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上科学教学反思汇集 [复制链接]

1#

三上科学教学反思汇集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一群刚刚进入科学学习的小不点学习《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带给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憧憬,盼望着科学课堂的有趣,盼望着科学课堂的活动。这不,在第一节科学课就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课外去探索。学生非常兴奋,但这个兴奋不是去玩的兴奋,学生带着学习去看一棵大树。我也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资料,特别是设计的一张表格,这个表格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曾经教过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记录纸,就让他们到室外观察的话,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开始观察。所以,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设计得非常实用,课上完后感到这张表格在这节课甚至是下一节课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观察的大树记录表


记录员:             日期:          
































































内容


树叶


树干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气味


 


 


 


声音


 


 


 


厚薄


 


 


 


光滑度


 


 


 


软硬


 


 


 


量一量


 


 


 


高矮


 



不足之处:其一是课堂时间掌控不是很准确,四个班级都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的现象。思考是学生记录的速度比较慢,导致学生观察记录时间较长,寻找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分工不好,所以大家都在记记录,记好一样内容大家都在写。所以,非常浪费时间。

其二是小组合作能力有待加强,初次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课上的小组合作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后面的上课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是三年级老师重点要抓的一项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2#

 

《大树和小草》课后反思


课中过程一:接触了两节课的大树,这节课要接触小草了。书本准备了四种小草,我只找到了两种小草,一种是非常常见的狗尾草,另一种是三叶草。在课堂上我一开始就叫学生认认这两种草,如果不认识就按照小草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字。结果每个班级都有一小部分同学认识三叶草,狗尾草由于比较常见,大多学生都能认识。借住取名让学生说了说这两种草的特点。学生说得非常形象,很到位地说出了特点。


课中过程二:由于今天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实验桌上摆好实验观察对象,学生的兴奋程度很高,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意识到不能随便动实验材料,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很自觉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上课。


课中过程三:重点观察的是狗尾草的特点,学生在说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说得比较好,但课堂作业本上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写出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该怎么表达,很大一部分孩子非常聪明地参照黑板上的板书,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出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狗尾草和香樟树的特点比较也很全面,最后引导所有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本节的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学生能在课堂中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


思考一:板书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板书有一幅大树的图、大树与小草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还有草质茎和木质茎的概念描述。学生记录笔记的习惯还不是很好,要教师讲了之后才开始记录,这难怪他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记笔记了,什么时候不用记笔记。所以,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记笔记。

TOP
3#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


教材简要说明: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就比如拓印树皮,这在美术课里可能需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拓印的技巧,而在科学里要求学生用一节课里的其中一个活动来完成,几乎不太可能。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写这样的一篇观察日记是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因为要求教师做指导之后,学生才会写观察日记。


我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拓印这一活动完全删除,留给学生的回家作业完成,要求在家长的指导小完成拓印树皮的活动。其次主要活动放在写观察日记,原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棵大树之后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并整理成一篇类似与书本第7页的日记。在前两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校园里的其中一棵树,然后回到教室写观察日记,结果出现了一节课20分钟时间是学生在校园观察,有几个组甚至在浪费时间。所以,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最后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是最后比较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来不及教学。好在大部分学生早就已知大树的相同点是有根茎叶(树根、树干、树冠),需要阳光、水、空气等。不同点是树叶、树干等不同特点。后面两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过程,其中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这一环节删除,改为回忆第一节课同学们观察的大树的特点,参照第一课的一张表格直接整理观察过的香樟树的一些特点,并写成观察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来说说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课外作业是拓印树皮,有必要请学生在课外到校园或公园观察一些树,并写出树的特点。


学生完成活动和作业情况来看。学在这一课要求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书写成这样的语言表达,应该还是不错的了。


思考:继续指导学生对书面表达科学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不可松懈,这点在现有的中国教育来看,是非常要紧,原因在于考核是靠书面表达来评判成绩,而非语言表达。

TOP
4#

 

植物的叶

课前我步骤学生每人找2片叶子,上课用,大部分学生带的叶子数量比较多。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课上我问大家数数自己带来了几片叶子,学生数的很正确。再问,你带来的这些叶子有几种呢?开始有部分同学分不清楚。我拿着树叶4片叶子问说三种的同学,为什么不说4种而说3种呢?他们说有两片叶子的形状,叶缘是一样的。那一样的就分为一种,再看看自己的叶子有几种?同桌帮着分分?看两个人分的一样吗?有问题的再举手。还真出了问题。我看着有些相同的两片叶子,带来的同学说她不是从一株植物上采的。所以不是一种叶子。我没见这两株植物。没有表态。现在想来这个地方处理的不很好,不是从一株植物上采的,不见得他们不是一种植物。如果他们是一种植物的话,那也该是一种叶子。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我重点强调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比较新鲜叶子和落叶时,学生除了看出颜色不同外,还说叶子大小也变化了,老叶子小。该是水分蒸发的缘故。
对于叶子一生的生长变化,让学生看的插图,因为在看小叶黄杨时,学生把黄色的叶子看成是老叶子,这是不对的,黄色和老叶子不能划等号。上课时间很紧,只好看了课本的插图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错误认识下节课要先解决。
TOP
5#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一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对于他们来说,秋天,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TOP
6#

 

                                          植物单元总结反思


从教学这个单元的情况来看,通过一次单元的测试反应出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还可以,这张试卷的难度系数是在8左右,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还算不错,课堂上研究的内容学生基本能掌握,说明一点学生课堂上的确是在消化老师提出的和同学一起研究的问题。另外,这一批三年级的学生对待科学作业的态度算比较认真,在作业本上能看出学生的基础很扎实,从这一单元的写对大树的观察日记可以看出,学生语文底子很扎实,学生写出来的日记非常好,写得比较具体,大树的一些观察内容都能从日记里反应出来,并能用语文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清楚。


带给我的思考:1课堂上还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把更多的提问留给学生。2三年级的学生还很小,尽量用故事的形式来导入,通过几节课的故事情节的描述,发现学生喜欢老师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来给学生讲解,这样的效果非常好,每一位学生能在不用老师组织纪律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老师。能否用故事来做一个课题研究,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教学以故事,儿童化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TOP
7#

 

《寻访小动物》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复合学生的实际,一开始我用故事的形式引入,由于动物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比较多,而这一课的教学基本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多,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有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学生知道的比较多,课堂上的发言人数明显增多。就是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外出活动的,实地去寻访一些小动物,小朋友的兴趣很高,而我的要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寻访,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高的情况下居然忘记自己要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就出现将近一半的学生是自己顾自己外出活动,好在学生的观察还是能够围绕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的记录也是比较详细。


思考一:三年级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科学讨论和学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过渡,好在三年级学习的知识植物、动物之类的,学生在不讨论的前提下还能够积极发言,并且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思考二:动物单元的课堂纪律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因为是把动物带入课堂,而课堂上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能认真听同学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的。纪律仍然采取加分制度。仍然思考这个问题,学生有必要让他们坐的端端正正吗?是不是不坐端正只要能听得进,回答得出也是可以的。
TOP
8#

 

《蜗牛(一)》课后反思


蜗牛(一)一课是新老师教学三(3)和三(4)两个班级的,由于3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比较好动,而实习老师又没有课堂组织的能力,所以,整个课堂有些凌乱,该讲的内容没有讲到位,学生听的和回答的不多,只是在课堂上围绕蜗牛在玩了一节课。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是设计到学习蜗牛的身体形态特征,教师课前准备的课件对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蜗牛的身体部位。4班学生学习时比较好,纪律本身就比较好,再加上老师课前进行组织,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比较落实,蜗牛的身体部位分析得还是比较好的。


在这节课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养蜗牛并写观察日记,由于家长比较配合,基本每位学生都养了蜗牛,并认真写观察日记,其中有几个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还是很不错的。只要学生认真养过蜗牛,他对蜗牛的一些习性就有一些了解,特别是养白玉蜗牛的学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观察得就比较仔细,因为白玉蜗牛的身体比较大,观察起来就比较清晰,不需要借助放大镜就能很好地观察到蜗牛的身体部位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比如吃食物,拉粪便,睡觉等。


整节课学生比较活跃,摆在面前的蜗牛吸引学生很大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学生的观察带来很大的好处。这样的课堂是非常好的。试想在三年前我也教三年级,叫学生养蜗牛,带蜗牛,几乎没有几个学生是会带蜗牛和养蜗牛的。所以我觉得这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是很高,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也还很高,这点我值得庆幸,只有学生和家长有这样的意识,科学的学习才会有很大的进步。想来可能是今年我用了一个家校通与家长紧密沟通会不会有一点关系呢。


TOP
9#

 

《蜗牛(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蜗牛是怎么吃食物,吃哪些食物,以及蜗牛的气孔和排泄孔的部位等。由于学生已经开始养蜗牛,所以,这节课的课堂上几乎是人手都有蜗牛,每位学生明白这节课的观察任务后,立即展示观察蜗牛的吃食物,特别是白玉蜗牛的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的时候观察得非常仔细,很明显地能够看到蜗牛的嘴是一张一合地把食物吃进嘴里。这时学生观察到他们吃食物的样子是非常兴奋的,当场叫上老师去与他分享他的重大发现。还让蜗牛吃一些面包、苹果等食物,结果蜗牛居然也能吃这些食物,学生对于这个发现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学生的印象中蜗牛是吃新鲜叶子的,而突然发现蜗牛也吃苹果之类的,就感到是发现新大陆了。我想这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学生研究的一个过程和结果。


更有趣的发现还在后头呢,就是观察蜗牛是否有气孔,我组织了一个比赛,比谁先观察到气孔,一声令下,学生马上展示观察,由于这个气孔比较隐避,学生比容易察觉,所以观察需要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没有给我失望,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先观察到了,马上又与我分享他的重大发现。我走近一一指正学生发现的是否气孔,有几个学生甚至是跳跃起来,那高兴的劲都没法形容了。同时也出现极少数几个孩子还没有找到气孔,这时我就指点给学生看,他看了之后有些惊奇,“哇”的一声,说明他也发现了。这样的课堂一一指导,让学生都能观察到蜗牛的气孔,并仔细观察气孔一张一合的样子,于是就知道这就是蜗牛的呼吸孔。

针对课堂上我采用一一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自己感觉效果很好,这样即节约时间,又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出现观察动物的后面几节课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TOP
10#

 

《蚂蚁》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准备充分的器材,而是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蚂蚁,的确是要让学生自己准备蚂蚁的。让学生自己准备蚂蚁我发现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在哪里有蚂蚁抓,怎么才能抓到蚂蚁,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寻找蚂蚁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二是知道怎么来养蚂蚁,通过前一晚的抓蚂蚁,到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里来,蚂蚁要在学生手中待很长时间,在这么长时间里,学生要把蚂蚁养活,并不让它死去,还有一套方法,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的蚂蚁通过一个晚上的摆放已经死去,这也为他们的蚂蚁寻找记积累了一个经验。知道蚂蚁需要氧气才能活,不然的话蚂蚁是要闷死的。这个过程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教师自己为学生准备蚂蚁,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


这节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蚂蚁在水盆中间的瓶盖上,让蚂蚁在瓶盖上,防止蚂蚁逃离而不容易观察,我在上课时是在教室上课的,没有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器材,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是教师疏忽的地方。


从科学概念的落实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用肉眼观察到蚂蚁的身体部位,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带放大镜,所以给观察略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学生观察蚂蚁,在分析蚂蚁身体上有6条退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据他们原来的知识前概念,认为6条腿中其中后2条腿是长在腹部的。另外学生对蚂蚁的身体部位能分三部分非常清楚,但三部分的名称并非很熟悉。根据三年级的孩子的知识水平,这三部分的名称要求记住也实在是有些困难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