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变老师的问题为学生的问题,变学生的问题为老师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转帖]变老师的问题为学生的问题,变学生的问题为老师的问题!


我们有相当大比例的课,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精心准备的;从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看是意义不大的。而课堂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活动,生成新情景,生成新方法,生成新过程,生成新内容。
 过去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我们老师在预料中生成的。没有真正去领会什么才是生成?例如有位年青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上《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老师导入时是提问:“同学们,谁愿意讲一讲你们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让生陆续的站起来说:“如蝴蝶、小狗、蚂蚁等”,师又问:“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生说:“小狗喜欢吃肉;小鱼生活在水里;……”,可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学生的生成,而是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小动物,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动物,有小兔子、鸽子、金鱼等”,问道:是不是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这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里的是是预想的,而不是才是生成的。但这位老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不是”,只顾说道:“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领取一样小动物,如果给你领养的话,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对其进行观察?”我就在想,这位老师干什么不顺着学生的喜好而选择呢?以学生自己喜欢的动物去观察不是更好吗?
  比如:我在教《怎样加快溶解》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猜想桌上准备的物体有哪些方法使它溶得快,然后通过设计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碾细三种方法可以溶得快。学生汇报交流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我看到学生的研究氛围很浓,心中一阵窃喜。于是便不紧不慢地巡视起来,准备参加一两组的活动,一巡视才发现不得了。意外发生:学生不是按我想的一样一样地研究,而是在想办法把这几种方法组合起来一起玩。我头皮一紧,这和我预设的发生了变化,怎么办?赶紧一边假装巡视,一边给予暗示,可学生研究得很投入,根本不理睬我,等学生研究得差不多了,只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了。
  生1: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倒入冷水,一个倒入热水,水的高度一样,然后放入相同的盐,发现热水溶得快。
  生2:我们是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分别倒入相同量的冷水,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发现搅拌的溶得快。
  生3:我们组用两个相同的杯子,倒入相同量的冷水,盐也相同,发现碾细的溶得快。实验的结果都得出来了,却还有一小组的手举得高高的。师:你们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小组是把两个杯子放入相同的水,一个是热水,盐也相同,往热水倒的是碾细的食盐,并不停地搅拌发现比其他组都溶得快。听着孩子们的交流,我紧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学生不仅对物体溶得快的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还想出了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玩的方法。说明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可开发的,他们思维在探究时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样化了,思维扩散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此时学生的想法在老师的意料之外,超越了教师的预设。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意外,却让学生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绽放出奇目的光芒。“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顾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对老师的教念和智慧的挑战。老师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因势利导,挖掘即时生效的教育信息?我想,后者才是我们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我们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对话、共享的空间,共变老师的问题为学生的问题,变学生的问题为老师的问题!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虽是旧文,却也获益匪浅。
TOP
3#

我想,要使科学课堂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的我们,应该明白学生跟老师学的东西绝不只是文化,未来的教育不会再局限于高效传递知识,而是开启心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变学生生吞活剥的接受语言为融汇贯通地吸收语言,把记忆的过程设计成一项完整的工程。
TOP
4#

感谢分享,还是那句话智慧教育,方法很重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