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考试啦:一天一题(1-30) [复制链接]

61#

 第二十题:
    水银是液体还是固体?它有三态变化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2#

常温下水银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沸点是:356.7℃


气态汞被用在汞蒸气灯中。


[此贴子已经被爬爬虫于2009-3-24 11:19:34编辑过]

小甲要加油~!
TOP
63#

第二十一题:


空的玻璃杯为什么没有放大功能?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4#

空玻璃杯不能像凸透镜那样前后是一个整体。
TOP
65#

同上!!


没有凸度哦~

小甲要加油~!
TOP
66#

第二十二题:


 


显微镜各透镜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是什么?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7#

第二十三题:


为什么大雪后的清晨特别寂静?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68#

 

答二十三题:积雪就像吸音板


新鲜蓬松的积雪当中包含着许多细小的空隙,


有点像吸音板内的结构。


声音在内部大而口径小的空隙中,


胡乱反射直至大部份声波的能量都消耗了,部分变成热能。


特别是对频率高于600 Hz 的声波吸音效果显著。


雪被踩结实后,失效。

TOP
69#

前两天去旅游了,现在继续,第二十四题:


 


水在4以下为什么会出现冷涨热缩的现象?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0#

因为它的本质性质发生了变化,再降温会变成冰了。
师傅,能不能跳着前进?。。。。 欢迎光临童话世界http://susandew.bokee.com
TOP
71#

我发现第二十四题的答案五下教参里有,就是看着有点晕。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2#

第二十五题:


 


岩石的“层理”应怎样观察和描述?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3#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9-3-26 17:23:00的发言:

第二十二题:


 


显微镜各透镜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是什么?


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其中一个对着物体的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目镜。物镜的焦距短而目镜我焦距长一些。把物体放大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目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目镜我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即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体的入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目镜放大。

TOP
74#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9-3-25 16:45:00的发言:

第二十一题:


空的玻璃杯为什么没有放大功能?


空气折射光的角度小的缘故。

TOP
75#

答二十四题:单个水分子、水分子团(缔合水分子)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水中存在大量单个水分子,


也存在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的缔合水分子(水分子团),


 


     单个水分子          


                                               


氢键使水分子发生缔合。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快、缔合作用减弱;


温度降低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用加强。


常温水有约50%的单个水分子组合为缔合水分子。


 


 


液态水变成固态水时,即水凝固成冰、雪、霜时,呈现出缔合水分子的形状。


缔合水分子之间距离很大,雪、冰的密度比较小。


0℃的水与0℃的冰相比,水中仍然存在有约85%的微小冰晶体(即大的缔合水分子)。


 


怕麻烦直接看这里


0℃升高到4大的缔合水分子逐渐瓦解,变为三分子缔合水分子、双分子缔合水


在4℃时,水中双分子缔合水分子的比例最大,水分子的间距最小,水的密度最大。


 


 


就像一堆石子磨成了粉的过程,占空间体积变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22:35:11编辑过]

TOP
76#

 


答第二十二题:物镜、目镜和分辨力


正常人眼能看清相距0.073mm的两个物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物镜的作用是将标本实像作第一次放大,


它是决定分辨力的高低。


目镜将已被物镜放大的,分辨清晰的实像进一步放大,


达到人眼能容易分辨清楚的程度。


 


 

TOP
77#

来个难点的,考虑一个清明假,假期休息,暂停出题。


第二十六题:


    月球引力带来潮汐现象,但月球每天经过某地一次,而某地一天却出现两次潮汐,这是为什么?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8#

 


  答第二十六题: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面的拉力要比对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了凸点


在中国古代,把发生在白昼的海水涨落称为,把发生在夜间的海水涨落称为,合称潮汐







 


我们可以假设整个地球被海水覆盖,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面的拉力要比对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了凸点,这样地球上就有大潮、小潮两个最高水域点。因此,当地球完成一次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个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TOP
79#

易慈溪厉害啊!

享受科学的乐趣。。。。。。
TOP
80#

易慈溪确实厉害!赞一个!
TOP
81#

托科学网的福,学到很多在此地。
先学习再应用,希将包袱化能力。
革命尚未成功,在下仍须再努力。
TOP
82#

易慈溪确实历害,精彩的解答才使这些问题更有价值。


问题快出完了,大家加油啊!


 


第二十七题:


同一个胡萝卜切成几块,放入水中,竟然有的沉、有的浮,为什么?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3#

第二十八题:


     


为什么有的花没有花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4#

                                                                    没人顶啊,自己顶!


 


                                 答:二十八题花蕊的瓣化。


    在本学期的一次教研培训中,有位老师提到了花蕊的瓣化现象,使人眼前豁然开朗。


 


美人蕉的花朵十分诱人。它鲜艳的花瓣是三枚瓣化的雄蕊。花瓣早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仅在花蕊期起保护作用。这种瓣化的雄蕊极有利于招引昆虫为其传粉。

TOP
85#


皇冠型芍药:雄蕊几乎全部瓣化,雌蕊正常或瓣化。


绣球型芍药:雄蕊充分瓣化,雌蕊瓣化或退化。


依据:重瓣的花瓣是由花蕊瓣化而来,


有时可以在瓣化的花瓣末端找到花粉,


这花粉是可以授粉,其子代仍然有机会遗传重瓣的性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8 18:57:53编辑过]

TOP
86#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9-4-3 16:43:00的发言:

来个难点的,考虑一个清明假,假期休息,暂停出题。


第二十六题:


    月球引力带来潮汐现象,但月球每天经过某地一次,而某地一天却出现两次潮汐,这是为什么?


一、预备知识


1、古人称白天为“朝”晚上为“夕”所以以海洋潮汐为例白天海水上涨为“潮”晚上海水上涨为“汐”。潮汐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2、潮汐现象不仅仅是一昼夜中海水的两涨两落现象。


    (1)根据太阳、月亮、地球排列位置分“大潮”和“小潮”


    (2)根据月球与地球距离分“近地潮”和“远地潮”


    (3)根据引潮力方向分“顺潮”和“对潮”


    依据生活观,我们最关注(1),也就是一昼夜高、低潮出现的次数有无异同,又可分为:


     A.半日潮(一昼夜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最为常见)


     B.全日潮(一昼夜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南海、北部湾最典型)


     C.混合潮(一个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有些日子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惠州大亚湾最明显)


3、潮汐现象(以半日潮为例)的特点:每昼夜有两次高潮。在同一时刻,围绕地球的海平面总有两个突起部分,在理想的情况下它们分别出现在地表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地方。


 


←帖子内容长度不能大于16240,您已经输入了87882个字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87#

 

二、产生困惑


1、如果说潮汐是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力在大小就应该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比月球大2.7×10*7倍,而太阳到地球距离的平方只比月球的大1.5×10*5倍,两者相除,似乎太阳对海水的引力比月球还应该大180倍,那为什么实际上月球对潮汐起主要作用?


2、潮汐力看来明显不等同于万有引力,那它还和什么因素相关呢?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88#

 

三、解决之道


1、假设在太空中某个小物体,比如太空工作站上的宇航员,他漂浮在空中,因为他处在失重状态,原因就是他受到的重力和惯性力“精确”抵消。即牛顿力学所谓“真实的引力”和“因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是等价的。


2、如果那个“太空工作站”足够大,当其中引力场的不均匀性不能忽略时,惯性力就不能把引力完全抵消了。如图1示,设想在太空工作站内有5个质点,C在中央,即系统的质心上,AB分别在C的左右,DE分别在C的上下。考虑到引力是遵从平方反比律且指向地心的,与中央质点C 所受的引力相比,AB受到的引力略向中间偏斜,D因离地心稍远而受力稍小,E因离地心稍近而受力稍大。由于整个参考系是以质心C的加速度运动的,其中的惯性力只把C点所受的引力精确抵消,它与其他各质点所受的引力叠加,都剩下一点残余的力。如果太空工作站的空间非常大时,那么这种偏差就会更明显,它们这时所受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AB受到的残余力指向CDE受到的残余力背离C,所以,如果在中央C处有个较大的水珠的话,严格地说它也不是球形,而是沿上下拉长了椭球。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89#

3、把地球当做一个对象,其中引力不均匀性造成的应是很大的。地球表面70 %的面积为海水所覆盖,地球自转造成的惯性离心力已计算在海水的视重里,所以我们可以取地心作为参考系,不必考虑地球的自转,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它看成是由海水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水滴。如果没有外部引力的不均匀性,这个大水滴将精确地呈球形。现在考虑月球引力的影响。如图3所示,在地心参考系中各地海水所受月球的有效引力是“真实的引力”和地心的离心加速度造成的“惯性离心力”之和。这有效引力的分布就像图4所示那样,把海水沿地-月联线方向拉长为一个椭球。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相对位置会同时出现潮汐,使得每天有两次潮,而不是一次的原因。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90#

 

四、有关结论


1、通过公式推导表明引潮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故可以计算出月潮和日潮大小之比为2.2。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月球而不是太阳对潮汐起着主要作用。


2、日月引潮力的效果是线性叠加的,合成的结果与日月的相对方位有关。在朔日和望日,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如图5a),太阴(月)潮和太阳(日)潮彼此相加,就形成每月的两次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距90°(如图5b),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了一部分,就形成每月里的小潮。


 


 


 


3在牛顿力学中,引潮力是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引力与惯性力叠加的必然结果


 


五、知识延伸


1、引潮力同时也对大气作用,可以形成大气潮汐;


2、它对地壳也有作用,使之发生微小形变从而形成固体潮,只是没有海水那样明显,肉眼观察不到。


3、潮汐对地球的自转起着制动的作用。


传播科学之爱,共享天地之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