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备课参考 [复制链接]

1#

[原创]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备课参考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备课参考


 


单元目录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7 15:32: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冰花成水的重要原因。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测量冰在融化过程中测得了下列数据,下面其中一个小组的实验记录。


表1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冰水温度


0℃


1℃


0℃


0℃


0℃


上方气温


8℃


6℃


7℃


7℃


7℃


杯外气温


12℃


11℃


11℃


11℃


11℃


现象和分析:周围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是0℃。


课后我重新做了一遍实验,取得了下列数据,并作了实验分析。


表2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冰水温度


1℃


0.5℃


0℃


0℃


0℃


0℃


0℃


上方气温


10.5℃


9.5℃


8.5℃


8℃


6.5℃


6℃


5.5℃


杯外气温


11℃


10.8℃


10℃


9.7℃


9.5℃


9℃


9℃


观察到的现象:杯外出现水珠,杯内的冰变化不大,只有及少的冰融化。


现象和数据分析: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冰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来自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时释放的热量。由于周围气温较低,释放的热量较少,因此冰融化的速度很慢,只有极少的冰融化变成水。


从上述两个小组的研究数据来看,科学概念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由于冰的融化现象并不明显,因此说服力不大。同时对于冰在融化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这样一种说法有点不好理解,因为空气是看不见的,而热量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空气温度的细微变化学生很难在感官上进行感知。这是这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想能否利用自来水,将盛冰的杯子放在清水杯里,这样既可以加快冰的溶解速度,又可以借助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切实感受到冰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来自于自来水,这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整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热(能量),从加热和冷却两个方面建立热量与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首先进行了一次课前实验,并取得下列数据。


表3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冰水温度


0℃


0℃


1℃


1℃


2℃


2℃


3℃


水温


26℃


21℃


21℃


17.5℃


16℃


15℃


14℃


杯内气温


9℃


9℃


9.5℃


10℃


10.5℃


10℃


10.5℃


实验现象:冰块溶解速度很快,到第七分钟时还有2块碎冰。


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在连续测量的七分钟内,水温下降了17℃(起始水温为31℃),在这一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冰很快溶解。同时由于温水与冰水的热交换很快,导致冰水的温度快速上升,这对于概念教学中“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的概念形成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解释。(将冰水从温水中拿出后测量冰水温度仍为0℃)因此决定将水温调整为自来水的温度(约10℃)。


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采用上述设想开展教学。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数据。


表4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冰水温度


1℃


1.5℃


0℃


1℃


0℃


0℃


0℃


水温


10℃


8℃


7℃


6℃


5℃


5℃


4.5℃


杯内气温


4℃


2℃


7℃


5℃


6℃


6℃


6℃


实验现象:冰很快溶解,在第七分钟时只剩下几个小冰块。


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是0℃。冰融化成水时需要吸收热量,水温下降说明在释放热量。


课后反思:


三下第一、二单元编排的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在开学之初由于气温较低,上述两个单元的教学要相应随机安排,因此将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安排在起始单元进行教学。由于气温较低,同时空气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冰在室温下溶解的速度比较慢,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明显影响了课堂教学节奏和效率,因此对教材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TOP
3#

 

一、单元概述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单元共7课,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1课和第2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如果物体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且仅发生热传递),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由此可借助温度计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从而推测该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为后续观察研究物质(水)怎样发生状态变化打下基础。这部分的第2课“测量水的温度”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嵌人式评价内容,通过分组多次测量记录四杯水的温度,检测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水)温度的能力。


    第二部分:逐步观察研究物质(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第3课一第7课)。第3课、第4课“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第5课、第6课“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则让学生自主探究水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怎样变化,并总结概括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是本单元又一个嵌人式评价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二份嵌人式评价,它不仅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同时要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

TOP
4#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测、记录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步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TOP
5#

《温度和温度》教学设计

TOP
6#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

TOP
7#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TOP
8#

《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TOP
9#

《5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三上第三单元第5课《水珠从哪里来》


二、教材简析:


教材原貌:在第四课《冰融化了》观察冰融化过程中发现容器外壁上会出现水珠,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水珠从哪里来。第五课的学习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研究水珠从哪里来。本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先猜想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并通过分析的方法否定了这种猜想。第二个活动从另一个维度提出了研究的方向,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只有装冰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从而肯定了水珠的出现与冰有关,但对于水珠从哪里来还没有作出解释,于是引发学生的另一轮猜想,水珠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对于这一猜想,引发了学生的一组思考和讨论。而这一组的讨论将在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中解决,并最终明确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我在自己任教的四个班级开展了教学,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第五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充裕,能多出八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第六课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四十分钟教学时间不够。第二,由于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学生本身对空气中“水蒸气”的认识不充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猜想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是教学难点。再在第六课中了解水蒸气,从认知上来看属于逆向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提出了另一种的教学构想。


教材改编:在第五课学习之前,先学习第六课中“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个内容,明确认识到空气中是有水蒸气的,水蒸气是水蒸发而形成的。这位第五课的学习垫定知识基础,使“水珠从哪里来”的猜想提出成为可能。因此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重点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受冷。


教学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可能、作出猜想――实验验证、作出解释。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科学词汇:水蒸气、遇冷、凝结、水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解释小水珠出现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科学方法:观察、猜想、推测、实验、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价值观:1.水蒸气遇冷能重新凝结成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实验――解释”的探究过程,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受冷),解释水珠出现的原因。


教学


准备


1.三个杯子,分别盛放冰、水和空气。(研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


2.玻璃、杯子、桌面、热气等。(研究水蒸气遇到冷烧杯凝结成水珠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水珠从哪里来


1.教师在干燥的玻璃杯里放入碎冰,并盖上盖子,过1-2分钟,学生观察到玻璃杯外壁的变化。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水珠。


2.师生提出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


3.教师:猜一猜,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后交流。预设:


水珠是冰化成的水;


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等等。


观察到杯子外壁的水珠是整节课的基础,也是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地方。因此安排分组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交流发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盖上盖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想。


二、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1.教师: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对于这种说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呢?


2.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以事实为依据,发现杯子外壁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科学要讲究证据。


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吗


1.教师: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作出交流。


2.教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空气中有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水受热蒸发而形成。玻璃杯外没有其它物质,只有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水珠了。那是什么使水蒸气变成了水?


学生作出猜想,并提出猜想的理由: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在玻璃杯中放入冰才出现水珠的。


利用前一课学习的知识,肯定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教师引导:再拿两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的一只杯子里装入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与放冰块的杯子做比较。隔几分钟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出现许多小水珠。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观察现象。


3.教师: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交流:两个杯子上没有出现小水珠,这些现象说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


5.教师:冰在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想一想?学生交流。


引导:加热的方法加快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么,反过来,水蒸气变成水需要什么条件?(受冷)


这一环节是本课分析水珠成因的传承一环,引导学生关注冰的作用。在思考冰的作用时,由冰联想到受冷,这是一种关联性思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将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安排了一个引导性提问。


五、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珠


1.教师:受冷的方法真的能使水蒸气重新变成水吗?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过水蒸气受冷变成水珠的现象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提供生活场景:冬天的汽车内、卫生间洗澡后、厨房烧菜时的玻璃窗、夏天刚拿出冰箱的棒冰。(教师择要板书,分析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受冷)


3.全班交流。


4.教师: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分析,受冷的方法可以使水蒸气重新变成水。


5.小活动:能利用玻璃、杯子、桌面等物体,使我们呼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重新能变成水吗?


¨         学生对着桌面哈气,过一会儿后,你能看到什么?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         学生对着空杯子哈气,看到什么现象?


¨         学生对着玻璃哈气,看到什么现象?


¨         学生在杯子内放冰,对着杯子外壁哈气。


6.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水珠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


板书: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小水珠


7.学生阅读教材P56最后一段话。


充分运用生活经验和小活动,为我们的科学学习服务,采用举例的方法罗列事实,帮助学生抽象出“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的科学概念。


六、练习


1.学生完成作业本中练习。教师了解作业中情况。


2.根据完成情况,抽取学生回答,指出错误之处。


3.想一想,自然界中雾和露形成的原因。


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板书


设计


5 水珠从哪里来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重新凝结成水珠。


课外活动


观察冰箱中取出的啤酒、汽水和棒冰,解释水珠出现的原因。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雾、露珠形成的原因。


生成预见


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前一课的知识猜想水珠是从空气中的水蒸气来的。并在“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的对比实验中分析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并思考冰所起的作用,使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水。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提出水珠出现的各种猜想。


2.学生能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水蒸气变成水珠的条件是遇冷。


3.学生能否正确解释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


设计者  余姚市实验学校  朱潮海

TOP
10#

《5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执教:余姚市实验小学  潘伟锋


一、教学内容: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5课《水珠从哪里来》。


二、教材简析: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三年级的《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课时与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教学背景:


有关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不少同学都会有观察到这样现象的经历,包括在第4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包括一些同学或许已经从课外资料中获取了正确的答案。但对于本课而言,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安排,答案应在第6课得到解决),重要的是通过“小水珠是从哪里来?”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经历一个典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才是本课的追求价值所在。


四、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初步意识到小水珠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2.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和水蒸气遇冷会形成水珠。


教学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多媒体课件


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烧杯(其中一杯什么都不装、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一面小镜子、一个纸杯(装冰用)


冰先应放在纸杯中,在明确了观察要求后再将冰倒入玻璃杯,这样学生能观察到水珠形成的完整过程。








观察杯子外的凝结现象,提出研究问题







寻找证据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猜测水珠的成因,做出自己的假设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 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大屏幕出示冰镇的可乐图片)


2.猜测如果杯子里只加冰而不加可乐,过一段时间后杯子外壁上会不会也出现小水珠?


3.讨论观察到小水珠出现的方法。


4.把纸杯中的冰倒到烧杯中,然后把它放在桌上,观察它是否会出现小水珠。(学生观察)


5.汇报观察结果,引出水珠是从哪儿来的探究课题。


二、对水珠的成因做出假设,并初步进行分析


1.你们觉得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猜测,师板书相关的猜测内容,如:如是否是冰化成水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等。)


2.这么多的猜测,你们觉得哪些猜测会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呢?大家讨论讨论,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


3.师生共同分析所有学生提出的这些的解释和假设,划去不合理的,保留有可能的。


(通过这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三、研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系


1.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你认为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学生发表意见)


2.怎么证明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系?你能想个方法来证明吗?(学生讨论)


3.汇报、整理实验方法,讨论实验现象所代表(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四、例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修正和补充水珠的成因


1.是否只有遇到装冰的杯子后才会出现小水珠呢?你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发现过这样类似的现象。(学生例举)


2.正如我们同学所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小水珠出现的现象。(学生活动:对着一面镜子哈气,观察现象。)


3.根据刚才的小实验和同学们所举的生活中的这些例子,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小水珠都是哪里来的呢?对于刚才的这些假设你有什么要补充或修改的吗?(学生讨论)


4.汇报交流,继续删去一些不合理的假设。


五、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关于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同学们觉得可能性最大的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这个假设,那么是不是真的是这个原因?水蒸气在哪里?它又是从哪里来、怎么变成水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去研究,你也可以去查阅一些资料或询问别人,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六、作业


课堂作业本P25。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要分清冷和有水珠的区别,同时注意不要用手去摸里面的冰。


 


 


 


 


 


 


 


 


 


 


 


 


 


 


 


 


 


 


 


 


 


 


 


 


 


 


 


 


 






(杯子外壁)   水珠从哪里来


冰融化成水后渗出来的


冰融化成水后漫出来的


可能是: 冷气变成的


空气遇冷变的


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


课外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水珠形成的真正原因。


生成预见


1.  学生可能对“水珠的形成是否与冰有关”的对比实验设计比较困难,引导学生从是否有冰上进行思考;


2. 学生可能要把水蒸气与空气混淆或说成冷气,要引导学生多例举生活中凝结现象和观察实验,结合这些现象进一步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进行区分。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初步意识到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