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大家来讨论《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讨论]大家来讨论《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的问题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实际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新安江第二小学    胡健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前,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对实验进行了预先操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交流。


    1、杯子的选择问题


    教材所说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的“差不多”怎么样才算差不多?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知道实验有误差,但是对变量控制已经养成了科学的习惯。现在又面对“差不多”的三个杯子,他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即使做到大小差不多了,甚至相同了,那么杯壁的厚薄怎么办?这几种材料所做杯壁厚薄相同的杯子是不可能找到的。拿这样大小厚薄材料都不同的杯子去做对比实验,怎么去得出科学的结论?


    2、温度计误差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能发现,实验室的温度计都有一定的误差,主要包括二方面:一是相同的温度下,显示的温度不同,一般会有4摄氏度范围的误差;二是即使温度计显示读数相同,但是在测试其它温度相同的物体时所显示的温度又可能会不同,也就是说温度计液泡里液体膨胀系数不一样。平时的测量实验由于一般是用同一个温度计测量的,或者测量的温差较大,所以不必要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但是三杯水在几分钟内温度变化差距是比较接近的,而且一般要用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这样的结果会受温度计的误差影响而产生不科学的测量结果。


    3、“实际测一测,结果怎么样”的问题


    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实际测量,在测量之前,笔者考虑了三个问题:“同样多”的水到底是多少合适?“相同温度的热水”到底是多少度比较适宜?“过几分钟后”到底是几分钟会有明显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


    到超市选择了接近于圆柱体杯壁最薄(1.2MM)的塑料杯,然后到不锈钢加工店定制了杯壁最厚(0.8MM)的容积相同,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不锈钢杯,分别选择不同的温度和水量测量。











































温度


(摄氏度)


75


(不加保温盖)


75


加保温盖


56


(不加保温盖)


水量


(毫升)


300


300


50


时 间


(分钟)


3


6


3


6


20


3


6


塑料杯(1.2MM)


67


64


71


67


45


46


39


不锈钢(0.8MM)


68


65


73


70


50


46.5


39.5



    从测量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总体对比组数据非常接近,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无法观察到明显变化,而在各组数据中显示塑料杯温度总的保持略低,无法说明它的保温能力比不锈钢杯强;在加盖实验组中更加明显,因为从加盖和不加盖的对比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加盖的两种杯子温差较大,说明在不加盖的组中热量主要是以蒸发的形式传出,所以显得降温接近。而在加盖组中排除了蒸发传热的因素,温度降低主要是来自于和空气接触,所以不锈钢和塑料杯的保温能力不同有所体现。但是对照客观数据又是和教材所言相反,反而是不锈钢杯保温能力更强。


    这么接近的数据在教学中怎么样让学生去分析的?这样的结果和教材相反,教师怎么处理?怎么和前几节课所研究的金属传热本领强的概念相联系?


    关于不锈钢温度降温更慢的问题,笔者开始以为是不锈钢内壁具有反光性,能反射回辐射热量的缘故。为检验这个假设,笔者把一个不锈钢内壁用不反光油漆涂黑,和未涂黑不锈钢杯作对比,发现两者降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这个假设不成立。到底什么原因,请有识者指导。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个我很早就看过了,但在文章后面没法评论,所以放在自己的足迹里


 


今天看了《设计一个保温杯》的课后反思,觉得胡健老师思考的深度很深,一节很好的实验课的反思,从实验中变量的控制上做的很到位,很让我佩服,在塑料杯和不锈钢杯的保温功能上进行了实验的对比。关于结果的问题,我觉得两种杯子的杯壁厚度不一样,可能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吧!在对比试验中,我觉得能不能把测试数据的时间间隔能否在大点。比如5分钟量一次,会不会好点。


 


谨代表个人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19:45:01编辑过]

TOP
3#

确实很疑惑,保温和散热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不锈钢的保温不错,现在也有很多散热的用不锈钢板,例如计算机的部件。当然,用铜或铝来散热更好。不过,没条件做这样的实验,也不好说。
一直努力中……
TOP
4#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教材所说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的“差不多”说明在一定程度下杯子的大小对实验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也正是基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大小形状厚薄一样的杯子有困难的原因,教材用上差不多这个词语吧。


    拿着这样大小差不多的杯子去做对比实验,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吗?从纯粹实验数据上说,大小不同的杯子去做实验,实验数据肯定有很细微的不同,但是这样的细微不同一定会影响实验结论吗?


 所以我有这样的想法: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能力,形成态度,理解本质,在探究过程中,结论的对错并不会使学生的能力受到影响,反而在因为错误而质疑的情况下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我设想:加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用“差不多”的杯子实验不科学的时候,是否可以先试验用“差不多”的杯子进行试验呢?实验结束后,在通过用一样的杯子进行实验,以验证结论的一致性,最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只要是几乎不影响对比科学性的情况下,在我们的平时实验中,也可以用“差不多的”材料。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材料不是专门实验用的,不太可能能够像科学家的实验室一样做到那么严谨,我们只能尽量严谨,使学生会从严谨的角度考虑实验。这里可能牵涉到科学的模糊性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寻找一样的杯子,既然不能直接找到对比,是否可以通过间接对比呢?我想有这么多孩子这么多老师,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呵呵。


向胡健老师的细心学习!我也是建德的哦,有机会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7 15:23:52编辑过]

亲山亲水亲建德! 绿树绿江绿荷塘!
TOP
5#

关键还是材料!建议生成厂家配置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材料,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地走向成熟。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6#

我想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


如果您有关于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方面的改良以及创新意见和建议,请直接草图+文字描述,甚至可以自制教具也可以觉得市场上有的现成替代品那就“拿来主义”,希望大家利用这个暑假能够为我们自己的科学教育事业把握主动权!


真的,值得一试!


 


如果您真的有这方面的成果或者作品,那就毫不犹豫的寄给我(发邮件也可以)


 


QQ邮箱:5122047@QQ.COM


 


如有疑问,可以访问我的博客: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 My science & My sky ]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7#

我的课后记录。


 


这节课中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杯子中的温度,而实验中总有误差,怎么让学生明白误差形成的原因,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的小组塑料杯中的水的温度比玻璃杯中的高,有的小组测出来则相反。出现这样问题以后,教师该怎么处理呢?我想还是让他们自己找找原因,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估计可能是杯子中水量不同。还有可能水倒进去的先后顺序不同。理论上讲保温效果还是塑料的好。


让每个小组把全部的实验项目都做一遍是不可能的。我想大多数的科学老师都会把任务配给各个小组,只要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两三个小组在做,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就比较真实。

TOP
8#

首先 我没有使用这个版本 没有见到教材的情况下 可能不是很清晰教材的表达


第二 个人觉得楼主的思考精神很好 但在处理上有点走入误区


   1、杯子的选择问题


    教材所说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的“差不多”怎么样才算差不多?------应该是指杯子的容量


    2、温度计误差问题   三杯水在几分钟内温度变化差距是比较接近的,而且一般要用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这样的结果会受温度计的误差影响而产生不科学的测量结果---科学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尽量减少误差的做法是什么?多次实验!!!


  所以 个人以为这个问题 不该成为问题


 


    3、“实际测一测,结果怎么样”的问题


    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实际测量,在测量之前,笔者考虑了三个问题:“同样多”的水到底是多少合适?“相同温度的热水”到底是多少度比较适宜?“过几分钟后”到底是几分钟会有明显变化?------既然是课前操作就应该在水量上有逐渐增减 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合适的水量提供给学生  但你的实验是300、50,差距太大了点


 

教科学之后,原来很爱收拾的我现在变“乱室佳人”了~
TOP
9#

以下是引用莲步款款上绣楼在2009-8-5 11:51:00的发言:

首先 我没有使用这个版本 没有见到教材的情况下 可能不是很清晰教材的表达


第二 个人觉得楼主的思考精神很好 但在处理上有点走入误区


   1、杯子的选择问题


    教材所说的“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的“差不多”怎么样才算差不多?------应该是指杯子的容量


    2、温度计误差问题   三杯水在几分钟内温度变化差距是比较接近的,而且一般要用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这样的结果会受温度计的误差影响而产生不科学的测量结果---科学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尽量减少误差的做法是什么?多次实验!!!


  所以 个人以为这个问题 不该成为问题


 


    3、“实际测一测,结果怎么样”的问题


    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实际测量,在测量之前,笔者考虑了三个问题:“同样多”的水到底是多少合适?“相同温度的热水”到底是多少度比较适宜?“过几分钟后”到底是几分钟会有明显变化?------既然是课前操作就应该在水量上有逐渐增减 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有合适的水量提供给学生  但你的实验是300、50,差距太大了点


 

下午找到一个使用这种版本的老师,通过视频粗略看了一下教材,对第一个问题补充一点:容量和杯口直径一样大的杯子
教科学之后,原来很爱收拾的我现在变“乱室佳人”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