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1#

[原创]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杭州市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 郭杰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501和502班是我四年级的时候就带上来的,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总体来说,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科学课,特别是一些实验操作方面的内容,学生尤为感兴趣,但在实验常规方面,502班明显好于501班。另外在课堂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反馈来看,也是502班稍微突出一点,本学期在做好课堂常规工作的同时,对501班要更为照顾,使两个班级趋于均衡化。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四.主要材料清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应完成的观察实验项目表
































































































































































































































































































































































































































课文题目


观察、实验的内容


完成情况


1班


2班


3班


4班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


同种材料大小变化后水中的沉浮






3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大小不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4


重量相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5


体积相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


改变小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7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实验






8


比较橡皮泥排水量的实验






9


造一艘小船


造用橡皮泥做的小船






10


比较小船的载物量






11


造用其他材料做的小船






12


浮力


体验浮力的实验






13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14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受到的浮力






15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测量一种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16


测量大小不同的3块石头的浮力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






18


让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






19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20


同体积马铃薯、清水、浓盐水轻重比较






21


热起来了


测量毛衣、书本的温度






22


给冷水加热


塑料袋装水在冷。热水中的变化实验






23


密闭试管中的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4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25


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26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7


金属热胀冷缩码


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演示)






28


钢锯条的加热实验






29


热是怎样传递的


铁丝传递热的实验(演示)






30


金属片的传递热的实验






31


传热比赛


三种金属材料的传热本领比较(演示)






32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不同材料杯子的散热比较






33


做一个保温杯






34


测定保温杯的保温性能






35


太阳钟


做一个模拟日晷






36


用水测量时间


滴漏实验






37


我的水钟


做一个水钟






38


机械摆钟


观察钟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






39


自制摆的摆动次数观察






40


摆的研究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41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42


做一个钟摆


改变金属圆片位置的实验






43


做一个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






44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45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46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47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演示)






48


谁先迎来黎明


模拟实验感知地球的自转






49


实验感知地球的自转方向






50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模拟地球与北极星的位置关系






51


地球在公转码


模拟实验感知地球的公转(三球仪)






52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


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四季成因






53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模拟实验感知极昼、极夜现象






五.各单元概述与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单元概述


    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二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资料库中的资料,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渗透了物体密度的概念。在相同的体积下,一些物体比水重,一些物体比水轻,它们的沉浮与之相关。


    当然,本单元只是研究了与沉浮现象有关的因素,并不能穷尽沉浮的规律。关于沉浮的进一步探索、浮力的计算等内容,将在初中的科学课中最终完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是以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的,而在另一个杯子里却变浮了呢,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吧”——提出了推测;让我们来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水中的白乎乎的东西引起的变化吧”——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就这样使孩子们进人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动中,也是通过“用这几种材料能制作什么样的船”“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来指引学生们设计和制作小船,并不断改进小船的制作的。


    学生们因为有这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研究活动。也正是因为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第二单元《热》


(一)单元概述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入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融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热”单元共设计安排了8个活动。


    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了解一些影响热的产生的因素。其中通过“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2课,学生开始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了。冷水在逐渐变热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水受热上浮原因”的研究,引出“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第3课、第4课和第5课,连续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到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会体验并感受到身边的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各种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际应用。


    第6课和第7课,开始关注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观察中学生会发现,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并发现这种传递是有方向的。在传热比赛中,学生还会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第8课,设计保温杯的活动,一方面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服务于生活。比如,选择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使得保温杯符合我们生活的需要。


    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一)单元概述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圭组合为圭表,根据表在圭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导致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钟表和罗盘、枪炮、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回顾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时间在流逝”,主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


    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和“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


    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


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的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


●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


●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学习用图表、表格等来记录、整理、交流信息。


●设计、制作和改进“太阳钟”“水钟”和“摆钟”等简易计时器。


●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


●认识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初步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单元概述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连)。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人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一课中,书中并未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地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科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教科书还以资料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证实地球在自转的。引导学生再次修正他们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教科书中对于时区有所涉及,希望学生展开更多的研究。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让学生对于北极星“不动”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围着地轴自转,初步认识地轴是倾斜的。并根据北极星一年四季的位置不变,认识地轴倾斜的方向一直保持不变。为认识四季的成因埋下伏笔。


    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让学生认识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恒星的周年视差。本课仍以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处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看到远近不同的恒星有视觉上的位置差异。视差的存在就是公转的证据。教科书提供了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是如何被人们证实的。


    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提供了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让学生通过研究地球仪上杆影的长短变化来认识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相关。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该课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日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1


2.9-2.13


始业教育;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2.16-2.20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


2.23-2.27


4、造一艘小船;5、浮力


4


3.2-3.6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5


3.9-3.13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6


3.16-3.20


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7


3.23-3.27


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


8


3.30-4.3


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


9


4.6-4.10


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0


4.13-4.17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1、时间在流逝


11


4.20-4.24


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


12


4.27-5.1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13


5.4-5.8


五一长假


14


5.11-5.15


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


15


5.18-5.22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6


5.25-5.29


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7


6.1-6.5


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18


6.8-6.12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19


6.15-6.19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0


6.22-6.26


总复习、期末考试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感谢科学前辈辛勤的工作,我们大树底下好乘凉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TOP
3#

大侠出手果然不凡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

小禾拿来看了,O(∩_∩)O谢谢 !
TOP
5#

下来参考。谢谢
童永才
TOP
6#

不错不错,让我们这些身处湘西边区的教师大开眼界了!!

TOP
7#

好资料,谢谢 !
TOP
8#

谢谢!


 

TOP
9#

受用了,谢谢!!!
TOP
10#

下来参考。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