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如实记录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变化的关联。
二、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教师击鼓: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参与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2.探究实践
(1)活动一:观察钢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现在给你一把钢尺,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你们会吗?
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时,振动情况一样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记录。
(2)活动二:观察橡皮筋、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你能让这些材料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吗?
学生分组活动,依次观察并记录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
(3)活动三: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用不同的
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总结拓展
学生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参与了感受音量的小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较好。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动情况,学生较易发现区别,并能把现象描述出来或者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方式多样。橡皮筋、鼓学生也能自己动手活动、观察、记录。
3.展示悬挂式装置,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思考解释现象。
不足:
1.一开始学生经常会把声音的强弱说成声音的大小,在我解释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后,这种情况好多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改正过来,作业反馈也不太理想。
2.在探究音叉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时,学生对老师带来的装置很感兴趣,我在课堂演示过后,下课学生围着我在体验,想着下次多准备几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