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交流源于细节
戴村镇小 沈建乐
今天在自己学校里作为观众参加了注重“有效交流”的科学教研活动,聆听了我们陈水根校长及云石小学谢勇波老师的两堂课。可以说两节课都很成功,都让我有所启发。特别是两节课教学设计都很注重知识的巩固,这与科学课在认知目标的要求很适宜,而且学生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而且两节课的课件也很符合教学的需要,使得教学能顺利开展。另外还感受了陈老师循循善诱的语言,稳健扎实的教学风格;谢勇波老师处事机智,指导细致入微的态度。下面我想谈谈从本次活动中的一些细节,所想到的感受。
1、教师的提问要有效化,问题的设计要简洁明了,使学生的回答能直指中心。《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陈老师设计了“观察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三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从未有过的仔细观察一支温度计,问题很简单,但却是很实用,学生在随后的交流中一一的说出了温度计的结构,还发现温度计里的液柱会上升下降。勇波的课中在学生测量了自己的文具盒在桌面移动的摩擦力后,交流了各组的不同数据,从而设置了一个问题:“猜测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这个问题指引下,很快进入了思考,并且大胆进行了假设,为后续活动做了铺垫。
2、教师提供的材料有效化,要易于学生操作,能顺利达成任务。温度计是玻璃制品,圆滚滚的掉下去很容易碎,细心的陈校长特意准备了毛巾,使得这个观察任务很安全。勇波的KT板在试教时发现效果不明显,就想把粗糙面再粗糙些。昨晚特意赶了一批出来,但是老板却忘了在另一面的光滑度,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只好把原来的再用上去,这一来二去浪费了些时间。这里可以看出材料的有效性真的很重要。
3、活动任务的安排要合理,合理体现在任务分工,体现在时间安排。小组活动的有效化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工,今天《温度和温度计》中,陈老师让同桌两个学生观察一支温度计,可以观察得较为充分,而且避免了很多相互干扰的因素。在认识了刻度,老师利用课件,随机让学生读出温度,安排这一个训练时间,有利于暴露思维,发现问题,加深认识。勇波的课里,任务分工很明确,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使得活动能有序开展。课堂里14分钟展开小组活动,探究摩擦力与光滑度,与轻重的关联。由于充足时间的保障,每个小组任务都顺利得出了数据。当然由于表格设计问题,每个小组三组数据,重复任务要减少,也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4、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化使用。有人说一节课的灵魂反映在课件的使用,有了课件,这节课的意图就一目了然了。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不去管它,但是课件的合理使用,确实能使一节课的效率大大加快。陈老师的课件里,能随机点出温度的课件,让学生读出并写出相应的度数,这样训练的密度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同样时间里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总之,有效交流,来源于各个细节,让我们每时每刻关注课堂细节,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