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识海寻清凉
诸暨荣怀小学 何恒
一、阅读一本专著 在阅读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的时候发现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比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反映了我们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第三、针对科学课程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答。
主要产生了以下几点新的变化:
第一、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中主要就包含了四个要素: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第二、调整了课程结构。
第三、精简了课程内容。核心概念从18个减为13个,学习内容从75个减到54个,学习目标由207个减到了161个。
第四、突出了育人导向。
在育人导向中又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强调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第二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国家安全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强调要结合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重视工程与技术的这种素养的导向,强调开展了技术与工程实践,既要基于相应学段学生所学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又要基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五、强化了实施指导。具体在新课标当中对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广大的家长学生比较关注的,以及学业质量的标准和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另外还对老师的培训、教学研究等内容要求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外,还增加了学生在科学课当中所要做的探究实践活动的具体实验。
在这些特点和改变下,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其中,主要是在核心素养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改变,就是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新课标主要突出了科学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学生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实践动手的能力。在态度方面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
(二)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为发挥我们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需要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老师要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
第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学情分析;
第三、老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从学习方面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着手;
第四、老师在研究教学设计时要按照课程标准对标对本来具体撰写;
第五、老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以重点教学活动为主;
第六、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如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还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教师用语,做好“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水平。
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在保持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老师来说,接下来的教学中挑战性更大,在未来要加油努力上进呀!
二、指导一项活动制作走马灯
一、实验原理
走马灯,又名马骑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火加热空气,热空气密度小变轻从而上升,上升的气流碰到上方的扇叶就会驱动扇叶旋转。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持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二、实验材料:
制作所需的材料:纸杯、细铁丝、胶水或双面胶(双面胶更好用)、圆规、剪刀、美工刀、铅笔、尺子、蜡烛。
三、实验方法:
1、如图1所示,在纸杯外表壁和杯底上画出参考线,标出灯罩的顶盖中心和扇叶位置大小。
图1
2、将图1中的实线剪开,虚线折叠。
3、在纸杯壁上自己设计绘制图案。
4、将另一只纸杯裁掉三分之二,只留下杯底。
5、将细铁丝一端弯成如图2所示形状,并按照图2所示将细铁丝安装在裁剪好的杯子上。
图2
6、点上蜡烛放上灯罩。稍等几分钟后,灯罩就会旋转起来。
四、学生动手操作
五、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组间实行比赛,评比出最漂亮,最精致的走马灯。
三、改进一个实验
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
——六下第三单元《产生气体的变化》拓展
一、改进背景
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中只对产生的气体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并且直接告诉了学生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所以结合老教材中这一课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改进。
结合老教材主要将本课目标定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新教材中,这一课将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性质告知了学生,但是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其理解,所以将这一节课主要分为了四部分:
1、认识二氧化碳
2、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4、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主要改进的实验是第三部分中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在老教材中,通过长短不同两支蜡烛谁先熄灭来验证(如图一),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成功率极低,现象不明显,而且使用的是烧杯,在放置和点燃蜡烛过程中,非常容易烫到手。而《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和老教材中所用的气体收集方法,在这一实验中操作困难,所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改进。
图一
三、改进方案
1. 争对蜡烛点燃的困难这一问题,采用了将塑料瓶罩在蜡烛上(如图二)来解决,从而减少了烫手概率。
图二
2.简化气体收集方法。将原有的杯子中和袋子中反应收集气体改为在塑料瓶中反应收集气体。将一定量的白醋事先倒入瓶子中,待需要收集气体时,倒入适量小苏打,盖上瓶盖让其充分反应即可。
3.增强现象显现。将烧杯改成半个塑料瓶(带瓶口部分如图二),将收集到的气体从上方倾倒,带瓶口的半个塑料瓶因其下小上大的形状特点,使其具有聚集气体的作用,能让流下来的二氧化碳更快的堆积使蜡烛熄灭。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回忆《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中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了什么?
2.引出二氧化碳,揭示课题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二)探究
活动一:认识二氧化碳
1.出示阅读资料,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提取主要信息。
2.学生交流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3.总结二氧化碳的基本信息。
活动二: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1.通过验证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性质引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验证。
2.如何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3.出示材料,如果用这些材料怎么验证?
4.学生交流后请学生上来演示。
5.小结:现象:火柴熄灭了。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活动三: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1.出示材料,结合上一个实验的结论能不能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2.学生交流并总结方法
3.出示剪过的塑料瓶,它的作用是什么?
4.出示注意事项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6.交流总结
7.现象:蜡烛熄灭了。
结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活动四、二氧化碳的用途与危害
播放视频,将用途与性质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二氧化碳。
(四)拓展
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澄清石灰水。观看视频。
四、小结
新的学年,新的开始,继续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