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年:继续向教科版教材挑刺 [复制链接]

1#

2009年:继续向教科版教材挑刺

曾经我们在论坛上发过一贴,题为:


 


[讨论]教科版科学新教材瑕疵收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369


 


现在我们手头的教材已作了部分修改,但肯定还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让我们继续向教材挑刺.


 


建议挑刺格式:


 


瞄准目标:教科版*年级*册第*单元********(课题名称)


原文阐述:


存在问题:


我的建议:


挑刺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4 21:32:1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瞄准目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课题名称)


原文阐述: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存在问题:“电源、用电器、导线”属于电器元件


我的建议:把电器元件后的“等”字改到“导线”后,正确的应该是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开炮人:陈长红

TOP
3#

兔子:我总感觉“开炮”两个字用起来不太舒服。


 


兔子回复:词语只是个词语,只要能说明意思就可,不要去想太多。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09-2-20 11:16:20编辑过]

TOP
4#

以下是引用nbzhcch在2009-2-20 7:49:00的发言:

瞄准目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课题名称)


原文阐述: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存在问题:“电源、用电器、导线”属于电器元件


我的建议:把电器元件后的“等”字改到“导线”后,正确的应该是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开炮人:陈长红


好帖子,我 初读课文时就觉得有地方不对劲,没有深究,因为最简单的电路是3部分,突然多了一部分。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5#

谢谢楼上。我也这么认为,不知对不对。

TOP
6#


以下是引用唱歌的鸢尾在2009-2-9 11:04:00的发言:

隐约记得有过相关的一个贴子,但一下找不到,再问一遍吧。


四下第一课中电路的概念: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这个概念有问题吗?电器元件是什么?电源、用电器、导线不都是电器元件吗?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09-2-9 21:08:00的发言:
应该改为: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这个炮弹早在2月9日就有人发射过了,而且喻老师已做了解答!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以前不曾“开炮”,怎说继续“开炮”?


去年已经“挑刺”,不妨继续“挑刺”。


“开炮”一词不适当,还是沿用“挑刺”一词较好。

TOP
8#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原文阐述: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中,有一栏是填“在水中的重力”


存在问题:重物在空气与在水中所受的重力是一样的,这里原意应该是记录当物体在水中  时,重物所受的拉力大小,即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若为物体“在水中的重力”,表述可能不科学,而且容易误导学生物体在水中和在空气中重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我的建议:改为“水中时所受拉力的大小”


开炮人:三叶草

TOP
9#

瞄准目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原文阐述: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存在问题: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静电是由摩擦产生的,但静电不是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吗?也就是说,没有磨擦,物体同样也带有静电,只不过不显示罢了!


我的建议: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显示带电。


挑刺人:方山春

TOP
10#

六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p14页学生看显微镜的图片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这图片有误。正确的是:左眼看显微镜,右眼看外面。
TOP
11#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力》


原文阐述:五下第16页中:中间两幅图,“一块在水底的石头,一块已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左边文字“我们来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存在问题:


课本涉及到的上浮与下沉主要是两个力重力与浮力,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决定了上浮还是下沉。上沉与上浮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是静止不动根据牛顿定律一定是力的平衡了,而平衡的情况其实又涉及到了两个因素,水水槽对石块的支持力(所以不再下沉),泡沫块露出水面后浮力减小了,所以平衡了。而这一点是在学生对于重力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状态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后进一步的提升。直接拿出来涉及到这么多的力,学生是不是会搞浑。“一会儿说重力小于浮力,一会儿又相等了。”


我的建议:


我认为是否可以将图画变为:“正在下沉中的石块,和正在上池中的泡沫块,(似乎都在水中)而且在下面还要注明,‘下沉中的石块’‘上浮中的泡沫块’”


挑刺人:常不回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8:41:31编辑过]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
TOP
12#

瞄准目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存在问题:17页中间第一张图片中拿滴管的手势不对


我的建议:正确的姿势为: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滴管,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橡胶头。


 

TOP
13#

六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p14页

上面的学生看显微镜的图片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这图片有误。

正确的是:左眼看显微镜,右眼看外面。

确实是这样的。 

 
TOP
14#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力》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存在问题


一、“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操作比较复杂,五年级学生操作有一定难度;


2、教材中对天平的使用方法没有介绍;


3、500ml量筒的误差太大(+-5ml),导致测量结果不精确,最终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文第20页比重计、插图问题:


1、左边比重计的图太小,如果能看清上面的刻度就好了;


2、右边的图,我想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想让学生了解比重计的使用方法,可是这样使用的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我认为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让比重计浸入一种液体中直至竖直漂浮在液面静止时(我是把比重计放入盛满液体的50ml量筒,这样才能测出这种液体的比重。


3、比重计的设计原理,要五年级学生来解释显然不切实际;如果由教师来解释,五年级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学生能够观察到不同的液体比重不同(比重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或者说排水量不同),就已经很不错了。最好有比重计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了解或者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


4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这句话是错误的。比重计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一种仪器。(关于比重计的教学意见,另见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何树德老师的文章《比重计是这样使用的吗?》http://www.xsgqxx.com/xxkx/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04)关于比重计的教学,我的建议是要么不教(不出现),要教就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概念,这样的话密度的概念就必须出现。


 


我的建议:


一、“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实验遇到的问题


1、教材中应详细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出示实验步骤示意图,引导学生实验,降低学生操作难度。


2、教师准备盐水时尽可能增大盐水浓度


二、课文第20页比重计、插图问题:见上


 


以上是我在教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后的一些想法,教过此课的老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一起交流经验和感想。


电子邮箱:xstxyb@163.com  


探索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528/archives/2009/30933.html


                                     萧山育才小学   俞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3 13:49:2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5#

和楼上的一样意见,我是教师演示着做的,但是由于误差大,测出来很不准,甚至好几次都是浓盐水的密度反而小于马铃薯的了。

浙江慈溪第三实验小学 钟秀蓉 QQ 69514679
TOP
16#

以下是引用常不回家在2009-3-3 8:45:00的发言: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力》


原文阐述:五下第16页中:中间两幅图,“一块在水底的石头,一块已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左边文字“我们来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存在问题:


课本涉及到的上浮与下沉主要是两个力重力与浮力,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决定了上浮还是下沉。上沉与上浮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是静止不动根据牛顿定律一定是力的平衡了,而平衡的情况其实又涉及到了两个因素,水水槽对石块的支持力(所以不再下沉),泡沫块露出水面后浮力减小了,所以平衡了。而这一点是在学生对于重力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状态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后进一步的提升。直接拿出来涉及到这么多的力,学生是不是会搞浑。“一会儿说重力小于浮力,一会儿又相等了。”


我的建议:


我认为是否可以将图画变为:“正在下沉中的石块,和正在上池中的泡沫块,(似乎都在水中)而且在下面还要注明,‘下沉中的石块’‘上浮中的泡沫块’”


挑刺人:常不回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8:41:31编辑过]

我觉得不用改。静止状态的比较好分析,下沉中的和上浮中的情况补充进去研究的。

浙江慈溪第三实验小学 钟秀蓉 QQ 69514679
TOP
17#

学习了你们的高精度
TOP
18#

五下<热>单元第六课,第40页,有关于热传递的文字解释,“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货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本人认为那段文字应该是对"热传导"的解释,而不是热传递,因为前面说过通过直接接触。


而在47页的资料库中对热的传递方式的解释中,也能找到热传导的定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8 9:10:07编辑过]

开心教书,快乐育人
TOP
19#

瞄准目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十页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作业本


原文阐述:下面是两个小灯泡不同的连接图,小灯泡较亮的是。( )


存在问题:B选项,第二个小灯泡都边在灯壳上,为短路现象


我的建议:分别连接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可能与出题人的本意相违


挑刺人:伍朝晖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
TOP
20#

以下是引用zj123在2009-3-15 23:37:00的发言:

五下<热>单元第六课,第40页,有关于热传递的文字解释,“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货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本人认为那段文字应该是对"热传导"的解释,而不是热传递,因为前面说过通过直接接触。


而在47页的资料库中对热的传递方式的解释中,也能找到热传导的定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8 9:10:07编辑过]

18楼朋友,这个应该是“热传导”的概念。早在去年的“萧山小学科学网站”上何树德老师就已经质疑并纠正过。

TOP
21#

以下是引用叶子青青在2009-3-18 19:22:00的发言:

18楼朋友,这个应该是“热传导”的概念。早在去年的“萧山小学科学网站”上何树德老师就已经质疑并纠正过。


问题是现在的教材上还是写着热传递,并没有更改啊!!明知有错,为何还要一错再错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3 9:08:09编辑过]

开心教书,快乐育人
TOP
22#

瞄准目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类和回收利用》(76页)


原文阐述:玻璃瓶图片(塑料能多次熔化成形,回收利用废塑料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塑料瓶图片(回收玻璃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玻璃便宜。因为玻璃熔化的温度比用生料熔炼的温度低很多)


存在问题:下边的文字与上边的图片正好倒换了。


我的建议:文字与图片相对


挑刺人:蝴蝶记忆

TOP
23#


瞄准目标:六下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单元


原文阐述:课本p29“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 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存在问题:


课文一开始让学生理解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接下来,课本图示两种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一种是物理变化。


 


然而,


易拉罐在变形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


有些学生说有,易拉罐在变形后就产生了声音,声音也是物质啊。


想想也是,玻璃棒在摩擦后还有电呢?电也是物质啊,那摩擦玻璃棒是否是化学变化呢?


如果按照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来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恐怕前后矛盾。


 


 


 


 


 


我的建议:请专家搞清概念,究竟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物理变化,什么是物质。请老师讨论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挑刺人:wubin98146(乌雎)

TOP
24#

瞄准目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30页


原文阐述:米饭中加入碘


存在问题:一碗米饭中加一滴碘太浪费了,违反实验中节约的原则


我的建议:取一部分放入培养皿中去试验更合理


挑刺人:李建国

TOP
25#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课题名称)


原文阐述: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存在问题:地轴北极对着北极星,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他星星相对地球来说是相反,应该是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我的建议:顺时针改逆时针


挑刺人:方筱军

TOP
26#


瞄准目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第54页。


原文阐述: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间……。


存在问题:月球不可能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


我的建议:把字改成“之”更为恰当。既表现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恰当地避开了在这里并不重要的具体距离关系。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学生中无意间形成的三个天体间一种均匀大小具体的表象。


挑刺人:包盈华

TOP
27#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4页,《用水测量时间》中的“受水型水钟”有一点小错误。也是算“吹毛求疵”了。



这个水钟的指针所指的这个数不对,应该是罗马数字Ⅷ。


 



萧山区云石小学  谢勇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1 21:58:47编辑过]

TOP
28#

教科版六下p54日食成因的一段话:“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上课时,有学生提出,不是同一条直线,也有日食现象。我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修正。学生提出:在“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后可以加上“接近一条直线”。我觉得这样更严谨些,不知可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8:22:37编辑过]

TOP
29#

五年级下P8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或顺时针)
TOP
30#

瞄准目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课题名称)


原文阐述: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存在问题:地轴北极对着北极星,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其他星星相对地球来说是相反,应该是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我的建议:顺时针改逆时针


挑刺人:方筱军


------------------------------------------------------------------------------


     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从北半球看是逆时针转动,从南半球看是顺时针转动。“其他星星相对地球来说是相反”--首先其他星星也都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吗?假定是的,其他星星对地球来说是相反,应该是从地球北半球来看正是顺时针的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