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科学教学反思汇集 [复制链接]

1#

四上科学教学反思汇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的教学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一些烧杯、沙子、盐、面粉……等,弄我不亦乐呼!最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优秀,特别是四班的孩子,发现的现象很广,思维非常活跃,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但是有两点值得我再深入推敲:其一是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的解释是否包涵了水变白色了,学生的理解是应该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跟原来的水一样的清澈,如果出现了变颜色的现象就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是没有溶解。这一个概念的教学,我在课堂中没有明确指出,仅仅是学生的观察得到的。我没有教学这一概念是有原因,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中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后与盐在水中的溶解来加深理解溶解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通过第二课学习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况之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溶解的概念。

其二是本课的最后阶段的过滤,这一个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喜欢的。学生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很认真地操作过滤的实验,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教学这个过程时,有关过滤的注意要点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的。我认为这样是可行的,因为实验的操作规范是需要教师的直接指示。只不过是这里的时间有些紧张,特别是学生在过滤面粉的时候,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过滤出来,并且面粉留在滤纸上的白色粉末不太看的清楚,不像沙子一样,只要有一点点痕迹就能清楚地留在滤纸上。让学生辨别起来比较方便,不易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如何改进面粉过滤后留下了痕迹,并且过滤的速度加快,值得我们再次深思。曾在一本书上的科学案例中看到过这样的改进装置,就是过滤面粉的时候在最上层先用一层纱布先粗粗过滤,然后再用滤纸进行二次过滤。没有亲自实践过,上课之前没有太多时间找纱布,所以,就耽误了上课时采用最好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给课堂的实验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2#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课后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中有两处是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


其一是教师充分准备材料让学生在课堂操作中提高效率,提高实验效果。充分准备材料要从前一晚的备课开始,类似于像这样的课,老师的课前先自己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把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些现象能在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所以,我在备课时在家里先拿出胶水与水的混合看会不会溶解,通过实验发现胶水是能溶解,但是胶水是白色,水也是白色,效果不明显,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可能会提出看不见胶水了,也有一些组的学生可能会说胶水孩子水底,因为根据孩子平时的经验胶水在水底会产生黏黏的感觉,不排除个别学生会用手指到水底试试,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对于解决本课的重点概念带来了影响,而且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我决定想办法把胶水变成有颜色或者把水变成有颜色的试试实验效果怎么样。于是先操作把水变成有颜色的,想在水里加一点红墨水,但是红墨水家里没有,又想办法加了葡萄酒,试了试效果,不明显,胶水还是根本看不到。当实验到这里我联想到上一节课学习的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必须要物质或液体是不同颜色在水中溶解情况,才能清楚地看出溶解的过程。所以我想办法让胶水变成有颜色的。怎办呢?正在这时,我想到了洗发液,书上不是正好说胶水或洗发液吗?所以找到家里的洗发液,正巧我家的洗发液是海飞丝,有一点点淡蓝色,这时好像找到了新大陆,赶紧用洗发液来做实验,我一次次的试做实验。最后终于达到了我满意的效果,学生肯定能清楚地看出实验的现象,并且操作会很方便。之后我又试了试醋、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当我成功做好实验,在心中有十足的把握走向课堂时,才收工睡觉。果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操作实验的效率很高,效果也很明显,这时我对自己的付出感到有一些欣慰。

其二是学生的仔细观察溶解的实验。学生特别是在操作洗发液溶解在水中的情况时观察得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把每一个过程都观察得很到位,就因为他们的到位,仔细,似乎都忘记了从整体,从整个实验的过程来观察实验。学生做完实验后对溶解的描述也很到位,把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描述出来了。这一点我觉得学生的这种观察的态度是非常好的。要的就是这样的严谨和仔细观察,学生才能在后面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TOP
3#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原本可以让学生能有一个思维的提升,特别是学生发言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溶解的(高锰酸钾是紫色的,能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溶解过程)。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完全能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通过教学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也非常清楚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是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用肉眼已经看不见高锰酸钾,这就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溶解了,学生能说出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已经掌握。但是要学生用语言来表达,如何来表达溶解这一个概念,学生还不是很清晰,学生用语言组织来表述溶解的概念还很欠缺。在这节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说得出溶解的特点,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课堂上不能听老师讲课,没有把自己的思维集中到老师的问题和同学的发言,包括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自己顾自己的现象,所以,同学的讨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效果。结果就出现了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溶解,总体看来这节的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


同时这节课也带给我三个思考:


思考一:课前老师非常充分的准备还欠缺一点,体现在老师自己先做实验,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能够心中有数,不会在课堂上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当然在这节课中没有出现五花八门,只是在效率上有点低。


思考二:学生的书写表达科学思维的过程要在课堂上加强训练,要跟语文一样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书写一些科学的现象。把自己的科学思维过程能很好地在纸上体现出来。

思考三: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用科学的紧密的逻辑思维表达现象。另外,科学用语在课堂上的出现,教师要及时纠正。逐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TOP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是新鲜的,又是感兴趣的问题。当教师把食盐和小苏打呈现在孩子跟前,他们马上引发了大胆猜想,于是就引入了用实验验证的阶段。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对孩子进行详细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对比实验需要公平,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我让孩子们认真研读教材的提示,明白两杯水要一样多,大家确定为20毫升;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都要充分搅拌;必须等前面加入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面一份;如果不能在溶解了,就不要再加进去。这些讨论是必要的。我看了一些同仁的课后反思,发现学生分食盐和小苏打用了好多时间,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因此我采纳了一些老师事先分好食盐和小苏打的方法。我觉得把节省的这些时间用到讨论上,更有助于孩子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孩子们按照要求在认真的操作实验,当他们在20毫升的水里加入第三份食盐后(每份3克),尽管不断地搅拌,发现食盐已经不能溶解了。可是在溶解小苏打的过程中,一些小组还不能辨别小苏打是否已经溶解,尽管溶液已经变成白色浑浊了,但有的还在加入小苏打,这跟教师提供的材料有关系,这些小苏打是新买的,可是里面好像混了些什么,放进第一份(3克),就呈白色,溶解现象不很明显,这给孩子的研究带来一些困难。当然,有的小组非常认真,一面搅拌,一面把杯子举起看还有没有颗粒。


在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都明白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在课题后面加上一个词语,马上有孩子说“是不同的”。这是孩子自己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显然比教师纯粹讲要有用的多。

在作业时,作业题要求填写20毫升水分别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觉得这与刚才的实验不太相符,因为刚才是3克3克加的,食盐到第三份不能溶解了,同样,小苏打到第二分不能溶解了,那么怎么确定溶解了多少呢,如果要孩子知道具体溶解了多少,我想必须是1克1克加,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数据。
TOP
5#

 

溶解的快与慢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让学生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是本堂课的重点。因为是模仿着进行实验的设计和研究,所以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显得十分重要。教材用了具体的文字,介绍了怎样加快食盐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让孩子们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掌握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要领,我让孩子们分别找出两个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通过讨论,孩子们还发现,教科书上说“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两个杯中”不严密,应该是“同时放入”,有的孩子还说,在做搅拌这一对比实验时,水温要相同,我表扬了孩子的认真学习科学的态度。


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在设计研究“加快方糖溶解”时,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3个小组选择了搅拌,3个小组选择了热水,2个小组选择了切碎,2个小组选择了多加水。他们根据选择的方法选择了教师预先准备的实验材料,并且把实验的过程考虑的十分周到,实验也非常成功。但时间还是显得不够,因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讨论不够深入,作业也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糖块在嘴里溶解实验只能在课外有学生自主完成。

TOP
6#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其实他们在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问题时,已经有所感悟,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非单纯让学生在理论上知道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重点应放在如何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如何能比较严格的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实验操作,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上。


首先是让学生能大胆的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比如,有的孩子提出,100毫升的水能溶解100克的食盐,就用孩子提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100毫升水,把100克食盐放进去,都填满了,怎么能溶解呢,显然这是从直观的角度在分析问题,但学生思维火花已经点燃,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有的同学说可以用100毫升的水;有的同学说为了节约食盐、节约时间,可改为用50毫升的水来进行实验。最后教师尊重大多数孩子的意见确定为50毫升。


怎样知道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食盐, 孩子们的思维可活跃啦,有的说可以用小勺计量,再称一下每小勺的重量,乘一下就知道溶解了多少克;有的说可以先称一下食盐,等用好了,再称一下剩下的盐,就知道用去多少;有的说可以先称一下水的重量,再称一下食盐溶液,就可以知道溶解了多少食盐;有的说可以先称几包食盐,每包重量相等,然后看溶解了几包,就可以知道溶解的量。


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基础,孩子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大家的互相补充下,实验的操作过程考虑的更加完整和具体,如怎样加入食盐、怎样搅拌、怎样计量、怎样可以看作是不溶解了、溶解了多少以哪一次为界限等。他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取最佳方案。


方案的设计是到位的,因此,实验的操作也水到渠成,实验的结果也非常接近,从实验的现象中,孩子们直观的感知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科学实验课的步骤不外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但是如何将这些环节演绎得更自然,让教学更有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以达到有效探究之目的。

TOP
7#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今天上午第三节是科学课,可是著名动物作家沈石溪来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出售他的一些作品,进行签名,学校规定每班参加10名同学。说到底,科学是副科呀,走了10个孩子去接受文学的熏陶,毕竟比学科学来的重要。


这倒给了我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进行一次小班化教学的尝试。吃过中饭,11点40分,我来到教室,通知上午没有上到科学课的学生去实验室上课,没想到这些孩子高兴的喊了起来,痛快的排队来到实验室。


小班化教学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把他们分成3组,就站在他们的身边给他们讲课,零距离的接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亲密了。孩子们发言的机会多啦,10位孩子9位发言,发言最多的达到5次;讨论更深入啦,教师可以清楚的听到孩子们的想法,更快的获取信息,并及时参与孩子们的讨论,解决一些生成的问题;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人人都有啦,点酒精灯的,给食盐溶液加热的,熄灭酒精灯的,不会出现6人小组中有人在旁边看热闹。


同样的内容,给60人上课用了40分钟还来不及,这一次用了25分钟就足够了,小班化上课真过瘾。


 


这一单元的课结束了,但心中还是有许多疑惑还有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究解决:


1、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的历程有时是难以用时间来控制的,怎么办?


2、材料是孩子们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但材料的准备是麻烦的,甚至有的是无法解决的,怎么办?


3、孩子们对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是感兴趣的,但孩子们的兴奋点经常会落在好玩上,往往热闹的动手操作以后,好多孩子的脑海里仍是一片空白,怎么办?


4、公开课上能看到书面作业的极少极少,平时上课怎么办?


5、一节节的课上过以后,再也没有其他时间插进去给孩子们巩固巩固,根据“遗忘规律”得及时巩固呀,可是时间在哪里,期末考试怎么办?


6、修订的教材增加了许多纪录表,减轻了教师准备纪录表的麻烦,放手让孩子们记,答案也许是多元的,不准确也难免的,家长一检查会怎么想,如果把答案统一起来,有时也显得不现实,怎么办?……

TOP
8#

 

《我们关心天气》课后反思


首先这一课的开头我是从网上搜索了气象局的一张实时全国的城市天气预报图,点击进入方可查看某个城市当日的天气情况。这个开头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同时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符号也就是云量符号表示比较清楚,很快就能得出天气预报的信息中有这个云量表示的图标,对气温也是表示天气预报里的一个信息也比较清楚,说到云量的图标表示,学生对晴、多云、阴天、雨、雪等常见的图标比较熟悉,在这个基础上,我利用课件演示补充了雾、冰雹、雷阵雨、雨夹雪等不太常见的天气符号。让学生画在书本上,以便增加印象。另外在这基础上我还略补充湿度、气压、风、降雨等也是天气预报的其中内容,让学生明白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在这节课里我的时间安排有些欠缺,我大部分时间安排是在知道的天气现象,导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描述这一节的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当天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对当天天气描述,在书本上已经有一个范例,让我们参照范例来写当天天气的情况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最后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用网状图表示。这一内容更是没有时间进行讲解(其中一个班未讲到)导致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对这一内容无法完成,当时在课堂上我的想法是,这一内容学生应该很快就完成,对雨天给生活带来的困难应该在低年级就很清楚,没想到学生对雨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没有写完整。这时从作业的情况看来分析是这样的。


之后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并非是对这一内容不会写,而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学生对科学作业的这种态度不认真,在我的教育下,学生的态度略微有些好转。

TOP
9#

 

《天气日历》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是围绕认识一些天气符号:如板书中的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来进行一一教学,让学生再次认识一些云量表示的符号。并讲了气温的记录,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没有重点讲,只是提到,在后面的学习中会重点讲解。这节课重点是对学生设计每天要记录的天气现象的内容进行指导。每天要如何记录天气情况,这一个概念学生是初次接触,我总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以为学生一看就会懂,结果让学生先自己设计这样的天气日历,学生都不会设计,之后我放了几张高年级曾经设计的日历的图片,学生才知道怎么设计,并设计哪些内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内容疏忽了没有讲,就是气温,也就是温度的符号摄氏度,它的写法和读法,我以为学生会写,但是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写法并不熟悉,有很多学生写成了一个圈,最后的一个C也落写,所以还是要对温度的写法和读法再强调。另外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风速的数字代替总是忘记写,只是画一个风速的旗帜图标。


最后布置一个制作天气日历的作业,学生当时对制作天气日历表示有很高的热情,但现在不知学生对制作天气日历是否还是坚持进行。


TOP
10#

 

《温度与气温》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有一点是有疑虑的,就是第二步骤气温的测量,在书本50页有一张气温表是要统计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趋势,我之前没有布置学生去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所以是我自己测量了一天中的气温变化,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这样的教学有一点是有好处的。至少学生有统计图分析,不然学生连温度的数据也没有,让学生怎么去分析一天的变化呢。从学生分析这张统计图来看,我班学生的思维似乎并非很理想,还是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不是很熟悉的原因,我试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多让学生分析这样的统计图,开阔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最后的统计图分析,教师的引导语还欠缺,根据统计图来分析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的分析还不够到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