在制定轮岗工作方案,其他区也在主动推进。


据了解,第二批6个区已启动学区和集团全覆盖的再完善工作,同时对本区特别是学区和集团内的教师进行底数摸清。


底数摸清主要是指要搞清楚其有优势的服务属性,甚至细化到每个学科、每个人。李奕表示,至少要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整体的优质服务属性摸清楚。


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各区先要形成供需报表,从学区、集团的角度把供需对应上,能对应上的就先去执行,有一些对应不上、真解决不了的可以先搁置。还有一些本学区、本集团解决不了的,就要上升到区级层面进行统筹安排。




也正因是需求导向,此轮交流轮岗还是双向交流、互动轮岗。比如,革新里小学原校长赵丹阳作为独立法人,本学期开始担任史家实验学校校长,革新里小学优秀法治教师郭丽萍轮岗至史家小学高年级校区。再比如,密云某山区小学,迎来多位城区教师轮岗的同时,也有多位本校教师轮岗到城区学校。


“轮岗教师需要面对新工作氛围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多方面需要磨合,毕竟在开学之际,需要马上投入新工作并适应,这对轮岗教师是一种挑战。但轮岗教师有这个能力和水平很快融入并做好轮岗的工作。”前述史家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机制的保障、工作氛围和环境的融通很重要。


据了解,北京市本轮交流轮岗更加注重的是政策后期的作用和效益的发挥。


就在轮岗实行两周后,北京市教委在对交流轮岗教师的教研组活动质量和作业研究质量的追踪中看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教师们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注入全新的课堂教学要素和内容;运用了不同的作业素材和作业载体,让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作业量少了,大多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


此外,北京市教委还要求交流轮岗的教师把重点任务放在如何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后三点半的学科辅导,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课内作业总量少了,但难度和对能力的要求尺度可能有所提升。


不少家长也从本学期开始深刻地感受到了“双减”和轮岗带来的变化:孩子回家没有作业做了,甚至连试卷都见不到。


据了解,由于目前学校都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同一个教研组不同年级的教师分工协作,为轮岗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机制保障,让教学质量规范化、标准化。而由于轮岗教师面对的学生需求不同,教师们都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上的分层培养。


从密云区第六中学轮岗到密云区第五中学任校长的冯振开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过去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现在要求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时效,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交流轮岗也为学生打开了不一样的视野。从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轮岗到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教师吴建伟对体育教学的思考,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在吴建伟看来,身体和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体育课对学生意志力、品质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03

差异化的人事制度



为提高干部教师轮岗的积极性,保障该制度能常态化、制度化,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干部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


人事制度是对交流轮岗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按照北京市的政策设计,参与交流轮岗的干部教师,不强求调动组织关系、人事关系。这也是此轮交流轮岗跟以前交流轮岗的显著区别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东城学区化条件成熟,而密云城乡之间差异大的实际情况,两个区采取了差异化的人事制度,即密云区“人事关系跟着岗位走”,而东城区“不强求轮岗教师迁移人事关系”。


密云区一所山区学校的相关人士向《等深线》记者表示,本学期,该校从城区学校交流轮岗过来10余位干部教师,都是“带着编制来的”。


该人士称,交流轮岗来的教师,会参照该校工资标准执行,绩效考核和基本工资都和原学校没有关系。同样,该校交流去城里的教师,其工资也会按照城里的标准执行。


就为何“人事关系跟着岗位走”,密云区教委人事科科长张冠军此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山区学校有乡村教师岗位补助,人事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待遇,此外,人事关系是否在校还影响到教师能不能在所在学校评优评职称。”


据了解,因密云山区学校有补助,所以同级别教师的工资,山区会比城区高。


“山区学校的教师,会有一笔乡村教师岗位补助,由北京市按人头统一发放,根据学校所在的位置,属于深山区还是普通山区等,补助标准有所不同,高的大概每个月5500元,中等的4400元,低的有21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这个补助和教师的职称、级别没有关系。”


上述密云某山区小学人士称,该校所享受的补助标准是每月4400元,干部、教师同等标准,轮岗的城乡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此,同级别的教师,山区会比城区年收入高四五万元。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此前密云区也实施了教师交流轮岗,来该学校的教师都是按照本校工资执行,并没有额外的补助。


山区学校工资比城区高,那么如何实现山区教师向城区流动的待遇倾斜?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评优评职称与交流轮岗经历挂钩,是交流轮岗待遇倾斜的一项重要内容。


按照北京市的政策,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将作为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条件之一。


“交流轮岗经历是评职称的一个必备条件。我们学校已实施多年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此前评职称与轮岗经历一直相挂钩。”前述密云山区学校人士表示。


不过该人士也坦言,由于城区学校高级职称比例一般较山区学校高,名额更为紧张,到城区轮岗前,山区教师会先完成职称评定,或者轮岗结束后,带着轮岗经历回到山区学校再评。


与密云区不同,东城区着力推进的是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为了充分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东城区选择了不一样的路径。


“不强求轮岗教师迁移人事关系,而是要突破校际干部教师管理使用的壁垒,完善学校间、学区间、区域内的交流轮岗机制,让干部教师完成由‘学校人’向‘学区人’再向‘系统人’的转变,不断扩大优质管理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东城区教委主任高伟此前表示。


据了解,东城区早在2014年就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其改革的目标在于统筹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县(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障碍。


这意味着,依据东城区的路径,若一位市级示范校教师轮岗到普通校,其依然能保持原来的身份。


“无论是荣誉称号、职称,还是工资绩效收入,都是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大家都希望至少能维持原水平。”北京市一位中学教师向记者表示。


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教师工资与各区财政相关,而同一个行政区内校际之间的绩效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部分轮岗干部教师轮岗前后可能薪资待遇有高有低。


北京某小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教师的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这个全市差别不大,但绩效工资,各区之间有差异。“之前有学校教师需要去其他区交流,开介绍信的时候,发现其他区的绩效工资包含的具体项目和我们学校不太一样。”


前述中学教师也表示,如果教师工资不统一,那么轮岗中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效果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机制做保障。


不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坦言,统一教师薪酬待遇,当前看难度较大。


“教师的档案工资全国差不多,但绩效工资差异较大,造成了全国有低工资区、高工资区。比如河南,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在两三千元左右,但是像深圳,教师年薪可以达到五六十万元。要完全做到工资统一,短时期内是很难的,即便在北京市范围内也是很难做到的。”储朝晖说。


04

“双减”逻辑



今年以来,“双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所谓“双减”,指的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党中央对”双减”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并确定了9个“双减”工作全国试点城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试点内容包括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


北京是试点城市之一。据了解,中央和北京市的“双减”文件,并没有直接提到干部教师的流动,但北京市在过去多年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给“双减”试点增加了自选项。


李奕表示,北京市“关注到作业改革、课后服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是由人来推进的”,也因此,明确了“必须促进人员的这种流动和优质服务的整体提升”。


目前,全国尤其是各试点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类培训已被叫停。从11月13日开始,好未来、新东方、学大教育等机构陆续发布公告,宣布退出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市场。


“双减”工作提出,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这意味着,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教师,无疑是推动改革和实现改革的主角。


进入到“双减”时代,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已经不仅着眼于教育公平。二者之间的一个逻辑关系在于:当义务教育实现更大区域内均衡、高质量发展时,教育焦虑、择校热、学区房热等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孩子们也可以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被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本位。


近些年,区域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择校热一直高烧不退,而作为择校热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学区房的投资与炒作,在加剧教育不公的同时,也与中央房住不炒的精神相悖。


以北京市为例,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一直在调整招生入学政策,弱化单校划片,强化多校划片,以缓解择校热与学区房热。今年随着7月初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落地,备受关注的北京三大教育强区已全部实现划定时间后房产不再对应单校划片。


多校划片被教育部门视为缓解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的突破口,事实上,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7月初北京市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落地后,北京三大教育强区东城、西城和海淀的顶尖学区房价出现集体“松动”,甚至大幅跳水,有西城德胜学区内的学区房降价超100万元甚至近200万元。很长一段时间,北京顶尖学区房的交易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但有房地产专家向记者分析认为,只要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破除。也正因此,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来推动区域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被寄予了莫大期待。


李奕此前在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称,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推进过程中,“家长对教育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认识,会影响到他对学校的选择、对学区房的认定等,相信肯定是带有化解作用的”。


“推进教师轮岗工作,更加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服务于孩子,自然会带来周边环境和资源的相应变化。”李奕表示。


教师轮岗,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择校热,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观察。可以肯定的是,优质学校、优质学区捆绑房价的局面,正在破局。


虽然此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在“双减”背景下备受关注,但由于交流轮岗实际上在“双减”前已实施,所以,在储朝晖看来,不能把二者过度对应。


“干部教师轮岗,只是实现学校之间教育均衡的一个路径、一种方式,因为当前过量校外培训的存在,就是由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且考试评价过于单一。那么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对教育均衡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个作用就主要体现在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上。”储朝晖向《等深线》记者表示。


储朝晖认为,不能只从一般意义上谈交流轮岗与“双减”的关系,而是应该具体到一所学校的情境,具体到一个岗位、轮岗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全国看,交流轮岗实施后,有双赢的,也有两败俱伤的,所以,很难在轮岗与‘双减’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多因多果的关系。”




05

机制保障



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北京市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成效如何,备受各界关注。


“北京市此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刚开始实施,成效不会短时间完全显现,大家还要等试点一段时间看看,通过评估反馈,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一个政策的实施,肯定是要有这个过程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向《等深线》记者表示。


但杨东平也认为,轮岗不能操之过急,每年轮岗比例在10%是比较合适的。“轮岗的比例过高,会影响实施效果。”


从目前北京市的交流轮岗政策看,对跨行政区轮岗,北京市的态度是很谨慎的。


李奕此前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表示,(跨区轮岗)是教育部门一直以来感到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在此前北京市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曾经把海淀、东城两区的教师流转到延庆或者密云远郊区县,但实际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生活、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匹配度也未必达到理想的效果。”李奕说。


储朝晖也表示,跨学区、跨行政区的交流轮岗,其半径越大,成本越高,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也越大。


也正因此,受访人士认为,让干部教师没有待遇保障上的后顾之忧,围绕轮岗,其实需要一个能够落地的配套方案给予支持,包括绩效工资如何倾斜或统一、补助标准、后勤保障等。


北京市此轮交流轮岗政策虽有基础,但挑战和难度也不小。对此,北京市也对保障政策给予了充分考虑,其中除交流轮岗与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挂钩外,还包括:“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干部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课后辅导的专项经费也全部到位。”


储朝晖认为,依靠教师流动来解决所有教育均衡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的责任应该在行政部门,而不是由教师来买单,否则会产生问题。“政府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据了解,对轮岗干部教师,流入校会提供食堂、通勤班车和教师宿舍等便利。比如前述密云某山区学校,为了解决城区教师轮岗到山区来之后的交通和住宿困难,学校会向轮岗教师提供宿舍。


但对需要在城乡之间每天折返,或身处于繁华都市的教师来说,轮岗带来的交通问题可能更为明显。


密云区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周畅,2019年轮岗到位于密云库北山区的高岭学校,上班时间从过去的“出家门到教室5分钟”,变为至少1个小时车程,“无论冬夏都要很早起床”。而类似的情况,在密云还有不少。


前述受访中学教师告诉记者,集团内有些轮岗是跨行政区的,上下班的时间有长有短,差别较大。虽然轮岗教师有相关补助,但补助标准并未细化到路途远近这样的现实差别,而是采取统一标准。“如果让补助标准再细化到路途远近,确实有难度,但是教师的一些困难也确实存在。”


交流轮岗的周期设置,是影响教育教学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因此,北京市并没有设置“一刀切”的要求,而是提出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为单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校的交流轮岗都是以3年为周期,但也有短期交流。多位受访教师和专家都告诉记者,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轮岗周期不适宜时间太短,仅仅一学期或一年可能会影响轮岗效果。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看来,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轮岗应该至少三年,或一个周期,比如初中完整三年,小学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或四年级到六年级。如果只轮岗一个学期或一年,可能会打乱整个学生的教育体系,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孙东东连续30多年参与了北京大学招生工作,此前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部分省份招生组组长。


孙东东告诉记者,他曾经调研过大学生农村支教,部分学校的负责人曾经反映,支教为学校带去了优质师资的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担忧,因为支教时间较短,半年或一年,教师无法系统教授课程。下一拨再来支教的教师,可能与上一拨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


在教师看来,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仅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也应该让教师之间拥有平等的机会。


一位中学教师向记者表示,借着交流轮岗的契机,应该让不同学校的教师拥有均等的做公开课的机会,不要让教师输在中途跑。


校际差异,是交流轮岗的现实背景,也是交流轮岗所面临的挑战之一。记者注意到,提及交流轮岗,业内经常会提及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日本的教师交流轮岗有值得借鉴之处。


孙东东告诉记者,日本的教师轮岗能实施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之间差异很小。而我国学校间差距很大,这种情况下,教师轮岗想要落地好,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合,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好的条件。


第一,轮岗教师之间的差别不能太大。


“我是有体会的,有的大学请我们帮扶去上课,我开始按照北大的习惯,讲完课就离开课堂了,后续的工作不用教师管,但是在帮扶的学校,教师授完课还需要向学生提要求。”孙东东认为,轮岗的教师中,好教师的比例要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轮起来,他个人认为要达到60%以上。


第二,要有好学生。


就是能和教师匹配的学生,避免好教师到普通校学生“吃不了”,以及一般的教师到尖子校学生“吃不饱”的情况。


第三,要有好的管理。


要有机制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包括激励机制、后勤保障等,让轮岗能真正轮起来,常态化,


孙东东认为,如果上述三个条件落实不好,轮岗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


“未来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试行过程中,这个可能会是一个比较突出又不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比如海淀区,这个问题可能会更为突出。”孙东东认为。

TOP
141#

什么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https://mp.weixin.qq.com/s/Kpj85Z5fnvNWnMwzNP7wTg

TOP
142#

什么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导读:

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


01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

根底是人格影响力

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

02

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

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

03

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

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

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而有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

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年轻时学过文学、社会学、法学等,但这些学问都逐渐从他的生命中流逝了,最终他的治学落脚到了哲学。晚年,回顾这段学术历程时,他感叹道:“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不是真学问。”那些使他激动过的学问,为什么一个个地从生命中流走?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入其生命的内核,没有成为生命所在的地方。

在教师的学习历程中,什么是教师生命所在的地方?怎么才能让所学之物进入教师生命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来安放教师的求知热情?这就是“教育现场”。
04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1.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
2.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3.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4.各种培训、讲座现场
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1.钉子我曾经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听课过程中,我的手机短信、电话不断。她马上提醒我,既然在听课现场,就要全神贯注。她听课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尾,她的注意力牢牢钉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专注力”。2.钩子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即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
TOP
143#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ekIDPjiqXcjJAH7tN05aHg

TOP
144#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01 课后反思的“五必须”

教学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呢?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对教师而言,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


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


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


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02

课后反思的七条路径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核心素养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所以,核心素养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与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灌”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TOP
145#

李镇西:观课议课,激励教师创新超越的杠杆

https://mp.weixin.qq.com/s/WB2k9Uv_JlMmNMJuDtchxA

TOP
146#

李镇西:观课议课,激励教师创新超越的杠杆

       坦率地说,我当老师时,是不太喜欢专家来听课的。因为有的专家往往用他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来套我的课,评课时这个“原则”那个“性”,高屋建瓴,气势如虹,让我很自卑,似乎没上成他所期待的课,我的课就是失败的,而且挺对不住专家的。所以,我年轻时遇到有专家来听课,我能回避就回避。好在那时候各种“献课”“赛课”的活动也极少,所以能够被专家光顾的机会也不多。[p=null, 2, left]  但是,如果那时遇到的听课专家是陈大伟老师,那我肯定很乐意。因为他不是为我的课做定论的,也不是来炫耀他的“新理念”“新模式”的,而是来帮我把课上得更好的。这是我读了陈大伟这本《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一书后的第一感受。[/p][p=null, 2, left]   陈大伟通过“观课议课”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听课评课”的内涵。在他看来,以往的“听课评课”,听的是老师讲得好坏,评的也是老师讲得好坏,主要指向的是老师;而现在的“观课议课”,观的是师生的课堂活动,议的是课堂上存在的现象和改进意见。如果说“听课评课”只在对一堂课的观摩与评价,那么“观课议课”则着眼于一个教师的提升与成长。我完全赞同且特别欣赏陈大伟的这些理念。应该说,与“听课评课”相比,“观课议课”大大丰富且深化了“课堂”的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渠道和途径,而是日常教学研究的载体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陈大伟是不是第一个提出“观课议课”概念的人,我不太清楚,但我是第一次从他那里知道这个概念的。甚至我认为,他是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视野内,他是研究“观课议课”第一人。[/p][p=null, 2, left]   但这位“第一人”却十分谦恭,所以这本《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其实是一本谦逊的书。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作者对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敬。他提出了观课议课“同在共行”的主张:“‘同在共行’意味着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心情感同身受。”所以,在本书中,读者看不到某些专家居高临下的傲慢,我们感受到的是同一教研组一位优秀同事为你出谋划策。他欣赏你,但不是泛泛而谈地说几句“教态是端正的,重点是突出的”之类几乎对谁都管用的套话,而是真诚地发现你课堂上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闪光点;他也会指出你的不足,但这里的“指出”是他和你一起分析、切磋、交流,比如他不会直接说:“这堂课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是说:“假如我来教这篇课文,我可能会这样上,是不是更好一些?”[/p][p=null, 2, left]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陈大伟作为一个叙述者,在书中是一位无懈可击的“教学高手”,不,我说这是一本谦逊的书,恰恰就是因为他不但是一位研究者,也是一位实践者,而且无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是他学习的方式,包括向他的听课对象学习。陈大伟在书中多处谈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完美或者说缺陷。[/p][p=null, 2, left]   比如,他谈到自己一次执教《我喜欢》。一上课便问学生“喜不喜欢《我喜欢》”,学生众口一词:“喜欢。”又问“喜不喜欢陈老师”,学生异口同声:“喜欢。”他课后反思:“这里的提问显得很随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到底应该怎么回答?若不回答会冷场,若说‘不喜欢’会让我尴尬,最后只能选择说‘喜欢’。这不是逼着学生说‘喜欢’吗?其实我当时就想着学习的内容是《我喜欢》,这样提问可以顺带与学生寒暄。课后反思时我发现,这样提问没有任何价值,而且可能产生副作用。在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为难,要给学生不公开表态的权利。”[/p][p=null, 2, left]   这样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观课议课,不但拉近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距离,而且现身说法——特别还是自己的教训——就格外有说服力。[/p][p=null, 2, left]   陈大伟这样表达他对理想的课堂变革愿景:“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施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幸福的,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幸福”,既意味着师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与成长感,更意味着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p][p=null, 2, left]   以这个总的理念为背景,陈大伟系统地谈了观课议课的方方面面:何为“观课”之“观”?何为“议课”之“议”?观课议课如何体现出以人为本?观课议课应该有着怎样的文化样貌?观课议课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立场?观课议课如何关照和关怀学生?观课议课的主要实践路径有哪些?……围绕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或者说,课堂改革的热点问题,陈大伟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读者从这本书中可以想到自己的课堂,并情不自禁地反思,进而有更多收获。[/p][p=null, 2, left]    但陈大伟的“观课议课”不是简单地帮助教师改进上课方式,或者给几条“可操作”的建议,而是帮助教师“选择”。他说:“观课议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教师的选择意识,发展教师的选择能力,激励教师在选择中创新和超越,而不是为教师提供一套成熟的实践方案。”而所谓“选择”不是盲目地跟风,或赶“学术时髦”,而是善于思考,或者说有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特别重视促使教师成为“思想者”。他说:“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教师的思想活动留出空间;其次,是让教师有所发现,它通过教师的‘思想’过程谋求、实现议课的良好质量和效益,让教师得以在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获得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是培养教师‘思想’的意识,促使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p][p=null, 2, left]   只有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其成长才会不断超越,其课堂才会充满创造的生机。[/p][p=null, 2, left]   我第一次见陈大伟,是1999年在绵阳市涪城区。当时我刚刚出版《爱心与教育》不久,因为这本书陈大伟知道了我,便请我去为绵阳的老师作报告。他当时还是一个青春焕发的小伙子,却已经是校长了;设想一下,在现行体制下,只要他没犯什么大的错误,即便成绩平平,他一样可以升为“局领导”乃至级别更高的领导,但他淡泊于仕途而钟情于学问,现在24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国内研究“观课议课”的首席专家。[/p][p=null, 2, left]   我不由感慨,一个人只要对某一课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研究十年二十年,就一定能够在相关领域成为牛人。陈大伟正是如此。[/p]
最后编辑巴塞罗那 最后编辑于 2023-04-02 13:41:35
TOP
147#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群体,毕竟每年面对的学生都是新的
TOP
148#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根底是人格影响力,三观正确真的很重要啊
TOP
149#

教师幸福,教育才会幸福


https://mp.weixin.qq.com/s/u3UqNFCrxQGmg0KZlWgSbA

TOP
150#

教师幸福,教育才会幸福



01 幸福是什么?


人类从远古走来,都是在为“幸福”而奋斗,幸福是人们追寻的一种目标,也是时代的主题。为此,有必要聊聊幸福的话题。
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理解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

有人说,幸福就是一种感受。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没有统一的标准。富人有富人的幸福,穷人有穷人的幸福。生意人有生意人的幸福,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幸福,教师有教师的幸福。

幸福与否,只有自己最清楚,只有自己最明白,别人永远闹不明白。他人认为幸福,不一定真幸福;他人认为不幸福,不一定真不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知足。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一个人如果永不知足,时刻都在奔跑着追逐幸福,到头来只会心力交瘁,疲惫不堪。知足常乐,你就会明白,幸福的获得是可以不花钱的,曾经以为最昂贵的幸福,原来竟然是免费的。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放下。一切想得开,看得淡,识得透,舍得弃,放得下,让人生轻装上阵,从容淡定,给生命预留一些空间,给心灵以应有的宁静与恬淡。

有人说,幸福是活在当下。幸福不在明天,也不在昨天,就在当下。不要去追求无边的欲望,也不要总是盯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珍惜当下每一片光阴,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专心体味现在的每一个幸福瞬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说到拆字,有人对“幸福”二字是这样拆的:把“幸”拆成一个“土”字加“¥”(钱),把“福”拆成“衣”字旁加“一口田”,并解释说,有了土地、房子、人民币,自然就有“幸”;有衣穿,有吃的,有自己的田,这才是有“福”。我想,如果真有了这些,不一定能有真幸福。
相反,如果没有这些,也不一定真不幸福。如果照这样去理解幸福,这种人有可能他一生都感受不到幸福。
其实,对“幸福”应该这样理解:虽然有土地、有钱,但只要一件衣服,一口田,能吃能穿就够了。

的确,知足常乐,是永远的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定的收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和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个世界上,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远去,只有心灵的淡定、从容,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也就是说,幸福的获得,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从物质上去寻求幸福,永远找不到真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内心的丰盈,精神的富饶上。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能让我们获得物质、金钱上的满足,但这个职业让我们和孩子在一起,能够使我们思想富裕,精神充实,灵魂高洁,永远有一颗童心,我们会从这个职业中收获源源不断的幸福。
现实中还有一些人,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究其原因,不是他拥有的太少,而是他计较得太多。
别人在某个方面比他强,他计较;别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成绩,他计较;别人得到了提拔,他计较;别人发表了文章,他计较;别人出专著了,他计较;别人似乎过得比他幸福,他更计较。
在计较中,他自己越来越惆怅,越来越失落,越来越没有幸福感。而事实上,有可能他计较的那些人,生活还没有他幸福。

对于这方面,也是很多年轻教师容易犯的毛病,他们往往在各种计较与纠结中,平添烦恼,庸人自扰,失去自我。
年轻教师必须善于调节自己,调适心境,调整心态,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02 顺其自然


对幸福的把握,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不苛求,不强求,不刻意去贪求,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他人抢也抢不去,不是你的,你再怎样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你都有可能得不到。即便是铤而走险得到了,你完全有可能留不住,消受不了。
有一句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弄不好,还会找出一些事来。我曾经谈过“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活在当然,顺其自然。
来是偶然。我们在母亲体内成为受精卵之前,精子要“打败”数以亿计的兄弟姊妹,其降生的概率只有几亿分之一。每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容易的,也是很幸运的,更是偶然的。我们要善待自己,不要太为难自己,不要一味跟自己过不去。

去是必然。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寻常男女;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最终都会回到生命的原点,回到那样的一个归宿点,这是最平等的,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我们所奢求的,所拥有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终将成为过眼云烟,所有的喧器和热闹,所有的相聚和邂逅,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将曲终人散。
因此,对于权钱名利,成败得失,不必太在乎,也不要太死抠。
活在当然。人生苦短,能活个八十多岁就算高寿了,能活九十岁、一百岁,那更是凤毛麟角。算算时间帐,加起来也就那么三万多天。
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人生态度我们不提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陶渊明笔下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顺其自然。一切随缘随喜,凡事尽己之责,尽我所能,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不管结果怎样,都无怨无悔,镇定自若,坦然面对。

人生苦短,一切过往,都将成为驿站,我们都将成为匆匆过客。不要太折腾自己,尽力让自己过得开开心心,让幸福与我们常相伴,永相随。这一切,其实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幸福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幸福的开关,就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幸福的主人。

其实,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幸福了,孩子才会幸福,教育才会幸福,教育生活才会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