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徐嘉瑜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1#
学年目标:
1.积极思考教学,争取撰写论文1篇;
2.坚持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学习,每周完成至少15帖;
3.坚持每月研修学习,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4.深入课堂教学,突破自我,掌控好每一堂科学课;
5课后反思,改进自己在科学上的不足,多积累专业的知识。.


主要措施:
1.阅读科学教育教学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以新教材实施为契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4.通过参加各项评比活动,促进自身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朱钻飚 于 2023/4/3 6:05:1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徐嘉瑜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XX分



(一)参加活动共得X分(详见3#)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3.现场活动得X分。
(二)教学研究共得X分
1.撰写文章得X分(详见3#)
2.上课讲座得X分(详见4#)
3.技能竞赛得X分(详见5#)
4.辅导学生得X分(详见6#)
5.课题研究得X分(详见7#)
6.课程建设得X分(详见8#)
(三)团队建设共得X分
1.出谋划策得X分(详见9#)
2.组织活动得X分(详见10#)
3.项目管理得X分(详见11#)
TOP
3#

(一)参加活动共得XX分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交流研讨,主动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得20分。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实时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网络教研活动1次得3分,积极参与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录播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收看浙江省省测解读。得3分,有反思再得3分。

3.现场活动得X分


【得分标准】全程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1次得5分,现场参与交流互动再得5分,网络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视频录像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得分内容】
TOP
4#

(二)教学研究——1.撰写文章得XX分

【得分标准】主动思考,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报道撰写得10分,撰写案例、论文得20分。经区级媒体以上推送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5#

(二)教学研究——2.上课讲座得XX分

【得分标准】承担开课、讲座等任务乡镇校级得10分,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

【得分内容】
TOP
6#

(二)教学研究——3.技能竞赛得XX分

【得分标准】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项目建设、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7#

(二)教学研究——4.辅导师生得X分

【得分标准】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得分内容】
TOP
8#

(二)教学研究——5.课题研究得X分

【得分标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2022年X月X日,……。得X分,详见:http:第X楼。
TOP
9#

(二)教学研究——6.课程建设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得分内容】

(1)2022年X月X日,……。得X分,详见:http:第X楼。
TOP
10#

(三)团队建设——1.出谋划策得20分

【得分标准】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

【得分内容】
TOP
11#

(三)团队建设——2.组织活动得30分

【得分标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分,协助参与项目活动得10分。


【得分内容】
TOP
12#

9月16日(周五)参加了本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回顾自己的教学,使我在观摩与学习优秀课例的时候,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评价与奖励手段、层层递进的探究内容等等
这学期正好任教四年级,两节四年级课例,为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



TOP
13#

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过程

1.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自然界的声音,有动物发出的声音,还有人们活动的声音,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猜想讨论震动、拍打等。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皮筋、钢尺、鼓分别单独并持续地发声,交流发声的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示意图的形式进行表述),归纳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共同特点——振动。

3.借助物体再探究

教师出示音叉敲击,引发矛盾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

4.延伸拓展

学生表演,用竖笛吹奏声音。思考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感受人的发声器官。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学生动手操作皮筋、钢尺、鼓,使其发出声音,并观察其发生的变化,能用简单图画或文字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

2.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在感受声带时,教室里响起了“啊啊啊啊啊”声。

不足:

1.爱牛工具箱里的小鼓,鼓面很紧绷,学生在敲打时,鼓面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应该再准备一个视频进行观看。

2.学校的音叉数量不多,不能保证每组一个,所以采取了一组一组看老师操作的方法,这样比较费时间,学生的体验感也不是很强。



TOP
14#

9月16日(周五)参加了本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回顾自己的教学,使我在观摩与学习优秀课例的时候,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评价与奖励手段、层层递进的探究内容等等
这学期正好任教四年级,两节四年级课例,为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18 20:00:02
三位老师的课堂,干货满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TOP
15#

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过程

[font=Calibr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18 20:38:16

音叉买起来为徐老师的一课一思点赞
TOP
16#

还有学生表演的环节 好棒啊
TOP
17#

开学的节奏,教研活动安排的杠杠滴
TOP
18#

一课一思写的很具体,图文并茂,值得学习
TOP
19#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学生动手操作皮筋、钢尺、鼓,使其发出声音,并观察其发生的变化,能用简单图画或文字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

2.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在感受声带时,教室里响起了“啊啊啊啊啊”声。

不足:

1.爱牛工具箱里的小鼓,鼓面很紧绷,学生在敲打时,鼓面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应该再准备一个视频进行观看。

2.学校的音叉数量不多,不能保证每组一个,所以采取了一组一组看老师操作的方法,这样比较费时间,学生的体验感也不是很强。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18 20:38:16


多角度、多方式观察可以提高探究的趣味性和证据的完整性!

音乐教室应该有大的鼓,或者用沙子或者光束的帮助观察鼓面振动!

音叉可以申请多配备一下!借助水、乒乓球等可以更好的观察音叉振动!
TOP
20#

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敲击小鼓,使其发出声音。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去的呢?
2.探索实践
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观看真空抽气视频,理解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活动二: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学生耳贴桌面实验。
活动三: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学生观察音叉引起的传声运动。
3.研讨交流
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4.拓展提高
教师准备“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
学生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三个探究活动引入自然,学生容易理解。
2.学生玩土电话的时候,谨记注意事项,相互配合,都和我说很清楚得听到了对方说的话。
不足:
1.限于实验室条件,没有采用实物的真空抽气装置,而是选择观看视频,好在视频的效果也很不错。
2.在做“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实验时,让学生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听一听声音,先后叫了几个学生,都说听到声音了,这个声音很轻,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到声音。采用视频观看的效果更差,在线等好法子。
3.通过水波,类比引出声波,但学生的作业反馈不是很好,很多还是不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4.做土电话实验时,拓展了一下,让学生把两组土电话缠绕在一起,尝试多人同时听一位同学的发言,学生说传声不是很明显、很模糊。



TOP
21#

四上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教学过程
1.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还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借助物质。那人耳又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2.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活动一:耳朵结构图的认识。
活动二:探究耳郭的作用。学生制作纸喇叭模拟耳郭,感受有无纸喇叭声音的变化。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制作“鼓膜模型”,制造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的振动状态。
3.拓展提高
你能说说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探究耳廓作用的实验,操作容易且现象明显,学生很快得出耳郭具有采集、收集声音的作用。
2.学生对人耳的结构很感兴趣,名称认识得也很快,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耳朵的特征及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认识了人耳的结构以后,有学生来问我聋哑人听不到声音是怎么回事,学生的思维转得真快。
不足:
1.在探究鼓膜作用实验时,学生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学生实验后又给学生观看了视频。现在想,应该选一些更轻薄的气球皮,或者发声物体选择声音大的。
2.总结鼓膜作用时,学生归纳起来有点困难,需要教师再三引导。
TOP
22#

四上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教学过程
1.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还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借助物质。那人耳又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2.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活动一:耳朵结构图的认识。
活动二:探究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25 19:10:40
用保鲜膜也可以的,操作起来比气球皮还方便些
TOP
23#

回复 12楼徐嘉瑜的帖子

听了叶舟晔老师的课,感觉耳目一新,很受用!
TOP
24#

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过程

[font=Calibr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18 20:38:16

音叉四楼有很多,可以来拿。
TOP
25#

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敲击小鼓,使其发出声音。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去的呢?
2.探索实践
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观看真空抽气视频,理解声音无法
徐嘉瑜 发表于 2022/9/25 19:09:30

音叉在水中发声效果不好,可以改为让两个物体在水中撞击发声,再拿出水面撞击发声比较。
TOP
26#

四上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如实记录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变化的关联。
二、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教师击鼓: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参与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2.探究实践
(1)活动一:观察钢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现在给你一把钢尺,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你们会吗?
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时,振动情况一样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记录。
(2)活动二:观察橡皮筋、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你能让这些材料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吗?
学生分组活动,依次观察并记录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
(3)活动三: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用不同的
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总结拓展
学生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参与了感受音量的小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较好。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动情况,学生较易发现区别,并能把现象描述出来或者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方式多样。橡皮筋、鼓学生也能自己动手活动、观察、记录。
3.展示悬挂式装置,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思考解释现象。
不足:
1.一开始学生经常会把声音的强弱说成声音的大小,在我解释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后,这种情况好多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改正过来,作业反馈也不太理想。
2.在探究音叉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时,学生对老师带来的装置很感兴趣,我在课堂演示过后,下课学生围着我在体验,想着下次多准备几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实


TOP
27#





TOP
28#

学生参与感受音量的小游戏。当学生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TOP
29#

四上1.6《声音的高与低》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难点:准确识别钢尺声音的高低,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听音导入
敲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那么它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什么有关呢?请你看一看每一片铝片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2.探索实践
活动一:拨钢尺,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活动二: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3.拓展应用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声音的奥秘。这里有杯水,我边往里面倒水边敲击发出声音,你们静静听。
你们听到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生活中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遵循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弹拨钢尺三个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
2.学生能够从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有长短再到钢尺振动有快慢,步步深入,找到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联系。
不足:
1.学生在拨动不同长度钢尺时,按压的力度或幅度无法控制相同,在我讲解钢尺固定的一端下面垫一本书方法后,学生能较好掌握。
2.学生在拨动钢尺时,往往按压不实,听到的是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尺子本身振动发出的声音。

TOP
30#

回复 29楼徐嘉瑜的帖子

这堂课上完后,发现自己在音乐简谱上的知识还挺匮乏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