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向史而新》
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所以今天我要分享的便是席宗泽院士的《科学史十论》。阅读全书后,可以认识到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我总结了三个关键点,分别是“现代与历史”、“学生与教师”以及“导入与教学”。
书中用4章左右的内容介绍了现代科学与历史之间的渊源,科学史作为对接点,科学史资料能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佐证,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影响提供借鉴。现代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史的帮助。
学习科学史对学生和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学生角度来看——
一、灵活运用科学史,可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二、探究“科学史”,能够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教师层面来说,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也帮助我们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领悟到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理性、批判、实验的方法。
那我们该如何运用好科学史?
首先,可以在每学期的始业教育课上做文章。从这学期我参与教学的三下和六下教材中,我截取了这两幅图。“科学家这样做”作为每本教材的开篇,在第一年的教学中是被我忽视的,但当我为每学期的始业教育课犯愁的时候,它却成为了救急的好内容。在课本中,它包含了大段文字,学生一般不会去认真阅读,但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把这几位科学家的故事讲的动听,学生既能收获知识,对接下来一个学期的科学课也提高了兴趣。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教材中的一些阅读知识来拓展。我列举了三个例子,三上《天气》单元中,可以穿插竺可桢先生的事例。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中做出的贡献难以计数,他的科学家形象也更立体化。
六下《形形色色的植物》一课,提到了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我采用了视频介绍的方式,用科学史导入教学,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
上学期六上宇宙教学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史并非完全正确,它存在历史局限性,即使日心说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当今的眼光来看,也有许多误区可以纠正。同理可知,现在的科学对未来来说,可能也是科学进程中渺小的一步。
虽然对科学史的意义和学科的脉络,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史,已成为我的目标。以上便是我今天的学习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